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进东大,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puppy

你是不是也曾把考进东大当作终极梦想,觉得那里的人都是闪闪发光的天才?哈哈,我当初也是这么想的!但真正来了之后才发现,现实和想象真的差了十万八千里。这里确实牛人遍地,但褪去“东大生”的光环,大家更多是在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和自我认同中挣扎的普通人。这篇文章没有讲什么成功学,只想跟你掏心窝子地聊聊,作为一个留学生,我是如何在这里打破滤镜,找到自己节奏的。如果你也对名校生活感到好奇或迷茫,相信我的故事能给你一些陪伴和共鸣。

阅读前的小小提醒
这篇文章不贩卖焦虑,也不灌鸡汤。它只是一个普通留学生在东大摸爬滚打后的真心话。如果你期待看到学霸速成指南,可能会失望哦。但如果你正感到迷茫,或者对名校的真实生活感到好奇,希望我的故事能像一个朋友,陪你聊聊天。

考进东大,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还记得我刚拿到东大合格通知书的那天,我正坐在涩谷一家拥挤的拉面店里。窗外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十字路口,人潮汹涌,霓虹闪烁。而我捧着手机,感觉自己就是世界中心那个最亮的仔。手机里,家人和朋友的祝福消息像潮水一样涌来,“太牛了!”“我们家的骄傲!”“以后就是东大精英了!”。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剧本,已经翻开了金光闪闪的一页。

开学第一天,我特地早早来到本乡校区,想去瞻仰一下传说中的安田讲堂。清晨的阳光洒在古老的银杏大道上,周围经过的每一个学生,仿佛头上都顶着一个看不见的光环。我坐在长椅上,偷偷观察他们。旁边两个男生正在讨论量子物理的某个模型,嘴里蹦出的词汇我有一半都听不懂。那一瞬间,一种巨大的、被抛离的感觉淹没了我。我心想:“天啊,我真的属于这里吗?我不会是那个混进天才队伍里的‘幸运的笨蛋’吧?”

这个场景,成了我在东大生活的开端,也预示了我后来无数次自我怀疑的时刻。我们这些留学生,跨越山海,拼尽全力挤进这扇窄门,常常以为门后的世界是鲜花和掌声。但现实是,推开门,是一个更大、更复杂的竞技场,而我们要面对的第一个对手,就是那个被“东大光环”过度美化了的想象。

滤镜一:东大生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

来之前,我脑海里的东大生画像是这样的:上课永远坐第一排,笔记记得比PPT还全,下课后泡在图书馆,周末参加各种高端学术论坛,轻松碾压所有考试。他们是日剧《龙樱》里的樱木建二,是那种看一眼就能记住整本书的天才。

现实呢?确实,这里的牛人密度高到令人窒息。我的同班同学里,有高中就发表过SCI论文的,有精通五国语言的,还有业余时间写代码开发APP的。在他们面前,我感觉自己辛苦考来的N1证书,就像是幼儿园的识字卡片一样不值一提。

但相处久了,我才慢慢撕开那层“天才”的包装纸。我所在的工学研究科,有一个被大家称为“大神”的日本同学,Sato桑。他总能在教授提出问题后,第一个给出精辟的见解,做的课题报告逻辑清晰、无懈可击。我一度非常自卑,觉得我和他的差距,大概就是人和人工智能的差距。

直到有一次,一个项目截止日期前夜,我凌晨两点去研究室取东西,发现只有Sato桑的座位还亮着灯。他戴着耳机,眉头紧锁,面前摊着好几本厚厚的专业书,草稿纸上画满了复杂的公式,旁边还有一杯已经冷掉的咖啡。看到我,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这个模型的一个参数一直搞不懂,我从昨天下午一直卡到现在。”

那一刻,我心里什么东西“咯噔”一下碎掉了。原来“大神”不是毫不费力,他只是把那些你看不到的、熬夜苦读的时间,变成了课堂上那几分钟的“灵光一闪”。我们看到的,永远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角。

东京大学学生支援中心曾在2022年发布过一份学生生活实态调查,数据显示,超过45%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感到有“中度到高度”的学业压力。在学习时间上,理科生平均每周课外学习时间超过15小时,这还不包括准备实验和写论文的时间。所以,哪有什么天生如此,不过是选择了一条更陡峭的路,然后用百倍的努力去攀爬而已。褪去光环,他们也是会为一个公式、一个论点而焦虑到失眠的普通人。

滤镜二:社交生活丰富多彩,轻松融入精英圈?

出国前,我幻想的留学生活是这样的:加入一个有趣的社团(日文叫サークル),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日本朋友一起打球、旅行、办学园祭,在居酒屋里畅谈人生理想,顺便练就一口地道的东京腔。听起来很美好,对吧?

现实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东大的社团文化,对于一个日语还不够流利、又不熟悉日本社会“潜规则”的留学生来说,门槛真的很高。开学季的“新欢(新入生欢迎会)”活动上,我鼓起勇气去了一个网球社团的展位。前辈们非常热情,但他们语速快得飞起,夹杂着各种我听不懂的俚语和圈内梗。一场聚会下来,我全程都在尴尬地微笑和点头,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

日本社团里那种根深蒂固的“前辈后辈(せんぱいこうはい)”文化,也让我很不适应。什么时候该鞠躬,什么时候该用敬语,什么时候该主动为大家倒酒……这些不成文的规矩,对于我们这种在相对平等的文化环境中长大的人来说,真的太难了。

根据东京大学国际化教育支援室的统计,尽管东大有超过400个官方认证的学生社团,但留学生参与度较高的,主要还是集中在国际交流类、语言学习类以及一些文化体验类社团,比如TISA(东京大学国际学生会)等。很多竞技性强、本土文化浓厚的社团,留学生的身影寥寥无几。

孤独感,是很多留学生的共同体验。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精英荟萃的地方,你会发现,大家都很忙。忙着学习,忙着实习,忙着为自己的未来铺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道,想找到一个能随时停下来听你倾诉的朋友,并不容易。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慢慢接受了“留学生活不等于时时刻刻都热闹”这个事实。我的社交圈子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但很稳定。主要是我们研究室的几个同学,还有一个小小的、只有七八个人的羽毛球同好会。我们不会每天见面,但会定期约饭,分享彼此的烦恼。这种小而精的社交,反而让我觉得更舒服、更真诚。

滤镜三:进了东大,就等于拿到了人生的“金钥匙”?

在国内,考上清华北大,似乎就意味着半只脚踏入了成功的大门。我曾天真地以为,东大的毕业证就是一张通往世界顶尖企业、光明未来的通行证。但来了之后我才发现,这张通行证,更像是一张“内卷”加剧赛的入场券。

东大的学生,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争。不是为了毕业,而是为了“更好的未来”。大二开始,大家就在讨论暑期实习要去高盛还是麦肯锡。大三,各种业界说明会、OB/OG访问(拜访已毕业的校友)就排满了日程。周围的日本同学,很多人手里都攥着好几个大手的内定(offer),还在纠结要去哪个“更有前途”的公司。

这种氛围,对留学生来说压力更大。我们不仅要和这些优秀的日本同学竞争,还要面对语言、文化和签证身份的额外壁垒。日本的“就活(求职活动)”有一套非常繁琐的流程,从网申、笔试(SPI)、小组面试到好几轮的个人面试,战线拉得非常长。很多优秀的留学生前辈,就因为不适应这套体系,或者在关键的面试环节因为敬语使用不当而错失良机。

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近年的调查,外国留学生在日本毕业后,成功找到工作的比例大约在35%左右,虽然这个数字在逐年提升,但依然说明求职之路并非坦途。即使是东大的学生,也并非人人都能轻松进入心仪的行业。我认识一位来自韩国的学姐,能力非常强,但因为性格比较内向,不擅长在小组讨论中表现自己,连续面试了十几家公司才最终拿到一个内定,那段时间她肉眼可见地憔悴了很多。

东大的光环或许能让你的简历在第一轮筛选中更容易被看到,但之后的路,每一步都要靠自己实打实地去走。在这里,我学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认清“名校不是终点,只是一个起点更高、但坡度也更陡的跑道”。

那么,说了这么多残酷的现实,是不是来东大就成了一个错误的选择?当然不是。恰恰是这些打破滤镜的经历,才让我真正开始成长。

别再傻傻地用自己的短板去硬磕别人的长板了。你的同学编程厉害,那又怎样?可能你的实验动手能力比他强。你的日语口语有口音,那又怎样?你的英语论文写作可能比大多数日本同学都地道。东大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关键不是去和别人比,而是找到适合你自己的资源,挖掘你自己的优势。学校的国际交流中心、职业发展办公室,都有专门面向留学生的指导和活动,那些地方才是我们的“主场”。

也别再执着于必须加入某个“高大上”的圈子了。一个人的留学生活,也可以很精彩。我后来发现,比起去大型社团里当一个“小透明”,我更喜欢在周末去逛神保町的旧书店,或者去高尾山爬山。我通过一个语言交换APP认识了一个正在学中文的日本奶奶,我们每周会见一次面,她教我地道的日语,我教她中文,我们聊的话题从日本的泡沫经济到中国的移动支付,这种忘年交给了我巨大的慰藉。找到能让你真正感到放松和快乐的事情,比强行合群重要一万倍。

最后,请一定允许自己“不完美”。在东大,承认自己“不行”“我不会”,是一件需要勇气但极其重要的事情。当你被一个课题折磨得吃不下饭时,大胆地去敲教授的门,你会发现他们大多非常乐意提供帮助。当你因为压力太大而感到抑郁时,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是对所有学生免费开放的,那里的老师专业又友善。我们只是普通人,会累,会犯错,会想家。接受自己的脆弱,然后积极求助,这不丢人。

东大给我的,不是想象中的那个金光闪闪的光环,而是一个无比真实、甚至有些粗糙的镜子。它照出了我的无知、我的怯懦、我的局限。但也正是在这个不断打破和重塑的过程中,我才开始慢慢看清自己,找到自己的节奏。在这里,最重要的不是成为别人口中的“东大生”,而是成为一个更完整、更坚韧的你自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18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