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兰大学留学行前必看 |
|---|
|
Neptun选课系统:不是开玩笑,堪比双十一抢购,网速和手速缺一不可,建议提前找学长学姐取经,熟悉操作界面。 匈牙利语:魔鬼语言不是说说而已。但学几句基本问候和点餐用语(比如“Szia 你好”、“Köszönöm 谢谢”、“Egy sört kérek 我要一杯啤酒”),你的生活幸福感会飙升。 学术压力:这里卧虎藏龙,做好跟各国学霸切磋的准备。但别怕,教授们更看重你的思辨能力,而不是标准答案。 生活成本:布达佩斯是欧洲的“性价比之王”,但办居留卡、租房等事情务必提前规划,别踩坑! |
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走进罗兰大学(ELTE)法学院主楼的那个下午。阳光穿过走廊尽头巨大的拱形花窗,在印着拉丁文校训的石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旧书本和历史混合的味道,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我攥着课表,找到那间据说有百年历史的阶梯教室,看着身边金发碧眼的同学用我听不懂的语言飞快地交谈,教授已经在讲台上准备好了厚厚的讲义。那一刻,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天啊,在这种诺奖得主都待过的地方,我真的能顺利毕业吗?
相信每个拿到罗兰大学offer的同学,心情都跟我当时一样,一半是兴奋,一半是忐忑。“诺奖摇篮”这四个字,听起来就让人觉得高不可攀,仿佛校园里走的每一个人都是未来的学术大牛,压力瞬间就来了。
但今天,作为已经在多瑙河畔“混迹”了几年的学姐,我想跟你聊聊最真实的罗兰大学体验。这里有光环,也有地气;有学术上的“神仙打架”,也有生活里的“鸡毛蒜皮”。
学术光环下,我们都是“追光者”
先来说说大家最关心的学习。罗兰大学成立于1635年,是匈牙利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之一。它的校友名单确实星光熠熠,诞生了5位诺贝尔奖得主,比如发现维生素C的圣-哲尔吉·阿尔伯特(Albert Szent-Györgyi),还有博弈论的奠基人之一约翰·海萨尼(John Harsanyi)。光是走在以物理学家罗兰·厄特沃什(Loránd Eötvös)命名的校园里,就感觉自己和历史产生了某种奇妙的连接。
这种历史沉淀感,体现在课堂的方方面面。我上过一门中世纪历史课,教授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他讲到1456年的贝尔格莱德围城战时,会突然停下来,指着窗外说:“当时,全欧洲的教堂都会在中午敲响钟声,为前线的士兵祈祷,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你们现在听到的钟声,就是历史的回响。”那一瞬间,书本上的黑白文字仿佛立刻活了过来。
这里的学术氛围确实很浓厚。你身边的同学,可能来自世界各地。我参加的一个社会学研讨小组,总共就6个人,分别来自匈牙利、德国、塞尔维亚、土耳其、越南和我。每次讨论,简直就是一场小型“联合国会议”。那个塞尔维亚小哥,能把福柯的理论倒背如流,每次发言都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到让你怀疑人生。刚开始,我连插话都觉得紧张,生怕自己说的东西太浅薄。
但这种“压力”其实是好事。它逼着你走出舒适区,去大量阅读,去深度思考。这里的教授不会给你标准答案,他们更喜欢挑战你的观点。有一次我交了篇论文,自认为写得不错,结果被教授叫到办公室,他指着其中一段问我:“你引用了这个学者的观点,但你想过吗,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说这句话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有没有可能,这只是他的一种政治策略?”一个问题,直接把我问蒙了,也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学术,是批判性的思考,而不是知识的堆砌。
根据最新的QS世界大学排名(2025年),罗兰大学位列全球第671-680位。这个排名不算顶尖,但它在语言学、考古学、物理学等特定领域的实力非常强劲。所以,你在这里感受到的,不是那种常春藤名校的精英压迫感,而是一种更纯粹、更专注的学术精神。大家因为热爱而来,沉浸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这种感觉其实非常棒。
搞不定Neptun和匈牙利语,才是留学生的“成人礼”
当然,留学生活不全是阳春白雪,也有很多让人抓狂的“痛点”。如果说罗兰大学有什么能让所有留学生同仇敌忾、午夜梦回都会惊醒的东西,那一定是——Neptun选课系统。
这个被我们戏称为“奈何桥”的系统,是所有匈牙利大学生的噩梦。每年选课季开始前几天,留学生群里就开始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大家互相打探系统开放的精确时间,交换着“抢课攻略”。到了那一天,所有人提前半小时就守在电脑前,反复刷新页面。系统开放的那一分钟,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鼠标的点击声。网速稍微卡一下,或者你手抖点错了地方,心仪的课程瞬间就显示“Full”(已满员)。那种感觉,比错失一个亿还难受。我第一学期就因为没经验,一门必修课都没抢到,最后只能到处发邮件求教授手动把我加进名单里,过程别提多曲折了。
另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匈牙利语(Magyar)。这门语言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它的语法自成一派,和欧洲其他主流语言几乎没有任何相似之处。比如,它有十几个格,一个名词的词尾变化能让你看得眼花缭乱。刚来的时候,别说交流了,就连超市里商品的标签都看不懂,买瓶牛奶都可能错拿成酸奶。
我闹过最大的笑话是在一家面包店。我想买一个可颂,比划了半天,店员阿姨一脸迷茫。我急中生智,想说“这个”(This one),结果脱口而出的是英语发音。阿姨更困惑了。最后我只能尴尬地用手指着。后来才知道,匈牙利语里的“这个”发音类似“Ezt”。这种因为语言不通而产生的挫败感,是每个留学生都经历过的。好在布达佩斯作为国际化都市,年轻人大多会说英语,但在政府部门、邮局或者一些传统小店,你还是会感受到语言壁垒。所以,学几句简单的匈牙利语,比如“Jó napot”(你好)、“Köszönöm szépen”(非常感谢)、“Nem beszélek magyarul”(我不会说匈牙利语),绝对能让你的生活便利不少。
当学术的厚重,遇上布达佩斯的浪漫烟火气
如果说学术和语言是挑战,那布达佩斯这座城市本身,就是对你所有付出的最佳奖赏。罗兰大学最棒的一点,就是它的几个主要校区都散落在市中心。这意味着,你刚从图书馆的故纸堆里抬起头,推开门就能一头扎进布达佩斯最鲜活的生活里。
这种感觉特别奇妙。上一秒你还在为康德的“绝对命令”绞尽脑汁,下一秒,你就可以沿着多瑙河散步,看链子桥的灯光在水面荡漾,远处的国会大厦像一座金色的宫殿。学习的疲惫,瞬间就被这无边的温柔夜色治愈了。
而且,布达佩斯的生活成本在欧洲首都里,真的算是非常友好了。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这简直是天大的福音。举个例子,一张学生月度交通卡只需要3450福林(约合人民币65元),你就可以无限次乘坐市内的公交、地铁和有轨电车。一杯咖啡大约800-1200福林(15-23元),在外面餐厅吃一顿正餐,人均大概5000-8000福林(95-150元)。这样的物价,让你在努力学习之余,完全有能力去探索和享受生活。
在这里,你的课余生活可以无比丰富。周末,你可以约上三五好友,去欧洲大陆最大的温泉浴场——塞切尼温泉(Széchenyi Thermal Bath),在露天的池子里一边泡着热气腾腾的温泉,一边看当地大叔下棋,感受匈牙利人深入骨髓的“澡堂文化”。你也可以去中央市场(Great Market Hall),像个本地人一样,在一楼的摊位上买新鲜的萨拉米香肠和辣椒粉,再到二楼吃一个热乎乎、香喷喷的匈牙利特色小吃Lángos(油炸面饼配酸奶油和奶酪)。
到了晚上,这座城市又展现出另一面。著名的“废墟酒吧”(Ruin Bars)是布达佩斯的特色。这些酒吧由废弃的旧建筑改造而成,里面装饰着各种稀奇古怪的旧家具和艺术品,气氛自由又迷幻。其中最有名的是Szimpla Kert,你可以在不同的房间里穿梭,找个舒服的角落坐下,点一杯本地的精酿啤酒或水果白兰地Pálinka,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聊天。这里没有拘束,只有音乐、酒精和无尽的青春荷尔蒙。
布达佩斯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它既有奥匈帝国留下的古典与优雅,又有东欧剧变后的粗粝与生机。它能满足你对欧洲的一切浪漫想象,又能用最接地气的烟火气拥抱你。在罗兰大学读书,意味着你不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体验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写在最后:找到你自己的节奏
所以,在罗兰大学读书到底是一种什么体验?
它是在百年教室里听课,感觉自己和诺奖得主呼吸过同一片空气的荣耀感;也是在Neptun系统崩溃时,和一群不同肤色的同学在网上一起吐槽的“革命友谊”。
它是在图书馆刷夜后,走出校门就能看到多瑙河日出的幸福感;也是在超市里因为看不懂标签,只能靠图片盲猜的无力感。
这里有顶级的智慧碰撞,也有最平凡的人间烟火。你可能会因为学业压力而焦虑,也可能会因为文化冲击而迷茫,这都很正常。留学的意义,不就是去经历这一切吗?
给未来学弟学妹的建议其实很简单:别怕。别怕提问,别怕犯错,别怕去尝试。大胆地去申请你感兴趣的课程,主动地去参加国际学生组织(比如ESN)的活动,勇敢地用你蹩脚的匈牙利语去跟小卖部的老板打个招呼。你会发现,当你迈出第一步,整个世界都会向你敞开怀抱。
留学不是一场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在布达佩斯,在罗兰大学,最重要的,是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节奏,写下独一无二的故事。毕竟,这段时光过去后,让你念念不忘的,可能不是某篇论文得了多高的分数,而是在某个黄昏,你坐在自由桥上,看来往的电车叮当作响,那一刻内心的平静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