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留学,是我离世界最近的一次

puppy

你是不是也曾想象过,真正的留学生活是什么样?当初选择港大,我以为只是奔着它的名气,但后来发现,这真是我离世界最近的一次。在这里,“世界”不再是新闻里的抽象概念,而是深夜common room里和你一起啃reading、聊人生理想的德国学霸和印度小哥;是在tutorial上为了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下课后却能笑着约饭的伙伴。香港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课堂。这段经历给我的,远不止一纸文凭,它把世界浓缩在小小的校园里,让我在一次次文化碰撞和思维激荡中,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模样。如果说留学是一场探险,那港大就是我最精彩的一站。

给准港大留学生的悄悄话

关于学术:做好“死去活来”的准备。这里的 Tutorial 和 Presentation 密度超高,Reading List 能堆成山。但别怕,这是你思维升级最快的时候。教授大多是“扫地僧”级别的大牛,抓住机会多提问。

关于社交:主动!主动!主动!不要只待在华人圈里。去参加社团(这里叫“上庄”),去 Hall 的 high table dinner,去和不同肤色的同学组队。你的世界观会被无限拓宽。

关于城市:香港不止有中环和铜锣湾。周末坐上叮叮车,去西环看看海;去大澳渔村吃吃海鲜;去麦理浩径徒步。这座城市立体又魔幻,每一面都值得探索。

关于花费:香港物价不低,尤其是房租。但学生福利很多,比如便宜的食堂、学生交通优惠。学会理财,你会发现生活成本其实可以控制得很好。


港大留学,是我离世界最近的一次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个凌晨两点的夜晚。地点是港大宿舍楼下的 Common Room,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和泡面的混合香气。我和三个组员围坐在一张小桌子旁,为第二天早上九点的社会学 Presentation 做最后的挣扎。

坐在我对面的是 Leo,一个来自德国柏林的交换生,金发碧眼,严谨到每一个数据来源都要反复核对。他正一脸严肃地指出我们 PPT 里的一个逻辑漏洞。旁边是来自印度孟买的 Anjali,她一边飞快地修改着幻灯片,一边用流利的咖喱味英语和我们争论着一个理论的应用。而我,一个从小在标准答案教育下长大的内地学生,正努力地把脑子里固有的想法打碎,试图理解他们口中那些我从未接触过的视角。

那个瞬间,我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我一直想要的留学生活吗?它不是朋友圈里光鲜亮丽的游客照,也不是社交媒体上完美的绩点截图。它就是这样真实的、疲惫的、却又无比鲜活的场景。世界不再是新闻联播里的地名,也不是纪录片里的遥远风光。世界,就是眼前这两个和我一起熬夜、一起奋斗、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的,活生生的人。

当初选择港大,坦白说,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它的名气。QS 世界大学排名常年稳居前列(2024年排到了全球第26位),顶着亚洲顶尖学府的光环,对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我以为我来这里,是为了获取一张漂亮的文凭,为未来的简历镀金。但我错了,或者说,我想得太简单了。港大给我的,远比一纸证书要厚重得多。它像一个巨大的文化熔炉,把整个世界浓缩在了香港岛西端的这个小山坡上,让我以一种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触摸到了世界的脉搏。

“联合国”式的校园,每天都在上演思想碰撞

来港大之前,我以为国际化只是招生简章上的一个漂亮词汇。来了之后才发现,这是每天都在呼吸的空气。走在校园里,英语、普通话、粤语、韩语、法语……各种语言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奇妙的背景音。你的身边,随时可能坐着一个来自非洲研究部落文化的同学,或者一个来自北美讨论对冲基金的金融精英。

这种多元化不是点缀,而是常态。根据港大最新的官方数据,学校拥有来自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在我的学院里,非本地生的比例接近40%。这意味着,你几乎每一个 group project,都会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合作。这听起来很酷,但实际过程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惊喜。

我曾经和一个韩国同学、一个马来西亚同学一起做一个关于市场营销的案例分析。我们最初的沟通简直是一场“灾难”。我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在他们看来是“模棱两可”;他们直截了当的批评,在我听来又有些“不留情面”。我们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不是在做项目,而是在学习如何与对方沟通。我们讨论彼此的文化习惯,解释自己的表达方式,甚至会分享各自国家的热门表情包来缓和气氛。

最后,我们交出的那份报告,融合了东亚的细腻、东南亚的灵活和中国市场的洞察,拿到了A+的成绩。但比成绩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跨越文化的鸿沟去理解和尊重他人。我明白了,原来“对”和“错”在很多时候不是绝对的,而是取决于你看待问题的角度。这种思维上的冲击和重塑,是在任何书本里都学不到的。

除了课堂,宿舍(Hall an Residence)文化也是港大国际化的一个缩影。港大的住宿学院系统借鉴了牛津、剑桥的模式,每个 Hall 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我所在的 Hall,既有传统的“仙制”(学长学姐带新生的制度),也有西式的 High Table Dinner(高桌晚宴)。在晚宴上,你需要穿上正装,和教授、校友、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一起用餐、交流。我曾在一个晚宴上,和一个研究天体物理的英国教授聊了整晚的黑洞,也曾和一个来自巴基斯坦的同学讨论他们国家的板球文化。这些看似“无用”的闲聊,却像一颗颗小石子,不断投入我认知的水池,激起一圈圈新的涟漪。

学术自由的空气,让你敢于挑战权威

港大的学术氛围,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严谨和自由。

这里的教授,是真正的“国际军团”。超过60%的教研人员来自香港以外地区,他们毕业于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世界顶尖名校。你可能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就遇到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或者某个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一位经济学教授,他曾在世界银行工作多年,讲起国际贸易争端,引用的不是冷冰冰的理论,而是他亲身参与谈判的真实案例。他的课堂,就像在听一个资深外交官讲述国际风云,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张力。

但这些“大牛”教授们,却丝毫没有架子。他们鼓励你提问,甚至鼓励你挑战他们。在港大,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Tutorial(小组讨论课)是学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一个教授或助教,带着十几个学生,对本周的 lecture 内容和 reading materials 进行深入探讨。

我第一次上 tutorial 时,非常不适应。当教授抛出一个问题后,所有人都开始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互相辩论。而我,习惯了安静听讲,还在脑子里组织完美的句子,结果一节课下来,一句话都没说。课后,助教找到我,很认真地对我说:“在这里,你的想法,无论对错,都很有价值。我们希望听到你的声音。”

这句话给了我巨大的鼓励。我开始逼着自己开口,从一开始的磕磕巴巴,到后来可以和本地同学、外国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我记得有一次,我们讨论一个关于“程序正义”的哲学问题,我和一个美国同学的观点完全相左。我们从洛克吵到罗尔斯,从理论依据吵到现实案例,几乎把整个 tutorial 的时间都占用了。下课后,我有些不好意思,以为他会很讨厌我。没想到他却笑着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Hey, that was a great debate! Let's go grab some dim sum.”

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君子和而不同”。学术上的交锋,并不会影响私下的友谊。这种对知识的纯粹追求和对不同意见的尊重,是港大学术精神的内核。它教会我批判性地思考,而不是盲从权威。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让我受益终身。

当然,支撑这种学术自由的,是港大强大的硬件设施。港大的图书馆系统是亚洲最好的图书馆之一,纸质藏书超过300万册,电子资源更是浩如烟海。你可以通过系统,轻松访问到全球各大顶尖期刊的最新论文。对于一个做研究的学生来说,这里简直就是天堂。

香港这座城,本身就是一本打开的教科书

如果说港大校园是一个微缩的世界,那么香港这座城市,就是一个宏大而真实的、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课堂。

在这里,矛盾与和谐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共存。你可以在中环的摩天大楼森林里,感受到全球顶级的金融脉搏。香港作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这里聚集了全球顶尖的银行、投行和咨询公司。走在路上,西装革履的精英们操着流利的英语,行色匆匆。这种快节奏和专业氛围,会让你不自觉地被感染,对未来充满想象。

但转过一个街角,你可能就走进了一条充满烟火气的旧街。叮叮车慢悠悠地驶过,路边是卖了半个世纪牛杂的阿婆,空气中飘着蛋挞和咖啡的香气。在这里,传统的庙宇和现代的画廊比邻而居,粤语戏曲和百老汇音乐剧在不同的舞台上演。这种强烈的文化对冲,让你时刻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活力和张力。

作为留学生,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去体验这一切。港大的地理位置绝佳,背靠龙虎山,面朝维多利亚港。从学校出发,坐地铁十几分钟就能到中环,半小时就能到旺角。周末,我的生活变得无比丰富。我可以和朋友去西贡徒步、出海,享受香港的自然风光;也可以去深水埗淘一些复古的小玩意儿,感受最地道的市井生活;还可以去香港艺术馆、M+博物馆,接受艺术的熏陶。

更重要的是,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交通枢纽。香港国际机场连接着全球超过220个航点。在这里读书,意味着整个亚洲都成了你的后花园。我和朋友们曾在大二的寒假,用几天时间快闪了泰国和越南。我们买到了几百块的廉价机票,背上包就出发。在清迈的夜市吃小吃,在河内的街头喝咖啡,这些经历极大地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对“世界”有了更具象的认知。

这段经历也让我明白,留学不仅仅是在学校里学习,更是要融入你所在的城市,去理解它的文化、它的历史、它的脉搏。香港教会我的,是在多元和差异中寻找共存之道,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步调。

这不止是一段经历,而是一次彻底的自我重塑

回看在港大的这几年,如果说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那绝不是GPA或者一张毕业证。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也因此找到了一个更清晰的自己。

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同学一起学习和生活,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我不再轻易地对任何人和事下判断,因为我知道,每一个看似奇怪的行为背后,都可能有我所不了解的文化根源。我变得更加包容,也更加谦逊。

在一次次独立完成的 project 和 presentation 中,我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我学会了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团队高效协作,如何面对压力和挑战。这些软实力,在后来的求职和工作中,被证明比专业知识更加重要。

港大的全球声誉和香港的国际地位,也确实为我的职业生涯提供了极高的起点。港大就业指导中心(CEDARS)非常专业,会提供从修改简历、模拟面试到举办大型招聘会的一条龙服务。得益于港大的校友网络和香港的就业机会,我的很多同学,无论是留在香港还是回到内地,都进入了顶尖的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和咨询公司。根据港大近年的毕业生就业调查,超过99%的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后半年内成功就业或选择继续深造,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对我个人而言,这段经历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给了我一种“世界公民”的自觉。我不再将自己局限于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我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在考虑未来发展时,我会把全球的机遇都纳入考量。这种心态上的转变,是无价的。

写在最后,想对正在考虑来港大留学的你说几句大白话:

别把留学当成一次简单的“升级打怪”。它更像是一场大型的真人“开放世界”游戏,而港大和香港,就是一张内容极其丰富的地图。

来之前,把你的杯子倒空。别带着太多预设和偏见。准备好你的好奇心,去拥抱所有你将要遇到的不同。

大胆地去说“你好”。无论对方是什么肤色,说什么语言。一次简单的对话,可能就是一段伟大友谊的开始,也可能是一个全新世界的入口。

别怕犯错,别怕丢脸。在 tutorial 上说错观点,在食堂里点错菜,在社团活动里搞砸了任务……这些都是你成长的一部分。在这里,没有人会嘲笑一个努力尝试的人。

如果说留学是一场探险,那港大绝对是我旅途中最精彩、最刺激、也最让我留恋的一站。它没有让我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但它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完整的人。一个见过世界,也更懂得如何与世界相处的人。

祝你也能在这里,找到属于你的那片星辰大海。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838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