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大学教育学,保姆级选课避坑指南

puppy

刚到澳大教育学院,是不是对着满屏的课程代码和英文介绍,头都大了?别怕,这篇保姆级指南就是你的救星!我们不讲虚的,直接告诉你哪些是闭眼入的“宝藏神课”,能让你轻松刷GPA;哪些是传说中的“天坑”,作业多到爆炸,给分还巨严格,必须绕道走。还有,哪位老师是人美心善的“神仙教授”,上他的课如沐春风?哪位又是传说中的“killer”,需要你打起十二分精神?我们都帮你整理得明明白白。有了这份独家攻略,保证你选课不踩雷,新学期的学习生活顺风顺水!快来解锁你的完美课表吧!

选课前必看三大黄金法则
GPA不是唯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刷分选一门你毫无兴趣的课,每周90分钟都是煎熬。相反,选你真正热爱的,就算难一点,你也能学得甘之如饴。
教授比课程更重要,选对老师事半功倍。同一门课,换个老师可能就是从天堂到地狱的距离。一个好的教授能把枯燥的理论讲得妙趣横生,一个“killer”也能让你体验到什么叫“人间真实”。
善用Add/Drop期,大胆试错,及时止损。开学第一周是你的“课程试用期”。感觉不对劲?立马换!不要犹豫,不要内耗,这关系到你一整个学期的幸福指数。

还记得那个凌晨两点的夜晚吗?你,一个刚踏上澳门这片土地的教育学院新生,对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课程代码发呆。UMMoodle和SIWeb的界面在你眼里,简直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复杂。身边的咖啡已经凉透,微信里学长学姐的回复零零散散,每个人说的好像都有道理,但拼凑起来又是一团乱麻。“这门课好过吗?”“那个老师给分怎么样?”这些问题像复读机一样在你脑子里循环播放。你生怕一步走错,选错一门课,就毁掉了整个学期的GPA和心情。

别慌,我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所以,今天这篇超长待机的“保姆级”选课指南,就是为了把你从这种焦虑中解救出来。我们不搞官方介绍,不讲大道理,只用最真实的学生视角,给你扒一扒澳大教育学院那些课程和教授的“真面目”。准备好小本本,我们发车了!

天坑预警:这些课,请三思而后行

我们先来说点刺激的,聊聊那些让无数前辈“闻风丧胆”的“天坑神课”。当然,这里的“天坑”不代表课程不好,而是指它们的难度、工作量或者给分标准,对刚来的你可能不太友好。

头号天坑:EDUC7101 教育研究方法 (Educ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 EDPC7101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Statistics)

这两门课可以说是教育学院研究生的“必经之劫”,尤其是对于那些本科没有相关背景的同学。你以为的教育学是诗与远方,是春风化雨,但这两门课会把你狠狠拽回现实,告诉你教育研究也是要跑数据、玩量化、搞质性的。

真实案例:我的朋友小C,一个纯文科背景的妹子,上学期同时选了这两门。据她描述,那简直是她人生中最黑暗的三个月。每周都要面对看不懂的SPSS软件,小组论文为了一个数据分析的步骤能从晚上8点讨论到凌晨2点。期末的Research Proposal(研究计划)更是重量级,光是文献综述就要看几十篇英文论文。据不完全统计,这两门课的B range率常年维持在60%以上,能拿到A的都是大神。所以,给你的建议是:千万不要把这两门课放在同一个学期!分开修,一个一个“渡劫”,你会感谢我的。

理论巨石:EDUC7102 教育哲学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 EDUC7103 教育社会学 (Sociology of Education)

如果你对福柯、布迪厄、杜威这些名字感到陌生,那选这两门课之前真的要好好掂量一下。这类课程的特点是阅读量巨大,而且都是些非常抽象、晦涩的理论文献。课堂讨论非常多,老师很可能会随机点名让你阐述对某个理论的看法。如果你没提前预习,那场面会非常尴尬。

具体数据:以教育哲学为例,每周的必读文献(Required Readings)平均在3-4篇,每篇长度在20-30页左右,而且都是学术语言。这意味着你每周至少要花6-8个小时在阅读上。期末通常是一篇3000-4000字的Term Paper,要求你运用课程中学到的至少三种哲学理论来分析一个教育现象。这对于逻辑思辨能力和英文写作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如果你不是对理论研究有浓厚兴趣的学霸,建议优先选择一些应用性更强的课程。

宝藏神课:闭眼入,轻松刷GPA

聊完了“天坑”,我们来看看阳光普照的地方。总有一些课,它们内容有趣,作业不多,老师nice,给分还好,简直是留学生活里的一道光。学弟学妹们,这些课要是遇到了,别犹豫,抢!

实践天堂:EDTC7102 教学设计 (Instructional Design) / EDUE7105 幼儿游戏与学习 (Play and Learning in Early Childhood)

这类课程最大的优点是“动手”远大于“动脑”。它们不卷理论,更看重你的创意和实践能力。比如教学设计这门课,期末作业可能就是让你用某个软件设计一个在线微课,或者为一个教学场景设计一套完整的方案。整个过程就像在玩一个创造性的游戏,非常有趣。

真实案例:去年修了幼儿游戏这门课的学姐分享,她们的期末项目是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一套可以给幼儿园小朋友玩的教具。她们小组用废弃的纸箱和瓶盖做了个“数学魔盒”,最后展示的时候教授和其他同学都玩得不亦乐乎,小组全员A-。这种课程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你用心去做了,展示出你的思考和创意,分数都不会差。根据过往经验,这类应用型课程的A range率可以达到40%甚至更高。

故事大王:EDLE7104 教育领导:理论与实践 (Educational Leadership: Theories and Practice) - (注意:高度依赖教授)

这门课的体验完全取决于你跟了哪个老师。如果带课的是一位有丰富一线管理经验的教授或校长,那这门课就会变成一个大型“故事会”。老师会用大量的真实案例,比如他/她是如何处理校园危机、如何激励教师团队的,来给你讲解领导力理论。上课就像听故事,轻松又长见识。

如何判断?在选课前,去学院官网查一下授课老师的履历。如果他的Title里有“前XX中学校长”或者有十几二十年的业界经验,那这门课大概率会是宝藏。反之,如果是一位纯理论派的年轻学者,那这门课可能会回到理论的“天坑”里去。

教授速写:神仙还是Killer,一秒鉴别

前面说了,选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选老师。一位“神仙教授”能让你爱上一门课,而一位“Killer”则能让你怀疑人生。以下名单根据众多学长学姐的口碑整理,仅供参考。

神仙下凡型代表:

张泽博士 (Dr. ZHANG, Ze): 张老师是很多同学口中的“宝藏老师”。他主要教授课程与教学、质性研究等方向。他的课堂非常有条理,逻辑清晰,会用很多内地学生熟悉的教育案例来解释复杂的概念,代入感极强。最重要的是,张老师为人和蔼可亲,特别有耐心,你问一些很基础的问题,他也会微笑着给你解答清楚。交上去的作业,他会逐字逐句给你批改和反馈。跟着他,你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感受到被尊重和鼓励的温暖。

黄炳文教授 (Prof. WONG, Ping Man): 黄教授是教育学院的资深教授,在教育心理和辅导领域是大牛。他的课虽然有深度,但他讲课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经常把学生逗得哈哈大笑。他非常注重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很多同学表示,上黄教授的课,“感觉90分钟一下子就过去了”。在给分方面,黄教授也比较看重学生的努力过程和思考深度,而不是最终那个死板的结果。

学霸挑战型(aka Killer)代表:

Prof. Timothy Teo: Teo教授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能选上他的课,本身就是一种荣幸。但这份荣幸是有代价的。他的课堂节奏极快,信息量巨大,全英文授课,对英语能力要求很高。他默认你已经阅读并理解了每周指定的数篇顶级期刊论文,并会在课堂上随时提问。他的要求非常严格,无论是课堂发言还是书面作业,都必须有严谨的学术逻辑和批判性思维。想在他的课上划水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你未来有志于读博深造,或者想真正锻炼自己的学术能力,那Teo教授的课绝对是你的“顶级磨刀石”。虽然过程痛苦,但只要你能坚持下来,一个学期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能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简单来说,高风险,高回报。

最后,再说几句掏心窝子的大白话

选课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它就像你在新学期开始前,为自己画的一张航海图。一张好的图,能让你避开风浪,看到更多美丽的风景。但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航海图,只有最适合你的那一张。

别太迷信所谓的“刷分神课”,也别被“天坑”吓破了胆。最重要的,是问问你自己,你想从这趟留学旅程中得到什么?是漂亮的成绩单,是扎实的学术功底,还是某一个让你眼睛放光的领域?

大胆地去尝试吧!利用好开学第一周的Add/Drop期,去蹭课,去感受,去和老师聊两句。相信你的直觉。一份让你每天都期待去上课的课表,远比一份全A的成绩单,更能定义你精彩的留学生活。

祝你在澳大,选到心爱的课,遇到喜欢的老师,开启闪闪发光的新学期!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0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