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品酒必修课,我给留学生打满分

puppy

嘿,还在觉得品酒又贵又装,自己一窍不通吗?别担心,你可能天生就是品酒高手!我最近在一门品酒课上,彻底被一群留学生圈粉了。他们完全没有被那些“闻香、摇杯”的条条框框束缚,反而用最大胆的好奇心提问,甚至把葡萄酒和自己家乡的麻辣烫、酸菜鱼联系起来,把课堂变成了超好玩的文化分享会。这篇文章讲的就是这群可爱的同学,如何用最真诚的味蕾和最开放的心态,给这门课打出了满分。它会让你发现,品酒的真正乐趣,其实就是勇敢分享你的真实感受!

品酒课高分秘籍
忘掉“正确答案”,你的感受就是唯一答案。
大胆联想你家乡的味道,没人比你更懂。
把品酒当成学语言,多说多练,脸皮要厚。

嘿,各位在 lxs.net 的兄弟姐妹们!

还记得我们刚出国时,被拉去参加的各种 Welcome Party 吗?手里端着一杯红酒,看着周围的人轻轻摇晃着杯子,煞有介事地闻一下,然后吐出一连串听不懂的词:什么“黑醋栗的香气”、“皮革的风味”、“坚实的单宁”……而你,只能尴尬地站在原地,默默喝了一口,心里只有三个字:好……好涩啊。

我发誓,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个闯进了魔法学院的麻瓜。品酒,这玩意儿听起来就又贵又装,感觉离我们的生活十万八千里。直到上学期,我被学校“强制”选了一门关于葡萄酒文化的通识课,我才发现,我们这群留学生,可能天生就是品酒高手!

当“麻辣烫”味的形容词,闯入葡萄酒课堂

我们这门课的教授,是个典型的英国老绅士,叫安德森。他满头银发,讲话慢条斯理,对葡萄酒的热爱简直写在脸上。第一节课,他给我们倒了一杯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让我们描述闻到的香气。

周围的本地同学开始表演了:“我闻到了黑莓和雪松木的味道。”“嗯,还有一丝烟草的气息。”

我当时紧张得手心冒汗,我啥也闻不出来,就觉得有点酸酸的果子味。正当我准备放弃思考时,我旁边一个来自四川的妹子,犹犹豫豫地举起了手。

“教授,”她小声说,“我……我闻到了一点点花椒的味道。不是那种很麻的,是那种干花椒的香气。”

全班瞬间安静了。连安德森教授都愣了一下,他扶了扶眼镜,走过去,也闻了闻那杯酒,然后脸上露出了惊喜的表情。“花椒?太有意思了!你说的是 Sichuan Pepper 吗?能具体描述一下那种感觉吗?”

那个妹子一看教授没批评她,胆子也大了起来。她开始滔滔不绝地解释,四川花椒的“麻”和胡椒的“辣”有什么不同,那种独特的香气如何让她想起了家里的麻辣烫底料。她一说麻辣烫,后排几个中国同学都开始点头,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我们根本不是“不懂”,我们只是缺少描述它的词汇库。我们的味蕾记忆里,装的不是黑醋栗和覆盆子,而是杨梅、荔枝、花椒、八角,是妈妈炖的红烧肉和街边的麻辣烫。这些味道同样真实、同样精确。

这门课,因为我们这群留学生的存在,彻底“跑偏”了。它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变成了一场全球风味分享会。有人说一款白葡萄酒有泰国冬阴功汤里香茅草的味道;有人在一款甜酒里,尝出了印度甜点 Gulab Jamun 的影子;还有个来自巴西的哥们,硬说一款新世界的红酒有股阿萨伊果(Açaí berry)的后味。

安德森教授非但没有觉得我们“胡说八道”,反而兴奋得像个孩子。他甚至专门花了一节课,让我们每个人带一种自己家乡的特色零食,来和不同的葡萄酒做搭配。那天,辣条配雷司令,山楂片配桃红酒,整个教室的味道,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也那叫一个热闹非凡。

为什么说留学生天生就是品酒高手?

你可能会觉得这只是个例,但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有它的逻辑。我们这些留学生,恰恰拥有成为优秀品酒师的两个最大优势:一张白纸和一颗开放的心。

首先,我们没有“偶像包袱”。在很多西方国家,葡萄酒文化已经传承了几百年,很多人从小耳濡目染,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评价体系。比如,一提到波尔多的酒,就必须得说出“结构感”“陈年潜力”这些词。这就像我们提到西湖龙井,总会想到“豆香”“鲜爽”一样,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式。

而我们呢?我们是“空降兵”。我们对这些条条框框一无所知,反而能更纯粹地用自己的感官去体验。酒就是酒,好喝就是好喝,难喝就是难喝。我们的评价,没有被那些所谓的“专家意见”绑架。这种“无知者无畏”,恰恰是品酒最需要的品质——忠于自己的真实感受。

我们庞大的留学生群体,正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这个古老的行业。就拿英国来说,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2021/22学年的数据,全英国有超过67万名国际学生。其中,中国大陆学生超过15万,印度学生也接近13万。这么庞大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消费者,他们的口味和偏好,正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全球的葡萄酒市场也印证了这一点。根据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的报告,虽然欧洲传统市场的葡萄酒消费量在下滑,但亚洲等新兴市场的潜力却在不断增长。这意味着,葡萄酒世界正迫切地需要听到来自我们这些“新朋友”的声音。他们想知道,一款酒要怎么搭配中餐、日料、印度菜,想知道我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风味。

味蕾的记忆,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的另一个超能力,就是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充满东方智慧的“味蕾数据库”。

安德森教授在课上讲过一个概念,叫“风土”(Terroir)。简单说,就是一款葡萄酒的味道,是由它生长的土地、气候、光照等一系列自然因素决定的。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味蕾,也有一片独特的“风土”。它是由你从小到大吃过的饭、喝过的汤、闻过的味道共同塑造的。

一个在海边长大的孩子,可能对白葡萄酒里那丝若有若无的“矿物感”和“咸味”特别敏感,因为那让他想起了海风的味道。一个从小爱吃各种水果的同学,能轻易分辨出酒里的热带水果香气和温带水果香气。而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来说,我们复杂的饮食文化更是赋予了我们极其敏锐的味觉层次感。

想想看,中餐讲究“五味调和”,一道菜里常常是酸、甜、苦、辣、咸并存。就拿一道经典的酸菜鱼来说,鱼的鲜、酸菜的酸、泡椒的辣、汤底的咸香,层层递进,复杂而和谐。长期接受这种“训练”的我们,在品尝葡萄酒时,其实更容易捕捉到那些细微的风味变化和复杂的层次感。

课堂上,当我们讨论如何为酸菜鱼配酒时,爆发了最激烈的一次辩论。有人说应该配长相思(Sauvignon Blanc),因为它高扬的酸度可以和酸菜的酸度相呼应,还能解腻。马上就有人反驳,说长相思的草本味会和鱼的鲜味打架,不如用一款简单清爽的灰皮诺(Pinot Grigio)。还有个脑洞大的同学提出,为什么不试试半干的雷司令(Riesling)?用一丝甜味来中和辣味,可能会有奇效!

你看,我们不是在背诵“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的教条,而是在用我们对食物的深刻理解,进行真正的、创造性的搭配探索。这比任何一本教科书都来得生动有趣。连安德森教授都听得津津有味,他说这些讨论给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Decanter》这样的顶级葡萄酒杂志,近几年也开始频繁刊登关于中餐和葡萄酒搭配的文章,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别再因为自己闻不出“皮革”和“湿树叶”的味道而自卑了。你的味蕾记得酸梅汤的酸甜、大红袍的岩韵、甚至是雨后泥土的芬芳,这些都是你独一无二的财富。品酒,不是要让你变成别人,而是要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

走出课堂,品酒是你的社交神器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想:我又不想当品酒师,学这个到底有什么用?

用处太大了!在国外,酒真的是一种重要的社交媒介。无论是学术会议后的招待会、教授家里的聚餐,还是和同学朋友的派对,手里有杯酒,似乎就更容易打开话匣子。

以前,我最怕这种场合。别人聊得热火朝天,我只能在旁边默默喝酒。但自从上了这门课,我发现葡萄酒简直是我的“社交救星”。

当有人问我“你觉得这酒怎么样?”时,我不再只会说“Good”。我会学着课堂上的样子,大胆分享我的真实感受:“我觉得它喝起来有种山楂的酸甜感,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种传统零食。”

就这么一句话,往往能立刻勾起对方的好奇心。“哦?山楂是什么样的?你们的零食是什么味道的?”然后,话题就可以从葡萄酒,自然地延伸到文化、美食、旅行,甚至是你的童年故事。

品酒不是让你去炫耀知识,而是为你提供一个分享和倾听的平台。它让你有机会去了解别人的世界,也让别人有机会来认识真实的你。这不正是我们留学生活中,最渴望也最需要的东西吗?

所以,下次再遇到品酒的场合,别怕。

忘掉那些听起来很酷但你根本闻不出来的味道。就从你最熟悉的香气开始,一杯酒里,你闻到的是苹果味、桃子味,还是橘子皮味?

也别怕说错。品酒这件事,根本没有标准答案。你觉得它像你姥姥做的梅子酱,那就是梅子酱味,这是属于你和这杯酒之间的秘密,谁也无权评判。

大胆地把你尝到的味道,和你家乡的美食联系起来。这不仅不是“外行”的表现,反而会成为你最独特的标签,让所有人都对你和你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记住,你的舌头,连接着你的故乡。这才是我们在品酒这件事上,最无可替代的超能力。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3541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