在俄罗斯音乐圣殿读书是怎样的体验?

puppy

嘿小伙伴们,是不是也对在柴院、格涅辛这种“音乐圣殿”里上学充满了好奇和幻想?这里不光有随时能听的世界级音乐会和身边坐着的大神同学,更有你想象不到的“魔鬼训练”和超乎寻常的内卷压力。这篇文章就来跟你掏心窝子聊聊,咱们的日常到底是沉浸在艺术氛围里,还是在琴房死磕到天明?传说中严格到不近人情的教授,私下里是什么样?想知道最真实的留学体验和满满的干货,就快来看看吧!

来俄罗斯学音乐前,你必须知道的几件事

1. 语言是命脉:别指望英语能走遍天下。从课堂到超市,俄语是你的生存工具。预科那一年,请拼尽全力。

2. 做好“归零”准备:无论你在国内多牛,在这里你可能只是个普通人。身边坐着的可能是国际大奖得主。放平心态,来这里是为了学习,不是为了攀比。

3. 身体是本钱:一天练琴10小时是常态。颈椎、腰椎、手腕,都是高危区。学会劳逸结合,不然你的艺术生涯可能比想象中更短。

4. 教授的话要“翻译”着听:他们说“还行”(нормально)可能意味着你弹得不错;说“不错”(хорошо)可能意味着你惊为天人;但如果他们直接开骂,别玻璃心,那是真的在乎你,想让你进步。

5. 钱包要算计:学费逐年上涨,卢布汇率波动大。莫斯科生活成本不低,除了学费,住宿、吃饭、交通、买乐谱、看音乐会都是开销。心里得有本账。


嘿,各位在lxs.net潜水的小伙伴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深夜里,你独自在琴房,对着一段总也弹不好的华彩抓狂,然后刷到朋友圈里,有人晒出了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就是我们常说的“柴院”)那宏伟的拉赫玛尼诺夫雕像,配文是“在拉赫面前,不敢不努力”。

那一刻,你心里是不是也咯噔一下?羡慕、向往,还有一丝丝对未知的恐惧。这些名字——柴院、格涅辛、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听起来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少林武当,是音乐界的“圣殿”。在里面读书,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是每天被艺术的灵光击中,还是被残酷的现实按在地上摩擦?

我刚到莫斯科的第一年,有一次去柴院大厅听音乐会。那晚,舞台上是丹尼斯·马祖耶夫(Denis Matsuev),一个活着的传奇。当他的手指在琴键上暴风骤雨般掠过,整个大厅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我身边坐着一个金发小哥,全程闭着眼,手指在膝盖上跟着无声地弹奏。音乐会结束,我俩激动地聊了几句,才知道他竟然是柴院附中的学生,刚刚在某个青年比赛里拿了奖。那个瞬间我才真正明白,在这里,传奇不只在舞台上,他就坐在你身边,跟你呼吸着同样的空气。

今天,我就想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在这片古典音乐的沃土上,咱们留学生的真实日常。光环背后的汗水,传说中的严师,还有那些只有我们自己才懂的崩溃与坚持。

光环之下:你以为的音乐留学生活

先说说最梦幻的部分吧,这也是当初吸引我们所有人的“诱饵”。

走在莫斯科市中心,尼基茨卡娅大街上,柴院那座淡黄色的古典建筑就在眼前。你每天上学,都会经过拉赫玛尼诺夫的雕像,他低着头,仿佛在沉思,也像在聆听每一个从窗户里飘出的音符。走进教学楼,踩着吱呀作响的木地板,墙上挂着一代代音乐巨匠的黑白照片——老柴、里赫特、吉列尔斯……你感觉自己不是在去上课,而是在穿越一条时光隧道,与历史对话。

这种氛围感,是深入骨髓的。它会让你觉得,不好好练琴都对不起这栋楼里的空气。

然后就是听不完的世界顶级音乐会。这绝对不是夸张!在莫斯科,你几乎每周都能用学生价,甚至免费票,听到世界最顶级的乐团和演奏家。比如,在柴院大厅,一张学生票可能只需要500-1000卢布(约合人民币40-80元),你就能听到捷杰耶夫(Valery Gergiev)指挥马林斯基交响乐团。这个价格,在国内可能连一场电影都看不了。根据莫斯科爱乐协会的数据,他们每年会举办超过2000场音乐会,其中很多都对音乐学院的学生有特别优惠。

我有个学长,他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周至少听三场音乐会。他说:“你花的学费,一半是教授教你的,另一半就是这些音乐会给你的。前者教你技术,后者教你审美和灵魂。”这种艺术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听多了,你的耳朵会越来越“刁”,对声音的理解、对作品的诠释,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当然,最大的“宝藏”还是你身边的同学。你永远不知道跟你一起排队买午饭的那个人,昨天晚上刚拿了哪个国际大奖。2023年的第17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钢琴组的金奖得主谢尔盖·达维琴科(Sergei Davydchenko)就来自罗斯托夫音乐学院,很多决赛选手都出自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这几所顶尖学府。在这里,“天才”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名词。你身边的人,分分钟就能给你来一段让你目瞪口呆的炫技,或者对作品提出让你醍醐灌顶的见解。这种环境,既是压力,更是动力。

琴房真相:当梦想照进“魔鬼训练营”

好了,梦幻的部分说完了,现在我们聊点现实的。如果说音乐会和大师是天堂,那琴房就是我们的“炼狱”。

“内卷”这个词,在国内已经很流行了。但相信我,俄罗斯音乐学院的内卷,会让你见识到新世界。在这里,每天练琴8小时?那是基础款,勉强及格。10-12个小时是常态。我认识一个弹小提琴的姑娘,她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必须完成10个小时的有效练习时间,注意是“有效”,中间喝水、上厕所、发呆的时间都要掐掉。她的手机APP记录着每天的练琴时长,像打卡一样,少一分钟都觉得是罪过。

琴房是永远不够用的。尤其是在考试季,抢琴房堪比打仗。柴院和格涅辛还好一些,但依然紧张。早上6点天不亮就去教学楼门口排队,只为能占到一个有三角钢琴的房间。有的人为了一个好琴房,甚至会跟同学发生争执。那种感觉,就像沙漠里抢夺水源的旅人,一点都不夸张。

这种高强度的训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身体的损耗。颈椎病、腰肌劳损、腱鞘炎,几乎是每个人的“标配”。你会在走廊里看到同学贴着膏药,或者用运动绷带缠着手腕,但下一秒,他们还是会走进琴房,继续弹。因为所有人都很清楚,在这里,天赋固然重要,但汗水是唯一的通行证。你稍微一放松,后面就有无数人能立刻超越你。

除了专业课,文化课也一点不轻松。俄罗斯的音乐教育体系非常完整且严苛。视唱练耳(сольфеджио)、和声(гармония)、复调(полифония)、曲式分析(анализ)、音乐史(история музыки)……每一门都是硬骨头。尤其是俄派的视唱练耳,简直是噩梦。老师会弹一些极其复杂、调性模糊的和弦链,让你瞬间听写出来。这对耳朵的要求,已经不是“好”,而是“变态”了。很多在国内被认为是“金耳朵”的同学,来了这里第一次上视唱课,都被打击得怀疑人生。

一个真实的案例:我一个朋友,考和声学期末考试,提前一个月就开始背各种和声功能和连接方式,做了几百道题。考试前一晚,他梦里都在解题。他说,那种压力,比准备一场独奏音乐会还大。因为在这里,任何一门课挂科,都可能影响到你的奖学金,甚至签证。

传说中的教授:是“暴君”还是“引路人”?

聊俄罗斯音乐留学,绕不开的就是他们的教授。传说中,他们个个都是“暴君”,骂起人来不留情面,能把学生说得一文不值。

这是真的吗?嗯,一半是真的。

俄罗斯教授在上课时,确实非常直接,甚至“粗暴”。“你弹的是什么?像一堆土豆在键盘上滚!”“你的脑子去哪了?是不是忘在宿舍了?”“这种声音,连街边的乞丐都不会想听!”这些话,我都在不同同学的口中听到过。他们很少会鼓励你,更多的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问题。第一次上课,很多同学都会被这种“打击式教育”弄得不知所措,甚至哭鼻子。

我自己的教授,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平时看起来非常慈祥。但只要我一坐到钢琴前,她的眼神立刻就变了。有一次我弹错一个音,她会立刻停下,用笔狠狠地在谱子上敲一下,然后用俄语说:“这里!为什么?告诉我为什么!”那个气场,能让你瞬间汗毛倒竖。

但是,接触久了你就会发现,这种严厉背后,是百分之百的负责和爱。他们之所以骂你,是因为他们对音乐有近乎洁癖的追求,也真心希望你能达到那个标准。他们会为了给你示范一个乐句,自己反复弹上十几遍;会在你考试前,无偿给你加课到深夜;会动用自己的人脉,为你争取一个宝贵的演出机会。

我那位“暴君”教授,有一次知道我病了,没去上课,竟然亲自打电话过来,用不太流利的俄语夹杂着单词问我情况,还嘱咐我一定要喝热水、吃药。挂了电话,我一个大男生差点在宿舍里哭出来。那种感觉,就像一个严厉的父亲,平时对你百般挑剔,但在你最脆弱的时候,给了你最温暖的关怀。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俄罗斯功勋艺术家,甚至是人民艺术家,比如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授们,很多都师承涅高兹(Neuhaus)、戈登威泽(Goldenweiser)这些传奇人物。他们传承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学派的血脉和对艺术的敬畏。根据柴院官网的数据,学院里有超过200名教授拥有博士学位或更高的学术头衔,其中不乏世界级演奏家。能得到他们的指点,哪怕是挨骂,都是一种幸运。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但相信实力

生活在莫斯科,压力不仅仅来自学业。

首先是经济账。我们来算一下。以柴院为例,根据2023-2024年的数据,外国本科生的学费大概在每年70万卢布左右,研究生更高。这还只是学费。住宿方面,宿舍床位相对便宜,一个月可能在几千到一万卢布不等,但条件有好有坏,而且不一定能申请到。如果在外面租房,莫斯科市中心一个单间的价格至少要4-5万卢布起。再加上吃饭、交通、购买学习资料等,一个月的生活费,节俭一点也得3-4万卢布。算下来,一年20万人民币的开销是比较基本的。

钱的压力,会让很多同学不得不去打工。教小孩弹琴是最常见的兼职,但这也意味着你要牺牲宝贵的练琴时间。如何在学业和生计之间找到平衡,是每个留学生都要面对的课题。

语言是另一座大山。虽然音乐是世界语言,但教授的指导、同学的交流、甚至去超市买东西,都离不开俄语。预科一年的学习,只能让你达到基本交流的水平。真正要听懂音乐史、曲式分析这种学术性极强的课程,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左手录音笔,右手字典,课后花几倍的时间去啃录音和笔记。这个过程非常痛苦,但熬过去了,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最后,就是无处不在的孤独感。莫斯科的冬天漫长而寒冷,零下二三十度是家常便饭。大雪纷飞的日子,一个人去琴房,练完琴又一个人回到宿舍,那种感觉,真的能把人吞噬。想家、迷茫、自我怀疑,这些情绪会周期性地拜访你。支撑你走下去的,除了对音乐的热爱,真的没有别的了。

这里不相信眼泪,只看结果。你的考试成绩,你的演出效果,就是你在这里立足的唯一资本。没人会因为你练琴辛苦而同情你,因为每个人都一样辛苦。你能做的,就是擦干眼泪,拿起乐器,继续练。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点被吓到了?别急,最后我还想跟你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来俄罗斯学音乐,到底值不值?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如果你只是想混个文凭,或者把它想得过于浪漫,那我劝你三思。因为这里的苦,超乎你的想象。

但如果你是真真正正地热爱音乐,愿意为它付出一切,愿意忍受孤独和高压,愿意把自己打碎了再重塑,那么,来吧。这里会是你最好的修行地。

你会被最纯粹的艺术氛围包裹,你的审美和技艺会得到质的提升,你会建立起强大的内心和坚韧的品格。这段经历,会成为你一辈子最宝贵的财富。你会明白,音乐不只是舞台上的光鲜,更是琴房里日复一日的坚守,是与自己灵魂最深沉的对话。

所以,如果你真的决定要踏上这条路,别害怕。带上你最厚的羽绒服,也带上你最坚固的梦想。当你在某个雪夜,从柴院大厅听完一场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走出来,看着漫天飞雪和街上温暖的灯光,你会觉得,之前吃的所有苦,都在那一刻,值了。

准备好迎接挑战了吗?欢迎来到这个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狱的音乐圣殿。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