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港大前,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
|---|
| 学术压力山大,做好通宵赶due的准备,智华馆的豆袋沙发可能会成为你的第二个家。 |
| 英语是绝对的官方语言,从课堂展示到给教授发邮件,再到食堂点餐,全方位锻炼你的“港式英语”。 |
| “夺命坡”不是传说,一双好走的运动鞋比什么都重要,每天的校园通勤就是一场免费的CrossFit。 |
| 舍堂(Hall)文化非常独特,但未必适合每个人,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大学生活再决定是否申请。 |
| 生活成本不低,尤其是在外租房和社交开销。提前做好预算,不然钱包会哭得很大声。 |
还记得大一刚开学那会儿,我拉着两个28寸的行李箱,站在港大西营盘地铁站C出口,抬头仰望着那传说中的“夺命坡”。当时的我天真地以为,不就是个坡嘛,能有多夸张?半小时后,我拖着箱子,汗流浃背地瘫在半山腰的长椅上,看着身边健步如飞的本地学生,第一次深刻地怀疑人生:我到底是来读书的,还是来参加铁人三项的?
这个场景,几乎是每个港大新生的“开学第一课”。而这所坐落在半山腰上的百年学府,带给你的“修行”,也远不止体力上的考验。很多学弟学妹在后台私信我,问港大到底值不值得来。我想说,宣传册上的维多利亚港夜景和哥特式建筑确实很美,但真实的港大生活,是一场夹杂着咖啡因、汗水、无数次自我怀疑和瞬间顿悟的复杂体验。今天,咱们就抛开那些官方的滤镜,聊聊在港大读书,究竟是种什么感觉。
学术体验:“虐”并快乐着的脑力修行
如果你抱着“上了大学就轻松了”的心态来港大,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这里的学术压力,怎么形容呢?大概就是“智华通宵灯火明,due前个个是超人”。智华馆(Chi Wah Learning Commons)是港大最大的学习空间,平时是学生们的“第二图书馆”,到了期中期末,这里就成了“不夜城”。你会看到无数同学蜷在五颜六色的豆袋沙发上补觉,桌上堆着厚厚的reading和写了一半的paper,空气中弥漫着红牛和咖啡混合的味道。根据学校官方数据,智华馆在考试期间24小时开放,提供超过2500个学习座位,但即便如此,想在黄金时段找个座也得靠运气。
港大的课程负荷相当重。一门课每周的reading list动辄上百页,而且都是英文原版文献,对非母语者来说,刚开始真的会读到崩溃。我有个读社会学的朋友,她开玩笑说,一个学期读完的文献,摞起来比她的身高还高。除了大量的阅读,还有接连不断的presentation、group project和essay。这里的教授普遍非常看重课堂参与和批判性思维,你不能只是被动地听讲,你得随时准备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严谨的论据去捍卫它。
还记得我第一次做group project,队友一个来自印度,一个来自德国,还有一个是香港本地人。我们四个人的口音凑在一起,开会时简直像在开“小型联合国会议”。但也就是在这样磕磕绊绊的合作中,我第一次见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差异。德国小哥的逻辑严谨到令人发指,印度同学的创意天马行空,而本地队友总能找到最高效的资源。这种体验,是你在任何教科书上都学不到的。
当然,这种“虐”是有回报的。港大的学术声誉不是吹的。在2025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港大位列全球第17位,这个排名背后是顶尖的师资和学术资源。这里的很多教授都是各自领域的“大牛”,能听到他们的课,本身就是一种幸运。而且,港大非常强调国际视野,拥有遍布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340所合作院校,提供大量的海外交换机会。只要你够努力,就有机会去耶鲁、剑桥这样的顶尖名校体验一个学期。
总的来说,港大的学术是一场高强度的脑力马拉松。它会逼着你在短时间内吸收海量信息,快速提升你的英文水平、逻辑思辨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过程虽然痛苦,但当你完成一个又一个挑战后,那种成就感和脱胎换骨的成长,会让你觉得一切都值了。
校园生活:爬不完的“夺命坡”与又爱又恨的“舍堂”
聊完了学术,我们再聊点轻松的——港大的校园生活。刚才提到了“夺命坡”,这绝对是每个HKUer心中永远的痛。港大依山而建,整个校园的海拔落差极大。从最下面的百周年校园到山顶的本部大楼,垂直高度差可能超过60米。虽然有无数扶手电梯和连廊,但总有些路需要你用双腿去丈量。刚开学时,每天上完课回到宿舍,微信步数轻松过万,腿都不是自己的了。但久而久之,你也会习惯这种“爬山式”通勤,甚至会爱上从龙虎山吹来的微风和沿途看到的无敌海景。一双舒适的运动鞋,绝对是港大生存必备单品。
除了地形奇特,港大最独特的校园文化,莫过于“舍堂文化”(Hall Culture)。在港大,“Hall”绝对不仅仅是宿舍(dormitory)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个有着自己独立传统、文化甚至“性格”的大家庭。香港大学目前有十几所本科生舍堂,每一所都有自己的口号、代表色和独特的活动。
比如,有些Hall以体育闻名,会要求成员参加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备战一年一度的舍堂体育竞赛;有些Hall以文化活动见长,会定期举办戏剧表演、音乐会;还有些Hall保留着类似牛津、剑桥的传统,每周都会有“高桌晚宴”(High Table Dinner),要求所有成员穿上正装,和学校的教授、社会名流一同进餐,学习社交礼仪。
这种文化的好处是,它能让你迅速融入一个紧密的集体,结识一群“过命”的兄弟姐妹。舍堂的“仙制”(前辈制度)会让你得到学长学姐全方位的关照,从选课建议到实习内推,资源非常丰富。但硬币的另一面是,这种高强度的集体生活也并非适合所有人。参加舍堂活动会占据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会和学业产生冲突。一些Hall的传统活动,比如迎新时的“O-Camp”,强度很大,可能会让一些内向的同学感到压力山大。
申请舍堂的竞争非常激烈,住宿费相对校外租房也便宜不少。一年的舍堂费用大约在1.5万到3万港币之间,而在学校附近的坚尼地城租一个几平米的“劏房”,月租可能就要7000港币以上。所以,是否要加入舍堂,需要你仔细权衡自己的性格、时间和精力。它可能成为你大学四年最宝贵的财富,也可能成为一种负担。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再做决定。
城市脉搏:当象牙塔撞上国际金融中心
港大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它并非一座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它的校园与香港这座城市最繁华的心脏地带——中西区,无缝连接。港大站(HKU Station)直接修在了校园内部,你刷卡出闸,坐几层电梯,就到了教学楼。这种便利性意味着,城市就是你的后花园。
上午,你可能还在陆佑堂(Loke Yew Hall)听一场关于全球政治的讲座;下午,坐三站地铁到中环,就能一头扎进世界顶级的画廊和美术馆;晚上,和朋友在兰桂坊小酌一杯,或者去旺角吃一碗地道的鱼蛋粉。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去西贡行山、去石澳冲浪,香港的郊野公园风光完全不输国外。
这种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也为学生们带来了无限的机遇。香港作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汇集了全球顶尖的银行、投行、咨询公司和律所。港大的学生,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会发布大量的实习和全职招聘信息,很多公司的宣讲会直接就在校园里开。根据香港大学2022年的毕业生就业调查,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9.7%,平均月薪超过3万港币。这个数据,在当下这个就业环境里,可以说是相当亮眼了。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大二、大三就开始在中环的写字楼里实习。他们白天是西装革履的实习生,晚上回到学校,又变回了赶due的学生。这种角色的无缝切换,让你提前感受真实的职场,也让你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更加清晰。你会发现,身边那些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同学,可能已经是某个创业项目的联合创始人,或者手握好几份顶级公司的实习offer。这种环境会给你带来压力,但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激励。
在这里,你会真正理解什么叫“中西文化交融”。你会在茶餐厅里听到邻桌的阿叔用流利的英文讨论股票,也会在顶级的商场里看到传统的舞狮表演。这种文化的碰撞和并存,塑造了香港独特的魅力,也潜移默化地拓宽了你的视野。你不再会用非黑即白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而是学会了从更多元的角度去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写在最后:这趟修行,你准备好了吗?
说了这么多,在港大读书,究竟是种什么体验?
它是一边在图书馆啃着菠萝包通宵,一边看着窗外维港的璀璨灯火,心里骂着“这due什么时候才能赶完”,但又觉得“这一切好像还挺酷”的矛盾体验。
它是在一个小组里,听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口音讨论同一个学术问题,从争执到理解,最终一起拿下一个好成绩的协作体验。
它更是当你毕业多年后,回想起那段爬“夺命坡”爬到怀疑人生的日子,会笑着对自己说:“嘿,原来我这么能扛”的成长体验。
港大给不了你一个轻松舒适的“躺平”环境。它会用数不清的reading list、高强度的社团活动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把你打磨成一个更独立、更强大、也更包容的自己。
所以,如果你问我值不值得来,我没法给你一个标准答案。但我可以告诉你,如果你渴望挑战,不畏惧压力,想要在一个真正国际化的环境里,看到自己的潜能究竟有多大,那么,港大这座山,值得你来攀登一次。
带上你最好走的鞋,和一颗准备好被撑大的心脏,来山顶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