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金融圈敲门砖,认准这几所

puppy

梦想着闯荡多伦多贝街,但选校时有点头大?别以为只要成绩好就行,在加拿大金融圈,校友圈和“出身”真的超关键!这篇文章就带你深扒一下那些被顶级投行和基金偏爱的“Target School”。从老牌劲旅如Ivey、Smith,到“新晋网红”滑铁卢的数学院,我们会聊聊它们各自的王牌专业和强大的校友网络到底牛在哪,更会告诉你,为什么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能在招聘季拿到更多“面试直通卡”。准备进军加拿大金融圈的你,这份攻略绝对能帮你精准定位,少走好多弯路!

读前三问,先给自己交个底
1. 你眼里的“金融”是什么?
是光鲜亮丽的投行(IBD)、分秒必争的交易室(S&T),还是运筹帷幄的基金(PE/VC/AM)?不同方向,学校的“匹配度”完全不同。这篇文章主要聚焦的是投行和顶级基金这些“高盛、大摩”们最爱扎堆的地方。
2. 你以为GPA 4.0就稳了?
大错特错!在加拿大金融圈,尤其是多伦多贝街(Bay Street),你的“出身”(也就是毕业院校)和校友圈,几乎和你的成绩单一样重要,甚至在敲开第一扇门时,比成绩更重要。
3. 准备好开启“地狱模式”了吗?
进入Target School只是拿到了入场券。从大一开始,你就要像战士一样,拼GPA、刷实习、混社团、搞Networking。这不是劝退,是让你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你的竞争者们,早就已经开跑了。

去年秋招季,我认识的一个学弟Leo,给我打了个电话,声音里满是疲惫和不解。

Leo就读于一所加拿大综合排名非常高的大学,GPA高达3.9/4.0,简历上各种志愿者、学生会主席的经历写得满满当当。他信心满满地海投了几乎所有在多伦多有办公室的投行,从顶级的美资“九大投行”(Bulge Bracket)到加拿大的“五大行”(Big 5),结果却石沉大海,连一个面试邀请都没收到。

与此同时,他一个在西安大略大学(Western University)Ivey商学院的朋友,GPA不算顶尖,大概3.7左右,却轻轻松松拿到了好几个面试,其中就包括Leo梦寐以求的RBC Capital Markets。

“为什么啊?我到底差在哪了?” Leo在电话那头问我。

我没直接回答,而是问了他一个问题:“你知道你们学校去年有多少校友进入了高盛、摩根士丹利或者BMO的投行部吗?你参加过这些公司专门为你们学校举办的宣讲会(Info Session)吗?”

电话那头沉默了。Leo的经历不是个例,而是无数留学生在加拿大求职金融圈时都会遇到的残酷现实:在这里,“出身”真的很重要。你毕业于哪所学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否拿到那张宝贵的“面试入场券”。那些顶级的金融机构,时间和资源有限,他们只会把橄榄枝优先伸向那些经过多年验证、能源源不断为他们输送高质量人才的“目标院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Target School”。

所以,如果你也梦想着未来能在多伦多金融区的摩天大楼里指点江山,那么选对学校,就是你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今天,咱们就来深扒一下,加拿大金融圈到底偏爱哪些“亲儿子”。

当之无愧的王者:Ivey 和 Smith

聊加拿大商科,Ivey和Smith是永远绕不开的两个名字。这两家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少林和武当,常年“相爱相杀”,霸占着加拿大本科商科教育的顶端,也是贝街上最庞大的两股“校友势力”。

Ivey Business School (Western University) - 投行家的“黄埔军校”

如果说加拿大有哪所商学院能被称为“投行收割机”,那绝对非Ivey莫属。它的HBA(Honor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项目是无数学生的梦校。

Ivey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的“2+2”模式。学生需要先在Western或者其他大学完成两年的基础学习,并且保持极高的平均分(通常建议AEO状态的学生保持在80%以上),再经过一轮筛选,才能在第三年正式进入Ivey商学院。这种高压的筛选机制,保证了每个Ivey HBA学生的综合素质都非常高。

它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第一,无与伦比的校友网络。Ivey的校友凝聚力强到可怕,有种说法叫“Ivey帮Ivey”(Ivey helps Ivey)。在金融圈,一个刚毕业的HBA学生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在某投行当董事总经理(MD)的Ivey前辈发一封邮件,介绍自己并请求一个15分钟的Coffee Chat,得到积极回应的概率非常高。这种无形的资源,是其他学校学生很难企及的。

举个真实的例子,现任加拿大皇家银行(RBC)的CEO,Dave McKay,就是Ivey的MBA校友。加拿大各大银行和基金的高管名单里,Ivey毕业生的密度高得惊人。这种自上而下的影响力,使得各大公司在招聘时会不自觉地向Ivey倾斜。

第二,强大的就业数据。我们不玩虚的,直接看官方报告。根据Ivey HBA 2022年的就业报告,有高达31%的毕业生进入了金融服务行业,其中15%直接进入了投资银行。这是个什么概念?一个班级一百多人,就有十五个直接去了高盛、摩根大通、RBC资本市场这类顶级投行。他们的平均起薪+奖金超过了10万加币。报告中列出的顶级雇主,清一色是贝街和华尔街的巨头:Goldman Sachs, Morgan Stanley, BofA Securities, RBC Capital Markets, BMO Capital Markets等等。

第三,实战化的课程。Ivey全面采用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每天学生们都要面对真实的商业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辩论。这种高强度的训练,能快速培养学生的商业思维和抗压能力,这正是投行工作所需要的。所以,Ivey的毕业生往往上手特别快,深受雇主喜爱。

Smith School of Business (Queen's University) - 凝聚力最强的商业贵族

如果说Ivey是凌厉的“西毒”,那Smith就是底蕴深厚的“东邪”。女王大学的Smith商学院,以其古老的学术传统和精英化的圈层文化而闻名。它的Commerce(BCom)项目是四年直录,从大一开始就为学生打造一个紧密的小社区。

Smith的厉害之处在于:

第一,忠诚到极致的校友圈。女王大学的学生有一种天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这种“我们是Queen's人”的身份认同,在毕业后会转化为极其强大的校友互助力量。在多伦多,Smith的校友活动非常频繁,校友们也乐于提携后辈。很多在投行工作的Smith毕业生,在筛选简历时,看到母校的名字会天然地多看几眼。

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是,在面试中,如果面试官是Smith毕业的,他/她可能会花一半时间跟你聊在Kingston(女王大学所在地)的生活,回忆那些在The Underground(学校著名酒吧)的时光。这种情感连接,是求职中最宝贵的“软实力”。

第二,同样亮眼的就业成绩。根据Smith Commerce最新的就业报告,金融服务业是最大的毕业生去向,占比高达36%。其中,资本市场(包含投行、销售与交易等)吸纳了18%的毕业生。顶级雇主名单也和Ivey高度重合,包括CIBC Capital Markets, Scotiabank Global Banking and Markets等加拿大本土巨头,以及各大国际投行。2022届毕业生的平均薪酬也达到了惊人的$87,839(包含奖金等)。

第三,强大的学生社团。Smith有着加拿大最顶尖的商科社团,比如女王大学投资委员会(QUIC)。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学生兴趣小组,QUIC管理着超过100万加币的学生捐赠基金,其成员的招募流程堪比顶级投行,需要经历多轮笔试和面试。能进入QUIC,本身就是一张简历的“金字招牌”,很多成员在毕业前就已经手握数个顶级投行的Offer了。前几年就有新闻报道,QUIC的成员几乎被各大投行“包圆”了。

简单来说,Ivey和Smith就是加拿大投行圈的两大“官方指定供应商”,能进入其中任何一个,你的一只脚就已经踏进了贝街的大门。

身处核心的地理优势者:Rotman 和 Schulich

除了两大巨头,多伦多本地的两所名校——多伦多大学的Rotman商学院和约克大学的Schulich商学院,也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金融圈占据了一席之地。它们或许在某些顶级投行的目标清单上优先级稍低于Ivey和Smith,但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准一线”选择(Semi-Target)。

Rotman Commerce (University of Toronto) - 依托世界名校光环

Rotman Commerce最大的优势,就是背靠多伦多大学这棵大树。UofT的全球声誉能为你的简历增添不少光彩,尤其是在申请美国或亚洲的职位时,其知名度可能比Ivey和Smith还要高。

它的核心卖点在于“位置,位置,还是位置”。Rotman位于多伦多市中心, literally 离贝街就是几站地铁的距离。这意味着什么?

Networking的机会唾手可得。别的学校学生可能要专门坐几个小时大巴来多伦多参加一个宣讲会,而Rotman的学生可以轻松地约银行家们在午休时间喝个咖啡。这种近水楼台的便利,让学生能更早、更频繁地接触行业内部人士,建立人脉。

根据Rotman Commerce的官方数据,其毕业生进入金融行业的比例也非常高,常年在30%左右。他们的金融专业方向(Specialist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课程设置非常扎实,尤其是在量化和理论方面。然而,Rotman的班级规模相对较大,内部竞争也更为激烈。你需要非常主动,才能在几百个同样优秀的学生中脱颖而出。

Schulich School of Business (York University) - GTA的实力派选手

Schulich的名声在加拿大本土非常响亮,尤其是在会计和金融领域。它的BBA/iBBA项目以务实和专业著称。和Rotman一样,地处大多伦多地区(GTA)是它的一大优势。

Schulich的毕业生在加拿大“五大行”的中后台部门(Middle Office/Back Office)以及四大会计师事务所(Big Four)中有着非常强大的根基。近年来,随着其校友网络不断向投行前台渗透,Schulich也逐渐成为贝街招聘时会重点关注的学校。尤其是对于那些希望在公司金融(Corporate Banking)、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等领域发展的同学,Schulich是一个性价比极高的选择。

根据Schulich BBA/iBBA 2022年的就业报告,18%的毕业生进入了金融服务业,平均起薪也相当可观。虽然在前台投行的比例上可能不及Ivey和Smith,但其庞大的校友基数和在多伦多金融圈的深厚根基,依然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

异军突起的“技术流”:滑铁卢大学

当大家还在讨论传统商学院时,一股新势力正在悄然改变金融圈的招聘格局,那就是以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为代表的“技术派”。

如今的金融,早已不是单靠口才和人脉就能玩转的了。高频交易(HFT)、量化分析(Quant)、金融科技(FinTech)等领域,需要的是顶级的数学、统计和编程能力。而在这些方面,滑铁卢说自己是加拿大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滑铁卢的数学学院(Faculty of Mathematics)和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系,是华尔街和硅谷顶级公司眼中的“宝藏”。像Citadel, Jane Street, Two Sigma这类顶尖的量化对冲基金,在加拿大招聘时,滑铁卢是绝对的Target School,优先级甚至高于所有商学院。

滑铁卢的王牌是什么?

独步天下的Co-op项目。滑铁卢的带薪实习项目是其精髓所在。学生在上学期间,可以有长达2年的全职工作经验。这意味着一个滑铁卢的学生毕业时,简历上可能已经有了在RBC做量化分析、在Shopify做软件开发、在Jane Street做交易策略研究的三段实习经历。这样的简历,对于那些技术驱动的金融公司来说,吸引力是致命的。

特别是它的王牌专业——Computing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CFM),这个项目一半课程来自计算机科学,一半来自金融,完美地为金融行业培养“复合型人才”。CFM的毕业生,既懂代码,又懂金融模型,是各大公司争抢的对象。

每年,你都能在LinkedIn上看到滑铁卢大二、大三的学生,拿到了在纽约、芝加哥顶级量化基金的实习Offer。他们的起薪和奖金,往往能轻松超过传统投行分析师的水平。所以,如果你是理科大神,对编程和数学充满热情,又想进入金融圈,那么滑铁卢绝对是你应该重点考虑的“新赛道”。

其他值得关注的优秀院校

当然,加拿大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商学院,比如麦吉尔大学的Desautels Faculty of Management和UBC的Sauder School of Business。它们在全球排名上都非常靠前。

麦吉尔在蒙特利尔金融圈(虽然规模小于多伦多)有着绝对的统治力,并且在国际上声誉卓著。UBC则在温哥华和整个加拿大西海岸的金融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也都是非常好的学校,只是如果你的目标是直指多伦多贝街最核心的投行岗位,那么在招聘资源的集中度和校友网络的密度上,可能相比Ivey和Smith会稍逊一筹。但这不意味着你没有机会,只是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主动建立联系,跨越地理的障碍。

好了,说了这么多,你可能已经有点眼花缭乱了。

最后想跟你说几句大白话。

选校,就像是打游戏时选英雄。选了版本强势英雄(Target School),不代表你就能躺赢,但至少在出门时,你的基础属性和技能会比别人好一点,打野升级的路上能顺畅一些。

但英雄选对了,操作拉胯,照样会被“野怪”打死。进了这些牛校,GPA搞砸了,Networking不做,社团不参加,技术能力不培养,那再强的校友网络也捞不起你。

反过来,就算你没能进入最顶尖的Target School,也别灰心。这只意味着你要走的路可能会更曲折一些,你需要比别人更主动、更努力、更厚脸皮。你需要花十倍的力气去发邮件、去LinkedIn上找人、去参加每一个你能参加的活动,用你的诚意和实力去弥补“出身”的不足。这样的逆袭故事,每年也都在发生。

记住,学校只是你职业生涯的起点,它给你一个平台和一张门票,但真正决定你能走多远的,永远是你自己。所以,在埋头研究选校名单的同时,也别忘了问问自己:为了那个在贝街闪闪发光的梦想,你,准备好了吗?

加油吧,未来的金融精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