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到港大,这些“潜规则”你得懂 |
|---|
| 语言关:日常交流粤语为主,但学校和正式场合全英文。普通话基本畅通无阻,不过学几句“唔该”(谢谢/劳驾)和“早晨”(早上好)能让你更快融入,收获本地阿叔阿姨的微笑。 |
| 住宿坑:学校宿舍超级难抢,尤其是研究生。提前半年在论坛或社交媒体上找室友、看房源是常态。做好住在“劏房”(隔断房)或“火柴盒”的心理准备,毕竟寸土寸金,港岛的房租不是开玩笑的。 |
| 学术雷区:Plagiarism(学术不端)是绝对的红线!所有作业都会通过Turnitin查重,重复率高了教授会直接约谈。引用格式一定要规范,别抱任何侥幸心理,后果非常严重。 |
| 消费观:八达通(Octopus Card)是你的“续命卡”,地铁、巴士、便利店、吃饭全靠它。学生身份办信用卡常有优惠,但面对中环琳琅满目的诱惑,千万管住手,别一不小心成了“月光族”。 |
凌晨三点的港大“智华馆”(Chi Wah Learning Commons),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因和纸张混合的味道。窗外是维多利亚港深沉的夜色,点点渔火依稀可见,而窗内,几百个年轻的脑袋像不知疲倦的机器,在一排排苹果电脑前亮着光。我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献还没看完,明天上午9点就要交的论文,进度条还停留在50%。
那一刻,我脑子里闪过一丝怀疑:当初拼死拼活申请,难道就是为了换个地方熬夜吗?身边的同学,有来自印度的编程大神,有一口流利法餐法语的巴黎姑娘,还有说着我听不太懂的粤语、却对金融模型了如指掌的本地学霸。我们互不相识,却又在同一个“战场”上为了各自的GPA和梦想并肩作战。这个场景,或许就是每个留学生涯的缩影——夹杂着疲惫、焦虑,却又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奋斗的实感。如果你也曾幻想过在世界顶尖学府深造,好奇在香港这座光怪陆离的城市里读书是种怎样的体验,那么,请允许我把这段真实、有温度的港大求学记讲给你听。
当梦想照进现实:智华馆不灭的灯与世界级的大牛
来港大之前,我对它的所有想象都源于那些闪亮的标签。比如,在最新的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里,港大排到了全球第17位,亚洲第4,是名副其实的“神校”。我曾以为,这里的学生都是走路带风、出口成章的“天选之子”。来了之后才发现,大神确实多,但光环背后,更多的是普通人日复一日的努力。
港大的学术压力,真不是说说而已。我读的是商学院的硕士项目,一年的学费高达45万港币,这笔巨款砸下来,没人敢懈怠。课程安排得非常紧凑,几乎每周都有quiz(小测验)、case study(案例分析)和presentation(展示)。那篇让我熬到凌晨三点的论文,只是无数个due night中的一个。港大的图书馆系统非常强大,主图、冯平山、吕志和法律图书馆……总有一个角落能安放你无处遁形的due。尤其是24小时开放的智华馆,被我们戏称为“赶due圣地”,期末季更是座无虚席,想找个位置都得靠运气。
但这种高压环境,也逼着你以最快的速度成长。我记得有一门《金融科技》的课,教授是一位曾在华尔街顶级投行工作了十几年的业界大牛。他上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用各种真实的交易失败案例,告诉我们模型和现实的差距。有一次,为了一个关于区块链应用的project,我们小组和教授约了office hour。我当时紧张得手心冒汗,准备了一堆“官方”问题。没想到教授非常亲和,他不仅帮我们梳理了思路,还分享了他当年在雷曼兄弟倒闭前夜的亲身经历。那种感觉很奇妙,一个只在财经新闻里出现的人物,此刻就坐在你对面,像朋友一样和你探讨学术问题。那一刻,你会觉得那几十万的学费,值了。
港大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为你提供了一个与世界顶级智慧碰撞的平台。你身边坐着的,可能是未来的科学家、创业家;为你授课的,可能是某个领域的泰山北斗。在这里,知识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充满洞见的思想。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得先熬过那些在智华馆不眠的夜晚。
初来乍到:当“港漂”撞上香港的烟火气
学术上的挑战是可预见的,但生活上的文化冲击,却来得猝不及防。我至今还记得第一天拖着两个大箱子,从港铁香港大学站A2口出来时的情景。扑面而来的是亚热带潮湿闷热的空气,耳边是听不懂的、语速极快的粤语,眼前是依山而建、密不透风的高楼。那一瞬间,强烈的陌生感和孤独感席卷而来。
找房子是每个“港漂”的第一道坎。港大的研究生宿舍名额极少,90%以上的学生都需要自己在外面租房。我提前一个月就在各种租房App和社群里寻找,最后和两个同学在西营盘合租了一套不到40平米的两室一厅,月租金高达22000港币。我的房间小到只能放下一张床和一个小衣柜,被大家戏称为“火柴盒”。当时真的有点崩溃,觉得这和我想象中的留学生活差距太大了。但后来发现,这就是香港的常态。在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你必须学会降低对空间的期望,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活本身。
语言是另一大挑战。在校园里,英语是通用语言,完全没问题。可一旦走出校门,菜市场、茶餐厅、小巴站,粤语才是主场。我一开始只会说“唔该”和“几多钱”,点餐时指着菜单磕磕巴巴,常常引来老板不耐烦的眼神。有一次在街边小店想买一杯冻柠茶“少甜”,结果因为发音不准,老板给了一杯什么都没加的冰块红茶。虽然有点尴尬,但也正是这些小插曲,让我下定决心学几句地道的粤语。当我能用蹩脚的粤语点一份“干炒牛河,冻柠茶走甜”时,那种融入当地生活的成就感,是任何GPA都无法给予的。
当然,香港最治愈人的,还是它的美食。从学校食堂40港币一份的烧味双拼饭,到旺角街头15港币一串的咖喱鱼蛋;从中环精致的米其林餐厅,到深水埗大排档里热气腾腾的煲仔饭。这座城市用它包罗万象的味蕾,抚慰着每一个异乡人的胃和心灵。每当被due压得喘不过气时,我就会坐上叮叮车,慢悠悠地晃到铜锣湾,吃一碗热乎乎的豚骨拉面,感觉瞬间就能满血复活。
不止于学习:在140多个社团里找到另一个自己
如果说学术定义了港大生活的高度,那么丰富的社团活动则决定了它的广度。港大学生会有超过140个附属的兴趣社团,涵盖了体育、艺术、学术、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在这里,你总能找到自己的同类。
我本身是个“社恐”,刚开始总觉得参加活动会耽误学习。但看着身边同学的生活多姿多彩,我也鼓起勇气,报名了徒步社(Hiking Club)。这可能是我在港大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之一。香港虽然是个水泥森林,但其实有70%的土地是郊野公园,拥有麦理浩径、卫奕信径等世界闻名的徒步路线。每个周末,我们社团都会组织活动,从龙脊的壮丽海景,到大帽山的云海日出,我用双脚丈量了香港的另一面。
在徒步的过程中,我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有来自德国的交换生,跟我聊欧洲的哲学和政治;有研究海洋生物的博士学长,教我辨认沿途的植物和鸟类;还有在投行实习的金融系学妹,分享她在中环的“打怪升级”经历。我们一起在山顶分享干粮,在瀑布下玩水嬉戏,在帐篷里看漫天繁星。这些远离书本和电脑的时刻,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松弛和快乐。我发现,原来我的世界不只有论文和绩点,还有山海和朋友。
除了徒步社,我还参加过几次宿舍书院(Residential College)举办的高桌晚宴(High Table Dinner)。这是源自牛津、剑桥的传统,要求所有参与者穿上正装,在庄重的仪式中与教授、校友和社会名流一同进餐。第一次参加时,我穿着租来的西装,手忙脚乱地学用刀叉,感觉自己像个误入上流社会的“土包子”。但当晚宴嘉宾——一位著名的战地记者,分享他在叙利亚的经历时,全场鸦雀无声。那种思想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是任何课堂都无法给予的。它让你跳出自己的小世界,去思考更宏大的命题。
在港大,没人会逼你去参加活动,但这些机会就像一个个宝藏,等待着你去发掘。它们不仅能帮你建立人脉、锻炼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你在繁重的学业之余,找到兴趣,找到朋友,找到那个更多元、更立体的自己。
从中环到深圳:双城记里的职业探索
来到香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就是职业发展。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尤其是中环,对商科学生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港大的职业发展服务(CEDARS)非常给力,从修改简历、模拟面试到大型招聘会,几乎是“保姆级”服务。每个学期,学校都会邀请各大公司来开宣讲会,高盛、摩根士丹利、麦肯锡……这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名字,如今就在你的身边招手。
我参加过几场在金钟万豪酒店举办的招聘会,现场西装革履,每个人都拿着精心准备的简历,眼神里充满了渴望。那种氛围既让人兴奋,也让人焦虑。你会发现,你的竞争者不仅有本地的精英,还有来自全球顶尖名校的学生。在这里,光有好的GPA是远远不够的,实习经历、项目经验、社交能力,缺一不可。
香港政府为非本地毕业生提供的IANG签证(Immigration Arrangements for Non-local Graduates)是一个巨大的福利。它允许我们在毕业后无条件留港24个月找工作,这为很多想在香港积累工作经验的同学提供了宝贵的缓冲期。我身边很多同学,一入学就开始了“海投”实习的征程,一边上课一边在中环的写字楼里做part-time intern是常态。
同时,港大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机遇。距离深圳只有一小时车程,让我们可以同时接触到国际金融市场和内地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科技行业。我有一个读计算机科学的朋友,他周一到周三在港大上课,周四周五就去深圳南山的腾讯实习。这种穿梭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商业文化之间的体验,是港大学生独有的优势。
对我自己而言,这段求学经历让我对职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曾在一家本地的精品投行实习,每天对着Excel表格做到深夜,也曾在一家初创科技公司帮忙做市场调研,感受那种充满激情和不确定性的创业氛围。我最终没有选择留在中环,但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并适合的领域,远比追逐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更重要。港大给我的,不只是进入大公司的敲门砖,更是选择自己人生的底气和视野。
写在最后,如果你问我,在港大的一年,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那不是一张烫金的毕业证书,也不是简历上闪光的经历。
而是在无数个赶due的深夜,抬头看到对面宿舍楼也亮着灯时,那种“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慰藉。
是在徒步登顶后,和朋友们汗流浃背地坐在山顶,分享一瓶水,看远处城市灯火辉煌时的那份宁静与壮阔。
是在经历了最初的迷茫和不适后,某天能熟练地用粤语和茶餐厅阿姨聊天,像个本地人一样穿梭在街头巷尾的那份从容。
别怕那些挑战,也别被那些光环吓到。勇敢地去申请,去体验,去犯错,去成长。港大和香港这座城市,会给你惊喜。希望我的这点分享,能给你前行的路上,带来一点微光。
你的香港故事,正等着你自己来书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