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都误会了母亲节的起源

puppy

欸,说到母亲节,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觉得就是给妈妈送束康乃馨、打个电话问候?但你知道吗,这个节日的创始人安娜·贾维斯,后来居然超级后悔,甚至花了半辈子时间去抵制它!她想要的,根本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消费狂欢,而是一个真正发自内心、安静纪念母亲的日子。这个节日的诞生和“变味”过程,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充满理想、抗争和无奈的酷故事。看完它,或许会让你对每年送出的那份礼物,有完全不一样的想法哦。

本文食用指南
这篇文章有点颠覆三观,可能会让你对每年买的母亲节礼物产生一丝丝怀疑。但别慌,它不是为了让你内疚,而是想给你一个超酷的、不被消费主义绑架的爱妈妈新思路。

嗨,各位在 lxs.net 的小伙伴们,又是我,你们的老朋友小编。

上周末,我跟远在多伦多的发小 Leo 视频。聊着聊着,他突然一脸纠结地打开了好几个网页,一边是价格高到离谱的国际鲜花配送,另一边是各种代购网站上的新款包包。他叹了口气说:“马上母亲节了,隔着大半个地球,啥也做不了,只能砸钱买点贵的,不然心里过意不去。”

我看着他屏幕上那个标价 150 美金,号称“厄瓜多尔皇家甄选”的康乃馨花束,突然想问问你:是不是每年一到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你也会像 Leo 一样,陷入一种“必须为妈妈花钱”的焦虑里?仿佛礼物的价格,就等于我们爱的深度。

我们熬夜赶 aaper,在异国他乡磕磕绊绊地生活,母亲节这天,一个跨洋电话、一笔昂贵的转账,似乎成了我们表达思念和弥补亏欠的唯一方式。但如果我告诉你,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这一切——铺天盖地的广告、精心包装的礼物、甚至作为象征的康乃馨——都与母亲节创始人的初衷背道而驰,甚至让她憎恨这个节日,你会不会觉得有点魔幻?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被我们“误会”了太久的节日,一个关于爱、理想和心碎的真实故事。

一个截然不同的开始:母亲节的“初心”是和平与疗愈

故事的主角叫安娜·贾维斯(Anna Jarvis),一个终身未婚、没有自己孩子的美国女性。她不是什么商人,而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女儿。

她创立母亲节,完全是为了完成她妈妈的遗愿。她的妈妈,安·里夫斯·贾维斯(Ann Reeves Jarvis),可不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在美国内战期间,她是一位社会活动家,组织了“母亲日工作俱乐部”,教当地妇女基本的卫生知识,帮助遏制疾病传播。战争结束后,她又组织了“母亲友谊日”,邀请敌对双方的士兵和母亲们聚在一起,希望用母爱来化解仇恨,疗愈这个被战争撕裂的国家。

看到了吗?母亲节的雏形,压根就跟礼物、消费无关。它的内核是社区、是和平、是女性力量的彰显,是母亲们走出家门,去修复社会创伤的伟大尝试。

1905 年,老贾维斯夫人去世。在她的追悼会上,女儿安娜·贾维斯深受触动,她发誓要创立一个全国性的节日,来纪念像她母亲一样默默奉献的女性。她想象中的这一天,应该是安静、私人且充满敬意的。孩子们应该回家陪伴母亲,或者至少写一封长长的、发自内心的信,感谢她们的养育之恩。她提议用白色的康乃馨作为象征,因为这是她母亲最爱的花,象征着母爱的甜美、纯洁和坚韧。

最初的几次母亲节庆祝活动,完全是按照安娜的设想来的。1908 年 5 月 10 日,第一个官方承认的母亲节在她母亲曾教书的西弗吉尼亚州教堂举行。活动很简单,就是一场特殊的礼拜,人们佩戴着康乃馨,追思自己的母亲。

“变味”的开始:当鲜花商人闻到了金钱的味道

安娜的努力很有成效。她的倡议通过信件运动获得了强大的支持,各个州陆续开始庆祝母亲节。到了 1914 年,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正式签署公告,将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全国性的母亲节。

安娜成功了,她实现了对母亲的承诺。但她万万没想到,这恰恰是噩梦的开始。

商人的嗅觉永远是最灵敏的。当一个节日成为法定假日,就意味着它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商机。最先行动起来的,是花卉行业。他们立刻看到了康乃馨背后的巨大利润。原本安娜提倡的白色康乃馨,因为象征着对逝去母亲的怀念,市场有限。于是,商人们开始大力推广红色或粉色的康乃馨,宣传说这代表着对在世母亲的爱。花的颜色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买”!

根据美国花卉零售商协会(Society of American Florists)的数据,如今母亲节是全年鲜花销售最繁忙的节日之一,约占全年鲜花销售总额的四分之一。2023 年,仅在美国,母亲节的总消费额就预计达到惊人的 357 亿美元,平均每人花费 274.02 美元。这个数字,恐怕是安娜做梦也想象不到的。

紧随其后的,是贺卡公司。贺卡巨头贺曼(Hallmark)成立于 1910 年,母亲节的兴起简直是天赐良机。他们开始大量生产印刷着甜言蜜语的精美卡片。这在安娜看来,是不可饶恕的“堕落”。她曾愤怒地抨击道:“一张印刷好的卡片,无非是告诉你,你懒到不愿亲手给抚养你长大的母亲写几个字。”

接着,糖果制造商、餐厅、珠宝商……几乎所有行业都加入了这场狂欢。母亲节迅速从一个表达真挚情感的私人日子,演变成了一场被商业利益驱动的“情感勒索”。广告不断提醒你:如果你爱妈妈,就该为她买单。礼物越贵,代表你的爱越深。

一个人的战争:创始人后半生的抗争与悲剧

安娜·贾维斯彻底被激怒了。她觉得自己的心血,那个纯洁、神圣的日子,被一群贪婪的商人给玷污了。

于是,她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几乎是一个人对抗整个商业帝国的战争。她曾经的身份是“母亲节的创始人”,后来的身份变成了“母亲节最坚定的反对者”。

她组织抵制活动,呼吁人们不要购买鲜花和贺卡。她公开谴责那些利用母亲节牟利的商人是“土匪、骗子”。她甚至创立了一个名为“母亲节国际协会”的组织,并注册了“Mother's Day”和白色康乃馨的商标,试图通过法律手段夺回节日的解释权。

她的抗争行为非常激烈,甚至有些偏执。有一次,她闯入一个美国战时母亲大会,因为他们售卖康乃馨来筹款,她认为这是对母亲节的滥用,结果因扰乱治安而被逮捕。在另一次糖果制造商大会上,她也冲进去抗议,场面一度非常混乱。

她耗尽了自己继承的全部财产,打了无数场官司,试图废除这个由她亲手创立的节日。她挨家挨户地签名请愿,要求国会撤销母亲节的法定地位。她对朋友说:“我真后悔,我为什么要创立这个节日。”

这场战争的结局,令人唏嘘。安娜·贾维斯晚年穷困潦倒,双目失明,被送进了一家疗养院。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支付她在疗养院费用的,是一群花卉和贺卡行业的商人,他们匿名资助了这位“敌人”,也许是出于愧疚,也许是某种公关策略。1948 年,84 岁的安娜在疗养院孤独地去世,终身未育。

她到死都不知道,是她斗争了一生的“敌人”在为她的生命最后阶段买单。

身在远方,我们该如何“正确”地爱妈妈?

听完这个故事,你是不是心里有点五味杂陈?

安娜的故事,并不是要我们彻底抵制消费,也不是说给妈妈买礼物就是错的。而是提醒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在相隔千山万水的留学日子里,我们传递爱的方式,是否只剩下了“花钱”这一种?

我们常常因为距离而产生负罪感。父母在国内照顾生病的爷爷奶奶,我们帮不上忙;家里换个灯泡、修个电脑这种小事,我们也不在身边。这种亏欠感,很容易让我们在母亲节这样的节点,试图用物质来填补,用礼物的价格来安抚自己的内心。

但你想想,妈妈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去年母亲节,我的一个同学,没买任何礼物。他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整理了自己留学一年来拍的所有照片,做成了一个配乐的电子相册。里面有他第一次做饭把厨房弄得一团糟的样子,有他和新朋友在草坪上大笑的瞬间,有图书馆凌晨四点的灯光,也有他拍下的校园里每一季的风景。他把视频发给妈妈,然后打了一个长长的视频电话,一点点地讲照片背后的故事。他说,他妈妈那天哭得稀里哗啦,比收到任何包包都开心。

你看,安娜·贾维斯最初想要的,不就是这个吗?不是一束会凋谢的花,也不是一张印刷好的卡片,而是你的时间,你的分享,是你愿意花心思去建立的那份独一无二的连接。

所以,今年母亲节,或许我们可以换个玩法?

别再纠结于哪个快递能准时把康乃馨送到家了。试试看,提前跟妈妈约好一个不被打扰的时间,认认真真地进行一次超过一小时的视频通话。聊聊你最近的烦恼和成就,也问问她最近的广场舞学了新动作没,小区里的八卦有什么新进展。

或者,亲手写一封信。是的,就是最老土的那种。把它拍下来发给妈妈。你有多久没跟她用文字交流了?那些在电话里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肉麻的话,写下来,杀伤力巨大。

你也可以跟妈妈来个“云端约会”。比如,约好一起看一部她喜欢的经典老电影,开着视频,就像在同一个客厅里一样。或者,让她视频指导你做一道她最拿手的菜,最后让她看看你的“买家秀”,你们肯定会笑作一团。

这些事情,不花一分钱,却比任何昂贵的礼物都更能抵达内心。因为它们传递的核心信息是:“妈妈,虽然我不在你身边,但我心里有你,我愿意为你花时间,我关心你的生活。”

这才是母亲节最酷、最该有的样子啊。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260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