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尔本大学读书,是种什么体验

puppy

是不是总听人说墨大是“澳洲第一”,心里既向往又有点小紧张?来,学长学姐跟你聊点实在的。在墨尔本大学读书,远不止是顶着光环那么简单。它是一边吐槽着 Melbourne Model 的课程安排,一边又为能选到自己喜欢的广度课程而窃喜;是赶 due 赶到头秃,在 Baillieu 图书馆熬到深夜,出门被冷风吹得一激灵的真实日常。但它也是课后躺在南草坪上晒太阳,和各国朋友在校园里感受墨尔本独特的文艺气息,拐个弯就能去 Lygon Street 吃意面的惬意。这篇文章不跟你说官话,只想和你分享那些真实的课堂感受、有趣的社团生活,以及那些只有墨大人才懂的“痛并快乐着”的瞬间。

墨大生存法则速览
课程选择:Melbourne Model 自由度高,但也容易踩坑。大一别急着选高难度广度课(Breadth Subject),先去学生论坛或者问问学长学姐的建议,避开那些传说中的“killer course”。
学习节奏:别等!别拖!每周的 reading list 看着不长,攒到期中就是一座山。小组作业超级多,务必提前和组员沟通好分工和DDL,不然真的会影响友谊和分数。
生活开销:墨尔本生活成本不低。根据 2024 年的数据,留学生单周生活费(不含学费)大概在 500-700 澳元。租房是大头,多利用学生折扣,自己做饭能省下不少钱。
社交活动:O-Week(迎新周)是认识新朋友的最佳时机,别害羞,大胆去参加社团的 BBQ 和各种活动。UMSU(墨大学生会)常年有各种免费活动和福利,记得常去官网看看。

在墨尔本大学读书,是种什么体验

凌晨两点的 Parkville,空气里带着墨尔本特有的清冷湿气。我刚从 Baillieu 图书馆走出来,脖子因为看了一整天屏幕而僵硬得像块石头。一阵冷风吹过,瞬间清醒。抬头看看,图书馆门口还陆陆续续有人进进出出,大家脸上挂着同款的疲惫,眼神里却又都透着一股“我还能再战一晚”的倔强。

那一刻我突然在想,这就是别人嘴里“澳洲第一”的墨尔本大学吗?没有想象中的光鲜亮丽,没有电影里的浪漫邂逅,只有实打实的 due、reading 和咖啡因。这可能也是你点开这篇文章时最想知道的:抛开那些闪亮的排名和官方宣传,在墨大读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别急,作为在 lxs.net 潜伏多年的小编兼学长,今天不跟你讲官话,咱们就坐下来,像朋友一样聊聊那些只有墨大人才懂的“痛并快乐着”的真实日常。

Melbourne Model:让人又爱又恨的“奇葩”课程体系

聊墨大,绕不开的就是这个让无数新生挠头、老生吐槽的 Melbourne Model。简单来说,就是你本科阶段不能直接读法律、医学这种专业性极强的学位,而是要先完成一个相对宽泛的本科学位,比如文学学士(Bachelor of Arts)、理学学士(Bachelor of Science)等,然后再申请硕士阶段的专业课程。

刚开始,你可能会觉得这有点“坑”。身边在国内读大学的朋友,大一就开始接触专业核心课了,而你可能还在为选什么“广度课程”(Breadth Subject)而纠结。广度课程,就是要求你必须在自己专业领域之外选修一些课程。一个商科学生,可能会被要求去上一门关于天文学的课;一个学艺术史的,也可能得去捣鼓一下基础编程。

这种感觉,就像你点了一份牛排,结果服务员先给你上了一盘沙拉、一碗汤,还附赠一份你根本没点过的甜点。你会忍不住嘀咕:“我就是来吃肉的啊!”

但神奇的是,过了一两年,很多人都开始对这个模式“真香”了。我身边就有一个学会计的朋友,他当时为了凑学分,硬着头皮选了一门叫《From Graffiti to Galleries》的广度课。本来以为就是混混日子,结果一学期下来,他竟然对街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他每个周末都会背着相机去墨尔本的涂鸦小巷 Hosier Lane 拍照,成了半个艺术博主。他常开玩笑说:“要不是墨大逼我,我这辈子都不知道自己还有这点文艺细胞。”

这就是 Melbourne Model 的魅力所在。它强迫你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接触那些你以为一辈子都不会碰的领域。这种跨界,不仅让你的知识体系更多元,更重要的是,它给了你一个探索自己更多可能性的机会。根据学校的数据,每年有超过 1000 门广度课程可供选择,从“幸福的科学”到“电子游戏音乐”,五花八门。这种自由,让你在成为一个专业人士之前,先成为了一个更有趣、更完整的人。

当然,选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战斗”。每到选课季,学生论坛和微信群里就炸开了锅,大家都在交换情报:“这门课的老师给分怎么样?”“那门课的 final exam 是开卷还是闭卷?”“求避雷‘杀手课’!” 墨大的课程手册(Handbook)就像一本天书,每个学生都会花上好几天去研究,那种感觉,堪比高考填志愿。这大概也是墨大带给你的第一课:学会自己做选择,并为之负责。

学术压力:图书馆的灯火与头顶的星空

聊完了相对轻松的课程体系,咱们得说点“硬核”的了。墨尔本大学的学术压力,绝对不是闹着玩的。作为一所在 2025 QS 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第 13、全澳第 1 的顶尖学府,它的高标准体现在每一篇论文、每一次小组作业和每一场考试里。

这里的“赶 due”文化,是一种常态。你经常会发现,期中的时候,好几门课的 deadline 会神奇地挤在同一周,我们称之为“hell week”。那段时间,校园里的每个角落都弥漫着咖啡和能量饮料的味道。Baillieu 图书馆,作为文科和社科学生的主阵地,通往二楼打印室的楼梯上总是坐满了人。Giblin Eunson 图书馆则充满了商科精英们讨论案例的低语声。而工科和 IT 的大神们,则会选择去 24 小时开放的 ERC 图书馆通宵奋战。

我记得有一次为了赶一篇 3000 字的政治学论文,我和两个组员在图书馆的小隔间里待了整整两天。我们把外卖披萨当三餐,累了就趴在桌上睡半小时。第三天凌晨提交论文的那一刻,我们三个人没有欢呼,只是默默地收拾东西,然后走出图书馆。抬头看到满天繁星,那一瞬间的疲惫和成就感交织在一起,复杂又真实。

这里的评分系统也很有挑战性。H1(First Class Honours, 80-100分)是每个人的追求,但拿到并不容易。大部分课程的评估方式都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由平时的小测验、出勤、小组项目和期末论文/考试按比例构成。这意味着你整个学期都不能松懈。每周的 reading list 可能长达几十甚至上百页,如果你偷懒一周,下一周就会发现自己完全跟不上教授的节奏了。

这种高强度的学术训练,虽然过程痛苦,但收获是巨大的。它逼着你快速提升信息检索、批判性思维和时间管理的能力。毕业后你会发现,曾经让你头秃的那些论文和文献,已经把你塑造成了一个逻辑清晰、抗压能力极强的人。这种能力,比你在课本上学到的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更宝贵。

校园生活:不只有学习,还有南草坪的阳光和社团的狂欢

如果说学术是墨大严肃的 A 面,那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就是它活泼治愈的 B 面。当你从图书馆的沉重氛围中走出来,迎接你的是南草坪(South Lawn)上温暖的阳光。

南草坪是墨大校园的灵魂。天气好的时候,草坪上总是坐满了人。有情侣在野餐,有朋友在弹吉他,有学生社团在办活动,更多的人只是三三两两地躺着,戴着耳机,什么也不干,就这么懒洋洋地晒着太阳。在这里,你能暂时忘掉所有的 due 和 reading,感受到一种纯粹的、属于校园的松弛感。

每周三,UMSU(墨大学生会)还会在南草坪旁边的广场举办农贸市集(Farmers' Market)。新鲜的蔬菜水果、热乎乎的 Gözleme(土耳其馅饼)、香甜的甜甜圈……这里不仅是补充能量的好去处,也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社交场所。你可以一边吃着午餐,一边和摊主聊聊天,感受墨尔本悠闲的生活节奏。

而墨大的社团文化,更是精彩到让你眼花缭乱。UMSU 旗下有超过 200 个注册社团,无论你的兴趣多么小众,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同好。从主流的商科社团、辩论社,到有趣的巧克力爱好者协会、哈利波特社,再到代表不同国家文化的学生联合会,应有尽有。

每年开学的 O-Week(迎新周),是社团招新的高潮。整个校园就像一个盛大的派对,各个社团使出浑身解数吸引新生,免费的披萨、冰淇淋和各种小礼品拿到手软。对于留学生来说,这是打破陌生感、结交新朋友的绝佳机会。加入一个社团,意味着你不仅能发展自己的兴趣,更能快速融入一个有归属感的小集体。

我当时加入了一个徒步社团。每个月,我们都会组织去墨尔本周边的国家公园徒步。在丹德农山脉的森林里呼吸新鲜空气,在大洋路的悬崖边看日落……这些经历,让我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让我看到了课堂之外,维多利亚州壮丽的自然风光。

融入墨尔本:大学是城市的一部分,城市也是大学的延伸

墨尔本大学最棒的一点,是它没有明确的围墙。校园与城市无缝衔接,这种开放性让你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学生,更是这座城市的一份子。墨尔本连续多年被《经济学人》评为全球最宜居城市之一,其独特的文化艺术气息,为留学生活增添了无数色彩。

学校北门出去,步行几分钟就是著名的 Lygon Street,也就是墨尔本的“小意大利”。这里遍布着正宗的意大利餐厅和冰淇淋店。考完试和朋友们来这里吃一顿丰盛的晚餐,点一份墨鱼面,再来一个开心果味的 Gelato,是墨大人独有的庆祝仪式。

从学校南门坐几站电车,就能直达市中心 CBD。你可以去维多利亚女王市场(Queen Victoria Market)买最新鲜的食材和淘各种小玩意儿,可以去联邦广场喂鸽子,也可以钻进那些藏在小巷(Laneway)里的咖啡馆,喝一杯地道的 Flat White。墨尔本的咖啡文化世界闻名,据说这里的咖啡师比银行家还多。在无数个赶 due 的下午,一杯好咖啡就是续命的良药。

作为澳大利亚的文化之都,墨尔本的艺术活动也从未停歇。NGV(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常年有世界级的展览,而且大部分展区都是免费的。各种音乐节、电影节、喜剧节贯穿全年。在墨大读书,你永远不用担心周末会无聊。

这种城市与大学的共生关系,让你的学习体验变得立体而丰富。你的课堂可能在讨论全球化,而课后你就能在街头听到十几种不同的语言;你的课本里在分析城市规划,而你每天都在亲身体验这座城市的脉搏。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碰撞,是墨大能带给你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在这里,你会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根据学校 2023 年的报告,国际学生比例高达 46%,来自超过 150 个国家。这意味着你的小组作业成员可能一个来自新加坡,一个来自德国,一个来自巴西。刚开始可能会因为文化差异和口音问题而有些磕磕绊绊,但慢慢地,你会学会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高效协作,学会从更多元的视角看待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无价的教育。

所以,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在墨尔本大学读书,究竟是种什么体验?

它可能不是你想象中那样轻松惬意,甚至有点辛苦。你会为了一个绩点而熬夜,会为了小组作业和组员争论不休,会在异国他乡的深夜里感到孤独。但它也一定会给你惊喜。

别只是把这里当成一个获取学位的地方。去大胆地选一门你觉得“没用但有趣”的广度课,去加入一个和你专业八竿子打不着的社团,去和南草坪上晒太阳的陌生人聊聊天,去尝遍 Lygon Street 的每一家冰淇淋店。

那些在图书馆里一起奋斗到天亮的革命友谊,那些在社团活动中共同创造的难忘回忆,那些被墨尔本这座城市的艺术气息浸润的午后……最终,这些瞬间会串联起来,构成你独一无二的墨大体验。这个体验关乎成长,关乎探索,关乎在痛苦中找到快乐,在迷茫中发现自我。而这,远比一张毕业证书要重要得多。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