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level申英港,这些坑千万别踩

A-level申英港,这些坑千万别踩

哈喽,正在用A-level冲刺英港名校的宝子们!是不是感觉申请季信息爆炸,头都大了?别慌,我们懂你!看似清晰的申请流程里,其实藏着不少“坑”,一不小心就可能与梦校擦肩而过。比如,以为A*A*A就稳了,却在选课时就埋下了雷?个人陈述(PS)写得像流水账,毫无亮点?或者,把申港校当成UCAS的“复制粘贴”,结果错过关键环节?这篇文章就是你的“避坑指南”,我们把学长学姐们踩过的坑、总结的血泪经验都给你整理好了,从选课规划到文书细节,再到英港申请策略差异,帮你一次性理清,让你的申请之路稳稳当当,不走弯路!

A-level 申英港避坑速览一句话避坑指南
选课“想当然”:以为三门A*就能横着走,结果专业门槛都没摸到。 精准狙击:提前上官网扒拉梦校专业的“必选”和“偏好”科目,别让选课成为第一块绊脚石。
PS写成“个人简历”:干巴巴罗列奖项活动,招生官看得直打哈欠。 讲个好故事:用STAR法则包装你的经历,展现你对专业的“超学术”思考和热情,让他看到你的闪光点。
英港申请“一稿多投”:把UCAS文书直接复制粘贴到港校申请系统。 定制化作战:港校更看重综合素质、活动和面试表现,申请材料必须“因校制宜”,突出个人特质。
忽视“隐藏关卡”:临近申请才发现梦校要考BMAT、LNAT、STEP等入学考试。 提前规划:尽早确认是否需要额外考试,把备考时间线拉长,刷题、模考一个都不能少。

哈喽,各位正在用A-level成绩向英港名校发起总攻的宝子们!我是你们在www.lxs.net的老朋友,今天想跟你们聊聊申请季那些让人防不胜防的“坑”。

先给你们讲个真实的故事吧。去年我认识一个学妹小A,AS阶段成绩爆表,预估妥妥的A*A*A,目标是LSE的经济学。她觉得这个成绩够硬了,A-level选了经济、历史和地理——三门她最擅长也最喜欢的“王牌”科目。她信心满满地提交了UCAS申请,结果你猜怎么着?在最关键的环节,她连LSE的面试邀请都没等到,直接收到了拒信。她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发邮件去问招生办,得到的回复非常官方但又直戳要害:“我们经济学专业的申请者,通常都具备极强的定量分析能力,而A-level数学是证明这一点的最佳方式。”

晴天霹雳!小A这才回去仔细看LSE官网的入学要求,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A*AA,其中数学必须达到A*。她一直以为“经济学”嘛,选经济不就行了?结果,就因为选课时的一个“想当然”,她和梦校在起跑线上就挥手告别了。这个故事是不是让你背后一凉?别怕,今天这篇文章就是你的“排雷说明书”,我们把学长学姐用血泪换来的教训都给你码得明明白白,带你绕开这些申请路上的大坑!

第一个坑:选课自由?不,是带着镣铐跳舞

A-level最大的魅力之一就是选课自由,但这恰恰是最大的陷阱。很多同学像小A一样,觉得只要最后成绩好,选什么都一样。大错特错!尤其是对于英港顶尖大学的热门专业来说,你的A-level科目组合,就是你敲开大门的第一块砖,砖的材质不对,门都碰不到。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我们来看看几所“大佬”院校的明文规定:

如果你想去剑桥大学读计算机科学,它的官网会告诉你,A-level数学是“必须的”(Essential),进阶数学(Further Maths)是“强烈推荐的”(Highly desirable)。很多学院甚至会直接把进阶数学作为硬性要求。这意味着,你就算物理、化学都是A*,但没学进阶数学,申请材料可能在第一轮就被筛掉了。根据剑桥大学2022年的本科录取数据,超过96%的计算机科学录取者都提供了A-level进阶数学成绩。

再比如,想学医的同学,UCL(伦敦大学学院)的医学院要求是什么?A*AA,并且化学和生物是雷打不动的“必选科目”。你的第三门课可以是数学或物理,但如果你选的是社会学,那竞争力就会大打折扣。因为招生官需要通过你的选课,看到你已经为大学高强度的理科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

别以为只有理科要求这么严格,文科和商科也一样。我们回到开头小A的例子,LS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经济学,不仅要求数学A*,还“非常欢迎”申请者学习进阶数学。为什么?因为现代经济学是建立在复杂的数学模型之上的,没有强大的数学功底,你根本无法跟上大学的课程。LSE希望录取的学生,是已经证明了自己有这个潜力的。

还有一个概念叫“Facilitating Subjects”(通用科目),这是由英国罗素大学集团提出的。它们包括数学、进阶数学、英语文学、物理、生物、化学、地理、历史以及古典/现代语言。这些课程被认为能为学生提供最广泛的大学专业选择。如果你选的三到四门课里,有两门以上是这些科目,你的申请在广度上就更有优势。反之,如果你选了三门关联度较低或者被部分顶尖大学视为“软科目”(Soft Subjects)的课程,比如传媒、旅游学等,在申请金融、法律这类传统精英专业时,可能会被认为学术准备不足。

避坑指南:在确定A-level选课前,请务必、一定、要去你心仪的5-8所大学官网,找到你想申请的那个专业,逐字逐句地看它们的“Entry Requirements”。看清楚哪些是“Required/Essential”(必选),哪些是“Preferred/Recommended”(偏好)。这1小时的功课,能为你未来两年的努力上一道最关键的保险。

第二个坑:PS写成流水账,感动自己恶心招生官

如果说选课是硬件,那PS(个人陈述)就是你的软件灵魂。UCAS系统里,所有大学看到的是同一份PS,你只有4000个字符(大约500个单词)的机会,去告诉招生官:“嘿,在成千上万的A*A*A里,我才是最特别的那个!”

可现实中,我见过太多同学的PS初稿,简直是“灾难现场”。比如这种:

“我对商科很感兴趣。我参加了学校的商业社团,担任了财务部长。我还参加了XX商业竞赛,获得了三等奖。暑假期间,我在一家银行实习,学会了如何与客户沟通。我还读了《富爸爸穷爸爸》。所以我希望学习商科。”

是不是感觉把你自己的经历套进去也能写?这种写法,招生官一天能看几百份,眼睛都起茧了。它只罗列了“What I did”(我做了什么),却完全没有展现“So what?”(所以呢?)。你为什么对商科感兴趣?从这些经历里你学到了什么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如何塑造了你?这才是招生官想看到的。

一份出彩的PS,应该遵循“80/20”原则。80%的内容聚焦于学术,展现你对所选专业的深刻理解和热情;剩下的20%可以谈谈相关的课外活动,但最终目的还是要服务于你的学术形象。

这里教你一个超好用的工具:STAR法则

  • S (Situation): 你遇到了什么情境或问题?
  • T (Task): 你的任务或目标是什么?
  • A (Action): 你采取了什么具体的行动?
  • R (Result): 你的行动带来了什么结果或思考?

我们把上面那个平淡的例子用STAR法则改造一下:

“在学校商业社团负责管理一笔小额活动基金时(Situation),我发现简单的收支记录无法预测未来的现金流缺口(Task)。于是,我自学了Excel的回归分析功能,通过分析过去半年的数据,建立了一个简易的财务预测模型(Action)。这个模型成功帮助社团提前规避了一次资金周转困难,也让我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数据分析在商业决策中的力量,这激发了我深入探索金融风险管理的强烈愿望(Result)。”

看到了吗?同样是“管理财务”,后者展现了你的主动性、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深刻的思考。这才是招生官眼中“会思考”的申请者。根据UCAS官方在2023年发布的一份报告,超过89%的招生官认为,PS在“两个学术成绩相似的申请者之间做决定时”起到了“重要”或“非常重要”的作用。

避坑指南:别再列清单了!选2-3个你最核心的经历,无论是读了一本书、做了一个项目,还是参加了一场辩论,用STAR法则深挖下去。把你独特的思考和感悟写出来。记住,PS不是写给爸妈看的汇报,而是写给未来教授的学术情书,真诚和深度才是必杀技。另外,UCAS有严格的查重系统,千万不要抄袭网上的模板,否则你的申请会直接作废!

第三个坑:英港通吃?小心“复制粘贴”毁所有

很多同学会把香港的大学作为保底或冲刺的选择,这本身是个非常好的策略。但最大的坑在于,他们想当然地认为,申请港校就是把UCAS那套材料“翻译”一下,复制粘贴过去就行了。如果你这么想,那可就太天真了。

英国和香港的大学在招生逻辑上存在根本差异。

英国UCAS系统,更像一个“学术速配”平台。它高度标准化,核心就是看你的“三驾马车”:A-level预估/实考成绩、PS和推荐信。除了牛剑、医学等少数专业,大部分学校和专业是不需要面试的。你的PS是写给所有申请学校看的“通稿”,必须具有普适性。

而香港的大学申请,则是一场“全方位展示秀”。你需要为每一所大学单独提交申请,系统里除了让你上传成绩,通常还会有额外的文书要求(Personal Essay或Statement of Purpose),而且题目五花八门。比如:

  • 香港大学(HKU)可能会问你:“Tell us about an experience that has shaped who you are.”(告诉我们一个塑造了你的经历。)
  • 香港科技大学(HKUST)可能会让你写:“Why are you interested in applying to HKUST?”(你为什么对港科大感兴趣?)

这些问题,显然不能用你那篇泛泛而谈专业兴趣的UCAS PS来回答。你需要针对每所学校、每个问题,进行“定制化”写作。港校非常看重你对他们学校的了解和热情,以及你与学校文化的契合度。他们想招的,不是一个只有分数的学霸,而是一个有趣的、有潜力的、多维度的个体。

更关键的一环是面试。香港排名前三的大学(港大、港科、港中大)的热门专业,几乎100%会要求面试。面试形式多样,有单面、群面,线上面试现在也越来越普遍。面试官不仅会考察你的学术能力,还会看你的沟通能力、领导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临场反应。这在英国本科申请中是相对少见的。

我有个学生去年同时申请了英国G5和香港前三的商学院。他给UCL的PS重点写的是他对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但在申请港科大时,他额外写了一篇小文书,讲的是他参加模拟联合国时,如何作为一个代表,协调不同国家的利益,最终达成共识的经历,以此来展现他的领导力和国际视野。在港科大的面试中,教授果然就这个经历提了问,他侃侃而谈,最后顺利拿到了Offer。他说,如果当时直接把UCAS的PS交上去,根本无法体现这些港校看重的软实力。

根据香港大学2023年国际生录取报告显示,非本地生的录取评估中,“面试表现”和“非学术成就”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与学术成绩几乎同等重要。

避坑指南:把申请香港的大学当作一个独立的项目来对待。仔细研究每所学校的申请系统和文书题目,挖掘自己与学校特质相匹配的经历。如果你收到了面试邀请,一定要提前准备,针对“Why this school?”、“Why this major?”以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模拟练习。千万别以为刷个高分就万事大吉了。

第四个坑:以为万事俱备,却被“入学考试”一票否决

最后一个大坑,往往最容易被忽视,那就是某些特定专业要求的“入学附加考试”。很多同学到了9、10月份才发现,原来自己想去的专业,除了A-level成绩,还需要一个额外的考试成绩,而报名时间可能已经截止了!

这些考试就像一个个“隐藏关卡”,难度不低,而且需要你投入大量时间去准备。

如果你想学法律,像牛津、UCL、KCL、布里斯托等一众顶尖法学院,都会要求你参加LNAT(法律国家能力倾向测试)。LNAT不考法律知识,而是考你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阅读能力,分为选择题和议论文两部分。KCL法学院去年的录取者LNAT平均分在27-28分左右(满分42),竞争非常激烈。

如果你想学医,BMAT(生物医学入学考试)或UCAT(大学临床能力倾向测试)是绕不过去的坎。这两个考试都需要提前很久报名,而且考查的能力维度非常广,从科学知识到情景判断,再到抽象推理,备考周期非常长。

如果你是数学/计算机大神,想冲牛剑、帝国理工、华威这些学校的王牌专业,那么你很可能会遇到STEP、MAT或TMUA。这些是纯粹的数学能力测试,难度远超A-level,很多题目甚至达到了大学数学的水平。没有几个月的专项训练,很难拿到理想的分数。比如剑桥大学的数学系,通常会要求申请者的STEP成绩达到等级1或更高。

这些考试的存在,就是为了帮助顶尖大学在海量的“学霸”中,筛选出那些真正有天赋、有热情、有潜力的人。你的A-level预估是A*A*A,但如果你的LNAT/BMAT/MAT成绩不达标,申请材料很可能过不了初筛。这是一个非常残酷,但又非常现实的规则。

避坑指南:还是那句话,尽早研究官网!在你确定专业方向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查你目标院校的专业页面,看看有没有“Admissions Tests”这一项。如果有,立刻把考试名称、报名截止日期、考试日期记在你的日历上。然后,去官网找历年真题和考试大纲,立刻开始准备。这些考试,绝不是临阵磨枪就能搞定的,它考验的是你长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训练。

好了,聊了这么多“坑”,是不是感觉申请之路道阻且长?

别怕。其实,申请季最考验人的,不是你有多聪明,而是你有多细心、多有规划。它不像一场只需要埋头猛冲的百米赛跑,更像一场需要策略、配速和补给的马拉松。

别人在焦虑地刷着社交媒体,到处问“我的成绩能申XX吗”的时候,希望你看完这篇文章,能做的第一件事是:深呼吸,关掉那些让你眼花缭乱的网页,打开你梦校的官网,从那个最不起眼,但最重要的“Entry Requirements”开始,一个词一个词地读。

你的名校之路,就从这最扎实、最稳当的一步,正式开始了。加油!


留学生新鲜事

留学生新鲜事

337591 博客

0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