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本四年,你需要知道的几个心态转变 |
|---|
| 从“GPA是天”到“GPA是地基”:成绩决定你的下限,但决定你上限的,是地基之上的东西。 |
| 从“教授是老师”到“教授是资源”:他/她不仅是给你打分的人,更是你通往学术圈、产业界的第一位领路人。 |
| 从“暑假是假期”到“暑假是跳板”:三个月的黄金时间,是用来弯道超车的,不是用来“躺平”回血的。 |
| 从“找工作是毕业的事”到“找工作是入学的事”:职业规划不是临门一脚,而是一场贯穿四年的马拉松。 |
嘿,朋友,还记得毕业典礼那天吗?
阳光很好,校长在台上讲着那些听了四年、耳朵都快起茧的陈词滥调。我坐在人群里,看着我身边两个最好的朋友,Leo和Mark。四年前,我们仨拖着一模一样的行李箱,说着半生不熟的英语,在新生orientation上认识。我们的SAT分数差不多,对未来的迷茫程度也差不多。
可那天,Leo穿着崭新的西装,兜里揣着谷歌的Offer,正在兴奋地讨论着湾区的房价。而Mark,眉头紧锁,一遍遍地刷新着邮箱,等他最后一所申请的Master项目的录取信。他的简历空空荡荡,除了一个还算不错的GPA,几乎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写。我当时就在想,这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明明起点都一样,为什么终点线的风景,却如此不同?
后来我跟无数的学长学姐、职场新人聊过,才慢慢想明白。真正拉开我们差距的,根本不是课本上那些复杂的公式,也不是期末考试前的几个通宵。而是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藏在日常里的选择。
这篇文章,就是想跟你聊聊这些选择。希望你读完,能比四年前的我们,走得更稳,也更远。
你以为Office Hour只是去问作业的?那可亏大了
咱们先来说说教授。刚来美国的时候,我们是不是都对教授有一种天然的敬畏甚至恐惧?觉得他们就是高高在上的学术大神,除了上课和打分,跟我们没什么关系。去Office Hour?除非是作业实在搞不懂,或者想去求求情,看能不能把B+改成A-。
如果你也是这么想的,那你可能错过了大学里最宝贵的一座金矿。
我认识一个学姐,叫Cynthia,学的是生物。大二的时候,她对一门遗传学的课特别感兴趣。她不是闷头在图书馆里啃书,而是每周都雷打不动地去任课教授的Office Hour。她不只问作业,她会去聊自己对某个论文的看法,甚至会提出一些天马行空的研究想法。
教授一开始只是觉得这个中国女孩挺有意思,后来发现她真的在认真思考。学期末,教授主动问她:“我实验室正好有个项目缺人手,你想不想来试试?”
这个“试试”,就成了Cynthia简历上第一笔浓墨重彩的科研经历。她跟着教授做了两年研究,不仅名字出现在一篇发表的论文上,更重要的是,教授成了她最信任的导师。申请研究生的时候,这位业界大牛亲自为她写了一封推荐信。最后,她轻松拿下了约翰·霍普金斯的博士全奖录取。
你看,这扇门就是这么敲开的。这不是个例。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数据,超过70%的STEM领域本科生认为,本科研究经历对他们申请研究生或找到第一份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研究机会,绝大多数都不是贴在布告栏上等你去申请的,而是通过与教授的直接交流获得的。
可惜的是,一座金矿摆在面前,大部分人都选择路过。斯坦福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超过60%的本科生很少或从不参加教授的Office Hour。我们总有各种理由:我英语不好,怕说错;我的问题太傻了,怕被笑话;教授那么忙,哪有时间理我?
别怕。教授设立Office Hour的意义,就是为了跟学生交流。你完全可以提前准备几个问题,甚至可以写在纸上。开场白可以很简单:“教授您好,我是您XX课上的学生,我叫YYY。我对您上周提到的ZZZ理论很感兴趣,能再多给我讲讲吗?”
记住,去Office Hour的核心目的,不是为了“索取”一个答案,而是为了“展示”一个对知识充满好奇的你。你的GPA体现的是你的学习能力,而你在Office Hour的表现,体现的是你的热情、沟通能力和思考深度。后者,才是让教授记住你,并愿意为你提供机会的关键。
暑假三个月,有人回国“躺平”,有人拿下“王炸”
聊完平时,我们再聊聊暑假。
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长达三个月的暑假简直是天堂。终于可以回家,吃遍心心念念的火锅烤串,跟老朋友K歌通宵,把这学期的疲惫一次性补回来。这当然无可厚厚非,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嘛。
但可怕的是,当你舒舒服服地“躺”了三个月,回到学校时,发现你隔壁的同学已经手握一份实习经历,简历上瞬间多了好几行“干货”。
这差距是怎么来的?一个字:早。
我认识一个学弟,叫David,学计算机的。他大一结束的那个暑假,没像大多数人一样回国。他知道自己没经验,大公司看都不会看他的简历,于是他把目标锁定在了学校周边的一些小型科技创业公司。他给十几家公司发了邮件,说自己不要薪水,只想找个地方学习,干什么都行。
最后,一家只有五个人的小公司收留了他。那年夏天,他真的是在“打杂”,从测试代码到给CEO买咖啡,什么都做。但他也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次看到了一个产品是如何从0到1,了解了真实的软件开发流程。更重要的是,他的简历上有了第一份“美国本土工作经验”。
有了这个做跳板,大二暑假,他凭借这段经历和扎实的基础,成功拿到了亚马逊的实习Offer。大三毕业时,他已经手握亚马逊和另一家独角兽公司的return offer,成了我们那届最早“上岸”的人之一。
David的故事不是鸡汤,而是现实。根据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NACE)发布的《2023年实习与合作教育报告》,超过60%的2023届毕业生在毕业前至少有过一次实习经历。而这份经历的价值,直接体现在了就业数据上:
更高的录用率:有过实习经历的毕业生,获得至少一个工作Offer的比例,比没有实习的毕业生高出近20%。
更高的起薪:有过带薪实习经历的毕业生,起薪中位数比没有实习的同学要高出约15,000美元。
实习转正:超过50%的实习生在实习结束后,能直接拿到公司的全职Return Offer。这对于需要Sponsor H1B的我们来说,简直是一条捷径。
很多同学可能会说:“我也想找实习,可是大一、大二什么都不会,没人要啊。”
这其实是一个思维误区。第一份实习的意义,不在于公司多有名,薪水有多高,而在于“破冰”。它向你未来的雇主证明了三件事:你对这个行业有热情;你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你已经开始为你的职业生涯做准备了。
所以,放低姿态。大一、大二的暑假,别总想着一步到位进大厂。学校的实验室、本地的小公司、非营利组织,甚至是一个教授的个人项目,都是绝佳的起点。利用好学校的Handshake、LinkedIn和Career Fair,尽早开始投简历。哪怕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开始,也比一片空白的简历要强一百倍。
学生社团,不只是“过家家”,更是你的“CEO速成班”
在美国大学,参加学生社团似乎是每个人的标配。但很多人,真的只是“参加”了一下。名字加进了社团的mailing list,开学时去Welcome Event领了件免费T恤,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他们觉得,搞社团活动,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玩”,是浪费学习时间。如果你真的深入参与过一个社团的运营,你会发现,它简直就是一个微缩版的真实社会,是你最好的“软技能”训练场。
什么是软技能?就是那些写不进教科书,但雇主却极其看重的能力:沟通、团队协作、领导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管理能力。
还是说个真事。我一个朋友,在学校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CSSA)从一个小小的活动部部员,一路做到了主席。他跟我说,那两年比他上任何一门课学到的东西都多。
为了筹办一场中秋晚会,他需要:
项目管理:制定详细的时间线,从场地预定、节目筛选、到志愿者招募,确保每个环节不出错。
预算控制:带着团队去跟校外的中餐馆、超市拉赞助,学习如何写商业计划书,如何谈判。
团队协作与领导力:管理一个几十人的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如何分配任务,如何解决矛盾,如何激励大家?
危机处理:晚会当天音响突然坏了怎么办?预定的月饼被供应商放鸽子了怎么办?
毕业后,他去面试一家顶尖咨询公司。面试官没有过多地问他的专业知识,而是让他讲一个“领导团队完成一个复杂项目”的例子。他把筹办中秋晚会的经历,用STAR法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清清楚楚地讲了一遍。最后,他成功拿到了Offer。面试官告诉他:“你在学生社团里处理的那些人际关系和突发状况,跟我们工作中每天面对的挑战,本质上是一样的。”
NACE每年都会对数百家公司进行调查,询问他们最看重毕业生哪些素质。每年的榜单上,排名前五的几乎雷打不动:Problem-solving skills(解决问题的能力)、Ability to work in a team(团队协作能力)、Communication skills(沟通能力)、Leadership(领导力)。
这些能力,你能在哪门课上学到?没有任何一门课。但学生社团可以给你提供最真实的实践机会。
所以,别再只做一个“幽灵社员”了。找一两个你真正感兴趣的社团,深度参与进去。不用非得是主席,哪怕只是一个项目的小组长,只要你用心去做了,你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简历上的一行字,而是一整套可以伴随你整个职业生涯的宝贵技能。
学校的Career Center,是你花了大价钱请的“私家军师”
最后,我们来聊一个几乎所有大学都有,但超过一半学生从没踏足过的地方——Career Center(就业指导中心)。
我们交的昂贵学费里,其实有一部分就是用来养活这些专业的就业顾问的。他们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你找到工作。可我们很多人,要么是完全不知道它的存在,要么是觉得它没用,要么是害羞不敢去,非要等到大四下学期,海投简历全部石沉大海了,才火急火燎地想起来去求助。那时候,往往已经晚了。
把Career Center用好,绝对能让你的求职之路事半功倍。
它能为你做什么?
1. 简历和求职信修改(Resume & Cover Letter Polishing):你以为写得完美的简历,在专业顾问眼里可能全是槽点。他们会从一个HR的视角,告诉你哪些词是废话,哪些经历应该突出,格式应该怎么调整才能在6秒内抓住眼球。很多学校的Career Center还提供线上修改服务,非常方便。
2. 模拟面试(Mock Interview):这是最最宝贵的服务!你可以预约一个和专业顾问的一对一模拟面试。他们会扮演面试官,用你想面试公司的真实问题来“刁难”你,然后给你录下来,逐字逐句地分析你的回答、你的肢体语言、你的眼神。这种强度的训练,比你自己对着镜子练习一百遍都管用。
3. 职业规划咨询(Career Advising):如果你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行业,他们可以为你提供专业的性格测试和职业咨询,帮你理清思路,找到方向。
4. 校园招聘会(Career Fair):这是你接触大量雇主、甚至当场拿到面试机会的绝佳平台。Career Center会提前发布参展公司名单,并举办各种讲座,教你如何准备,如何在几分钟内给招聘官留下深刻印象。
5. 校友网络(Alumni Network):Career Center通常管理着庞大的校友数据库。他们可以教你如何通过LinkedIn等平台,礼貌地联系在你心仪公司工作的学长学姐(进行Informational Interview),获取内推机会。你知道吗?根据LinkedIn的数据,通过内部推荐获得工作的成功率,比海投高出10倍以上。而这条路,Career Center可以手把手教你怎么走。
把你的大学四年想象成一场游戏,Career Center就是那个免费为你提供顶级装备和攻略秘籍的NPC。你越早去找他,你就能越早“武装”好自己。建议你从大一就开始,哪怕只是去参加一个简历写作的workshop,感受一下氛围。把去Career Center当成跟去健身房一样,养成一个定期“体检”自己职业规划的习惯。
美本四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它像一个巨大的自助餐厅,提供了各式各样的菜品。有的人只顾着埋头吃自己盘子里最熟悉的那几样(比如刷GPA),吃得再多,营养也有限。而有的人,从一开始就拿着地图,有策略地去品尝和体验每一个档口的特色菜(科研、实习、社团、人脉)。
四年后,前一种人可能捧着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却不知道下一顿该吃什么;而后一种人,早已把自己武装成了一个经验丰富的美食家,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知道如何去争取最好的食材。
别等到毕业典礼那天,才去羡慕别人手里的offer。你的offer,从今天敲响的第一次教授办公室的门,投出的第一份不起眼的实习简历开始,就已经在铸造了。
行动起来吧,你的四年,绝对可以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