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大凭什么盛产亿万富翁?

puppy

是不是总听说宾大校友遍布华尔街,还出了马斯克和川普这样的人物?你可能觉得全靠沃顿商学院,但这只是冰山一角。宾大真正厉害的地方,是那种从你踏进校园第一天起,就把搞事业、求实用的基因刻进DNA的氛围。这里不光有顶尖的商科教育,更有全校上下对创业创新的狂热支持,以及那个传说中“宾大黑帮”一样无处不在、互相提携的校友圈。想知道这所藤校是怎么把实用主义和精英教育玩到极致,让毕业生们在名利场上所向披靡的吗?快来看看吧,对你规划未来绝对有启发!

写在前面:申请宾大前,你必须想清楚的事
1. 你真的准备好“卷”了吗? 这里的“卷”不只是刷GPA,而是从大一开始就要规划实习、混社团、搞项目。周围人都在用120%的力气奔跑,你能跟上这个节奏吗?
2. 你是“社交达人”还是“技术宅”? 宾大的文化非常鼓励社交和建立人脉。如果你不擅长或者不喜欢主动跟人打交道,可能会错过很多核心资源。当然,技术宅也能成功,但会更辛苦。
3. 你的目标清晰吗? 这里的人大多目标明确:进华尔街、去硅谷、创业。如果你还处在探索人生意义的迷茫期,可能会被身边“搞钱”的氛围搞得很焦虑。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再来利用这里的资源。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的老朋友,小编阿哲。

还记得我刚到费城,第一次参加宾大的新生社团招新会(Activities Fair)吗?那场面叫一个壮观,上百个社团把校园主干道 Locust Walk 挤得水泄不通。我正眼花缭乱地看着,旁边一个穿着“Penn Engineering”卫衣的学长,一边发着传单,一边和朋友打电话,声音不大但足够我听清:“……对,种子轮融了50万,我们正在招安卓开发的实习生,你那儿有推荐吗?”

我当时就愣住了。一个大二学生,谈论着几十万美元的融资,就像我们在讨论晚上去哪家吃中餐一样轻松。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网上那些关于宾大“全民搞事业”的传说,真不是开玩笑的。这里空气中都飘着商业计划书和美金的味道。

很多人一提到宾大,第一反应就是“哦,那个有沃顿商学院的学校”,然后脑海里浮现出马斯克、川普、巴菲特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没错,沃顿是金字招牌,但如果你觉得宾大盛产富豪全靠沃顿,那格局就小了。沃顿只是冰山一角,宾大真正厉害的,是它那套从上到下、深入骨髓的实用主义操作系统,以及由此打造出的一个庞大又团结的“搞钱”生态圈。今天,咱们就来深挖一下,这所藤校到底是怎么把学生们一个个培养成商业巨鳄的。

沃顿只是个开始,远非全部

咱们得承认,沃顿商学院(The Wharton School)确实强得有点犯规。连续几十年霸占全美本科商学院第一的宝座,这可不是吹的。它的校友名单拿出来,就是一本行走的《财富》杂志。除了前面提到的几位,还有Google的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沃顿MBA)、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遗孀、投资人劳伦·鲍威尔·乔布斯(Laurene Powell Jobs,沃顿MBA)、眼镜电商Warby Parker的创始团队、环保鞋Allbirds的联合创始人乔伊·茨维林格(Joey Zwillinger,沃顿MBA)……简直数不过来。

沃顿的名气太大了,以至于很多人都误以为宾大就是沃顿,沃顿就是宾大。但宾大最牛的一个设计,就是它的“一校”(One University)政策。这个政策的核心思想是:知识不该有围墙。无论你是工程学院、文理学院还是护理学院的学生,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去选修沃顿的课程。这意味着,一个学计算机的码农,可以和未来的投行家一起上金融课;一个学心理学的文科生,也能去学市场营销。

这种跨界融合的威力有多大?看看那些成功的创业公司就知道了。比如现在在美国火得一塌糊涂的即时配送公司goPuff,它的两位创始人亚基尔·戈拉(Yakir Gola)和拉斐尔·伊利沙耶夫(Rafael Ilishayev),当年就是在宾大读书时,因为觉得给朋友们送零食和日用品太麻烦,才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他们并不是沃顿的学生,但他们可以利用学校里无处不在的创业资源,去听沃顿的讲座,去向商学院的教授请教,最终把一个宿舍里的点子,做成了一家估值超过150亿美元的公司。

宾大还专门设计了一些“混血”项目,比如鼎鼎大名的杰罗姆·费舍管理与技术双学位项目(M&T Program)。这个项目的学生毕业时能同时拿到工程学院和沃顿商学院的学位,培养出来的都是既懂技术又懂商业的“超级赛亚人”。根据项目官网的数据,超过50%的M&T毕业生最终都走向了创业或者进入科技行业担任要职,他们创办的公司总价值早已超过千亿美元。

所以你看,沃顿就像一个强大的引擎,但宾大给这个引擎配备了一整个开放式的平台,让所有学院的学生都能共享它的动力。这种“知识平权”的理念,才是宾大创新能力生生不息的根源。

“搞事业”基因:从踏入校园第一天就刻进DNA

如果你在宾大的校园里随便抓一个学生问他在忙什么,得到的答案很可能不是“在读莎士比亚”,而是“在为一个NGO做市场咨询”、“在帮一个初创公司写代码”,或者“在和同学做一个App”。这种对“实干”的狂热,是宾大最鲜明的文化底色。

这种文化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由一整套完整的支持体系构建起来的。学校的各种资源,都在明明白白地告诉你:别光想,动手去做!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学生社团。宾大的学生社团,很多都堪比一个小型公司。比如沃顿投资交易集团(WITG),他们管理着真金白银的投资组合,社员们像真正的基金经理一样分析市场、做出交易决策。还有各种咨询社团,他们承接来自真实公司的项目,为客户提供商业解决方案。你还没毕业,就已经有了实打实的项目经验和工作履历。

这种氛围结出的果实是惊人的。根据全球知名的创投数据机构PitchBook发布的《2023年大学排名报告》,在培养获得风险投资的创始人方面,宾大的本科项目位列全美第二,仅次于斯坦福。在过去十多年里,宾大本科毕业生创办了1188家公司,吸引了总计超过411亿美元的风险投资。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它超过了很多国家的年度GDP。

为什么宾大学生这么能搞钱?因为学校给他们提供了最好的“军火库”。

宾大沃顿创业中心(Penn Wharton Entrepreneurship)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枢纽。它下面有一个叫“创业实验室”(Venture Lab)的地方,为所有宾大学生提供从创意萌发到公司成立的全程支持。你有了一个点子,可以去那里找导师(Mentor)聊,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或投资人。你需要组建团队,Venture Lab会帮你对接其他有志向的同学。你不知道怎么写商业计划书,这里有免费的课程和工作坊教你。

每年,他们还会举办“创业实验室创业挑战赛”(Venture Lab Startup Challenge),获胜的团队能拿到数万美元的奖金和资源支持。前面提到的Warby Parker,他们的商业计划就是在沃顿的课堂上诞生的,并且赢得了这个比赛,才拿到了第一笔启动资金。

除了沃顿,学校还有面向全校的“韦斯技术工坊”(Weiss Tech House)。这是一个更偏向于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无论你是想做个机器人,还是开发一个新的软件,这里都能提供设备、资金和技术指导。很多非商科背景的技术大牛,都是从这里走上了创业之路。

从社团的“实战演练”,到学校层面的“创业孵化”,宾大打造了一个无缝衔接的链条,确保任何一个有价值的想法,都有机会从纸上谈兵变成真枪实弹。这种务实的基因,在你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被刻进了你的DNA里。

传说中的“宾大黑帮”:一张无孔不入的社交网

聊宾大,绝对绕不开一个半开玩笑半当真的词——“宾大黑帮”(Penn Mafia)。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其实指的是宾大校友之间那种极其紧密、互相提携的关系网络,尤其是在金融和投资领域。在华尔街,宾大校友的数量和影响力是现象级的。高盛、摩根士丹利、黑石、KKR……这些顶级金融机构的中高层,坐下来开个会,可能一半人都是宾大毕业的。

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的CEO马克·罗恩(Marc Rowan),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的总裁乔恩·格雷(Jon Gray),都是宾大的知名校友,他们不仅自己是行业巨擘,也通过各种方式回馈学校,并积极地从学弟学妹中招募人才。

这种校友网络是怎么运作的?它不是一个正式的组织,而是一种基于共同身份认同的文化。一个宾大毕业生,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宾大校友发一封邮件,标题写上“Penn Alum Seeking Advice”,收到回复的概率会高得惊人。因为他们知道,对方和自己一样,都经历过费城的学习生活,都理解那种务实、上进、甚至有点“鸡血”的文化。这种认同感是最好的敲门砖。

我有个学长,毕业后想进一家顶级的私募股权基金,简历投了无数次都石沉大海。后来他通过领英找到了那家公司里一位宾大毕业的副总裁,发了封邮件过去。那位校友很快就回复了,不仅给了他很多面试建议,还帮他把简历直接递给了招聘经理。最终,他成功拿到了那个梦寐以求的offer。

这个网络的力量远不止于找工作。对于创业者来说,校友圈就是一座巨大的金矿。你的第一个天使投资人,很可能就是一位宾大校友;你的第一个大客户,也可能是通过校友介绍的。因为大家共享着一种信任基础,沟通成本极低。

当然,“宾大黑帮”的影响力早已超出了华尔街。在硅谷,在好莱坞,在政界,在非营利组织,你都能看到宾大校友活跃的身影。他们就像一张无形的网,覆盖了各行各业的顶端。这张网不仅能把你向上托举,还能在你需要的时候,从四面八方为你提供支持。这或许才是宾大毕业生能够在名利场上所向披靡的、最硬核的秘密武器。

精英教育与实用主义的终极合体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总结一下宾大的成功密码。它其实很简单,就是把两样东西做到了极致的融合:精英教育的深度和实用主义的锐度。

作为一所常春藤盟校,宾大的学术实力是毋庸置疑的。这里的教授都是世界顶尖的学者,课程的深度和广度都能满足你对知识的一切渴望。你可以沉浸在图书馆里研究中世纪历史,也可以在实验室里探索基因的奥秘。这是它作为“精英教育”的一面。

但与此同时,宾大从骨子里就不是一个“象牙塔”。这要追溯到它的创始人,本杰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本人就是一位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和商人,他创立宾大的初衷,就是要培养能够服务社会、推动商业和公共事务发展的实用型人才,而不是只会引经据典的学者。

这个务实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宾大,知识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它如何被应用、如何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教授们鼓励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充满了应用导向。比如,沃顿著名的“全球模块课程”(Global Modular Courses),会把学生带到世界各地,就地研究当地的商业环境和挑战。

所以,在宾大的四年,你接受的是一种“双重训练”。一方面,你像其他藤校学生一样,打下扎实的学术基础,培养批判性思维。另一方面,你又像在一个大型的职业预科学校,不断地被推向市场,去实习、去创业、去建立人脉。

这种独特的融合,让宾大的毕业生兼具了理论家的高度和实干家的手感。他们既能看懂复杂的金融模型,也能挽起袖子去跟客户谈判;既能写出漂亮的商业计划,也能一行行地敲出代码。他们是战略家,也是执行者。

这或许就是宾大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亿万富翁的根本原因。它不是简单地教你如何赚钱,而是教会你一套完整的、将知识转化为财富和影响力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南。


聊了这么多,可能你已经对宾大有了更立体的认识。那么,如果你正准备申请,或者手里已经握着宾大的offer,这些信息对你意味着什么呢?

别光盯着排名和校友名单上的那些大人物。先问问自己:你喜欢这种快节奏、目标驱动、甚至有些“功利”的氛围吗?你准备好从第一天起就把自己当成一个“职业选手”来要求了吗?

如果你来了,千万别把自己关在宿舍或图书馆里。多去蹭课,尤其是那些你专业之外的、听起来特别“有用”的课。多去参加社团活动,特别是那些能让你动手的“pre-professional”社团。大胆地去跟教授、跟校友聊天,告诉他们你的想法,你会发现这里有无数人愿意帮你。

宾大不会自动把你变成马斯克,它更像是一个顶级的资源平台和加速器。它会给你提供最锋利的宝剑,最坚固的盔甲,和一张详细到每个山洞的藏宝图。但寻宝的路,终究要靠你自己一步步走。

祝你好运!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368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