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兰最古老的大学读书是啥体验?

puppy

是不是每天都像在霍格沃茨里上学,历史感直接拉满?其实,这儿的真实感受比想象中更鲜活!上一秒你可能还在几百年历史的教室里和教授激烈辩论,下一秒就骑着单车穿梭在运河边,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去泡吧。这里没有森严的校门,整座古城就是你的校园。这篇文章会带你看看这里独特的学术氛围、真实的课程压力,还有留学生们最关心的社交生活。想知道在走出过16位诺奖得主的学术殿堂里,我们普通人的一天是怎么过的吗?快来一探究竟吧!

来莱顿前,你最好知道这几件事
一座没有校门的大学:整个莱顿古城都是你的校园,做好每天在风景里穿梭的准备。
自行车是“腿”:忘了地铁和公交吧,在这里,没车=没腿。买一辆二手自行车是你落地后的头等大事。
学术自由度Max:教授鼓励你随时“抬杠”,课堂上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思辨的火花。
社交全靠主动:荷兰人很友好,但也很注重私人空间。想交朋友?主动出击,从加入社团和参加“Borrel”(小酒局)开始。
别被历史感“骗”了:这里压力不小,阅读量巨大,DDL(截止日期)一个接一个。自由的另一面,是极致的自律。

还记得我刚到莱顿的第一个下午吗?我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对着手机地图,满头大汗地找宿舍。地图上显示,我要穿过一条叫“Rapenburg”(拉彭堡运河)的河边小路。我一边走,一边被两岸的风景迷住了——古老的山墙房屋,优雅的石桥,阳光透过树叶洒在运河水面上,波光粼粼。路过一栋看起来像中世纪博物馆的宏伟建筑,门口挂着莱顿大学的校徽,我心想,这肯定是校长的办公室或者什么行政大楼吧,游客照先来一张。

结果,第二天新生介绍,我才惊掉下巴地发现,那栋“博物馆”竟然是我们的法学院。而我之后好几门课,都要在里面上。那一瞬间,我才真正意识到,来这里读书,意味着什么。这不只是留学,这简直是穿越啊!很多准备来荷兰的学弟学妹都会问我,在莱顿大学——这个荷兰最古老、走出过16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地方读书,是不是每天都像在霍格沃茨上学?今天,我就带你沉浸式体验一下。

古老VS鲜活:一座城市就是一个校园

说到莱顿大学,第一个标签就是“古老”。它成立于1575年,比美国历史还长。所以,“霍格沃茨”感是真的有。你可能在Academiegebouw(学术楼)里参加开学典礼,这座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博士生们至今还在楼里一个叫“Zweetkamertje”(流汗小屋)的小房间里等待答辩结果,然后在墙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据说爱因斯坦也曾在这里留下过墨宝。

但这种历史感,绝不是沉闷的。莱顿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大学和城市完全融为一体。你找不到一个明确的“校门”或者“校园”界限。法学院在运河边最美的风景里,人文学院散落在市中心的各个角落,而理学院则集中在城外现代化的科技园(Bio Science Park)。上一秒,你可能还在16世纪的教室里讨论福柯,下一秒推开门,就融进了运河边热闹的周六市集。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学习和生活之间没有一堵墙,知识是流淌在整个城市里的。

给你个数据感受一下:莱顿市常住人口大约12.7万(根据2023年数据),而莱顿大学的学生就有超过3.2万人,教职工接近8000人。也就是说,差不多每3个人里,就有1个跟大学有关。整个城市的节奏,就是大学的节奏。每到学期开始,城市就变得熙熙攘攘;到了假期,又会安静下来。这里没有大都市的疏离感,只有浓浓的学术社区氛围。

学术氛围:欢迎随时“挑战”你的教授

在走出16位诺奖大佬的学校里,学术压力大吗?大!但它的“大”,和你想象中的可能不太一样。这里不是靠刷题和死记硬背,而是强调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莱顿大学的校训是“Praesidium Libertatis”,意为“自由的堡垒”。这种精神,完全渗透在课堂内外。

这里的课堂规模通常不大,尤其是研究生课程,很多都是十几二十个人的小班教学。教授非常鼓励学生提问和辩论。有一次,我在一堂国际关系课上,对教授引用的一个案例数据提出了质疑。我当时心都提到嗓子眼了,生怕被认为是“顶撞”老师。结果,教授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兴奋,立刻把我的问题抛给了全班同学,那一节课后半段,就变成了围绕这个问题的激烈讨论。下课后,教授还特地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Good point. That’s what we are here for.”(问得好,我们来这儿就是为了这个。)

这种“非权威式”的教学,让你感觉自己不是一个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参与知识创造的探险家。当然,自由的代价就是你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每节课前,教授开出的阅读清单动辄就是几十上百页的论文或书籍。如果你不读,上课根本插不上话,小组讨论也只能全程尴尬围笑。荷兰高等教育信息中心(Nuffic)的数据显示,荷兰大学生平均每周要花费大约35-40小时在学习上,莱顿这种研究型大学的要求只会更高。

课程压力:DDL是第一生产力

别光看运河、风车、慢生活,留学生的真实日常,是被DDL(Deadline)追着跑的。荷兰大学普遍采用学期制,一个学期又分为几个Block(模块)。通常一个Block为期7-8周,学生会集中精力修1-2门课,然后在期末通过考试或提交论文来获得学分。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你可以非常深入地钻研一个领域。坏处是,节奏超快,压力巨大。

我给你举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有一个Block,我选了一门“国际冲突解决”的课。7周时间里,我们每周要读完一本书外加三四篇核心论文,写一篇读书笔记,参与两次线下课堂讨论,还要完成一个小组项目,最后交一篇5000字的个人研究论文。基本上,从第二周开始,你就感觉时间是以“天”为单位在燃烧。图书馆成了我的第二个家,尤其是大学图书馆(UB),通宵刷夜的同学比比皆是。

这里的评分体系也很“实在”。及格分是5.5(满分10分),但想拿到8分以上的高分非常困难。老师们给分相当严谨,甚至可以说是“吝啬”。所以,别指望像在国内大学那样,考前突击一下就能轻松飘过。在这里,每一步都得走得扎扎实实。不过,也正是这种高强度的训练,让你在毕业时,会发现自己的抗压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交生活:从自行车到Borrel酒局

聊完学习,我们来说点开心的。在莱顿,社交生活的核心就两样东西:自行车和Borrel。

自行车是每个人的“标配”。毫不夸张地说,在莱顿,自行车的数量比人还多。从宿舍到教学楼,从超市到酒吧,你的一切活动半径都由你的自行车决定。每天和成千上万的同学一起,在铺满鹅卵石的小巷里骑车穿行,车铃声、运河的风声、远处教堂的钟声混在一起,这种感觉真的太棒了!友情提示:一定要买一把好锁,因为偷车贼也很“专业”。

Borrel是荷兰特有的一种社交文化,可以理解为“非正式的下午或傍晚小酒局”。周五下午,各个院系、学生社团都会举办Borrel。大家聚在一起,喝点啤酒或饮料,吃点炸肉苦丸(Bitterballen),轻松地聊天。这是认识新朋友、拓展人脉圈的绝佳机会。对于国际学生来说,融入本地圈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大胆地去参加各种Borrel。

莱顿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最新的数据显示,这里有来自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生。走在路上,你能听到英语、德语、西班牙语、中文……各种语言交织在一起。学校有专门为国际学生服务的组织,比如ISN Leiden,他们会定期举办城市游、派对、文化交流等活动。你完全不用担心会孤单,只要你愿意走出去,整个世界都会向你敞开怀抱。

普通人的一天,也是闪闪发光的一天

所以,在莱顿最古老的大学读书,究竟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它可能是这样的:早上9点,你在一个现代化的阶梯教室里听完一场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讲座。中午,你和来自巴西、德国的朋友坐在运河边,啃着超市买的三明治,看来来往往的船只。下午2点,你走进一栋挂着伦勃朗(他曾是莱顿大学的学生)画像的古老建筑,和导师进行一对一的论文辅导。傍晚,你在图书馆查完资料,骑上你那辆嘎吱作响的二手自行车,穿过华灯初上的市中心,去参加一个学生社团的Borrel。酒过三巡,你和新认识的意大利朋友,用着口音浓重的英语,激烈地争论着披萨上到底应不应该放菠萝……

这里没有哈利波特的魔法,但处处都是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奇妙火花。这里走出了16位诺奖得主,但对我们每个普通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自由、包容、严谨的环境,让我们去探索知识,也探索自己。

如果你向往的大学生活,不只是一张金光闪闪的文凭,而是一段能在历史和现实中穿梭、在自由和自律中野蛮生长的经历,那莱顿可能真的非常适合你。别被那些光环吓到,这里没有那么多遥不可及的大神,只有一群和你一样,一边疯狂啃书,一边尽情享受阳光、运河和啤酒的普通年轻人。

所以,你的自行车,准备好了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