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卷了!京考录取名单出炉,我先酸了

puppy

嗨,小伙伴们!北京公务员考试的录取名单刚出炉,我看完直接化身柠檬精,太酸了!想知道现在国内的“卷”到底有多夸张吗?这名单简直就是“神仙打架”现场,放眼望去全是清华北大的硕士博士,甚至还有海外名校的大神。一个看似普通的岗位,竟然能吸引这么多顶尖学霸挤破头来抢,简直了!文章里不仅深扒了这些上岸学霸的惊人背景,还聊了聊为啥大家都拼了命想捧上“铁饭碗”这个话题。如果你也对国内年轻人的就业现状和“上岸”文化感到好奇,快点进来一起围观和讨论吧!

小编温馨提示
这篇文章有点长,信息量也超大,但绝对值得你花时间看完。无论你将来是想回国还是留在海外,了解国内年轻人的真实求职心态和“卷”度,对你做任何决定都有帮助。咱们不贩卖焦虑,只提供一个看问题的真实视角。泡杯咖啡,慢慢看吧!

嗨,各位在海外奋斗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在LXS.net码字的小编。

昨天深夜,我正跟一个在英国读硕士的朋友小A视频聊天。他一边赶着论文,一边跟我吐槽:“你说我这硕士读完,回国能找个啥样的工作啊?我爸妈天天转发什么‘海归硕士月薪5000’的新闻给我,搞得我压力山大。”

我安慰他别想太多,先搞定毕业论文再说。挂了视频,我习惯性地刷了下国内的社交媒体,一条热搜瞬间戳中了我的眼球——“2024北京公务员拟录用名单公示”。

出于好奇,也想帮小A看看国内的就业风向,我点开了那份长长的PDF名单。不看不知道,一看我整个人都懵了,手里的冰美式瞬间不香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浓浓的柠檬味。我直接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柠檬精”。

真的,太酸了!太夸张了!这份名单,简直就是当代“内卷”文化的缩影,是“神仙打架”的终极战场。我立马把链接甩给了小A,他看完后,在对话框里沉默了五分钟,然后发来三个字:“别卷了……”

这篇文章,就是想带大家一起“沉浸式”围观一下这份让人惊掉下巴的名单,聊聊为什么现在国内的年轻人,包括那些手握顶尖学历的天之骄子,都拼了命地想“上岸”,挤进体制内这个“铁饭碗”。

第一幕:“神仙打架”围观指南,京考名单有多夸张?

咱们先别说那些听起来就高大上的中央部委岗位,就看看北京市各区最基层的岗位,竞争有多激烈。

我随手点开了“宇宙中心”朝阳区的名单。一个名为“将台地区办事处”的城管执法岗,备注里清清楚楚写着“一线执法,条件艰苦”。你猜录取的都是什么背景?一位是北京大学的硕士,另一位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硕士。

你没看错,北大和世界排名前50名校的硕士,去竞聘一个基层城管岗位。这已经不是“大材小用”可以形容的了,这简直是“拿原子弹轰蚊子”。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我花了一个小时,像看武林高手排行榜一样,把名单翻了个底朝天,总结出几个“惊悚”的特点:

1. “清北人”扎堆,硕士是起步,博士也不稀奇。

放眼望去,毕业院校那一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这几个字出现的频率,高到让人怀疑是不是在看C9高校的校友录。尤其是一些市直机关的核心岗位,基本就是清北毕业生的专场。根据一些机构的统计,在2024年京考的录用名单中,仅朝阳区一个区,拟录用的376人里,就有63人来自北大,43人来自清华,合计占比超过四分之一。而这其中,硕士研究生是绝对的主力军,博士也屡见不鲜。比如,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一个岗位,录用的就是一位清华大学的博士后。

2. 海外名校海归,转身挤入“体制内”赛道。

以前我们总觉得,留学生回国,首选的应该是外企、金融、互联网大厂。但现在,风向全变了。名单里,英国的UCL、爱丁堡大学,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澳洲的悉尼大学……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世界名校毕业生,纷纷出现在了各区政府、街道办的录用名单里。他们放弃了可能更高的薪水和更“洋气”的职业路径,义无反顾地投身“考公”大军。根据《2023海外留学人才就业发展报告》显示,国有企业(27%)已经超越外企(24%),成为留学归国人员最青睐的就业机构类型,而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吸引力也在持续攀升。

3. 一个“普通”岗位,百里挑一都是常态。

我们再看数据。2024年京考,共计招录4266人,但最终有超过6万人缴费参加了笔试。平均竞争比接近15:1。这只是平均数!很多热门岗位的竞争比,早就突破了100:1,甚至达到了惊人的“千里挑一”。比如,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的一个“档案管理”岗,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基础的职位,报录比竟然高达446:1。这意味着,446个优秀的年轻人为了这一个职位挤得头破血流。这些报考者中,不乏985、211高校的优秀毕业生。

看完这些,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倒吸一口凉气?一个曾经被认为是“养老”、“一杯茶一张报纸过一天”的体制内工作,为什么现在能吸引这么多顶尖人才趋之若鹜?

第二幕:为什么?为什么一个“铁饭碗”能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背后,不是一句简单的“年轻人追求稳定”就能概括的。它是一系列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结果。

首要原因:无与伦比的“确定性”和“安全感”。

咱们留学生对国内前几年的互联网大厂“造富神话”应该不陌生。那时候,应届生拿三四十万的年薪(package)不是梦,大家削尖了脑袋想进BAT(百度、阿里、腾讯)。但风口说变就变。从2022年开始,“降本增效”、“优化裁员”成了互联网行业的关键词。一份来自“拉勾招聘”的数据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互联网行业的人才需求指数同比下降了41%。昨天还在格子间写代码的“大厂精英”,今天可能就要抱着纸箱子离开。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给年轻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

相比之下,公务员这个“铁饭碗”的含金量就凸显出来了。它提供的是一种“契约精神”:只要你不犯重大错误,这份工作就能干到退休。它意味着稳定的收入、完善的社保公积金、可预期的职业发展路径。在经济下行、未来充满迷雾的当下,这种“确定性”本身,就是最宝贵的资产。它像一个安全的港湾,让在浪潮中颠簸的年轻人,有了一个可以停靠的地方。

核心诱惑:无法用金钱衡量的“隐形福利”。

尤其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一个公务员身份所附加的“隐形福利”是极其诱人的。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户口”。

对于没有北京户口的“北漂”来说,这意味着买房、买车受限,更重要的是,子女的教育会面临巨大的障碍。一个北京户口,在黑市上曾被炒到上百万元,它背后捆绑的是一个家庭未来几十年的教育、医疗和公共资源。而考上北京公务员,往往就意味着可以直接落户。为了这个“北京人”的身份,别说是名校硕士,就是博士也愿意“屈就”。

除了户口,还有相对便宜的食堂、补充医疗保险、稳定的年假、有时候还能解决子女的入托入学问题……这些福利虽然没有直接体现在工资条上,但却实实在在地降低了生活成本,提升了生活质量。

精神寄托:逃离“996”和“KPI”的“避风港”。

“996工作制”(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已经成了很多私营企业的潜规则。无休止的加班、残酷的末位淘汰、时时刻刻悬在头顶的KPI,让很多年轻人身心俱疲。“打工人”、“社畜”这些自嘲的词汇背后,是深深的职业倦怠感。

社交媒体上,“35岁危机”的讨论从未停止。在许多私企,35岁似乎成了一个坎,一旦被裁,再就业就变得异常困难。而体制内,虽然也忙,也累,但至少没有这种赤裸裸的年龄歧视和“用完即弃”的残酷。它提供了一种相对体面、有尊严的工作环境,让年轻人觉得自己不是一颗随时可以被替换的“螺丝钉”。考公,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年轻人用脚投票,反抗“内卷”和过度压榨的一种方式。

现实压力:就业市场的“供需失衡”。

这一点是最现实,也是最无奈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17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而与此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能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正面临经营压力。岗位的“供给”跟不上毕业生的“需求”,导致就业竞争空前激烈。

当千万大军同时涌入就业市场,而优质的岗位又极其有限时,“考公”、“考编”、“考研”就成了很多人的“plan B”,甚至是“plan A”。这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与其在市场上“广撒网”却一无所获,不如集中精力攻克一个目标明确、规则清晰的“上岸”通道。

第三幕:身在海外的我们,要不要加入这场“上岸”大战?

看到这里,很多留学生朋友可能心里会犯嘀咕:国内都卷成这样了,我这“洋文凭”回去还香吗?我要不要也准备一下,回国考个公务员?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留学生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在哪里?首先,语言能力和国际视野。在一些需要处理涉外事务的岗位,比如商务部、外交部,或者一些地方的招商引资部门,海归的背景无疑是加分项。其次,一些顶尖海外院校的学历,在“名校光环”上,并不输给国内的清北。在面试环节,一个独特的海外经历,可能会让考官眼前一亮。

但劣势同样明显,甚至更致命。国内公务员考试,笔试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和《申论》两部分。“行测”考察的是逻辑、数学、言语理解等,题量大、时间紧,需要大量的刷题训练。而《申论》则更像一篇“戴着镣铐跳舞”的议论文,它考察的是对中国国情、政策方针的理解和文字表达能力,有着非常固定的行文套路和“官样文章”风格。这两项,对于长期在海外学习、思维方式更偏西方的留学生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国内的大学生,很多从大二、大三就开始准备,报班、刷题,已经形成了一套肌肉记忆。而留学生往往是“半路出家”,在信息和准备上都处于劣生。

更重要的是“圈子”和“信息差”。国内的考公大军有各种各样的备考群、论坛、讲座,信息渠道非常通畅。而留学生远在海外,很难接触到这些第一手信息,容易成为“信息孤岛”。

你真的想好了吗?“上岸”之后是什么?

我认识一个从澳洲留学回来,成功考上南方某市公务员的朋友。他坦言,工作确实稳定,但远没有想象中清闲。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写不完的材料,开不完的会,复杂的人际关系,都需要耗费大量心力。而且,体制内论资排辈的现象依然存在,晋升通道相对漫长,对于习惯了直接沟通、追求效率的留学生来说,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适应。

你当初选择出国留学,或许是为了一份更广阔的视野,一种更多元的生活方式。那么,你是否愿意为了“稳定”,而放弃那些可能性?你是否能接受一份按部就班、可能一眼望到头的生活?

这背后,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关键在于,你是否真的了解这份工作,以及你内心深处,到底想要什么。

写到这里,我并不是想劝退大家,更不是在贩卖焦虑。恰恰相反,我是想通过这份“卷”到极致的京考名单,让我们这些身在海外的同学,对国内的就业现实有一个更清醒、更立体的认知。

别再抱着“海归”的光环不放,觉得一份国外文凭就能让你在国内的职场上平步青云。那个时代,可能真的过去了。

也别因为看到国内“卷”成这样,就对未来感到悲观和迷茫。世界很大,选择很多。

你在国外学到的独立思考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软实力”同样是宝贵的财富。它们可能不适用于《申论》的考卷,但一定会在其他赛道上,让你闪闪发光。

你可以去探索那些真正需要全球视野的行业,比如国际贸易、文化交流、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你可以尝试进入那些同样稳定、福利待遇优厚的国有企业,它们对海归的接受度可能更高。你甚至可以利用信息差和语言优势,做一些连接中国和世界的事情。

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因为父母的期望、同辈的压力,就盲目地去挤那座“独木桥”。人生的路有千万条,找到那条最适合你走的路,比挤上一条最拥挤的路,要重要得多。

就像买鞋一样,别看别人都去抢那双限量款的AJ,就觉得它一定适合你。穿上不合脚的鞋,走起路来,疼的是自己。

先问问自己,我的脚是什么尺码?我喜欢走什么样的路?是平坦的大道,还是充满挑战的山路?

想清楚了,再出发。那时候,无论你选择哪条路,都会走得更坚定,也更快乐。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55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