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西兰留学,同学个个都像未来CEO

puppy

刚来新西兰留学的时候,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被身边的“大神”同学惊到过?他们好像不是来上学的,而是来开董事会的。小组讨论个个抢着发言,做presentation跟开发布会似的,思路清晰、自信满满,对未来的规划更是做得明明白白。说实话,我一开始压力山大,感觉自己就是个小透明。但慢慢地我发现,这种“CEO”气质其实不是天生的,更多的是一种被环境塑造出来的思维和能力。这篇文章不灌鸡汤,就想跟你聊聊,我是怎么从旁观和羡慕,到主动学习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找到自己节奏的。如果你也曾有过类似的迷茫,相信我的故事能给你一些启发。

从“小透明”到“潜力股”的心态转变清单
从羡慕嫉妒,到分析学习他们的优点。
从害怕发言,到提前准备好自己的“一句话观点”。
从盲目跟风,到找准自己在团队里不可替代的位置。
从只关注成绩,到享受过程并有意识地锻炼软技能。

我在新西兰留学,同学个个都像未来CEO

嘿,我是lxs.net的小编Cici。想问问刚来新西兰的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一个瞬间?

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是我来奥克兰大学的第二周,一门市场营销课的第一次小组讨论。我们五个人围坐在一张小圆桌旁,讨论一个关于“如何为新西兰本土蜂蜜品牌开拓亚洲市场”的案例。我当时正埋头研究手里的材料,脑子里还在翻译那些专业术语,想着怎么才能显得不那么菜。

结果,我旁边的本地同学Sarah,一个金发碧眼的Kiwi女孩,清了清嗓子,直接开口:“Okay team, let's start by identifying the core problem. I think the issue isn't the product, but the brand storytelling. What’s our 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for the Asian market?”

话音刚落,另一个来自德国的同学立刻接上:“I agree. We should run a SWOT analysis first. I can take the lead o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紧接着,印度小哥也加入了战斗:“Good idea. I’ll handle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especially focusing on competitors in China like Manuka Health.”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白板上迅速画出了思维导图,任务被拆解分配,连下次开会的DDL都定好了。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就跟开了个董事会似的。而我,全程就像个误入片场的群演,手里紧紧攥着笔,却一句话也插不上。脑子里唯一的想法是:“我是谁?我在哪?我不是来上学的吗?怎么感觉像来应聘的?”

那一刻,压力真的排山倒海地涌过来。看着他们眼里闪着光,思路清晰、自信满满的样子,我感觉自己渺小得像颗尘埃。这种感觉,我相信很多留学生都有过。我们从小被教育要谦虚、要内敛,习惯了先听后说,甚至不说是美德。但在这里,游戏规则完全不同。这篇文章,不想给你灌什么“你要自信”的鸡汤,只想跟你聊聊,我是怎么从那个手足无措的“小透明”,慢慢找到自己节奏,甚至开始享受这种“与CEO们共事”的感觉的。

别误会,他们的“CEO”气质不是天生的

刚开始,我真的以为是人种优势,觉得他们天生就擅长表达和领导。但后来我跟我的Kiwi同学Sarah混熟了,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她告诉我,在新西兰,这种“CEO模式”是从小被刻意训练出来的。

新西兰的教育体系,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NCEA(Nation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和我们国内的应试教育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赛道。他们不只是看卷面分数,更看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根据新西兰教育部官网的说法,这些核心素养包括“思考(Thinking)”、“与人交往(Relating to others)”、“参与和贡献(Participating and contributing)”等等。听起来是不是很像公司对员工的要求?

Sarah说,她从小学开始,每周都有“Show and Tell”环节,要带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到全班面前介绍。到了中学,小组项目、课堂辩论、个人演讲更是家常便饭。他们的历史课作业,可能不是背诵年代和事件,而是让你和几个同学一起,拍一个关于毛利战争的纪录片。在这个过程中,你必须学会搜集资料、写剧本、分工合作、解决矛盾,最后还要在全班面前展示成果并接受提问。

你看,当我们在刷《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模拟经营一家“公司”了。这种长达十几年的训练,早就把公开演讲、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刻进了他们的DNA里。所以,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那个口若悬河、组织能力超强的同学,其实是他们教育体系下的“标准出厂设置”。

知道这一点后,我心里一下就平衡了。我们只是在不同的赛道上跑了十几年,现在突然并轨了而已。我缺的不是能力,只是“肌肉记忆”。我需要做的,不是自卑,而是把这里当成一个新的健身房,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这些“新肌肉”。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我只做了三件小事

想通了之后,我不再纠结于“为什么我做不到”,而是开始琢磨“我能做点什么”。我没有逼自己一夜之间变成演讲大神,而是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开始改变。

第一件事:把“准备”做到极致,只为说出那“一句话”

我发现,我之所以不敢开口,最大的障碍有两个:一是语言,怕说错;二是没思路,怕说得没水平。为了克服这个,我采取了一个最笨但最有效的方法:超额准备。

在每次小组讨论前,我都会把所有阅读材料翻来覆去地看三遍以上,把不认识的单词、不理解的观点全部圈出来查清楚。然后,我会强迫自己写下至少三个观点,并且用最简单的英文把它们表达出来。我甚至会提前设想,如果别人问我某个问题,我该怎么回答。

我的目标不再是“我要主导讨论”,而是“这次讨论我至少要成功地、清晰地表达一个观点”。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目标,让我的压力骤减。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讨论一个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案例。我提前准备了一个关于“循环经济”的观点。在讨论陷入僵局时,我鼓起勇气,把我准备好的那句话说了出来:“Maybe we can consider a circular economy model, where waste from one process becomes a resource for another.”

就这么一句话,所有人都安静下来,看着我,然后Sarah说:“That’s a brilliant point, Cici! Let's explore that.” 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终于从观众席走到了舞台上,哪怕只是一个配角。

第二件事:不当leader,就当团队里不可或缺的“神助攻”

我很快意识到,一个成功的团队,不需要人人都是CEO,但绝对需要各种功能齐全的“零部件”。既然我暂时当不了那个指点江山的“大脑”,那我就努力成为那个最可靠的“执行手臂”。

我发挥了我们亚洲学生普遍的优势:细心、有条理、执行力强。在小组项目中,我主动承担了资料搜集、数据分析、文献整理和PPT美化的工作。当大家在头脑风暴时,我会默默地做会议记录(meeting minutes),结束后整理好发给大家,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一个闪光的想法。当他们对某个市场数据有疑问时,我总能很快地从学校数据库或者政府统计网站(比如Stats NZ)上找到最权威的来源。

有一次期末项目,我们需要做一个详细的市场进入策略,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我的同学们虽然点子多,但在找数据这方面却很头疼。我花了一个周末,把新西兰统计局、新西兰贸易发展局(NZTE)的相关报告翻了个底朝天,整理出了一个超详细的数据包,包括目标市场的人口结构、消费习惯、竞争对手分析等等。当我把那个井井有条的Excel表格分享给团队时,所有人都惊呆了。那个项目的最后,我们小组拿到了A+,教授在评语里特别提到了我们“扎实的数据分析”。

那一刻我明白了,领导力不只有一种形式。能提出方向是领导力,能用无可挑剔的执行力为团队扫清障碍,同样是一种核心竞争力。找到自己的生态位,比盲目模仿别人重要得多。

第三件事:把课堂当“训练场”,把软技能当“学分”

我开始转变一个观念:来新西兰留学,我要修的不仅仅是课程表上的那些学分,更重要的是那些看不见的“软技能学分”,比如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课堂上的每一次presentation,每一次group work,都是免费的、高强度的训练营。

我不再把presentation看作是折磨人的任务,而是把它当成一次公开演讲的练习机会。我会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录下自己的声音听,调整语速和语调。我还偷偷观察那些“CEO同学”是怎么做PPT的,发现他们的PPT都极其简洁,文字很少,图片和图表很多,讲的时候更像在讲故事,而不是念稿子。

LinkedIn发布的《2023年最受欢迎的职业技能》报告显示,排名前十的软技能中,沟通(Communication)、团队合作(Teamwork)和领导力(Leadership)常年霸榜。这些能力,恰恰是新西兰的课堂环境最能锻炼的。很多公司,比如新西兰的四大行(ANZ, ASB, BNZ, Westpac),在招聘毕业生时,除了看专业成绩,还会通过评估中心(Assessment Centre)来考察你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我认识的一个学姐,就因为在小组面试中成功地协调了组员的矛盾,清晰地展示了团队成果,最终拿到了BNZ的offer。

想清楚这一点,我甚至开始有点享受这个过程了。每一次小组讨论,都是一次实战模拟。每一次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合作,都是一次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升级。这些经历,远比书本上的知识更宝贵,它们正在塑造一个更强大、更多元的我。

写在最后的话

从最初那个感觉自己是“小透明”的我,到现在可以自如地在小组里贡献价值的我,这条路我走了差不多一年。我没有变成像Sarah那样的天生领导者,但我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和自信。

如果你也正好处在我当初的那个阶段,感到迷茫和压力,我想对你说:

别急,给子弹一点飞的时间。你感觉到的差距,只是过去十几年不同教育模式的正常结果,这不代表你不行。

下次小组讨论,别想着要一鸣惊人,就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有逻辑地问一个问题,或者,补充一个被大家忽略的细节。就这么简单。

把你的“CEO同学”当成免费的私教。别光顾着羡慕,去观察他们是怎么开头、怎么总结、怎么反驳、怎么鼓励别人的。这些都是你在国内花钱也买不到的顶级课程。

最重要的,永远别忘了你自己的优势。你的双语能力,你的跨文化视角,你在高压下养成的坚韧和细致,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超能力”。在一个团队里,你需要做的不是变得和别人一模一样,而是让你的独特价值,成为团队不可或缺的那一块拼图。

留学的路,从来都不是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偶尔觉得跟不上,偶尔怀疑自己,太正常了。但正是这些磕磕绊绊,才让我们真正地成长。放轻松,一步一步来,你会发现,那个曾经让你感到恐惧的“董事会”,最终会变成你最棒的舞台。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82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