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学,不止是学历那么简单

puppy

但说真的,几年后回想起来,你会发现留学真正改变你的,远不止这些。它是在深夜图书馆跟论文死磕后,独自搞定一顿晚餐的成就感;是第一次鼓足勇气用“英式英语”跟邻居老奶奶聊天的喜悦;更是你背着包在苏格兰高地徒步,或是在欧洲小镇迷路时,那种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这些经历会悄悄把你变成一个更独立、更有趣的人。这种融入骨子里的开阔眼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那张学历之外,最宝贵的“隐藏款”收获,也是这趟旅程真正的意义所在。

留学心态调整清单
别只盯着 GPA,生活技能点亮了吗?
走出舒适圈,主动和隔壁的外国同学搭句话试试?
旅行不只是打卡,学会在迷路中找乐子。
允许自己犯错和想家,这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 lxs.net 的老朋友,小编阿哲。

上周,我朋友圈被一个刚从UCL毕业的学妹刷屏了。她发了一张穿着毕业袍、意气风发的照片,配文是:“两年,一纸文凭,搞定!”底下清一色的点赞和祝贺。我当然也留了个言:“恭喜毕业,前程似锦!”

但私下里,我给她发了条微信:“还记得你刚来英国,在Tesco对着一排牛奶怀疑人生的样子吗?”

她秒回了一个笑哭的表情,说:“怎么不记得!那时候连Semi-Skimmed和Whole Milk都分不清,打电话跟你吐槽了半小时。现在?我闭着眼睛都能用法棍、黄油、培根和鸡蛋给自己做一顿完美的Full English Breakfast。”

我们聊了很久,从当初怎么跟听不懂口音的房屋中介斗智斗勇,聊到后来怎么一个人规划复活节的西班牙旅行。挂了电话我突然觉得,这才是留学真正牛逼的地方。那张毕业证,确实是你所有努力的证明,是开启下一段人生的敲门砖。但说真的,几年后回想起来,你会发现留学真正改变你的,远不止这些。

它是在深夜图书馆跟论文死磕后,独自搞定一顿晚餐的成就感;是第一次鼓足勇气用“英式英语”跟邻居老奶奶聊天的喜悦;更是你背着包在苏格兰高地徒步,或是在欧洲小镇迷路时,那种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这些经历会悄悄把你变成一个更独立、更有趣的人。这种融入骨子里的开阔眼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那张学历之外,最宝贵的“隐藏款”收获,也是这趟旅程真正的意义所在。

“被迫”独立:从厨房小白到生活黑客

我敢打赌,每个留学生都有一部关于“厨房”的血泪史。出国前,我们可能是连鸡蛋都炒不明白的“天选之子”,饭来张口。到了英国,面对空空如也的冰箱和高昂的外卖费,求生欲瞬间拉满。

我认识一个在曼大学金融的哥们儿,叫Leo。他刚来的时候,是我们这群人里最不会做饭的,连着吃了一个月的超市三明治和泡面。有一天他终于崩溃了,在群里哀嚎:“我再也不想看见Tesco Meal Deal了!” 于是,他开始对着YouTube视频,从最简单的西红柿炒蛋学起。失败了无数次,切到过手,被油溅到过脸,甚至有一次因为忘了开抽油烟机,把宿舍的火警弄响了,引来了整栋楼的“围观”。

但到了第二年,他已经成了我们朋友圈里的“厨神”。他会研究哪家超市的羊排最新鲜,知道怎么用最便宜的食材炖一锅暖身的爱尔兰烩肉。他甚至在圣诞节给我们做了一整只烤鸡。那一刻,我们吃的不仅仅是烤鸡,更是他满满的成就感。这种从零到一,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的能力,比任何一门课的A+都来得更实在。

这种独立不仅仅体现在厨房里。你得自己去银行开户,跟口音各异的工作人员解释你的需求;你得自己去注册GP(社区医生),搞懂NHS复杂的预约系统;你得自己看租房合同,跟房东扯皮修理漏水的暖气。根据英国国家学生联合会(NUS)的调查,超过60%的学生表示,管理个人财务是他们在大学期间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NatWest发布的《2023年学生生活指数》报告也显示,在生活成本上涨的背景下,英国学生平均每月的生活费(不含房租)已经达到了约450英镑。这意味着,你必须学会精打细算,货比三家,知道怎么用最少的钱,过最有品质的生活。

这些事情没人教你,你只能硬着头皮上。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解决。这个过程,就是把你从一个被保护的孩子,锤炼成一个能独当一面的成年人。你学会的不是某个具体的技能,而是一种底层能力——无论遇到什么陌生问题,你都有信心和方法去拆解它,解决它。

打破语言次元壁:从雅思7分到能聊天气

很多同学出国前,雅思考了7分甚至8分,觉得自己语言肯定没问题了。来了之后才发现,学术英语和生活英语,完全是两个次元的东西。

课堂上你能跟教授讨论福柯的权力理论,但在星巴克,你可能听不懂小哥问你的“To have here or take away?”;论文里你能写出漂亮的长难句,但在pub里,你可能插不进当地人关于足球的任何一句闲聊。更别提苏格兰口音、利物浦口音、纽卡斯尔口音……每一个都能让你怀疑人生。

我的学姐Sarah,在爱丁堡大学读书,她就曾深受口音的困扰。她说刚去的时候,上课像在听天书,去超市买东西基本靠比划。她一度非常沮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不敢开口说话,活动范围仅限于教室、图书馆和中国超市。

转机发生在一个社团招新日。她被一个登山社(Hiking Club)的海报吸引,犹豫了很久,最终鼓起勇气报了名。第一次活动,去亚瑟王座徒步。一路上,身边的英国同学主动跟她聊天,聊各自的家乡,聊喜欢的音乐,聊徒步的感受。虽然她说得磕磕巴巴,很多俚语也听不懂,但大家都很耐心。有人会放慢语速,有人会用更简单的词解释。当他们一起登上山顶,俯瞰整个爱丁堡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女孩拍了拍她的肩膀,笑着说:“See? It’s lovely, isn’t it?”

那一瞬间,Sarah说她感觉心里的墙被推倒了。她意识到,语言不是用来考试的,而是用来连接人和人的。从那以后,她逼着自己走出舒适区。她参加社团活动,去咖啡馆做兼职,甚至主动跟公寓楼下的看门大爷聊天。她发现,当你不把说英语当成一个任务,而是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时,一切都变得自然了。

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2021/22学年的数据显示,在英国的非欧盟国际学生中,中国学生数量位居第一,超过15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们很容易找到归属感,但也正因如此,很多人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困在华人圈里。其实,融入当地的关键,就是多一点Sarah那样的勇气。加入一个你感兴趣的社团,无论是戏剧社、烘焙社还是摇滚乐队,都是结交本地朋友、锻炼口语的绝佳机会。英国大学通常有上百个学生社团,总有一个适合你。这种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未来进入国际化职场的核心竞争力,比简历上那个雅思分数有说服力多了。

世界是你的课堂:在行走中重塑认知

英国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馆。它的历史、文化、艺术都渗透在每一块砖墙、每一片草地里。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绝佳的跳板,让你能以极低的成本探索整个欧洲。

我一直觉得,留学生涯里如果不去旅行,那简直是亏大了。这种旅行,不是指跟着攻略去网红景点打卡拍照,发个朋友圈就完事了。而是真正地用脚步去丈量一片土地,用眼睛去观察当地人的生活。

还记得我第一次自己规划去苏格兰高地的旅行。当时为了省钱,订了夜间大巴,在车上蜷缩了一晚。白天背着沉重的行囊,在苍茫的荒野里徒步,天气说变就变,一会儿晴空万里,一会儿妖风大作。晚上住在青年旅社,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挤在一个房间里,听他们分享各自的故事。有一个德国小哥,正在进行为期一年的gap year,他给我看他在冰岛追极光的照片;还有一对澳大利亚情侣,他们辞掉了工作,准备花两年时间环游世界。

那一刻,我受到的冲击是巨大的。我发现原来生活可以有这么多不同的活法,人生的选择远比我想象的要宽广。我不再执着于毕业后必须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买房买车,走一条被预设好的道路。我的世界观,在那间吵闹又温暖的青旅房间里,被悄悄地撬开了一个角,透进了不一样的光。

利用好你的学生身份,办一张16-25 Railcard,在英国境内坐火车能省下三分之一的费用。欧洲的廉价航空,比如Ryanair和EasyJet,经常有几十欧往返的机票。根据“Save the Student”网站的调查,旅行是学生们除了基本生活开销外,最愿意花钱的地方之一。这笔投资,回报率是无穷的。你去罗马的斗兽场,才能真正感受到古罗马帝国的辉煌与残暴;你去巴黎的卢浮宫,站在《蒙娜丽莎》面前,才能理解艺术跨越时空的力量;你去柏林墙遗址,才能触摸到冷战留下的历史伤痕。

这些经历,会让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刻。你看待国际新闻,不再是一个个冰冷的地名,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地方。你跟人聊天,你的谈资不再局限于学习和生活,而是可以分享你在不同文化中获得的见闻和感悟。这种开阔的视野和多元的思维方式,是任何一本书、一堂课都无法给予的。

那份“隐藏”的简历:学历之外的软实力

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和金钱留学,最终都要走向职场。很多人会把重心放在刷高GPA、找名企实习上,这当然很重要。但往往被我们忽略的,是那些在留学生活中潜移默化培养起来的“软实力”。这些能力,不会写在你的成绩单上,但在面试官眼里,可能比你的专业排名更具吸引力。

你想想看:

你一个人搞定了复杂的签证和租房流程,这锻炼的是你的信息搜集能力、规划能力和执行力。在简历上,这可以被描述为“出色的项目管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在一个多国籍的小组里,跟来自印度、尼日利亚和西班牙的同学一起完成一个group project,中间经历了无数的文化冲突和沟通障碍,最终还是顺利完成了任务。这展现的是你的跨文化协作能力、沟通技巧和领导力。

你在复活节假期,用1000镑的预算,规划了一趟为期15天的欧洲五国自由行,包括路线、交通、住宿和活动。这证明了你强大的预算控制能力、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

英国工业联合会(CBI)在近年的报告中反复强调,雇主在招聘毕业生时,越来越看重所谓的“就业能力技能”(Employability Skills)。其中,排名最靠前的往往是:适应能力、韧性、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恰恰是留学生活最能赋予你的东西。当你面对一个挑剔的面试官,他问你“请举一个你解决复杂问题的例子”,你可以说的,不再是某个课程作业,而是你如何在火车大罢工期间,辗转几趟公交、甚至搭了一段陌生人的车,最终赶上了重要考试的真实经历。这个故事,远比任何纸面上的成绩都更能打动人。

所以,不要小看你在留学期间做的每一件“小事”。你每一次的尝试,每一次的碰壁,每一次的解决,都是在为你的“隐藏简历”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经历塑造了你的品格,让你成为一个更有故事、更有韧性、也更有趣的人。

说到最后,我想给你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多说几次“Yes”。无论是室友邀请你周末去逛一个你没听过的农夫市场,还是社团招募志愿者去社区帮忙,只要时间和精力允许,多去尝试。你永远不知道哪一次不经意的体验,会为你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别怕“麻烦”别人。问路、问超市员工某个商品在哪、向图书馆管理员求助……这些都不是丢人的事。恰恰相反,这是你融入当地最直接的方式。你会发现,大多数人都非常乐意提供帮助。

给自己建一个“失败博物馆”。可以是一个小本子,也可以是手机备忘录。记录下那些你搞砸了的事情:第一次把衣服染色的洗衣经历、坐错方向的公交车、在课堂上回答错的问题……过段时间再回头看,你会笑着发现,这些当初让你窘迫不堪的瞬间,正是你成长最快的阶梯。

记住,那张学位证书,是你这趟旅程的纪念品,它证明你来过。但真正让你不虚此行的,是那个在经历了所有挑战后,变得更强大、更从容、也更了解自己的你。这个你,才是这趟旅程,最珍贵的礼物。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064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