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卷纯金融了,金融+才是高薪密码

puppy

花了大价钱留学,结果发现纯金融的赛道一年比一年窄。悄悄告诉你一个“版本答案”:现在真正吃香、薪资天花板更高的是“金融+”复合型人才!不管是金融+科技(FinTech),还是金融+数据科学,甚至金融+ESG,这种跨界能力才是现在大厂和基金抢着要的香饽饽。与其在红海里挣扎,不如换个思路,给自己叠加上硬核的“+”技能。想知道如何精准定位、弯道超车吗?快来看看这篇文章,帮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高薪密码!

本文核心观点速览
纯金融赛道“卷”成红海,高投入未必有高回报。
“金融+”复合背景才是当前招聘市场的“版本答案”。
金融+科技(FinTech)、金融+数据(量化)、金融+ESG是三大黄金赛道。
找准自己的“+”,主动学习硬核技能,才能实现弯道超车。

嘿,lxs.net的各位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今天想跟大家聊个有点扎心但绝对实用的话题。

先给你们讲个我身边真实的故事。我有个学弟叫Leo,英国G5金融硕士毕业,简历金光闪闪,GPA高得吓人,CFA也过了二级。他信心满满地以为,伦敦金融城的工作还不是手到擒来?结果呢,海投了几百份简历,收到的面试寥寥无几。好不容易进了几家投行的面试,面试官问的不是经典的“你未来五年的职业规划”,而是“你用过哪些Python库做回测?”“谈谈你对机器学习在风险控制中应用的理解?”。Leo当场就懵了,这些课本里可没教啊。

与此同时,他一个学计算机科学的朋友,辅修了金融课程,毕业前就轻松拿下了某家顶尖对冲基金的量化研究员offer,起薪是Leo想都不敢想的数字。这个对比,真的让人唏嘘。花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留学费用,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难道就是在纯金融这条越来越拥挤的赛道上,和成千上万个背景相似的人死磕吗?

悄悄告诉你,时代变了,玩法也变了。现在真正吃香、薪资天花板更高的,是那些懂金融、又掌握一门硬核技术的“金融+”复合型人才。今天,我就带大家好好扒一扒,这个高薪密码到底要怎么解锁。

为什么“纯金融”突然就不香了?

不是说纯金融不好,而是玩这个游戏的人太多了。你想想,每年全球有多少顶尖商学院的毕业生涌入市场?高盛2023年的暑期实习项目,收到了超过23.6万份申请,争夺仅仅几千个岗位,录取率低到令人发指。你很优秀,但总有人比你更优秀,或者说,看起来更“符合版本”。

更深层的原因是,金融行业本身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以前的银行家靠的是人脉和经验,现在的交易大厅里,主角是代码和算法。华尔街早已不是电影里那种交易员声嘶力竭打电话的场景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安静的服务器和盯着电脑屏幕写代码的“矿工”(Quants)。

金融机构不再是单纯的金融公司,它们正在变成科技公司。它们需要的,不再是只会背诵金融模型的“理论家”,而是能够利用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工程师”。所以,如果你还只抱着一本《投资学》啃,那真的很容易被时代抛下。

黄金赛道一:金融 + 科技 (FinTech)

FinTech这个词你肯定不陌生,支付宝、微信支付、Apple Pay,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FinTech。简单来说,就是用科技手段让金融服务变得更高效、更便捷、成本更低。这个领域的发展速度,只能用“疯狂”来形容。

根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的最新报告,全球金融科技市场规模在2023年达到了227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飙升至997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57%。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海量的机会和巨大的增长潜力。

想想那些FinTech独角兽,比如做支付的Stripe,做数字银行的Revolut或N26。Stripe在最新一轮融资后估值高达650亿美元,他们招人时,最喜欢的就是那些既懂支付清算逻辑,又能写API文档、和工程师无障碍沟通的产品经理。Revolut在全球拥有超过4000万用户,他们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师来分析用户行为,优化产品体验,同时还需要懂合规(Compliance)的技术人才来应对不同国家的监管政策。

这个赛道适合什么样的你?

如果你对创造新产品、改善用户体验充满热情,逻辑思维能力强,不排斥和代码打交道,那么FinTech会是你的乐园。你可以去看看FinTech公司的产品经理、业务分析师(Business Analyst)、技术顾问等岗位。你需要掌握的技能可能包括:SQL、Python基础、API知识、了解敏捷开发(Agile)流程,当然,还有扎实的金融业务知识。

怎么入门?你可以先从研究你手机里的金融APP开始,思考它的业务逻辑和用户体验好坏。在校期间,多选一些信息系统管理、人机交互相关的课程。网上的产品经理课程资源也非常丰富,去学一学,做一个自己的小项目,写进简历里,绝对比空洞的“熟练使用Office”要亮眼得多。

黄金赛道二:金融 + 数据科学/量化 (Data/Quant)

如果说FinTech是金融行业的“前台革命”,那量化金融就是“后台革命”的核心。这可以说是金融行业金字塔顶端的存在,也是薪资天-花-板-最-高-的领域,没有之一。

什么是量化?就是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程序来做投资决策。背后是海量的数据、复杂的算法和强大的计算能力。这个领域的玩家,都是顶级的聪明人。

看看那些顶尖的量化对冲基金就知道了。比如文艺复兴科技(Renaissance Technologies),他们的创始人詹姆斯·西蒙斯是世界级的数学家,而不是金融家。他们的旗舰基金“大奖章”(Medallion Fund)几十年来的年均回报率高得惊人,靠的就是纯粹的数学和模型。还有像Two Sigma、D.E. Shaw这些公司,他们招聘时,更像是在招硅谷的软件工程师和科学家,而不是华尔街的银行家。

这个赛道的薪资有多夸张?根据圈内信息和一些招聘网站的数据,一个刚毕业的博士生,如果能进入顶尖的量化基金,第一年的总薪酬(工资+奖金)拿到40万到50万美元是非常正常的。即使是硕士毕业生,进入一个不错的平台,起薪20万美元以上也大有人在。

这个赛道适合什么样的你?

如果你是数学、物理、计算机、统计学等理工科背景,对数字极度敏感,享受通过数据挖掘规律的快感,那么你就是天选的“Quant”。你需要具备非常扎实的数理统计基础,精通至少一门编程语言(Python是绝对的主流,C++也很重要),并且熟悉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

怎么准备?这条路没有捷径。在学校里,把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随机过程这些基础课学扎实。然后疯狂刷题,不仅是算法题(LeetCode),还有金融和数学面试题(绿宝书、小红书)。多参加Kaggle这样的数据科学竞赛,一个好名次比任何实习都有说服力。最重要的是,自己动手做项目,用真实数据去实现一个交易策略,哪怕很简单,也能证明你的动手能力和对这个行业的热情。

黄金赛道三:金融 + ESG

如果说FinTech和Quant是“硬核技术流”,那金融+ESG就是“价值导向流”,是未来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ESG,指的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简单说,就是投资时不仅要看一家公司赚不赚钱,还要看它对环境好不好、对社会有没有责任感、公司内部管理是不是规范。以前这只是个小众概念,但现在,它已经成了主流。

为什么?一方面是监管驱动,尤其是在欧洲,很多法规强制要求基金披露投资组合的ESG表现。另一方面是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特别是千禧一代和Z世代,希望自己的钱能投到“做好事”的公司去。

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的数据显示,全球ESG投资总额已超过35万亿美元,占全球总管理资产的三分之一以上。贝莱德(BlackRock)的CEO拉里·芬克,每年都会给全球CEO写一封信,近几年信的核心主题几乎都离不开可持续发展和ESG。当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都在全力转向时,你就知道这个趋势有多么不可逆转了。

这催生了大量新岗位。比如ESG分析师,他们需要去研究一家公司的碳排放数据、员工福利政策、供应链劳工问题等等,这些非财务数据,然后给出一个ESG评分,帮助基金经理做决策。还有可持续金融专家,帮助银行设计绿色债券、气候基金等产品。

这个赛道适合什么样的你?

如果你不仅关心财富增长,还对气候变化、社会公平这些宏大议题充满热情,善于从复杂的非结构化信息中提炼观点,那么ESG领域可能非常适合你。这个方向不一定要求你会编程,但对你的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要求极高。

如何入局?可以考虑读一个可持续发展、环境政策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或者在金融硕士期间,多选修ESG相关的课程。考取一些专业证书,比如CFA的ESG Investing Certificate,会是很好的加分项。多关注相关机构的报告,比如SASB(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TCFD(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的框架,让自己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好了,聊了这么多,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点感觉?

别再一门心思地去挤投行部(IBD)那座独木桥了。世界很大,机会很多。花点时间,认真想一想,你的兴趣和优势到底在哪里?

如果你对代码和创造充满激情,那就去探索FinTech的世界;如果你是数理大神,享受在数据海洋里淘金的快感,那就勇敢地去敲开量化世界的大门;如果你心怀世界,希望用资本推动社会向好,那ESG的星辰大海正等着你。

留学这笔昂贵的投资,投的不仅仅是文凭,更是视野和选择的自由。别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找到那个让你真正兴奋的“+”,然后一头扎进去,把它学透、做精。

这,才是这个时代,我们留学生最酷、最高效的“搞钱”姿势。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518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