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西兰留学生活速览 | 
|---|
| 学习模式:告别死记硬背,小班教学、项目制、实地考察是常态,教授更像是你的学术伙伴。 | 
| 生活节奏:主打一个“慢”。商店下午五六点就关门,大家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家庭、爱好和户外。 | 
| 户外天堂:全国约30%的土地是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从市区到海滩、森林通常不到一小时车程。 | 
| 工作平衡:学生签证每周可工作20小时,假期可全职。法定最低时薪高(2024年为23.15纽币),打工也能体面生活。 | 
| 安全指数:常年位居全球和平指数(Global Peace Index)前列,社会治安好,人与人之间信任度高。 | 
留学新西兰,才知道生活还能这样过
嘿,我是LXS的小编。还记得我刚打包行李准备出发的时候,一个学长语重心长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出国了,就得拼。图书馆就是你的家,咖啡就是你的命。”
我当时深以为然,脑子里已经上演了一部《我在异国他乡为GPA奋斗到头秃》的悲壮大戏。我甚至提前下载好了各种效率App,准备好了几大罐速溶咖啡,誓要在留学的“内卷”赛道上杀出一条血路。
直到我来了新西兰,第一个学期的期中。那是一个周五的下午,我刚提交完一篇重要的论文,正准备像往常一样,去图书馆为下一场战斗做准备。我的本地同学,一个叫Liam的金发小哥,一脸惊讶地看着我:“嘿,你疯了吗?天气这么好,我们约了去Piha海滩冲浪,晚上还准备BBQ,你去不去?”
我愣住了。“可……下周还有个presentation要准备。”
Liam哈哈大笑:“那是下周的事了,周末是用来‘live your life’的,不是吗?”
那个下午,我第一次逃离了图书馆。当我在黑沙滩上被浪花拍得七荤八素,啃着烤得焦香的香肠,抬头看到漫天繁星时,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原来,留学生活……还能这样过?这篇文章,就是想跟你聊聊这种“好山好水好生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以及它如何改变了我对“努力”和“成功”的看法。
学习不是一场“零和游戏”,而是一场探索
在国内,或者在很多其他留学热门国家,我们习惯了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感。分数、排名、绩点,每一个数字都像紧箍咒,让我们不敢有丝毫松懈。但在新西兰,我感觉学习的氛围完全不同。
这里的大学普遍推崇小班教学。我读的商科,在国内动辄上百人的大课,在这里,一个tutorial(辅导课)通常只有15到20人。这意味着你不再是一个坐在后排的无名氏。教授(他们更喜欢你直接叫他们的名字,比如David、Helen)能记住每个人的脸,甚至了解你的研究兴趣。
有一次,我因为一个市场分析模型和教授在课堂上有了不同意见,我紧张得手心冒汗,生怕被认为是“挑战权威”。没想到,教授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眼睛一亮,鼓励我把我的想法阐述清楚,并邀请我在课后去他的Office Hour详谈。那一个小时,我们不像师生,更像是两个对同一个问题充满好奇的同事在交流。他甚至给我推荐了好几本他自己珍藏的书。从那以后,我不再害怕提问,因为我知道,在这里,你的想法是被尊重的,你的好奇心是受保护的。
这种模式不仅仅是感觉好,它是有数据支撑的。新西兰的八所公立大学,在师生比上一直表现不错。比如奥塔哥大学,就以其出色的师生互动和支持系统闻名。这确保了教育资源能更公平地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根据QS世界大学排名的数据,新西兰大学在“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方面的评分普遍很高。
更重要的是,这里的考核方式非常多样化,远不止考试和论文。我有个学环境科学的朋友,他们的“期末考试”竟然是去怀特克里山脉(Waitākere Ranges)进行为期三天的野外考察,分组完成一份关于当地贝壳杉枯死病的生态报告。他们要亲自采集样本,访谈当地的公园管理员,最终的成果是一份结合了科学数据和社区影响的综合性报告。这哪里是考试?这简直就是Discovery频道的纪录片现场!
新西兰的学历资格框架(NZQF)本身就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它鼓励你把知识用起来,去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而不是仅仅把它背下来。所以,在这里学习,你很少会觉得是在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分数而“卷”,你更像是一个探索者,学习是为了武装自己,去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周末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回血”,而是“充电”
来新西兰之前,我的周末基本是“补觉+补作业”的循环模式,偶尔出门也是去商场或KTV,本质上还是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打转。但在这里,你会发现,大自然才是每个人的终极游乐场。
“好山好水”在这里不是一句宣传语,而是融入日常的现实。新西兰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被划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无论你在哪个城市,开车一小时内,几乎都能找到一片原始森林、一个壮丽的海滩或一个宁静的湖泊。
就拿我所在的奥克兰来说,周末的活动可以有多丰富?周六早上,可以去逛逛La Cigale法式农夫市集,买点新鲜的牛角包和本地奶酪。下午,约上三五好友,开车40分钟到西区的Piha,在狂野的黑沙滩上感受塔斯曼海的风。或者去东边的Waiheke Island(激流岛),租一辆自行车,在葡萄园和橄榄林间穿行,品尝几杯屡获殊荣的美酒。
到了周日,如果精力还够,可以去北岸的Long Bay Regional Park,那里有平坦的沙滩和完善的烧烤设施,是家庭聚餐和玩飞盘的好地方。如果你是徒步爱好者,奥克兰周边有无数条步道(Tramping Tracks)供你选择,从一两小时的休闲散步,到需要一整天的深度穿越,丰俭由人。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来自一个内陆城市,来新西兰之前连海都没见过几次。第一个学期,他就学会了冲浪;第一个暑假,他跟着学校的社团去南岛挑战了著名的“亚伯塔斯曼海滨步道”(Abel Tasman Coast Track),那是一条需要划皮划艇和徒步结合的“Great Walk”。他给我看照片时,黝黑的脸上是那种发自内心的、被阳光晒出来的笑容。他说:“以前我觉得假期就是用来休息的,现在我觉得,假期是用来创造回忆的。”
这种生活方式的成本并不高。很多国家公园和步道都是免费进入的。你需要的只是一双舒服的鞋,一个背包,和一颗愿意走出去的心。这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给你带来的精神“充电”效果,是闷在宿舍刷一天剧无法比拟的。
“Work-Life Balance”不是一句口号,是刻在DNA里的习惯
聊到生活,就不能不提钱。很多留学生都需要通过兼职来补贴生活费。在国内,我们对“打工人”这个词多少带点自嘲的意味,但在新西兰,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体面地工作”。
首先,这里的薪资水平非常可观。根据2024年4月1日的最新规定,新西兰的法定最低时薪是23.15纽币(约合人民币100元)。这是什么概念?根据学生签证规定,学期中每周最多可以工作20小时。算下来,一周的税前收入就是463纽币,一个月接近2000纽币。这笔钱,在奥克兰这样的城市,足够覆盖你每周的房租和大部分伙食费。这意味着,你的兼职工作真正能够支持你的生活,而不是杯水车薪。
我在一家咖啡馆打工,我的老板,一个叫Mark的本地大叔,完美诠释了什么是“Work-Life Balance”。店里下午4点准时关门,他会催着我们赶紧打扫完下班。“Go home, enjoy the sun!” 是他的口头禅。有一次我为了多赚点钱,问他周末能不能多排点班,他反而劝我:“你还是个学生,学习和体验生活更重要。钱够花就行了,别把自己搞得太累。”
这种文化弥漫在整个社会。你会发现,这里的商店、银行,甚至政府机构,下午五六点钟就齐刷刷地关门了。晚上七点以后,除了餐厅和酒吧,街上安静得仿佛是另一个世界。起初我非常不习惯,觉得太“不方便”了。后来才明白,这背后是一种共识: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全部。每个人,无论职位高低,都有权利享受下班后的时光,陪伴家人,发展爱好。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美好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调查,新西兰在“工作与生活平衡”这一项上常年名列前茅。只有一小部分员工表示自己工作时间很长,远低于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这不只是一项冰冷的数据,它真实地体现在每个人的日常里:人们见面打招呼,聊的更多的是上周末去哪儿钓鱼了,而不是谁又加了几天班。
这种不以“拼命”为荣的社会氛围,极大地缓解了我的生存焦虑。你知道,即使只做一份基础的兼职,也能活得有尊严。这让你有底气去拒绝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松弛感的背后,是那份简单的快乐和安全感
聊了这么多,你可能会问,这种“慢生活”会不会让人变得懒散,失去竞争力?
一开始我也有这种担心。但后来发现,这种“松弛感”并非不努力,而是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努力方式。它源于一种深植于社会文化中的信任和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首先是物理上的。新西兰常年被评为世界上最和平、最安全的国家之一。根据2023年的全球和平指数(Global Peace Index),新西兰高居全球第四。走在路上,陌生人会冲你微笑点头;下公交车时,几乎每个人都会对司机说一句“Cheers, driver”;如果你不小心把钱包掉在咖啡馆,大概率一个小时后回去,它还安然无恙地在前台等你。
我有个同学,刚来的时候把背包忘在了公交车上,里面有她所有的证件和笔记本电脑。她急得快哭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打电话给公交公司。结果,司机在终点站检查车辆时发现了背包,并把它交到了失物招领处。第二天,她完好无损地取回了所有东西。这件事对她的冲击很大,她说:“那种失而复得的感觉,让我第一次对这个陌生的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信任感。”
这种安全感也体现在精神层面。新西兰社会对多样性的包容度很高,也非常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如果你感到压力大、焦虑或者想家,随时可以预约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这里的文化不鼓励你“硬扛”,而是告诉你“It's OK to not be OK”,寻求帮助是正常且被鼓励的行为。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底层的安全感,你才能真正地“松弛”下来。你不用时刻紧绷神经,担心自己是否落后于人,也不用把过多的精力耗费在无谓的内耗上。你可以更从容地安排自己的节奏,更专注地投入到你真正热爱的事情上。你会发现,当焦虑减少,快乐就变得简单了。可能是清晨窗外的一声鸟鸣,可能是傍晚海滩上绚烂的晚霞,也可能只是超市里收银员一句温暖的“Have a lovely day”。
写在最后:给正在犹豫的你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想说新西兰就是完美的乌托邦。这里的生活成本不低,尤其是在大城市;远离世界中心,有时会感到些许孤单;“慢节奏”有时也意味着办事效率不高。
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曾被那种“停不下来”的陀螺式生活搞得疲惫不堪,对无休止的“内卷”感到迷茫,那么新西兰或许能为你提供一种全新的可能性——一种关于“生活”的另一种答案。
留学,不只是为了换一个地方读书,更是为了换一种活法,去体验、去碰撞、去重塑自己。在这里,你可能会发现,成功不只有一条路,幸福也没有标准答案。它可以是拿到A+的成绩单,也可以是学会了在风浪中站上冲浪板的那一刻;它可以是找到一份光鲜的实习,也可以是和朋友在后院BBQ时烤出的第一块完美的牛排。
所以,如果你正在考虑留学,别只盯着排名和专业。问问自己,你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如果你渴望抬头就能看到银河,渴望在学习之余能随时拥抱山海,渴望在一个更平和、更包容的环境里找回自己的节奏,那么,把新西兰放进你的备选清单吧。
别怕“慢”下来。因为有时候,慢下来,才能更快地找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