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求职必看TIPS |
|---|
数据是警示,不是判决:就业率低是事实,但别让数字定义你。关键是看清现实,然后找到自己的破局点。 |
专业选择定半壁江山:STEM、金融、医疗是版本答案。人文社科、艺术传媒不是没机会,但需要你付出双倍努力,提前规划实习和作品集。 |
PSW不是“躺平签证”:这是你积累英国本地经验的黄金两年。用它来做高含金量的实习或工作,为将来的工签铺路,而不是在奶茶店里度过。 |
行动远比焦虑重要:从现在开始,泡在学校Career Service里,把LinkedIn当朋友圈刷,厚着脸皮去networking。机会是跑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 |
“Anna,你CV又投了几家?”
凌晨一点的图书馆咖啡厅,期末论文的deadline和求职季的压力混在一起,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因和焦虑的味道。我的朋友Sarah顶着两个黑眼圈,把笔记本电脑转向我,屏幕上是她密密麻麻的求职申请记录,一长串的“Submitted”旁边,零星点缀着几个刺眼的“Rejected”。
我叹了口气,关掉写了一半的文献综述,指了指手机上刚收到的邮件:“诺,又一封感谢信。”
我们相视苦笑。作为两个市场营销专业的研究生,我们曾以为手握世界前100大学的文凭,在伦敦找到一份工作不会太难。我们憧憬着毕业后能穿上精致的职业装,穿梭在金丝雀码头的摩天大楼里,把PPT里的理论变成现实。但现实是,我们花了父母大几十万的学费,每天都在自我怀疑:毕业,真的会等于失业吗?
这种感觉,相信每一个在英国赶论文的你都懂。而最近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发布的最新数据,更是给这份焦虑添了一把火。今天,咱们不灌鸡汤,就来硬核地扒一扒这份扎心的数据,看看留学生在英国的求职之路,到底难在哪,以及最重要的——我们该怎么走下去。
残酷的数据,先别急着emo
咱们先来看最直观的数字。根据HESA发布的最新《2021/22年度毕业生去向调查》(Graduate Outcomes survey),这份报告追踪了毕业生离校15个月后的状况,可以说是相当有代表性了。
数据显示,在所有非欧盟的国际毕业生中,只有59%的人找到了全职工作。你可能会说,超过一半,听起来还行?别急,我们再看一个更关键的数据:这59%里,有多少人是留在了英国工作的呢?答案可能会让你心头一紧。
具体来看,在英国找到全职工作的国际研究生,比例其实并不高。不同机构的统计口径略有差异,但普遍的结论是,能够成功获得Skilled Worker Visa(技能工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工签”)留在英国的国际学生,只占毕业生总数的一小部分。很多所谓的“就业”,其实是回国工作或是在第三国找到了机会。
一个更具体的例子,我们可以看看罗素大学集团(The Russell Group,相当于英国的“常春藤联盟”)的数据。即便是这些顶尖名校,他们的国际毕业生在毕业15个月后,留在英国就业的比例也远低于本土学生。比如,在某些专业领域,英国本土学生的就业率可能高达80%-90%,而国际学生的留英就业率可能只有30%-40%。
每年超过30万的学费,加上伦敦、曼城这些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两年下来妥妥的七八十万人民币。这笔巨大的投资,换来的却是如此不确定的未来。难怪我们会在深夜的图书馆里,一边码字一边怀疑人生。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们留学生?
数据背后的原因,其实比数字本身更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我们这些漂洋过海、努力学习的留学生,在求职市场上会面临这么大的挑战?
最大的拦路虎,毫无疑问是“签证”。想在英国长期工作,绝大多数人都需要公司为你提供Skilled Worker Visa的Sponsorship(担保)。而这对公司来说,意味着真金白银的成本和复杂的行政程序。他们需要向政府支付技能捐(Immigration Skills Charge),根据公司规模,每个员工每年高达1000英镑。此外,还有签证申请费、律师费等等。这导致很多中小型企业(SMEs)根本没有担保资质,或者不愿意为没有英国工作经验的外国人承担这笔费用和风险。
我认识一个学计算机科学的朋友David,技术能力超强,一路过关斩将,拿到了伦敦一家很有前途的初创公司的口头offer。他兴奋了整整一个周末,结果周一HR遗憾地通知他,公司虽然很欣赏他,但因为是第一次处理Sponsorship,流程太复杂,他们最终决定选择一个不需要签证的本地候选人。那一刻,David说,他第一次感觉到,能力在身份面前是多么无力。
其次,是“经验”这道坎。英国的就业市场极度看重实践经验。而我们大部分授课型硕士只有短短一年时间,课程紧、论文压力大,根本没时间去做一份长期的、有含金量的实习。当你拿着一份只有学术项目的CV,去和那些本科就在英国、利用每个假期积累了三四份实习的本地学生竞争时,劣势非常明显。
英国招聘网站Prospects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0%的雇主认为,相关的实习或工作经验是招聘毕业生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甚至超过了毕业院校和成绩等级。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没有经验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没法积累经验。
还有一个隐形但致命的问题,是文化和“软技能”的差异。在英国的职场文化里,Networking(人际交往)、Commercial Awareness(商业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中国留学生性格内敛,不习惯在社交场合主动出击,也不擅长在面试中“推销”自己。我参加过一次Assessment Centre(评估中心),在小组讨论环节,几个英国本地的同学滔滔不绝,从行业动态聊到公司财报,而我和另外几个国际学生,要么插不上话,要么提出的观点不够深入,全程陪跑,结果可想而知。
专业选不对,努力全白费?“天坑”与“版本答案”
聊完了普遍困境,我们再来看看一个更现实的问题:专业。是的,你不得不承认,在英国求职,专业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游戏难度。
我们先说说“Hard模式”,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天坑专业”。通常来说,人文社科(如历史、哲学、社会学)、艺术设计(纯艺、策展)、媒体传播(理论研究方向)以及泛商科(没有特定技能的市场营销、管理学)等专业,都属于这一类。这些专业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三点:
岗位少,竞争大:这些领域的岗位本身对所有毕业生来说就竞争激烈,留给国际学生的机会更是凤毛麟角。
薪资门槛难达标:Skilled Worker Visa对薪资有明确要求,一般职位的年薪需要达到£29,000(2024年4月新政后提升至£38,700,虽然毕业生有折扣,但门槛依然很高),很多文科类工作的起薪很难达到这个标准。
技能不明确:相比于程序员或者工程师,这些专业的技能更“软”,很难在CV上清晰地量化,在面试中也更难证明自己比本地人有优势。
HESA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创意艺术与设计(Creative arts and design)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15个月后,全职就业率是所有学科中最低的之一。我有个学姐,念的是艺术史,专业能力非常强,但毕业后投遍了伦敦各大博物馆和画廊的初级岗位,要么石沉大海,要么被告知“我们不提供签证担保”。最后她只能无奈地回国。
那么,什么是“版本答案”呢?答案很明确: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以及金融、会计、医疗健康等专业。
这些专业之所以好找工作,原因也很简单:
人才缺口大:英国乃至全球都对技术人才有巨大需求。很多职位,比如数据科学家、软件工程师、土木工程师等,甚至被列入了“紧缺职业清单”(Shortage Occupation List),这意味着签证申请有优势,薪资门槛也相对较低。
技能硬核且通用:你会写代码,会做数据分析,会建财务模型,这些是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硬技能。雇主能很直观地评估你的价值。
薪资水平高:这些行业的起薪普遍较高,很容易就能满足签证的薪资要求。
数据显示,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工程与技术(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以及医学相关专业(Subjects allied to medicine)的毕业生就业率和薪资水平均名列前茅。我身边一个学MSc Data Science的同学,毕业前就手握三家公司的offer,其中两家是愿意提供签证担保的大厂。他的求职经历,和我们这些文科生比起来,简直是两个世界。
PSW签证:是救命稻草,还是两年“体验卡”?
聊到这里,肯定有同学会说:“不对啊,我们现在有PSW签证了!”
是的,Graduate Route(毕业生签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PSW,允许毕业生在英国无条件地居住和工作两年(博士为三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它给了我们一个宝贵的缓冲期,让我们不用在毕业瞬间就面临“找不到工作就得回国”的窘境。
但是,你必须清醒地认识到:PSW是一张“体验卡”,而不是一张“绿卡”。它本身不计入永居,两年时间一到,如果你没能转成Skilled Worker Visa或其他长期签证,依然要离开。很多雇主也清楚这一点,他们可能会给你一个两年的合同,但并不会承诺两年后帮你转工签。
所以,如何利用好这两年,就成了决定你最终能否留下来的关键。
我见过两种截然不同的用法。第一种是“躺平型”。有个朋友毕业后申请了PSW,因为暂时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就在伦敦市中心的一家潮牌店做起了销售。工作轻松,薪水也能覆盖生活,他觉得“先待着再说”。两年时间里,他享受着伦敦的生活,却慢慢脱离了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两年后,签证到期,他既没有积累到能让他转工签的专业经验,也失去了应届生的身份优势,最终只能遗憾回国。
第二种是“战斗型”。另一个朋友Leo,学的也是商科,毕业后同样没能立刻找到理想的工作。但他利用PSW签证,接受了一家金融科技初创公司为期6个月的无薪实习。是的,你没看错,无薪。他每天都在高强度地学习,主动承担各种项目。实习结束后,因为表现出色,公司决定给他一份正式的初级分析师合同。虽然起薪不高,但他终于有了宝贵的本地工作经验。在接下来的一年半里,他疯狂地工作、学习、考证,在PSW签证到期前,成功跳槽到了一家愿意为他提供工签担保的更大规模的公司。
Leo的故事告诉我们,PSW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给了你一个“上牌桌”的机会。在这两年里,你的目标不应该是“赚钱生活”,而应该是“积累经验、建立人脉、提升技能”,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成为一个公司愿意花钱花精力为你办工签的“不可替代”的人才。
好了,说了这么多残酷的现实和扎心的案例,是不是感觉更焦虑了?
别怕。看清现实,不是为了让你放弃,而是为了让你丢掉幻想,开始战斗。留学这场昂贵的投资,能否回本,从你看到这篇文章的这一刻起,主动权其实就在你自己手里。
所以,别再躺在床上刷手机emo了。从今天起,把你的LinkedIn当成朋友圈来刷,去关注你心仪公司的动态,去连接那些你敬佩的行业前辈,鼓起勇气发出一封信息,问问他们是否愿意花15分钟和你喝杯咖啡。
别等到毕业典礼都结束了才想起求职这回事。现在,立刻,马上,去预约学校的Career Service。那里的老师见过成千上万像你我一样迷茫的国际学生,他们手里的资源和经验,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让他们帮你改CV,带你做模拟面试,榨干他们的价值!
也请暂时忘掉那些不必要的“面子”。如果找不到光鲜亮丽的Graduate Scheme,那就从一个实习,甚至一个志愿者工作开始。记住,任何一段写在CV上的相关经验,都比一片空白要强一百倍。你需要的是敲门砖,而不是一步登天。
你花了几十万,跨越半个地球来到这里,读的那些书,写的那些论文,熬的那些夜,都不是为了最后拿着一张苍白的毕业证,对着一堆拒信唉声叹气。数据是冰冷的,但你是鲜活的。这条路很难,但走的人,一直都有。现在,关掉这篇文章,去更新你的简历吧。你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