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考日本美术大学,你需要知道的 |
|---|
| 这篇文章会颠覆你对“美术考试”的传统认知。日本的艺术教育不只看你的手头功夫,更看重你的脑子和内心。它考验的不是你重复的能力,而是你创造的能力。所以,别再只埋头画素描了,抬起头看看世界,多思考,多感受,这比什么都重要。 |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 lxs.net 的老朋友,今天想跟你们聊点“不正经”的。还记得国内集训画室里那股熟悉的味道吗?松节油、铅笔屑和熬夜后的泡面味儿混在一起,构成了我们对“美术生”这个身份最初的记忆。我到现在还记得,为了画好那个该死的伏尔泰石膏像,我削了无数根中华牌铅笔,对着它愁眉苦脸了整整三个月。那时候,老师总说:“画画,就是要画得像,越像分越高!” 这句话,简直就是圣经。
直到我拖着行李箱,踏上日本这片土地,走进一所美术大学的入试说明会,我才发现,我的“圣经”好像该换一本了。当时,一位教授展示了去年的考题,我至今印象深刻——“请用你的左手和右手,进行一场对话”。
全场安静了几秒,然后我身边的日本考生们开始兴奋地小声讨论,而我,脑子里只有三个字:这啥玩意?左手跟右手怎么对话?画两个小人儿吗?还是写字?我当时就懵了,感觉自己过去十几年练就的“复刻”神功,在这里可能一文不值。那一刻我才明白,来日本学美术,要扔掉的第一个包袱,就是“标准答案”。
告别石膏像,欢迎来到“脑洞运动会”
国内的美术联考,我们都很熟悉了,素描、色彩、速写,老三样。考来考去,无非就是静物罐子、水果蔬菜,或是规规矩矩的头像写生。我们像生产线上的工人,反复练习,追求的是一种无限接近照片的精准和稳定。这当然很重要,基本功是艺术大厦的地基,没人能否认。
但日本的美术考试,像是另一颗星球的产物。他们管这叫“构想力测试”或“表现力测试”。考题本身就像一件艺术品,充满了哲学和诗意。地基当然要,但他们更想看你打算在这块地基上,盖出什么样的房子,是盖个火柴盒,还是建一座天空之城。
拿日本最有名的两所私立美术大学——多摩美术大学(Tama Art University)和武藏野美术大学(Musashino Art University)来说吧,它们的考题每年都会在网上引起热议,因为实在是太“野”了。
比如,多摩美术大学平面设计系的经典考题:“用圆、三角、方块,表现‘喜怒哀乐’”。这道题根本没有给你任何具体形象,它考的不是你画一个笑脸或哭脸的能力,而是你对抽象形态和情感之间通感的理解。你怎么用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去调动观众的情绪?是尖锐的三角代表愤怒,还是柔和的圆代表喜悦?没有对错,只有高下。
还有一次,他们的考题是“描绘假名‘し’给你的感觉”。一个简单的日文字母,你会想到什么?是流水的声音(shi),安静的氛围,还是一条蜿蜒的蛇?这道题看似简单,其实是在考验你的联想能力和将无形感觉“视觉化”的能力。这种考试,你背再多构图公式、色彩理论都没用,唯一的武器,就是你那颗独一无二的大脑。
武藏野美术大学也不甘示弱。他们的基础设计系曾出过一道题:“给你一双手和一张A4纸,在3小时内表现‘紧张感’”。你可以撕、可以揉、可以折,可以用手摆出各种姿势与纸互动,然后把这个场景画下来。这考的不仅仅是素描功底,更是你的导演能力和叙事能力。一张小小的画纸,变成了一个微型剧场,而你是唯一的导演。
根据2023年的数据显示,多摩美术大学平面设计系的综合型选拔(一种包含面试和作品集的考试形式)报录比高达16.3:1。这意味着每16个脑洞大开的考生里,只有1个能被选中。竞争虽然激烈,但方向很明确:他们要的不是画画机器,而是未来的创意家。
他们到底在考什么?是“观察”而非“观看”
看到这些题目,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瞎画吗?谁画得怪谁就赢了?一开始我也这么想,但后来和教授、前辈们聊过之后,才明白其中的深意。日本美术考试的核心,其实是两个词:观察力(観察力)和构想力(構想力)。
我们平时只是在“看”(見る),看到一个苹果,就画一个苹果。但日本人强调的是“观察”(観察),是带着思考和感情去看。观察一个苹果,你会看到它表皮上细微的斑点,闻到它散发的果香,感受到它沉甸甸的重量,联想到牛顿和万有引力,甚至思考它从开花到结果的生命周期。这些“画外之音”,才是他们想在你的作品里看到的东西。
比如,东京艺术大学(Tokyo University of the Arts),这所全日本最顶尖的艺术殿堂,它的设计科考试就极度考验这种深层次的观察力。有一年的考题是色彩构成,主题是“相遇”。你怎么用颜色和形状去表现“相遇”这个瞬间?是两个色块的碰撞,还是两种颜色的融合?是温暖的相遇,还是冲突的相遇?
一位考上的学姐告诉我,她当时画的是一个非常安静的画面:一大片冷色调中,渗透进一小点温暖的黄色,两者并没有激烈碰撞,而是像墨水滴入清水一样,在边缘悄悄地互相浸染。她说,她想表达的是一种命中注定、悄无声息的相遇。你看,这就是个人解读和情感的注入,这比画两个小人手拉手要高级得多。
这种考试评价的标准也很多元。教授们会围着你的画,讨论很久。他们会看你的画面构成是否有趣,色彩搭配是否有新意,最重要的是,他们会去解读:“这个学生,他想通过这幅画告诉我们什么?”你的想法,你的世界观,你作为一个“人”的特质,都藏在一笔一画里。他们要招的,是一个有趣的灵魂,而不仅仅是一双会画画的手。
作品集和面试:一场关于“你”的深度对话
除了现场考试,还有一个重头戏,那就是作品集(Portfolio)和面试。这在国内的艺考中相对少见,但在日本,这几乎是决定你成败的关键。
如果说现场考试是急中生智的短跑,那作品集就是你精心准备的马拉松。它不是你画得最好的几张素描和色彩的堆砌,而是一本关于你“创作之路”的故事书。日本的教授想看到的,是你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你为了这个兴趣做过哪些尝试,哪怕是失败的尝试。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我有个朋友,她申请武藏野的视觉传达系,作品集里放的不是画得多么精致的插画,而是一个关于“便利店”的研究项目。她花了好几个月,跑遍了东京的7-11、全家、罗森,记录不同便利店的灯光、货架摆放、饭团包装的设计,然后用图表、照片、手绘的形式,分析这些设计如何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最后,她还自己设计了一套“最理想”的便利店视觉系统。
这本作品集,技术上可能没那么“炫”,但它展现了她惊人的观察力、逻辑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热情。面试的时候,教授们对着她的作品集问了将近一个小时,对她的研究赞不绝口。最后,她毫无悬念地拿到了offer。
面试环节也特别有意思。教授不会问你“你为什么想来我们学校”这种空洞的问题。他们会拿起你作品集里的某一件作品,问得非常具体:“你做这个作品的时候,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为什么这里用了红色,而不是蓝色?”“如果让你重新做一次,你会修改哪里?”
他们是在通过对话,确认你是不是一个会独立思考的人,能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他们看来,未来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沟通能力和思考能力是同等重要的。所以,准备去日本考学的美术生们,从现在开始,就要练习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并且试着把答案说出来。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些同学会觉得焦虑:“完了,我只会画石膏像,我没那么多想法怎么办?”别慌,这种创造力不是天生的,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练习来培养。
给你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吧。
第一,扔掉“像与不像”的包袱。从今天起,画画的时候别总想着“这里结构对不对”“那个颜色准不准”。试试看,用一根线画出你今天的心情,用一堆色块涂抹出你对一首歌的感受。这种练习,就是在解锁你的感官和想象力。
第二,做一个“好奇心”的收藏家。随身带个小本子,或者用手机备忘录,记录下一切让你觉得有趣的东西。路边一块奇怪的石头,地铁里一个人的眼神,一句无厘头的广告词……把它们收集起来,它们就是你未来创作的灵感金矿。
第三,试着去“翻译”世界。尝试把一种感官的体验,翻译成另一种。比如,把柠檬的酸味画出来,会是什么形状和颜色?把风的声音画出来,会是怎样的线条?这个过程,就是在锻炼你打破常规、建立新连接的思维能力。
来日本学艺术,最大的收获可能不是学会了某种技术,而是找回了创作的初心。艺术,本就不该是一场以分数为终点的竞赛,它应该是我们观察世界、表达自我的出口。
所以,别再问“画得像不像”了,开始问问自己“我想表达什么”。这,才是来日本学美术,最酷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