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高中留学,这些坑我都替你踩了

puppy

准备去加拿大读高中的你,是不是正被各种信息搞得头大?我懂,因为当年我也是这么过来的。听中介吹得天花乱坠,结果在选校、选课、寄宿家庭这些事上样样都踩了坑。比如,我后来才搞明白公校和私校的差别远不只学费;选错课差点影响大学申请;还有,遇到“奇葩”的homestay该怎么沟通?这些别人不会告诉你的细节,都是我用血泪换来的经验。不想走我的弯路,就赶紧来看看这篇大实话吧,保证能帮你省下不少时间和精力!

加拿大高中留学避坑要点速览
选校坑:公校和私校的差别,远不止学费和排名那么简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选课坑:别只为了高分选水课,选错课会让你的大学申请直接“Game Over”。
寄宿家庭坑:遇到“奇葩”房东不要忍,学会沟通是留学的必修课。
社交坑:走出舒适圈,别把留学生活过成了“国内分部”。

加拿大高中留学,这些坑我都替你踩了

哈喽,各位准留学生们,我是你们在 lxs.net 的老学长,Alex。

还记得我刚落地多伦多皮尔逊机场的那天,九月的风已经有点凉了。我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心里一半是激动,一半是忐忑,脑子里全是中介描绘的美好蓝图:顶尖的公立高中,热情的寄宿家庭,无缝衔接世界名校。我感觉自己手握主角剧本,马上就要开启一段闪闪发光的人生了。

结果呢?现实第一天就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我的寄宿家庭房东,一个看起来很和善的白人老太太,指着墙上的一个计时器,一脸严肃地告诉我:“Alex, for a shower, 5 minutes, okay?” 五分钟?我当时就懵了,洗头加洗澡,五分钟怎么可能够?接下来的日子,我才发现,这仅仅是个开始。中介嘴里那个“学术氛围浓厚的顶尖公校”,开学第一天就给了我一个35人的超大班级,老师讲课的速度快到飞起,而我连“May I go to the washroom?”都说得磕磕巴巴。

那一刻我才明白,留学这条路,中介和父母能帮你铺好前半段,但真正要走的每一步,都得靠自己摸索。那些宣传册上不会写的细节,那些过来人懒得说的麻烦,都可能成为你路上一个又一个的“坑”。今天,我就把当年用血泪换来的经验掰开揉碎了讲给你听,希望你能绕过我踩过的那些坑,走得更顺一点。

选校的坑:公校 vs. 私校,远不止学费那么简单

聊到选校,大部分人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问题就是:去公校还是私校?我爸妈当时也是这么问中介的。中介的回答特别官方:“公校性价比高,本地学生多,融入快;私校管理严格,升学率高,但学费贵。”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有道理?但其实,这背后隐藏的信息,比这几句话复杂一百倍。

我当时去的是安大略省一所排名很靠前的公立高中。为什么选它?因为中介说这所学校华人少,语言环境好,而且学费便宜。当时查了一下,一年的学费大概是17,000加币(根据多伦多公校教育局官网2023-2024年的数据,国际生学费是$16,000 - $17,500/年),相比动辄五六万加币的私校,确实很有吸引力。

刚开始我也觉得挺好。学校很大,各种设施齐全,同学都是本地人,感觉自己真正进入了“local”的生活。但问题很快就来了。我的班级有35个学生,老师上课就像在赶火车,根本没时间照顾到我这个英语都说不利索的国际生。我想问个问题,都要鼓起半天勇气,还得排队。最要命的是“Guidance Counselor”(学业指导老师),一个老师要负责几百个学生。我每次预约见他,都要提前一两个星期,每次谈话时间不超过15分钟。关于大学申请,他给的建议也都是大方向上的,根本不会针对我个人的情况做详细规划。

后来我认识了一个在私校读书的朋友,去他的学校参观了一次,我才明白什么叫“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他的学校叫Crescent School,是多伦多一所顶尖的男校。校园不大,但非常精致。他的班级只有15个人,老师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上课是圆桌讨论式的,每个人都得发言。他们的Guidance Counselor,只负责毕业班的几十个学生,从11年级开始就一对一地帮他们规划大学申请,修改文书,甚至会主动联系大学招生官帮学生争取机会。当然,这样的服务价格不菲。他一年的学费超过40,000加币(查了一下该校2024年的数据,本地走读生学费已接近$41,000)。如果是顶级的寄宿私校,比如UCC(Upper Canada College)或者Branksome Hall,一年的学费加住宿费更是高达80,000加币以上。

所以,公校和私校到底怎么选?

这根本不是一个“哪个更好”的问题,而是一个“哪个更适合你”的问题。

如果你是这样的学生:

  • 自学能力和自制力超强,不需要别人在后面拿着鞭子抽。

  • 性格外向,喜欢主动交朋友,不害怕在几百人的大集体里“求生存”。

  • 家庭预算有限,希望获得一个高性价比的留学体验。

  • 未来目标是申请加拿大的大学,对融入本地文化有强烈渴望。

那么,一所不错的公立高中可能非常适合你。你能在这里接触到最真实的加拿大社会,锻炼出极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但如果你是这样的学生:

  • 需要更多的关注和个性化指导,尤其是在学业和大学申请上。

  • 性格相对内向,在小班教学的环境里会更自在,更容易开口。

  • 目标是冲刺美国藤校或英国G5这类世界顶尖名校。

  • 家庭预算充足,愿意为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人脉网络投资。

那么,一所优秀的私立学校绝对值得你认真考虑。私校提供的不仅仅是课程,更是一种精英化的培养模式和强大的校友网络,这些隐形资源在未来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别再只盯着排名和学费了。问问自己,你是什么样的性格?你的目标是什么?这才是选校的核心。我当年如果想清楚了这一点,也许就不会在公校里挣扎那么久才找到自己的节奏。

选课的坑:AP, IB, 学分... 别让你的成绩单“瘸腿”

如果说选校是战略层面的决策,那选课就是战术层面的执行。这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我刚到加拿大的时候,对选课一无所知。我的想法很简单:哪个课容易拿高分,我就选哪个。于是我的10年级课表里,充满了像“Food and Nutrition”(食品与营养)、“Introduction to Business”(商业入门)这样的课。这些课确实不难,作业就是做做蛋糕、写写简单的商业报告,我的分数也确实很好看,基本都在90分以上。

我当时还挺得意,觉得自己找到了“学习密码”。直到11年级下半学期,我开始考虑大学专业,兴冲冲地跑去跟我的Guidance Counselor说我想申请滑铁卢大学的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专业。他看了一眼我的选课记录,皱着眉头对我说:“Alex,你的数学和科学课不够啊。滑铁卢的CS专业要求12年级必须有高等函数、微积分和向量、物理、化学,还有英语。你11年级连物理和化学都没选,12年级怎么衔接?你现在得赶紧去上暑期学校补课,不然申请季一开始,你的成绩单根本不符合要求。”

我当时感觉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为了补上这些“硬核”课程,我整个暑假都在上Summer School,每天焦头烂额,才勉强赶上了进度。那段经历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加拿大高中的选课,绝对不是儿戏。

这里给你划几个重点,千万记住了:

第一,搞清楚毕业要求。 以我所在的安大略省为例,高中毕业需要拿到30个学分(18个必修,12个选修),完成40个小时的社区服务,并通过安省高中英语读写测试(OSSLT)。这些是底线,是你能拿到毕业证的前提。

第二,以终为始,从大学要求倒推选课。 这是最最最重要的一点!在你选课之前,先去你心仪大学和专业的官网上,仔仔细细地看它们的录取要求(Admission Requirements)。

举个例子,你想申请多伦多大学的Rotman商学院。去官网一查,它明确要求12年级必须提供6门课程的成绩,其中必须包括:

  • English (ENG4U)

  • Calculus and Vectors (MCV4U)

  • Advanced Functions (MHF4U) - 强烈建议提供这一门

看到了吗?如果你12年级没选这几门课,就算你其他课都是100分,连申请的资格都没有。所以,你的选课路径应该是:确定目标专业 -> 查找大学录取要求 -> 规划11和12年级的课程,确保所有必修课都覆盖到,并且相关的基础课在低年级也已经学过。

第三,正确看待AP和IB。 很多同学和家长会纠结要不要上AP(大学预修课程)或者IB(国际文凭课程)。

简单来说,AP是锦上添花。你可以在常规课程之外,选择几门感兴趣的AP课程来学习,证明你有能力挑战更高难度的知识。比如你想学工程,那修一个AP物理或者AP微积分,会对你的申请非常有帮助。IB则是一个完整的、高强度、标准化的两年制课程体系,适合学霸型选手。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的学校提供这些课程,并且你学有余力,大胆去尝试。这不仅能让你的申请材料更亮眼,还能提前换取大学学分。但如果你的精力有限,那么集中火力把你常规的学术课程(尤其是大学要求的那些)学到90分以上,远比你学一堆AP但成绩只有70多分要强得多。

记住,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的简单集合,它是向大学展示你学术能力、兴趣方向和学习潜力的画像。别让这张画像因为选错了“颜料”而变得“瘸腿”。

寄宿家庭的坑:从“相敬如宾”到“相看两厌”

聊完了学习,我们再来聊聊生活。对于大部分未成年的小留学生来说,Homestay(寄宿家庭)就是我们在加拿大的第一个“家”。这个家是温暖的港湾还是束缚的牢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留学初期的幸福指数。

我遇到的那个“5分钟洗澡”的房东,只是一个开始。我的第二个寄宿家庭,看起来完美无缺。一对中年夫妇,家里是栋漂亮的大House,还有一只可爱的金毛。他们对我很好,周末会带我出去玩,饭菜也做得不错。但住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了一个让我非常不舒服的问题:他们几乎从不和我主动交流。

每天晚餐时间,他们会问我“How was school?”,我说“Good.”,然后对话就结束了。剩下的时间,他们俩就自己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我像个局外人一样默默吃饭。我待在房间里学习,他们也从不会来敲门问问我是否需要帮助。我能感觉到,他们把我当成一个需要按时“投喂”和保证安全的“客户”,而不是一个家庭成员。那种感觉,比遇到一个有很多奇葩规矩的房东更让人觉得孤独。

我一开始选择忍耐,觉得可能是文化差异。直到有一天,我因为感冒发烧,没下楼吃晚饭,他们竟然连一个信息、一个电话都没有,甚至没有上来看看我怎么样。那一刻我彻底失望了,我决定要沟通,如果不行就换掉。

我鼓起勇气,在晚餐时对他们说:“I feel a bit lonely here. I was hoping we could be more like a family.” 我说得很委婉,但他们听懂了。他们很惊讶,说以为我喜欢独处,不想被打扰。那次谈话后,情况好了一些,他们会主动问我一些关于中国的事情,也会在饭桌上刻意带上我一起聊天。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我还是搬走了,但那次经历教会了我留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一课:沟通远比忍耐更重要。

关于寄宿家庭,我有几句大白话想告诉你:

1. 别把Homestay当成酒店。 你是家庭的一员,不是顾客。主动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饭后帮忙收拾碗碟,保持自己房间的整洁。这些小举动会让他们觉得你很懂事,更愿意接纳你。

2. 把丑话说在前面。 刚入住的时候,主动问清楚家里的规矩(House Rules)。比如:几点之后要保持安静?洗澡时间有限制吗?可以用厨房吗?朋友可以来访吗?把这些都搞清楚,可以避免未来90%的矛盾。

3. 学会表达,而不是猜测。 北美人习惯直接沟通。如果你觉得饭菜不合胃口,可以礼貌地说:“Thank you for the meal! I was wondering if we could try having rice sometimes? I really miss it.” 如果你觉得他们的一些行为让你不舒服,找个合适的时机,心平气和地把你的感受说出来。憋在心里,只会让误会越来越深。

4. 安全是第一位的。 大部分寄宿家庭都是善良可靠的,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如果你感觉自己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或者房东有任何不当言行,不要犹豫,第一时间联系你的学校国际部负责人或者监护人。这不是小题大做,这是保护自己。

寄宿家庭的费用不便宜,在多伦多、温哥华这些大城市,一个月大概需要1000-1300加币。你付了钱,就有权利获得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遇到问题,勇敢地去解决它。换Homestay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一个让你不开心的环境里,耗尽你对留学生活的所有热情。

最后,想对你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写了这么多,好像都在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坑”。但我真的不希望你因此感到害怕或者焦虑。我想告诉你的是,留学不是一场设定好程序的完美旅行,它更像是一场大型的真人闯关游戏。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会犯错,会迷茫,会想家想到深夜痛哭。

但这些,全都是这个游戏的一部分。你搞懂了公校和私校的区别,学会了像个成年人一样为自己的未来做规划;你为了一个搞不懂的数学题,第一次鼓起勇气在课后拦住老师问了半个小时;你用着蹩脚的英语和房东据理力争,成功捍卫了自己洗澡超过5分钟的权利;你从一个什么都要靠父母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能自己报税、自己看病、自己换灯泡的“大人”。

这才是留学的真正意义。它给你的,绝不仅仅是一张海外高中的毕业证,或者一封名校的录取信。

别怕犯错,别怕问问题。你走的每一步,踩的每一个坑,最后都会变成你独一无二的勋章。加油,未来的你,会感谢现在这个勇敢的自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