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俄罗斯,刷新了我对它的一切认知

puppy

嘿,准备来俄罗斯留学的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来之前脑子里全是“战斗民族”、“高冷不笑”这些标签?来了才发现,刻板印象什么的真的可以扔掉啦!你以为的严肃大叔,可能会在地铁里超热心地给你指路;以为物价很高,结果超市里的牛奶和“大列巴”便宜到幸福感爆棚。这里不只有童话里的红场和教堂,更有浸在骨子里的艺术气息,随处可见的芭蕾舞和古典音乐会,会让你瞬间爱上。总之,俄罗斯真实的烟火气和人情味儿,比想象中温暖太多。这篇文章,就是想和你聊聊那些颠覆我认知、又暖又好玩儿的真实见闻。

来俄罗斯前,这些“迷思”你中招了吗?
迷思一:俄罗斯人都很高冷,不爱笑,看起来超凶?
真实体验:他们只是不习惯对陌生人傻笑,熟了之后简直是“话痨+活雷锋”!这种叫“外冷内热”,安全感爆棚。
迷思二:莫斯科物价堪比纽约伦敦,生活费要上天?
真实体验:公共交通和基础食品便宜到哭!1升牛奶6块钱,地铁通票随便刷,幸福指数直线飙升。
迷思三:战斗民族日常就是伏特加配熊,文化生活很单调?
真实体验:艺术才是他们的“空气”!几十块钱就能听一场世界顶级的音乐会,美术馆、芭蕾舞剧多到你选择困难。
迷思四:天气永远是冬天,又冷又灰暗?
真实体验:夏天美到窒息!圣彼得堡的“白夜”,莫斯科公园里的阳光和草地,会让你忘了冬天的雪。

初到俄罗斯,刷新了我对它的一切认知

嘿,各位在 lxs.net 的小伙伴们!

还记得我刚拿到俄罗斯大学录取通知书那会儿吗?兴奋劲儿没过三天,就被亲戚朋友们的“热情关怀”给整焦虑了。“去俄罗斯?那里安全吗?”“听说他们不讲英语,你可怎么办?”“天天零下几十度,带够羽绒服啊!” 脑子里瞬间被贴满了“战斗民族”、“高冷”、“伏特加”、“熊”这些标签。

我至今都忘不了第一天抵达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站在地铁线路图前彻底懵圈的场景。那张密密麻麻的俄语地图,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天书。我鼓足勇气,找了一个看起来最“面善”的阿姨问路,结果她摆摆手,一脸“别烦我”的表情就走了。那一刻,我心里拔凉拔凉的,心想:“完了,刻板印象成真了,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就在我准备放弃,打算花大价钱打车时,旁边一个站着等车、看起来超级严肃、穿着皮夹克的大叔,突然用生硬的俄语问我:“Куда?” (去哪儿?)。我哆哆嗦嗦地把地址指给他看,他二话不说,直接拎起我最重的一个箱子,示意我跟他走。他把我带到售票窗口,帮我买了票,领我进了站,换乘的时候还特意把我送到正确的站台,指着列车方向,确认我明白之后,才转身默默离开,全程几乎没笑过一下。可就是这个不笑的大叔,却成了我在俄罗斯感受到的第一份温暖。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决定,要亲手撕掉那些别人贴上的标签,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认识这个真实的俄罗斯。

“高冷脸”背后,是暖到烫手的“杜莎”

我们总说俄罗斯人是“战斗民族”,表情严肃,不苟言笑。没错,走在街上,你确实很难看到像在东南亚国家那样,人人对你报以微笑。他们的文化里,无缘无故对陌生人微笑,反而可能被认为是不真诚,甚至是“傻”。但这种“不笑”,绝对不等于“不友好”。

我住的宿舍楼下,有个小卖部的老板娘,我们都叫她“塔мара阿姨”。她总是一副“全天下都欠我钱”的表情,我第一次去买东西,找钱的时候叮当作响地扔在盘子里,吓得我大气不敢出。但有一次我感冒发烧,拖着沉重的步伐去买药,她看到我脸色不对,立马从柜台后面走出来,摸了摸我的额头,然后不由分说地从货架上拿了一罐蜂蜜、一盒覆盆子果酱塞给我,用俄语快速地说了一大堆,大意是“这个泡水喝,比药管用”。从那以后,她每次看到我,脸上还是没什么表情,但会默默把我爱喝的格瓦斯提前放到柜台最显眼的位置。

这就是典型的俄罗斯人,他们不擅长表面的客套,但他们的关心和善意,是实打实的行动。他们文化里有一个很核心的词,叫“душа”(杜莎),意思是“灵魂”。他们追求的是深层次的、灵魂的交流。只要你被他们认定为“自己人”,他们能把心都掏给你。我隔壁寝室的俄罗斯同学娜斯佳,知道我吃不惯俄餐,每周都会特意为我做一次她妈妈拿手的红菜汤(Борщ)。有一次她家从达恰(дача,郊外的小别墅)带来了自己种的土豆,她硬是扛了半麻袋送给我,还很认真地告诉我:“朋友,就应该分享最好的东西。”

根据2023年列瓦达中心的一项社会调查,超过75%的俄罗斯人认为“家庭和亲密朋友”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撑。这种强烈的集体主义和对“圈内人”的忠诚,解释了他们为什么“外冷内热”。所以,别被他们严肃的外表吓到,试着用一句简单的“Здравствуйте”(你好)开始,你会发现一扇温暖世界的大门正在向你敞开。

物价“白菜党”的天堂,幸福感居然是“吃”出来的

来之前,我一直以为在莫斯科这种国际大都市生活,钱包会以光速瘪下去。毕竟,它常年盘踞在全球消费最贵城市榜单的前列。然而,来了之后我才发现,这个“贵”主要体现在奢侈品和进口商品上,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日常生活的开销,简直不要太友好!

我的幸福感,是从第一次逛俄罗斯连锁超市“Пятёрочка”(五分店)开始的。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个价格标签给我的冲击:1升装的纯牛奶,售价大约是60-80卢布(约合人民币6-8元);被称为“大列巴”的黑面包,巨大一个,够我吃好几天,只要40卢布左右(约4元人民币);还有各种香肠、奶酪、酸奶,价格都比国内便宜不少。尤其是乳制品,品质好,种类多,价格低,简直是天堂。我曾经一个月光喝不同牌子的酸奶就没重样过。

再说说交通。在莫斯科,一张“Тройка”(三套车)交通卡可以走遍天下。目前(根据2024年最新价格),单次乘坐地铁的费用是54卢布,但如果你购买学生月票,那简直是“白菜价”。比如,一个月的无限次地铁加地面交通学生套票,只需要800多卢布,平均下来一天不到3块钱人民币,你就可以在全城随便浪。要知道,莫斯科地铁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地下艺术宫殿,花几块钱,就能逛遍几十个被列为文化遗产的“景点”,这性价比还有谁?

这种低廉的基础生活成本,大大缓解了留学的经济压力。它意味着你可以把更多的预算,花在体验生活和文化上,而不是仅仅为了生存而精打细算。你可以毫无负担地每天喝一杯新鲜牛奶,也可以在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坐着地铁去探索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艺术不是奢侈品,而是俄罗斯人的“一日三餐”

如果说来俄罗斯之前,我对它的文化印象还停留在红场、套娃和克里姆林宫,那么来了之后,我才明白,艺术,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灵魂,它像空气一样,渗透在每个人的生活里。

你以为听一场芭蕾舞剧或古典音乐会,是需要盛装出席、花费不菲的“高雅活动”?在俄罗斯,这可能只是当地人一个很普通的周末消遣。世界顶级的马林斯基剧院或者莫斯科大剧院,听起来遥不可及,但它们都有针对学生的优惠政策。我曾经只花了大概1500卢布(约150元人民币),就在马林斯基剧院看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天鹅湖》。要知道,这个价格在国内,可能连一场普通话剧的边角位置都买不到。

除了这些顶级殿堂,城市里还遍布着无数小剧场、音乐厅和画廊。我住的附近就有一个社区文化中心,每周都有免费或者票价极低的音乐会,表演者可能是音乐学院的学生,也可能就是住在附近的退休教授。那种氛围特别好,没有商业气息,纯粹就是对艺术的热爱和分享。

根据俄罗斯文化部的数据,全俄拥有超过2500家博物馆。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你几乎走几步就能遇到一个。像冬宫(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和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这种世界级的艺术宝库,对学生更是关爱有加。凭学生证购买门票,通常都有大幅折扣,甚至在特定日期可以免费入场。我记得第一次去冬宫,在伦勃朗的《浪子回头》画前站了半个多小时,那种跨越时空的感动,是任何图片和文字都无法替代的。

这种艺术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你会发现,地铁站里等车的老奶奶,可能会随口哼唱一段柴可夫斯基的旋律;公园里下棋的大叔,聊起天来能从普希金的诗歌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艺术在这里不是被供奉在神坛上的奢侈品,而是融入了血液的日常,是一种生活方式。

所以,如果你也来到了这里,千万别因为语言不通或者觉得“看不懂”就错过这些。大胆地走进剧院和博物馆吧,就算只是静静地坐着,感受那种氛围,也绝对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即将踏上这片土地的你,放下那些道听途说的标签吧。俄罗斯远比你想象的要丰富、立体和温暖得多。它有冬日的严寒,更有夏日的绚烂;有历史的厚重,更有艺术的浪漫;有不善言辞的“高冷”,更有掏心掏肺的真诚。

别犹豫,也别害怕。来之前,学几句最基础的俄语,比如“你好”“谢谢”“对不起”,这会是你打开当地人内心世界的万能钥匙。到了之后,多去逛逛本地人爱去的超市和市场,而不是游客聚集的纪念品商店。饿了就去尝尝路边的“Шаурма”(俄式卷饼)或者热乎乎的“Блины”(布林饼),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美味。最重要的是,带着一颗开放和好奇的心,去拥抱这里的一切不同。

相信我,用不了多久,你也会像我一样,爱上这里清晨面包房里飘出的麦香,爱上地铁里捧着书本的年轻人,爱上那个一边抱怨天气一边却热情地为你指路的大叔。这里的生活,会成为你留学记忆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171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