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行精英速成心法 |
|---|
| 大学阶段:信息战 & 人脉战 GPA只是敲门砖,真正的战斗是精准的实习规划和海量的Networking。从大一开始,就要像规划战役一样规划你的简历。你的目标是,在申请暑期实习时,简历上已经有至少两段相关的实习经历。 |
| 面试阶段:技术战 & 心理战 这一关淘汰率最高。金融技术知识(Technical skills)必须滚瓜烂熟,行为面试(Fit questions)要能讲出动人的故事。Case Study考验的是你的商业嗅觉和逻辑思维,比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你如何拆解问题。 |
| 入职之后:体力战 & 耐力战 恭喜你拿到Offer,真正的“炼狱”才刚刚开始。告别睡眠,拥抱Excel和PPT。在这里,学习能力和抗压性是你最重要的武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在投行绝对是真理。 |
去年圣诞节,我在伦敦Soho区一家咖啡馆里刷着LinkedIn。窗外是湿冷的空气和节日的彩灯,屏幕上却跳出一条动态,瞬间让我手里的拿铁都不香了。
那是我本科同校的一个学弟,平时看着不声不响,却拿下了高盛香港办公室IBD部门(投资银行部)的Summer Analyst(暑期分析师)offer。配图是香港ICC(环球贸易广场)的夜景,维多利亚港的灯火璀璨得有些刺眼。
评论区一片“Congrats!”和“大佬666”。我一边默默点了个赞,心里却翻江倒海: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我们读着差不多的专业,GPA也相差无几,为什么他能一步跨进中环之巅,而我还在为下一份实习发愁?
相信很多在海外留学的你,都有过类似的瞬间。我们向往着中环金融城里西装革履、谈笑风生的生活,却又觉得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世界。投行精英这个词,听起来就像是为那些天生就自带光环的人准备的。
但今天,作为已经在“坑”里摸爬滚打了几年的一位师兄,我想悄悄告诉你一个秘密:那些所谓的精英,真不是天生的。他们走过的每一步,踩过的每一个坑,其实都有迹可循。这篇文章,就是写给你的“通关秘籍”,咱们不讲空话,只聊干货。
大学篇:你的GPA,只是这张昂贵门票的票根
很多人以为,进投行,GPA就是一切。在UCL、LSE或者美国的常春藤,卷一个First Class或者3.8以上的GPA,offer就会自己飞过来。
醒醒吧,朋友。一个漂亮的成绩单,仅仅是让你的简历不会在HR海选的第一轮就被扔进垃圾桶。它就像一张演唱会门票的票根,证明你有资格进场,但你能不能挤到前排,甚至被偶像递上话筒,看的完全是别的东西。
那些东西,叫“实习”和“人脉”。
投行的招聘,本质上是一场长达两到三年的“养成系”选秀。他们想要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已经“预演”过投行工作的准成品。这个预演,就是你的实习经历。
规划你的“实习阶梯”
千万别等到大三才开始找实习,那时黄花菜都凉了。真正的战斗从你踏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就开始了。
大一的暑假:破冰之旅
你的目标不是一步登天进入九大投行(Bulge Bracket),而是拿到第一块敲门砖。这段经历的核心是“相关性”。比如,去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M&A(并购)咨询部门,或者去一家本地小型的精品投行(Boutique Bank)、VC/PE基金。这些经历能让你的简历上出现“Financial Modeling”、“Valuation”、“Due Diligence”等关键词。
我认识一个在华威大学读经济的学妹,大一暑假通过家里关系,在深圳一家小型券商的投行部实习。虽然每天干的都是整理底稿、找数据的杂活,但这段经历让她在第二年申请伦敦的Spring Week(春季实习周)时,显得比同龄人“懂行”得多,最终顺利拿到了JP Morgan的入场券。
大二的暑假:决胜之战
这是最关键的一年。你大二的暑期实习(Summer Analyst Program)表现,直接决定了你毕业后能否拿到全职的Return Offer。根据行业数据,顶尖投行每年暑期实习生的转正率通常高达70%-80%。也就是说,只要你挤进了这个项目,一只脚就已经踏进了投行的大门。
这个阶段,你需要全力以赴,目标锁定那些有正式暑期项目的银行。除了高盛、摩根士丹利这些大名字,像Lazard、Evercore这样的精英精品投行,或者中信、中金这样的中资头部券商的香港办公室,都是极好的目标。
Networking:学校里没人教的必修课
如果说实习是你的“硬件”,那Networking就是帮你把硬件送到面试官眼前的“软件”。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巨大的优势。
别把Networking想成是去酒会上跟大佬尬聊、疯狂加微信。它的本质是“信息交换”和“建立信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Coffee Chat(咖啡聊天)。
怎么做?很简单,三步走:
1. 找到对的人: LinkedIn是你最好的朋友。搜索你的目标公司,筛选“校友”这一栏。一个在UCL读统计的同学,想去瑞银香港,他就在LinkedIn上找到了超过50位在瑞银工作的UCL校友。这是你最宝贵的资源。
2. 发出真诚的邀请: 不要发那种“你好,可以帮我内推吗?”的伸手党信息。你的开场白应该是这样的:“[姓名]师兄/师姐您好,我是您UCL的学弟/学妹[你的名字],目前在读[你的专业]。我看到您在[公司名]的[部门]工作,对这个领域非常感兴趣。不知道您近期是否方便,想请您喝杯咖啡,占用您15-20分钟,听听您的经验分享?非常感谢!” 简洁、尊重、目标明确。
3. 做好功课去聊天: 一旦对方同意,你必须做好万全准备。研究他的背景,研究他的公司和部门最近做了什么项目。聊天时,多问有深度的问题,比如“您觉得在当前加息环境下,香港的IPO市场未来一年的趋势会是怎样?”而不是“投行工作累不累?”。你要展现的是你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而不是来寻求安慰。
那位UCL的同学,发出了50封邮件,收到了12个回复,最终完成了8个Coffee Chat。其中一位VP对他印象很好,在他的暑期实习申请上,默默地帮他加了一句推荐语。在几千份简历中,这句推荐语就是金光闪闪的通行证。
面试篇:这是一场技术、心理和体力的三重考验
闯过了简历关,恭喜你,你进入了投行的“饥饿游戏”。面试过程通常冗长而残酷,从在线测试、视频面试(HireVue)到终极的“Superday”,你要面对一轮又一轮的拷问。
技术面:你的金融知识储备
这是硬碰硬的环节,没法投机取巧。面试官会像X光机一样,扫描你对金融知识的理解深度。
必考题库基本围绕着几大块:
- 会计基础: 三大报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如何勾稽,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比如,“如果折旧(Depreciation)增加10美金,对三张报表有什么影响?” 这个问题几乎是必考题。
- 企业估值(Valuation): 你必须能流利地讲出三种主要的估值方法:可比公司分析法(Comparable Company Analysis)、先例交易分析法(Precedent Transaction Analysis)和现金流折现法(Discounted Cash Flow, DCF)。面试官会追问每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 并购(M&A)和杠杆收购(LBO)模型: 你需要理解一个并购交易如何影响公司的财务报表,什么是增值(Accretive)和稀释(Dilutive)。LBO模型的基本逻辑也要懂。
怎么准备?把《Vault Guide to Investment Banking Interviews》和俗称“小绿书”的《Breaking into Wall Street 400 Questions》刷个三五遍,做到任何一个问题都能像条件反射一样脱口而出。这不仅仅是背诵,而是要真正理解背后的逻辑。
行为面:你为什么要来“受苦”?
技术面考察“你能不能做”,行为面则考察“我们想不想和你一起做”。面试官想看到的是一个聪明、上进、抗压,并且能和团队成员连续工作18个小时而不会让人讨厌的年轻人。
核心问题永远是那几个:
- “Why Investment Banking?”: 别说“因为赚钱多”这种大实话。要从你的个人经历出发,包装一个有说服力的故事。比如,“我在某某实习中,参与了一个帮助科技公司融资的项目,我亲眼看到资本如何帮助一个伟大的想法改变世界,这让我对交易(deal-making)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Why our bank?”: 做好功课!去查这家银行最近完成了哪些重磅交易,它的文化有什么特点(比如高盛以团队合作闻名,摩根士丹利则更强调个人能力)。你要让他们觉得,你不是海投,你是真的非我们不可。
- “Why Hong Kong?”: 这是留学生的必考题。你需要给出一个强有力的理由,解释为什么选择香港,而不是伦敦或纽约。流利的普通话是巨大的加分项。你可以说,你坚信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潜力,希望能够利用自己的国际背景和语言优势,成为连接中国资本和国际市场的桥梁。
记住,用STAR原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来组织你所有的故事,让你的回答有理有据,充满细节。
Case Study:在压力下展示你的商业头脑
这几年,Case Study在面试中越来越普遍。面试官会扔给你一个商业问题,看你如何拆解。
比如:“我的客户是一家私募基金,他们想收购香港本地一个知名的连锁奶茶品牌,你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吗?”
别慌。这不考你最终的答案,而是考你的思维框架。你可以这样一步步分析:
1. 市场分析: 香港奶茶市场的规模有多大?增长率如何?是红海还是蓝海?主要竞争对手有哪些?(比如天仁茗茶、喜茶等)
2. 公司分析: 这家奶茶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品牌形象?独特的配方?门店位置?它的财务状况如何?(收入、利润率)
3. 交易逻辑: PE收购后,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提升它的价值?(比如优化供应链、加速开店、拓展线上业务、甚至未来带到内地或东南亚市场)
4. 风险分析: 有哪些潜在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消费者口味变化、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回答时,保持和面试官的互动,像是在和他一起探讨问题。这展现的不仅是你的商业分析能力,更是你的沟通和抗压能力。
入职篇:欢迎来到每周工作100小时的真实世界
当你终于收到那封梦寐以求的offer时,先别急着庆祝。你只是拿到了一张进入“高压锅”的门票。
现实:PPT、Excel和你睡不醒的眼睛
投行分析师的生活,远没有电影里那么光鲜。90%的时间,你都在和两样东西打交道:PowerPoint和Excel。
你的日常工作包括:为一个潜在客户制作一本上百页的pitch book(项目建议书),通宵达旦地为一个Live deal(正在进行中的项目)搭建和修改财务模型,一遍又一遍地检查数据确保小数点后两位都是精准的,以及处理无数的行政杂务。
工作时长?忘了996吧,投行是“917”,早上9点到凌晨1、2点是常态,项目紧张时通宵也是家常便饭。根据最新的行业薪酬报告,2024年香港投行第一年分析师的底薪大约在85万到95万港币之间,加上奖金,年收入轻松过百万。但当你把这个数字除以你的工作小时数时,时薪可能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惊人。
成长:地狱式训练换来的超能力
虽然辛苦,但投行分析师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这里的学习曲线不是一条斜线,而是一条垂直向上的直线。
你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套顶级的技能包:
- 硬技能: 成为Excel和PPT大师,能用快捷键完成一切操作。财务建模能力会达到专家级别,能迅速分析一家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
- 软技能: 惊人的抗压能力和多任务处理能力。你会被训练出“Zero-defect”(零失误)的思维,对细节的关注达到像素级别。你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也会被磨炼得极其高效和精准。
这份工作就像一个金融界的特种兵训练营。两年下来,你会被“扒掉一层皮”,但也会脱胎换骨。这份履历,会成为你未来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资产,无论你是继续留在金融圈,还是跳槽去顶级科技公司做战略,甚至自己创业,都有着极高的含金量。
留学生的生存法则
作为留学生,在香港这个独特的市场,你有自己的优势和挑战。
你的优势: 国际化的视野,流利的英语,以及强大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在覆盖海外并购或者需要与国际投资者打交道的项目中,你的背景会非常加分。如果你普通话流利,那更是王牌,因为现在香港绝大多数的交易都与内地市场紧密相关。
你的挑战: 文化融入和人脉网络。香港的金融圈子不大,很多从业者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需要更主动地去融入本地文化,学几句简单的广东话会让你显得更亲切。同时,工作签证(比如I-ANG签证主要适用于香港本地毕业生)的问题也需要提前规划,确保公司能为你提供有力的支持。
关键在于,要主动把你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同时谦虚地弥补你的短板。别把自己当成一个“外来者”,而是一个能带来独特价值的“连接者”。
这条路听起来很苦,对吧?
没错,它真的很难,很累,甚至有点反人性。
但它也确实是这个世界上,能让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在最短时间内接触到最高级别的商业决策,获得最快速成长,并拿到丰厚回报的职业之一。
它给你的不只是一份高薪工作,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个遍布全球的精英网络,和一份能让你在任何地方都充满底气的履历。
别再只是隔着屏幕羡慕那些LinkedIn上的光鲜履历了。
从今天起,去更新一下你的简历,加上你刚刚在社团里做过的项目。去发第一封请教师兄师姐的Cold Email,别怕被拒绝。去学校图书馆,借一本讲DCF估值的书,啃下来。
通往中环的路,就是由这些微小而具体的行动铺成的。
路就在你的脚下。走不走,什么时候走,看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