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能顺利毕业的都是狠人

puppy

是不是总听人说,在德国能顺利毕业的都是狠人?这话真不夸张。这里没有保姆式教学,只有出了名的挂科率和全靠自觉的学术氛围。你不仅要一个人搞定学业,还要独自面对延签、找房这些生活琐事,简直是“留学升级打怪”。这篇文章就想跟你聊聊,德国大学的真实挑战到底在哪,那些顺利通关的学长学姐又有哪些独家“生存秘籍”。这不只是一份吐槽,更是一份实用的避坑指南。如果你也正在这条路上,快来看看,保证让你找到组织,收获满满干货!

留德前必读:你的“狠人”养成自检清单
心态准备:德国大学不是避风港,是“饥饿游戏”现场。玻璃心?请提前钢化。
学习模式:告别“喂饭式”教学。没人催你交作业,没人管你上不上课,但考试会告诉你什么叫现实。
生活技能:找房、延签、报税、修马桶……恭喜你,即将解锁“十项全能”成就。
社交预期:德国人的热情可能需要“预热”。主动点,再主动点,不然你的世界可能只有图书馆和你自己。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还记得我刚到德国的第一个学期,满怀憧憬地选了高数(Höhere Mathematik)。我们系的教授是个典型的德国老头,严谨、古板,讲课像在念天书。我当时心想,没事,国内数学基础好,怕啥?

期末考试那天,我走进能容纳三百人的大阶梯教室,坐得满满当当。三个小时考完,感觉身体被掏空。一周后,成绩公布,系里走廊贴着一张长长的A3纸,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学号和分数。我凑过去,从上往下找自己的名字,心跳得像打鼓。然后,我看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统计数据写在最下方:Teilnehmer (参加人数): 287, Durchgefallen (未通过): 158。挂科率,55%。

当时我就懵了,站在原地半天没动。旁边一个德国小哥拍拍我的肩,用德语说了句:“Willkommen in Deutschland.”(欢迎来到德国。)

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江湖上总流传着一句话——在德国,能顺利毕业的都是狠人。这话,真的一点都不夸张。这里没有宽进宽出,只有一场需要你自己扛下来的“升级打怪”。今天,我就想跟你掏心窝子聊聊,德国留学这场“硬核游戏”,到底难在哪,以及那些通关的“狠人”学长学姐们,到底藏了哪些通关秘籍。

挑战一:学术压力不是开玩笑的,“劝退”从第一学期开始

德国大学的学术挑战,是那种润物细无声,但关键时刻能给你致命一击的类型。它不像英美那样有无数的 a ssignment 和 quiz 帮你拉平时分,这里通常是“一考定生死”。

挂科率高到离谱,尤其在“死亡专业”

我刚才提到的高数55%的挂科率,真不是个例。在德国,尤其是理工科(德国人称之为 MINT 专业),高挂科率是传统艺能。像亚琛工大(RWTH Aachen)的机械、慕尼黑工大(TUM)的电子信息,这些王牌专业里的基础课,比如技术力学(Technische Mechanik)、电工学(Elektrotechnik),挂科率常年稳定在50%以上,有些“变态”的科目甚至能达到70%。这些课程也被称为“Siebprüfung”,翻译过来就是“筛子考试”,目的就是把不适合这个专业的学生早早筛出去。

根据德国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中心(DZHW)的一份长期研究报告,德国大学本科生的整体辍学率约为28%。但在数学和自然科学领域,这个数字攀升至39%;在工程科学领域,也有32%的学生最终没能拿到学位。这意味着,你身边每三个和你一起入学的同学,就可能有一个无法按时毕业,甚至最终放弃。

我认识一个在斯图加特大学读机械的学长,他跟我说,他们专业第一学期的五门基础课,他挂了三门。当时他真的怀疑人生,觉得自己是不是根本不适合学习。但后来发现,整个年级的新生,第一学期能全过的,两只手都能数得过来。大家不是在补考,就是在去补考的路上。这根本不是个人能力问题,而是德国大学的“游戏规则”。

全靠自觉,没人追着你跑

德国大学奉行“学术自由”(Lernfreiheit),这听起来很棒,但实际意思是:学校给你最大的自由,也意味着你要负最大的责任。教授上课就是讲课,不会点名,不会催你交作业,甚至很多课都没有平时作业。你来不来上课,全凭自觉。你可以一个学期不去教室,只要你期末考试能过。

这种模式对自律性是极大的考验。没人管,就很容易懈怠。我有个朋友,刚来德国时觉得新鲜,天天参加各种 party,到处旅游,心想反正考前一个月突击一下就行。结果,他错过了最重要的“Prüfungsanmeldung”,也就是考试报名。在德国,考试是需要自己登录系统在特定时间内报名的,错过就只能等下个学期。他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半年时间,课程进度被完全打乱,那种懊悔和焦虑,别提多难受了。

而且,这里的学习需要你主动去探索。教授在课上只会讲最核心的理论,大量的知识需要你课后去图书馆查资料、读文献、做练习题来巩固。没人会把知识点嚼碎了喂到你嘴里。如果你习惯了被老师推着走,那来德国的初期会非常痛苦。

挑战二:生活琐事,一关更比一关难

如果说学业是 Boss 级别的挑战,那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就是无穷无尽的小怪,不断消耗你的血条和精力。你必须一个人,处理所有问题。

找房,一场拼人品和耐心的持久战

在德国,尤其是慕尼黑、柏林、汉堡、斯图加特这些大城市,找房的难度堪比申请大学。学生宿舍(Studentenwohnheim)便宜又方便,但通常要排队等上2到4个学期。根据德国学生服务中心(DSW)的数据,全国有超过4万名学生在学生宿舍的等待名单上。这意味着大部分人,都得投身于自由市场的“抢房大战”。

最常见的合租房(WG),竞争极其激烈。你会在 WG-Gesucht 这样的网站上看到一个房源,发一封精心准备的自我介绍信过去,然后可能会收到几十甚至上百封回信中的一封,邀请你去“WG-Casting”(合租面试)。你得像参加工作面试一样,去和现在的室友们聊天,让他们觉得你是个“好相处”的人。我参加过一次面试,一间小小的客厅里挤了15个候选人,大家轮流介绍自己,感觉像在参加“非诚勿扰”。

这期间,你还要警惕各种骗局。比如让你提前汇款押金到国外账户的,基本都是骗子。我一个同学就差点被骗,对方发来了伪造的合同和护照照片,幸好他多留了个心眼,才避免了损失。这种心力交瘁的过程,对于一个初来乍到、语言不通的留学生来说,简直是噩梦。

延签,与外管局的斗智斗勇

和德国的政府部门打交道,尤其是外管局(Ausländerbehörde),是每个留学生都逃不掉的修行。他们的特点是:效率不高、预约难、要求材料又多又细。

在大城市,想拿到一个延签的预约(Termin),你可能需要提前3-6个月。很多人都是每天定好闹钟,半夜或凌晨守在官网上刷,看有没有人取消预约空出位置。那种签证快到期了还没刷到 Termin 的焦虑,真的能让人失眠。

准备材料也是个大工程:最新的银行存款证明(Blocked Account)、保险证明、学校的注册证明、租房合同、Anmeldung(户口登记)……少一样都不行。我见过有同学因为保险证明上一个日期打错了,被要求重新办理再来。还有的同学因为学分修得不够,被外管局官员盘问学习进度,差点没给延签。每一次去外管局,都像是一场博弈,不仅考验你的德语,还考验你的心理素质。

挑战三:语言和文化,看不见的隐形墙

就算你读的是英语授课项目,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现实也会很快教你做人。生活在一个德语国家,语言和文化是两堵看不见但确实存在的墙。

德语虐我千百遍,我待德语如初恋

你在超市结账、在银行开户、签手机合同、和房东沟通、看政府寄来的信件……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德语。特别是那些官方信件,充满了复杂的“Beamtendeutsch”(官员德语),长得像火车一样的单词,和绕来绕去的语法结构,用翻译软件都翻不明白。比如,每个在德国住的人都会收到的“Rundfunkbeitrag”(广播电视费)的缴费通知,很多人刚开始都以为是垃圾邮件,结果收到了带有利息的催款单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语言不通带来的不仅是生活上的不便,更是一种心理上的隔阂。你很难真正理解周围人的笑话,很难参与到一场深入的讨论中,这会让你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

孤独感,是每个留德华的必修课

德国的文化本身就偏向独立和慢热。德国人通常公私分明,不会轻易邀请别人到家里做客。交到一个德国朋友,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耐心。这和我们习惯的热闹和集体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

特别是冬天,德国的冬天漫长、阴冷,天黑得特别早。当圣诞节来临,德国同学都回家过节了,整个宿舍楼可能就剩下你一个国际学生。刷着朋友圈里国内朋友聚会的热闹景象,再看看窗外阴沉沉的天空,那种孤独感会被无限放大。这不是矫情,而是几乎每个留学生都会经历的心理阶段。能扛过这种孤独,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那么,“狠人”是怎样炼成的?独家生存秘籍

说了这么多困难,不是为了劝退你。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有这些挑战,那些能顺利走下来的人,才显得那么“牛”。他们不是天赋异禀,只是掌握了一些“游戏”的玩法。下面这些,就是从无数“尸体”上总结出来的血泪经验。

学习上:别单打独斗,组队才是王道

在德国大学,单打独斗是死路一条。你一定要找到组织,建立自己的“Lerngruppe”(学习小组)。这是最地道、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几个人一起,每周固定时间碰头,分享笔记、讨论难题、互相讲解。你会发现,把一个问题给别人讲明白,比自己听懂要难得多,但这个过程会让你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另外,一定要去系里的学生会(Fachschaft)找“Altklausuren”(往年考题)。德国很多考试的题型和重点都很固定,刷历年真题是最高效的复习方式。学生会通常会收集整理这些宝贵资料,是你一定要去“朝圣”的地方。

心态上:脸皮要厚,敢问才会赢

不要害怕提问,更不要觉得自己的问题很“蠢”。德国教授非常喜欢学生在他们的 Sprechstunde(Office Hour)时间去找他们。这表明你真的在思考。把问题提前准备好,直接、清晰地提出来。教授们会非常耐心地为你解答。助教(Tutor)也是你的好帮手,练习课(Übung)一定要去,那是你扫清知识盲点的最佳时机。

在德国,没人会主动关心你懂了没有。你必须自己主动出击,去获取你需要的帮助。脸皮薄,害羞,只会让你错过解决问题的机会。

生活上:提前规划,信息就是力量

所有和截止日期(Frist)有关的事情,都请用红笔在日历上标出来,并设置提前一个月、提前一周的提醒。无论是延签、考试报名、退房合同,都不要拖到最后一天。养成凡事提前规划的习惯,能帮你避免90%的麻烦。

充分利用信息。加入学校的新生群、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学联)的群,关注当地的华人论坛和公众号。很多你遇到的问题,前人都遇到过,并且留下了解决方案。在网上多搜一搜,多问一句学长学姐,可能就省去你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折腾。

社交上:主动出击,打破信息茧房

别总待在华人圈子里。不是说和同胞交朋友不好,而是在一个新环境里,你需要更广阔的视野。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参加大学的“Hochschulsport”(大学体育),几十欧一个学期,几十种运动项目随便选。在运动中,人们最容易放下防备,是交朋友的绝佳机会。

还可以去学校的语言中心找一个“Tandempartner”(语伴),你教他中文,他教你德语。这不仅能快速提升你的口语,还能让你深入了解德国文化,交到真正的本地朋友。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你,在德国留学,困难是标配,挑战是常态。这条路确实不好走,它会逼着你独立,逼着你坚强,逼着你把所有的事情都自己扛。

但真的,等你熬过来了,回头再看,你会感谢这段经历。那个曾经连灯泡都不会换的你,现在能自己组装宜家家具;那个曾经不敢开口说德语的你,现在能和政府官员据理力争;那个曾经看到挂科就想放弃的你,现在能坦然地准备下一次补考。

所谓的“狠人”,不是那些从不失败的天才,而是那些摔倒了无数次,依然能拍拍身上的土,对自己说“再来一次”的普通人。这条路虽然辛苦,但尽头的风景,绝对值得。加油吧,未来的“狠人”!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081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