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澳留学,我被环保狠狠上了一课

puppy

嘿,在土澳留学的你,是不是也经历过站在五颜六色的垃圾桶前怀疑人生的时刻?我刚来时,真被这里“令人发指”的垃圾分类搞疯了,生怕扔错一个瓶盖就被邻居“友好”提醒。但后来发现,这只是个开始。从去超市忘带购物袋的尴尬,到看见本地人为了洗干净一个酸奶罐有多拼,我才明白,环保在土澳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进骨子里的日常。这篇文章就是我这个“环保小白”被狠狠上课的全记录,充满了各种哭笑不得的瞬间和文化冲击。如果你也曾被这些规矩搞得头大,想看看我是如何从吐槽到被彻底“收服”的,快来我的故事里找共鸣吧!

土澳环保小白生存指南
垃圾分类:下载你所在 council 的官方 App(比如 NSW 的“Bin Trim”或直接搜 council 名字),上面有最详细的分类指南,甚至可以设置收垃圾提醒,再也不会搞错。
购物:在你的每个背包里都塞一个折叠购物袋。忘带了也别慌,去 Kmart 或 Big W 买个 99 澳分的,比超市的便宜还好用。
瓶罐处理:可乐瓶、啤酒罐别急着扔,找找附近的“Return and Earn”机器。每个瓶子能换 10 澳分,攒多了也是一笔不小的零花钱!
二手文化:别什么都买新的。Facebook Marketplace、Gumtree 和各种 op-shop(慈善二手店)是宝藏,从家具到厨具,省钱又环保,何乐而不为?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还记得我刚到悉尼的第一个月,一个阳光明媚的周二晚上,我拎着一大包垃圾,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向门口那排五颜六色的垃圾桶。就在我准备把整个袋子一股脑塞进那个看起来最顺眼的红色桶里时,隔壁白人老奶奶 Jenny 微笑着走了过来。

“Sweetie,” 她用那种特有的澳洲口音慢悠悠地说,“你确定那个披萨盒子是干净的吗?油渍太多可不能进黄桶哦。还有,那个玻璃瓶应该放进紫桶里。”

我瞬间石化,手里拎着那袋“成分复杂”的垃圾,感觉自己像个做错事的孩子。那个夜晚,我在 Jenny 的“亲切指导”下,花了半个多小时,在院子里重新分解了我一周的“生活遗迹”。酸奶盒要洗,快递箱要拆平,塑料瓶盖要单独放……那一刻,我真的感觉自己不是来留学的,是来垃圾处理厂实习的。我对着那几个垃圾桶,深深地怀疑起了人生。

相信我,这个场景,绝对是每个初来土澳的留学生都会经历的“洗礼”。今天,我就想跟你聊聊,我是如何从一个对垃圾分类一窍不通、疯狂吐槽的“环保小白”,被土澳这种深入骨髓的环保文化,狠狠上了一课,最后还被彻底“收服”的。

第一课:垃圾桶不是你想扔,想扔就能扔

咱们先从这个让无数留学生头疼的垃圾桶说起。在国内,我们习惯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二分法,简单粗暴。到了澳洲,那阵仗完全不一样了。

以我住的新南威尔士州为例,家家户户标配三个桶:红盖的普通垃圾桶(General Waste),黄盖的可回收垃圾桶(Recycling),还有绿盖的绿色垃圾桶(Garden Organics)。有些区域更“变态”,还会有紫盖的玻璃专用桶(Glass Only)或者蓝盖的纸张专用桶。

刚开始,我真的搞不懂,不都是垃圾吗,分那么细干嘛?后来才知道,这背后是一套极其精密的循环系统。澳洲人每年制造约 7600 万吨的垃圾,如果没有精细分类,这些垃圾足以填满好几个悉尼歌剧院。通过分类,根据澳洲统计局(ABS)的数据,全国的资源回收率达到了 63%。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废弃物,通过我们的“举手之劳”,重新变成了有用的资源。

听起来很伟大,但执行起来是真的痛苦。我的合租室友,一个叫 Liam 的本地小哥,简直是“人形垃圾分类指南”。有一次我喝完牛奶,随手把盒子扔进了黄桶,他像侦探一样从厨房冲出来,把盒子捡起来,打开水龙头开始冲洗,一边冲一边跟我念叨:“Mate,食物残渣会污染一整桶的可回收物,到时候整车垃圾都得被当成普通垃圾填埋,我们前面做的所有努力就白费了!”

我当时觉得他小题大做,但后来查了一下,还真是这样。一个沾满油污的披萨盒,或是一个没洗干净的果酱瓶,就可能让成百上千个干净的回收品报废。而且,乱扔垃圾的后果可能很严重。虽然大部分 council 对家庭用户以教育警告为主,但对于屡教不改或者恶意倾倒的行为,罚款可是毫不手软,金额可以从几百澳元飙到上千澳元。

从那以后,我养成了把每个瓶瓶罐罐都“洗白白”再扔的习惯。站在水池前,冲洗着一个酸奶盒,我常常会想,这到底图个啥?直到有一天,我看到新闻里说,因为大家的努力,悉尼某个区域的回收物污染率在一年内下降了 20%,我突然有点小小的成就感。原来我每天花的那几分钟,真的有点用。

第二课:忘带购物袋,是成年人最窘迫的瞬间

搞定了垃圾桶,我以为自己已经适应了。没想到,超市给了我第二次“文化冲击”。

那是一个周五下午,我兴冲冲地去 Woolworths 采购周末的口粮,结账时,收银员小姐姐微笑着问我:“Bag?”我下意识地点点头,结果她递给我一个厚实的布袋,然后扫码,屏幕上显示:$2.00。

我愣住了。什么?一个购物袋要 2 刀?在国内习惯了免费塑料袋的我,感觉像是被“抢劫”了。看着后面排队的人,我只好硬着头皮买下,心里淌着血。更惨的是,有一次在 ALDI,我结完账才发现自己又忘了带包。ALDI 甚至连付费的袋子都不主动提供,我只能在众目睽睽之下,用一种极其狼狈的姿势,把牛奶、面包、鸡蛋抱在怀里,摇摇晃晃地挪出超市。

那个瞬间的尴尬,绝对能排进我留学糗事榜的前三名。

后来我才知道,澳洲两大超市巨头 Coles 和 Woolworths 早在 2018 年就全面禁止了一次性塑料袋。这一举措,在第一年就减少了超过 15 亿个塑料袋的使用。这个数字太惊人了。我们日常图方便用的一个袋子,可能需要几百年才能降解,最终变成微塑料,进入海洋,回到我们的餐桌上。

从那以后,我的双肩包、手提袋,甚至车里,都常备着几个折叠购物袋。这已经成了一种肌肉记忆。我还发现,澳洲人对“重复利用”的热爱远不止于此。他们会把装橙子的网兜拿来当起泡网,把装鸡蛋的纸壳拿来种多肉,甚至还有专门回收软塑料的 REDcycle 项目(虽然最近暂停了,但足以看出他们的努力)。这种物尽其用的精神,让我这个习惯了“一次性”消费文化的人大开眼界。

第三课:“斤斤计较”的环保,才是真环保

如果你觉得洗干净酸奶罐已经够“变态”了,那“Container Deposit Scheme”(容器存款计划)会让你见识到澳洲人为了环保能有多“拼”。

这个计划在不同州有不同的名字,比如在新州叫“Return and Earn”,在昆州叫“Containers for Change”。简单来说,就是你购买的很多饮料瓶、易拉罐上都有一个“10c”的标记,喝完后把这些空瓶子投进指定的回收机器,每个就能拿回 10 澳分的现金。

10 澳分,换算成人民币也就五毛钱,听起来不多。但你绝对想不到澳洲人对此有多热情。每到周末,回收机器前总是排着长队,有推着购物车装满几百个瓶子的老爷爷,也有一家人开着车来“存瓶子”的。我第一次去体验,把攒了两周的 20 个可乐瓶投进去,换回了 2 刀的代金券,那种感觉,比中了彩票还开心。

这不仅仅是为了钱。自从新州在 2017 年底推出“Return and Earn”以来,已经有超过 90 亿个容器被回收。这个计划让饮料容器的乱扔率降低了惊人的 52%。你走在澳洲的公园、海滩,会发现地面真的非常干净,很少能看到塑料瓶和易拉罐。因为在很多人眼里,那不是垃圾,那是能走路的“10c 硬币”。

这种把环保和经济激励结合起来的方式,真的非常高明。它让环保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好处。这种“斤斤计较”,恰恰是把环保理念落到实处的最佳体现。

除了瓶子,还有很多细节。比如,在澳洲,双面打印是办公室和学校的默认设置;离开房间随手关灯是每个人的习惯;很多人家里都有堆肥桶(compost bin),把厨余垃圾变成花园的肥料。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汇集起来,就构成了整个社会强大的环保力量。

从吐槽到被“收服”:环保是一种生活方式

写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在澳洲生活也太累了吧?连扔个垃圾都这么费劲。

说实话,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我曾经跟朋友疯狂吐槽,觉得这些规矩繁琐又矫情。但当我在这里生活久了,我开始慢慢理解了。

有一次,我和朋友去 Royal National Park 徒步,走在林间小道,呼吸着干净得有些奢侈的空气,看到清澈的溪流里有小鱼在游。那一刻,我突然就明白了。澳洲人之所以如此执着于这些环保的“繁文缛节”,是因为他们真真切切地爱着这片土地。他们知道,这片拥有古老雨林、蔚蓝海岸和独特野生动物的大陆,是多么珍贵又多么脆弱。

他们经历过毁灭性的森林大火,也亲眼目睹着大堡礁的珊瑚在白化。澳洲作为一个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其实位居世界前列。因此,环保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责任,一种为了守护家园、为了下一代还能看到考拉和袋鼠的自觉行动。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对自己曾经的抱怨感到有些惭愧。我不再把垃圾分类看作是一种负担,而是把它当作融入当地生活、尊重这片土地的一种方式。我开始享受把纸箱踩扁的快感,享受在二手店淘到宝贝的惊喜,甚至开始研究如何自己在家做堆肥。

我的心态,就这样在一次次的“被上课”中,悄然发生了改变。

我知道,刚来的你,可能还在为那个黄盖桶到底能扔什么而抓狂。别急,也别烦。这不仅仅是在学习如何遵守规则,更是在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哲学。

下次站在垃圾桶前不知所措时,不妨深吸一口土澳纯净的空气,然后勇敢地敲开你邻居的门问一问。相信我,他们绝对会乐意给你上一堂生动的“环保实践课”。而当你有一天,也开始下意识地把酸奶盒冲洗干净,甚至会“友好”地提醒新来的朋友时,恭喜你,你已经不是那个“环保小白”了,你已经真正开始在这里生活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