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留学,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时常感觉被“精神内耗”掏空,总在和自己较劲,被别人的眼光绑架?我以前也是这样,直到来了澳洲。这里没有那么多“你应该”,更多的是“你喜欢就好”。我发现,原来准点下班、周末去海边发呆、素面朝天穿个拖鞋出门,都不是什么“躺平”,而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在阳光和沙滩里,我慢慢找回了那个简单的自己,不再为还没发生的事情焦虑,也真正明白了work-life balance的意义。如果你也感到迷茫,想知道澳洲是如何用它那松弛感的氛围治愈一个人的,那我的故事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这篇文章写给这样的你
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习惯性自我否定。
被“同辈压力”裹挟,害怕落后于人。
对未来充满焦虑,总在为还没发生的事情烦恼。
渴望慢下来,却不知道如何开始。

澳洲留学,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我还清楚地记得,来澳洲前的最后一个月,我失眠得有多严重。

那晚,我躺在床上,手机屏幕的光映着天花板。我刷着朋友圈,看到学姐拿了顶级咨询公司的offer,看到发小考上了热门公务员,看到隔壁班同学在晒常春藤的录取信。我点开自己的申请邮箱,里面只有几封学校发来的行前准备通知。一种巨大的、无声的恐慌瞬间就把我淹没了。

我开始疯狂地问自己:去澳洲读这个专业,未来有“钱”景吗?毕业后能找到对口的工作吗?会不会花了家里这么多钱,最后还是灰溜溜地回国?我的每一步,都走对了吗?这些问题像失控的弹幕,在我脑子里24小时滚动播放,每一个都在消耗着我本就不多的能量。这就是“精神内耗”吧,一场自己跟自己的战争,还没上战场,就已经筋疲力尽。

当时的我不会想到,几个月后,在南半球的阳光下,这些曾经让我窒息的问题,会变得那么云淡风轻。澳洲,用它独特的方式,一点点抚平了我内心的褶皱。

在这里,“你应该”变成了“你喜欢就好”

在国内,我们似乎总活在一个巨大的“标准模板”里。你应该考个好大学,选个好专业,进个大公司,在合适的年龄结婚生子……每一步都像在玩闯关游戏,生怕走错一步就“全盘皆输”。

刚到悉尼的时候,我延续了这种惯性。我拼命学习,想着要拿高分,要找一份光鲜的实习。有一次,小组作业的local组员Tom约我们周末去他家BBQ,我下意识地就想拒绝:“不了不了,我还要去图书馆刷题。”

Tom一脸不解地看着我:“Why? It's weekend! Live a little, mate!”(为啥?这可是周末!享受一下生活啊,兄弟!)

那次BBQ我还是去了。院子里,大家穿着T恤短裤,喝着啤酒,聊着冲浪和乐队,没有人问你的GPA是多少,也没有人关心你未来的职业规划。Tom的爸爸,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是个水管工,他自豪地跟我聊他如何修理一个复杂的管道系统,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满足感,让我深受震动。我身边,学法律的朋友在咖啡馆做兼职拉花,学商科的同学在周末去做动物保护志愿者。

我慢慢发现,在这里,价值的评判标准是多元的。没有所谓的“鄙视链”。一个出色的咖啡师,受到的尊重绝不亚于一个金融分析师。根据澳洲税务局(ATO)的数据,像木工、电工这类技术工人(Trade jobs)的年收入中位数甚至可以达到8万澳元以上,超过许多办公室白领。大家普遍认为,只要是凭自己的劳动赚钱,任何职业都值得被尊重。

这种氛围像一剂解药,慢慢瓦解了我心里那套“标准成功学”。我开始明白,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只要你真的喜欢,真的快乐。

准点下班不是“躺平”,而是基本人权

“Work-life balance”这个词,在国内更像一个美好的口号,但在澳洲,它是写进法律、刻在骨子里的文化。

我的第一份兼职是在一家零售店。上班第一天,经理就跟我强调:“你的排班是下午5点结束,到点就打卡下班,一分钟都不要多待。那是你的私人时间。”我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国内实习时,比老板晚走是一种“政治正确”,准点下班仿佛就是“工作不饱和”。

后来我发现,这在澳洲是常态。下午五点一过,CBD的写字楼里人去楼空,大家都赶着去健身、去约会、去接孩子。周末更是“神圣不可侵犯”,你很少会在周末收到工作邮件。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ABS)最新的数据,澳大利亚全职员工的平均每周工作时长稳定在38小时左右,这在全球发达国家中都处于较低水平。超时工作不仅需要支付高昂的加班费(Penalty Rates),还可能面临员工的投诉。

有一次,我和朋友聊起国内“996”的现象,我的澳洲朋友瞪大了眼睛,问我:“那他们什么时候去看孩子的足球比赛?什么时候去海边冲浪呢?”在他看来,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如果工作侵占了全部生活,那赚钱又有什么意义?

这种文化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我不再因为没有“拼尽全力”而感到愧疚,不再把休息和娱乐看作一种奢侈。我开始在下课后去学校的健身房,周末约上朋友去徒步、去野餐。我发现,当我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反而更高了。因为我知道,努力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而不是牺牲生活去换取一个模糊的未来。

阳光和沙滩,是最好的心理治疗师

如果你问我,澳洲治愈我的是什么?我想,是那些数不清的、无所事事的午后。

澳洲的城市规划里,公园、绿地和海滩占据了极大的比重。仅仅一个悉尼,就有超过400个公园和数十个海滩。昆士兰州更是拥有长达近7000公里的海岸线。这些大片的自然风光,是免费向所有人开放的。

我从一开始的“打卡式”旅游,到后来真正地融入其中。我学会了什么都不做,只是躺在草地上看云,或者坐在沙滩上听海浪的声音。有一次,我在Bondi海滩坐了整整一个下午,看着太阳一点点落下,把天空染成橘粉色。那一刻,脑子里所有关于论文、关于未来的焦虑,都被海风吹散了。

科学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一项由昆士兰大学进行的研究发现,每周花至少30分钟在公园等自然环境中,可以显著降低患抑郁症和高血压的风险。大自然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会让你意识到,人类的烦恼在广阔的天地间是多么渺小。

素面朝天,穿着拖鞋去超市,头发被海风吹得乱七八糟,这些在国内可能会被认为“不精致”的行为,在这里却是常态。没有人会用审视的眼光打量你,大家更关心的是你今天过得开不开心。这种“不被评价”的自由,让我可以卸下所有伪装,坦然地做最真实的自己。原来,不迎合别人的期待,是一件这么轻松的事情。

“No Worries”,一种生活哲学

“No worries, mate.”(别担心,兄弟。)这是我在澳洲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点餐时上错了菜?“No worries.”
上课时回答错了问题?“No worries, good try.”
不小心撞到了路人?“No worries.”

这句口头禅背后,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宽容和松弛感。它代表着一种“天塌不下来”的乐观精神。在这里,犯错是被允许的,不完美是被接纳的。这种氛围极大地缓解了我的“完美主义”焦虑。

我记得有一次presentation,因为紧张,我把其中一页PPT讲错了。当时我尴尬得满脸通红,感觉自己搞砸了一切。结束后,教授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你前面分析得非常好,那个小错误没关系,下次注意就好。No worries.”

那一刻,我差点哭出来。在国内,我们总是被教育要“精益求精”,犯错似乎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但在澳洲,我学到的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尝试本身就值得被鼓励。

这种心态也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不再为打翻一杯咖啡而懊恼半天,也不再因为错过一班公交而心情烦躁。我学会了对自己说“No worries”,然后解决问题,或者干脆接受现实。生活里那些细碎的、消耗能量的“小烦恼”,就这样被轻轻放下了。

写到这里,我想说,澳洲并非一个没有烦恼的乌托邦。留学的孤独、学业的压力、文化的冲击,这些都真实存在。但是,这里的环境和文化,确实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从那个紧绷、焦虑、不断自我怀疑的壳里走了出来。

它没有给我一个确切的答案,告诉我应该怎样生活,而是给了我一片广阔的空间,让我去寻找自己的答案。

如果你也正被“精神内耗”所困扰,别怕,你不是一个人。试着把那些“我应该”换成“我想要”。

别总想着去规划一条“最优”路线了,去走一条你没走过的路,哪怕只是去家附近一个没去过的公园。风景可能就在那里。

去学一个“没用”的爱好吧,冲浪、画画、烤面包……什么都行。当你专注于当下那一刻的快乐时,对未来的焦虑自然就少了。

最重要的是,允许自己“浪费”时间,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但独一无二的人。

治愈你的,从来不是澳洲的阳光沙滩,而是在这片阳光沙滩下,你终于愿意拥抱的、那个真实的自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862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