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我的掏心窝子话 |
|---|
| 哈喽,未来的港大er!在你看正文之前,请一定记住这句话:申请季,信息差就是最大的敌人,而行动力是你唯一的武器。别被各种“大神背景”吓到,也别因为自己“学校普通”就放弃。我的这篇复盘,就是想用最真实的经历告诉你,一个普普通通的你,如何通过精准的规划和努力,冲向梦想的彼岸。咱们不熬鸡汤,只上干货! |
斩获港大王牌Offer,财富管理硕士申请复盘
“Ding!”
深夜十一点,电脑右下角弹出的邮件提醒,像一声心跳的重击。我点开,发件人是“HKU Business School”,标题里明晃晃地写着“Offer of Admission”。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只剩下自己急促的呼吸声。我拿到了,我真的拿到了港大财富管理(Master of Wealth Management, MWM)的Offer!
紧绷了半年的神经终于松懈,我瘫在椅子上,眼前闪过的不是收到offer的狂喜,而是过去几个月里那些焦虑到失眠的夜晚。对着空白的Word文档抓耳挠腮,为了一个实习机会给几十个HR发邮件,面试前对着镜子一遍遍练习微笑……这条路,真的挺难的。
我的背景很普通,一个内地双非财经院校,均分87,雅思7.0,GMAT刚过700。实习有两段,一段在券商营业部,一段在一家小私募,没有惊天动地的项目,做的都是些基础工作。跟那些动辄清北复交、手握顶级投行实习的大神比起来,我的简历简直就是“小透明”。
所以,如果你也和我一样,背景不算顶尖,甚至有点跨专业,正在为复杂的申请流程头疼,那这篇复盘你一定要看完。我把DIY申请的全过程都掰开揉碎了讲,希望能用我的真实经历,给你一点鼓励和最实用的方向。
第一战:时间线规划——申请季的“作战地图”
申请就像一场战役,没有清晰的作战地图,你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我的建议是,至少提前一年开始准备。别觉得早,时间真的会像小偷一样溜走。下面是我的时间线,精确到每个月,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微调。
▶ 大三下学期(3月-6月):信息搜集与自我定位
这是打地基的阶段,地基牢不牢,直接决定了你后面的大楼能盖多高。
你要做什么:
1. 疯狂搜集信息:把港大、港中文、港科大商学院的官网翻个底朝天。特别是你要申请的项目,比如HKU MWM,你要知道它的课程设置(Curriculum)、往届学生背景(Class Profile)、招生偏好。我当时发现MWM的课程非常偏向实践,比如有《私人银行与家族办公室》、《另类投资》这些课,这就告诉我,文书里一定要突出我的实操能力和对行业的理解。
2. 精准自我定位:拿出一张纸,左边写下你的优势(比如GPA还不错、有相关实习),右边写下你的劣势(比如学校背景一般、GMAT分数不够高)。港大MWM项目2023届的学生平均GMAT分数大概在710左右,我的分数就不占优势,所以我明确了,必须在文书和实习经历上把分数拉回来。
3. 语言/GMAT准备:别犹豫,立马报班或者买网课。这两个标化考试是硬门槛,越早搞定越好。我当时备考GMAT用了三个月,每天至少保证4小时的学习时间,刷完了所有OG题。过程很痛苦,但早考出来,后面的压力会小很多。
▶ 暑假(7月-8月):核心背景提升期
这个暑假,是你逆天改命的黄金时期!千万别躺平!
你要做什么:
1. 找一份高质量的实习:“高质量”不等于“大厂”。我第二段实习是在一家只有十几个人的小私募,但正因为公司小,我才有机会直接跟着基金经理做行业研究,甚至参与了几个项目的尽职调查。这比在大公司当“螺丝钉”能学到的东西多得多。记住,你要的不是一个听起来厉害的公司名字,而是一段能写进文书、能在面试里讲出故事的经历。
2. 标化考试冲刺:如果还没考出满意的分数,这是你最后的机会。我就是在8月底考出了700+的GMAT成绩,虽然不算顶尖,但至少过了申请的“及格线”。根据港校的普遍要求,雅思最好有7.0(小分6.5),GMAT/GRE的话,商科申请GMAT 700+会比较稳妥。
▶ 申请季开始(9月-10月):文书打磨与材料准备
战斗正式打响!港校的申请系统通常在9月初开放。
你要做什么:
1. 确定推荐人:提前联系好2-3位推荐人,最好是专业课老师或者实习领导。把你的简历、个人陈述初稿发给他们,并明确告知每个学校的提交截止日期(Deadline)。千万别临近DDL了才去催老师,那样会显得你非常不专业。
2. 精心打磨文书(PS/CV):这是整个申请的灵魂,我会在下一部分详细讲。我的建议是,CV一页写完,PS针对每个项目进行修改,千万不要用一个模板套所有学校。港大MWM的申请系统里还会有一些小的开放性问题(Essay Questions),比如“你的短期和长期职业规划是什么?” 这些都要花心思去写。
▶ 黄金申请期(11月-12月):递交申请
港校大部分项目都是“滚动录取”(Rolling Admission),意思就是先到先得,录满为止。所以,一定要赶在第一轮或第二轮截止日期前提交!
我就是在11月初递交的申请。根据一些留学论坛的数据,比如寄托天下(GTER)、ChaseDream,第一轮申请的录取率通常会比后面的轮次高出10%-15%。越往后,名额越少,竞争也越激烈。
▶ 面试与等待(次年1月-4月):最后的冲刺
提交完申请不等于结束,面试才是大头。
你要做什么:
收到面试邀请后,你通常有一到两周的准备时间。这段时间要疯狂搜集面经,进行模拟面试。我会在第三部分详细分享我的面试准备技巧和真题。
整个过程,就像跑一场马拉松,配速非常重要。这张“作战地图”,希望能帮你稳住节奏,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终点。
第二战:文书挖掘——让你的“普通”闪闪发光
对于我们这些背景普通的申请者来说,文书是唯一能让我们和“牛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的武器。你的GPA、你的学校是无法改变的过去,但文书是你向招生官展示你“未来潜力”的窗口。
▶ CV:拒绝平庸,用数据说话
你的简历(CV)不是简单罗列你做过什么,而是要告诉招生官,你做成了什么,带来了什么价值。请记住一个黄金法则:STAR原则 + 动词 + 数字化成果。
举个我在券商营业部实习的例子:
修改前(平庸版):
- 协助理财经理联系客户,介绍理财产品。
- 整理客户资料,完成每日报表。
这种写法,招生官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助理”,没有任何亮点。
修改后(闪光版):
- 主动通过电话和微信维护超50位高净值客户,深入了解其投资偏好,协助理财经理完成超过300万人民币的基金产品销售。
- 运用Excel的VLOOKUP和数据透视表功能,将客户资料整理效率提升了40%,并独立完成客户资产配置周报,为团队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看到区别了吗?“协助”变成了“主动维护”,“整理资料”变成了“运用工具提升效率”。加上“50位客户”、“300万销售额”、“40%效率提升”这些数字,你的形象立刻从一个被动的执行者,变成了一个有主观能动性、能创造价值的准专业人士。这才是招生官想看到的。
▶ PS:讲一个“非你不可”的故事
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最忌讳的就是写成一篇流水账。你要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线是:我过去的经历如何点燃了我对财富管理的热情,为什么HKU MWM是实现我未来职业规划的唯一且最佳选择。
我的故事线是这样的:
1. 兴趣的起源(Hook):我没有写那些“从小就对金融感兴趣”的空话。我写了我在券商实习时遇到的一个真实案例:一位即将退休的阿姨,把一生的积蓄投入到了高风险的股票里,结果亏损严重。这件事让我深刻意识到,专业的财富管理对于普通家庭是多么重要。这一下就让我的动机变得真实、有温度。
2. 经历的铺垫(Body):接下来,我把我两段实习经历串联起来。在券商,我看到了客户的“需求”;在小私募,我学到了如何从机构的视角去做资产配置和风险控制。我特意提到了我如何研究A股的消费行业,并写了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这展示了我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我把重点放在“我学到了什么”和“我思考了什么”,而不是“我做了什么”。
3. 与项目的契合(Why HKU MWM):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我没有空泛地夸港大有多好,而是具体到了“点”。我写道:“贵项目的《行为金融学》课程,正是我在实习中发现客户常常做出非理性决策后,最渴望学习的知识。而课程的客座讲师,来自瑞银(UBS)的XX先生,正是我非常敬佩的行业专家。” 我还提到了香港作为亚洲财富管理中心的地位,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机遇,这表明我对行业有深入的了解。
4. 清晰的职业规划(Career Goal):我把职业规划分成了短期和长期。短期(毕业后1-3年):进入一家领先的私人银行(如UBS, Credit Suisse)担任客户关系经理助理,深入学习客户服务和资产配置。长期(毕业后5-10年):成为一名能够独立服务超高净值客户的财富管理专家,专注于家族信托和跨境资产配置。这个规划非常具体,而且和我前面的经历、以及MWM项目的培养方向环环相扣。
记住,你的PS不是在乞求一个机会,而是在展示你和这个项目是“天作之合”。你不是众多申请者之一,你就是他们要找的那个人。
第三战:面试准备——真枪实弹的终极考验
收到港大MWM的面试邀请邮件时,我正在图书馆。那一刻,心跳直接飙到180。MWM的面试通常是Kira系统的AI面,也就是对着摄像头录制回答。这听起来比真人面试简单,但其实压力更大,因为你没有跟面试官互动的机会,每一秒的表现都会被记录下来。
Kira面试通常包含3-5个问题,每个问题有30秒左右的准备时间,和1-2分钟的回答时间。下面是我当时遇到的真题和我的准备策略,几乎涵盖了80%的常见问题。
▶ Part 1: 经典行为问题(Behavioral Questions)
这类问题是必考题,主要考察你的动机、个性和沟通能力。
真题回忆:
1. Why HKU? Why Master of Wealth Management? (为什么选择港大?为什么选择财富管理硕士?)
2. What are your short-term and long-term career goals? (你的短期和长期职业规划是什么?)
3. Tell me about a time you faced a challenge in a team project. How did you handle it? (讲一个你在团队项目中遇到挑战的经历,你如何解决的?)
我的准备策略:
这些问题在写PS的时候其实已经思考过了,但口头表达是另一回事。我把每个问题的答案都写了逐字稿,然后对着镜子练习,直到能用自然、流畅的语言说出来,而不是像在背书。对于“团队挑战”这类问题,我同样用了STAR原则来构建我的故事,突出我在其中扮演的“解决问题者”的角色。
▶ Part 2: 市场与行业洞察(Market Insight Questions)
这类问题是拉开差距的关键,考察你是否真的对这个行业有热情、有思考。
真题回忆:
1. What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trend in the wealth management industry in Asia right now? (目前亚洲财富管理行业最重要的趋势是什么?)
2. If you have 1 million USD to invest for a 50-year-old client with a moderate risk appetite, how would you build the portfolio? (如果你有一百万美元,要为一个50岁、风险偏好中等的客户构建投资组合,你会怎么做?)
我的准备策略:
这部分绝对不能临阵磨枪!我提前一个月就开始每天阅读《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和彭博社的新闻。对于第一个问题,我准备了几个观点,比如“家族办公室在亚洲的兴起”、“ESG投资的普及”、“金融科技(FinTech)对传统财富管理模式的颠覆”。我没有只说现象,而是结合了数据(比如,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报告,亚太地区的私人财富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年均增长7.8%),并分析了这些趋势背后的驱动因素。
对于第二个投资组合问题,我没有给出一个精确的比例,因为这不现实。我提供了一个框架性的思路:首先,我会通过深入沟通了解客户的具体财务状况、家庭情况和流动性需求;其次,我会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比如“60%的全球股票ETF(如MSCI World Index),30%的固定收益产品(如高评级公司债),10%的另类投资(如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最后,我会强调,这个组合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进行定期回顾和调整。这个回答展示了我的逻辑思维和客户导向的理念,而不是一个死记硬背的答案。
▶ 模拟面试:唯一的“捷径”
我拜托我的朋友,甚至是我在实习时认识的领导,跟我进行了至少5次模拟面试。我还用手机录下了自己回答问题的视频,反复观看,纠正我的眼神、语速和不自觉的小动作。一开始看镜头里的自己真的超级尴尬,但这个过程对提升自信和表达能力非常有帮助。
记住,面试不是考试,而是一次平等的交流。你要展现的不仅是你的专业知识,更是你的热情、潜力和个人魅力。自信、真诚、有逻辑,你就成功了一大半。
写在最后
从双非到港大,这条路我走了整整一年。回头看,申请季最折磨人的不是写文书、不是刷分数,而是那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巨大焦虑。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否足够,也不知道offer和拒信哪个会先来。
但我想告诉你,别怕。别因为一次GMAT没考好就否定自己,也别因为一段实习不够“高大上”就觉得低人一等。申请季是一场信息战,更是一场心理战。你真正要做的,是尽早规划,然后把每一个你能控制的小环节都做到极致。
把你的简历改到第十遍,直到每个字都掷地有声;把你的PS读给三个不同的人听,确保你的故事足够动人;把面试真题练到滚瓜烂熟,直到能自信地看着镜头侃侃而谈。
当你把能做的一切都做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和一点点运气。请相信,你的每一次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一个瞬间,给你一个闪闪发光的回报。就像我收到offer的那个深夜,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加油吧,未来的学弟学妹们!我在港大,等你们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