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悄悄话 |
|---|
| 嘿,未来的MQer!这篇文章没收一分钱广告费,纯粹是一个过来人的大白话分享。里面有吐槽,有干货,也有一些可能官方宣传里看不到的“内幕”。希望能帮你拨开迷雾,看看麦考瑞的国商硕士(Mast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到底是不是你的那盘菜。别客气,慢慢看! |
麦考瑞王牌国商硕士,就读体验全揭秘
还记得那个凌晨三点的夜晚吗?我,一个手握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 简称MQ)国商硕士Offer的准留学生,正瞪着血丝眼,在各大留学论坛和社交媒体上疯狂地刷着评论。左边一个帖子写着“MQ商科水,慎入”,右边一个经验分享又说“课程宝藏,体验极佳”。我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上一秒还在为即将到来的澳洲生活兴奋不已,下一秒就被“毕业即失业”的言论吓得瑟瑟发抖。这种感觉,我想每个做选择的留学生都懂。信息越多,人越焦虑。到底该信谁?
今天,我已经从这个项目毕业,并且在悉尼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我想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跟你好好聊聊这个让我从“劝退”边缘走回“真香”现场的专业。咱们不谈虚的,就说点最实在的:上课、作业、老师、实习、找工作,你想知道的,我慢慢说给你听。
课程到底水不水?别被“理论课”骗了
“水不水”绝对是留学生圈子里最高频的灵魂拷问。刚开学那会儿,老实说,我也有过一丝怀疑。第一学期的几门必修课,比如《全球商业环境》(Global Business Environment)和《国际会计》(International Accounting),确实理论性偏强。如果你在国内有商科背景,可能会觉得有些内容似曾相识,甚至有点“简单”。
但你千万别掉以轻心,这只是“前菜”。真正的挑战和价值,藏在后面的选修课和项目里。举个例子,我选修了一门叫《跨文化管理与谈判》(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and Negotiation)的课。这门课的期末考核不是考试,而是一个长达数周的模拟商业谈判项目。我们小组被分配扮演一家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的澳洲保健品公司,需要和扮演中方经销商的另一组同学进行多轮谈判。从前期的市场调研、文化差异分析,到制定谈判策略,再到现场的唇枪舌剑和随机应变,整个过程简直是把商战电影搬进了现实。教授会像个导演一样,不断给我们设置障碍,比如突然引入一个竞争对手,或者临时更改对方的底线。那段时间,我们小组天天泡在图书馆,查资料、做PPT、排练到深夜。虽然累到崩溃,但结束后,那种对真实商业世界的理解,是看多少本教科书都换不来的。
再来说说数据。麦考瑞商学院是全球为数不多同时获得AACSB和EQUIS两大顶级认证的商学院之一,全球只有不到1%的商学院能获此殊荣。这意味着它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学术标准都经过了最严苛的国际审核。所以,课程的“骨架”是非常扎实的。至于血肉丰不丰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己怎么去“啃”。如果你只是想划水飘过,那任何课程都可以变得很“水”;但如果你愿意深入,你会发现每门课都有深挖的宝藏。
小组作业的Drama现场,是职场预演还是“劝退”实录?
好,说完课程,咱再来聊聊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小组作业。不夸张地说,你在MQ读国商硕士的时光,有一半是在和各种各样的组员“相爱相杀”中度过的。
你会遇到各种“神仙”队友。有那种永远在线、carry全场的“大腿”,跟着他/她,你只需要做好分内事就能轻松拿高分。当然,你也极大概率会遇到传说中的“三不”队友:不出现、不回复、不贡献。我亲身经历过最抓狂的一次,是一个四人小组,一个组员在第一次meeting后就人间蒸发,另一个全程只会说“都行”“你们定”,把我和另一个女生逼成了项目经理+文案+设计师+演讲者。临近due date的前一晚,我们俩在图书馆咖啡因续命,一边改PPT一边在心里问候远方的“队友”。
听起来是不是很劝退?但现在回过头看,这段经历恰恰是我留学期间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逼着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工作习惯的人协作。你得学会在项目初期就建立明确的规则(establish ground rules),比如用Trello或Google Sheets明确分工和deadline;你得学会有效沟通,当面锣对面鼓地把问题讲清楚,而不是憋在心里生闷气;你甚至得学会向上管理(managing up),在必要时向教授寻求帮助和干预。
这不就是未来职场的预演吗?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你无法选择你的同事。这些在小组作业里踩过的坑、学到的教训,让你在日后踏入职场时,能更快地适应团队合作,处理人际关系。所以,别怕drama,把它当成一门免费的“职场情商课”吧。
神仙教授真的存在,他们不只教知识
聊点开心的。麦考瑞的教授们,绝对是这个项目的一大亮点。他们不是那种只会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很多教授本身就是行业大牛,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
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国际商业战略》(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的Dr. Johnson(化名)。他曾在欧洲一家顶级的咨询公司担任了十多年的高级顾问。他的课堂从不拘泥于课本,每一章理论,他都会结合一个他亲手做过的真实商业案例来讲。讲到市场进入策略,他会分享当年如何帮助一家快消品牌打入竞争激烈的东南亚市场;讲到风险管理,他会复盘一个因为汇率波动导致巨额亏损的并购案。听他的课,就像在听一个个跌宕起伏的商业故事,知识点在不知不觉中就记住了。
更重要的是,这些教授非常平易近人。他们的Office Hour永远对学生敞开。有一次,我为了一个关于供应链的作业问题给他发了封邮件,没想到十分钟后就收到了他详尽的回复,还在邮件末尾附上了两篇相关的行业报告让我参考。这种被尊重和认真对待的感觉,真的非常温暖。
这些拥有业界背景的教授,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人脉资源库。多跟他们交流,不仅能获得学术上的指导,甚至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内推机会。我身边就有同学因为在课堂上表现出色,被教授推荐到他朋友的公司实习。所以,千万别害羞,多提问,多交流,你收获的会远远超出课本知识。
学位含金量?聊聊找工作那点事儿
这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了:读完这个硕士,到底好不好在澳洲找工作?
咱们先看官方数据。根据最新的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麦考瑞大学在“毕业生就业能力”方面位列全球前列,在澳洲本土也常年名列前茅。具体到商学院,其与业界的紧密联系是出了名的。但这串数字对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我的答案是:这个学位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敲门砖”,但推开门后能走多远,全看个人。什么意思呢?拥有麦考瑞MIB的学位,你的简历在第一轮筛选时,尤其是在悉尼本地,是绝对有竞争力的。很多公司,特别是金融、咨询和四大(PwC, Deloitte, EY, KPMG),对MQ的商科毕业生认可度很高。我毕业后投简历,拿到面试的概率比我预想的要高不少。
但面试及之后环节,比拼的就是你的硬实力和软技能了。你的英语流利度、沟通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最重要的——相关实习经验。而这,就要提到麦考瑞的王牌项目——PACE(Professional and Community Engagement)。
PACE是麦考瑞大学的特色,它将实习正式纳入课程体系,算学分。商学院的学生可以申请到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或机构进行一学期的实习。这些合作伙伴不乏澳洲国民银行(NAB)、安永(EY)等知名企业。我当时通过PACE项目,进入了悉尼一家中等规模的进出口贸易公司实习了三个月。这段经历含金量极高,它不仅让我把课堂上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的简历上有了一段宝贵的“local experience”(本地工作经验)。这在澳洲求职市场上是至关重要的。后来我找全职工作时,几乎每个面试官都会详细问我这段实习的经历和收获。
所以,学位本身给了你入场券,而像PACE这样的机会,则为你准备了通关的武器。一定要牢牢抓住!
别只埋头学习,这些隐藏资源你得知道
除了PACE,学校还有很多你可能不知道的宝藏资源,等着你去挖掘。
学校的Career and Employment Service(就业指导中心)一定要去!他们提供免费的简历修改、模拟面试服务。我当时找他们改了三版简历,从一个“中式”简历改成了更符合澳洲HR审美的格式。模拟面试的老师会针对你想申请的岗位,提出非常犀利和专业的问题,帮你提前适应压力环境。
多关注商学院组织的Industry Night(行业晚宴)和Alumni Event(校友活动)。这些活动是结识行业人士、拓展人脉(Networking)的绝佳机会。不要觉得尴尬,主动去跟那些已经工作的学长学姐或者公司代表聊一聊,了解行业动态,甚至可能就此获得一个面试机会。我现在的这份工作,最初的线索就来自于一次校友活动上认识的学长。
还有,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社团。加入商科相关的社团,比如MQ Investment Club或者Marketing Society,你不仅能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还能通过他们组织的活动接触到更多的行业信息和机会。
留学从来不只是上课和考试。这些“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你的GPA。
好了,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有没有解答你心中的疑惑。从当初那个在深夜里焦虑刷评论的我,到今天可以坦然地分享这些经历,麦考瑞的这段旅程带给我的,远不止一纸文凭。它教会我如何独立思考,如何与人协作,如何面对挑战和抓住机遇。
所以,别再纠结于别人嘴里的“水”或“不水”了。问问你自己,你想从这段留学经历中得到什么?如果你的目标是获得扎实的商科知识、锻炼真实的职场技能、并为在澳洲开启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麦考瑞的国商硕士,或许真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学位只是你的装备之一。祝你,也祝当初的我自己,武运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