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到职场,我的荷兰进阶之路

puppy

嘿,在荷兰的你,是不是也一边享受着风车和郁金香,一边为毕业后的求职焦虑?我懂!从一个连简历都不会写的小白,到磕磕绊绊找到心仪工作,这条路我踩过不少坑。这篇文章就是我掏心窝子的复盘:怎么利用学生身份找到第一份实习?“zoekjaar”签证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面试时如何应对荷兰人的“直接”?这里没有鸡汤,全是实实在在的经验和干货,希望能给同样在奋斗的你一点勇气和方向,让你的荷兰进阶之路走得更顺一些。

荷兰求职心态建设备忘录
把找工作当成一门课来修:需要投入时间、制定策略、定期复盘,而不是等毕业了才开始焦虑。
“被拒绝”是常态,不是你不行:荷兰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平均投递50-100份简历才有一个面试机会是正常现象。平常心,继续投!
你的“国际背景”是优势,不是劣势:别总想着自己语言不行、文化不懂。你的多语言能力、跨文化视角,在很多国际化的公司眼里都是加分项。
别害羞,去“社交”:荷兰职场极度看重“Gezelligheid”(温馨、舒适的氛围)。一次轻松的咖啡聊天,效果可能远胜十封冷冰冰的邮件。

嘿,我是小编Lina。还记得我刚来荷兰读硕士那会儿,是在乌特勒支。某个周五下午,阳光正好,我跟几个朋友坐在运河边的咖啡馆,聊着论文,聊着周末去哪儿玩。突然,一个读金融的朋友叹了口气:“我邻居那个学姐,毕业三个月了还没找到工作,学生签证快到期,下周就要打包回国了。”

那一瞬间,空气仿佛凝固了。刚才还飘在云端的风车、郁金香和美好生活,一下子被拉回了地面。我们面面相觑,眼里第一次有了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是啊,毕业了,然后呢?留下来,还是回国?怎么留下来?这个问题,像一块大石头,压在了每个留学生的心上。

从那天起,我开始留意各种招聘信息,也开始了我磕磕绊绊的求职之路。从一个连CV和Cover Letter都分不清的小白,到后来利用学生身份拿到大厂实习,再到毕业后用好“zoekjaar”签证,最终在阿姆斯特丹找到心仪的工作,我踩过的坑,可能比阿姆斯特丹的桥还多。

这篇文章,就是我对自己这条路的复盘。这里没有“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的鸡汤,只有我一步步走过来的真实经历和血泪教训。希望能给同样在荷兰奋斗的你,一点点实在的参考和慰藉,让你的进阶之路,走得更顺一些。

第一关:实习——你学生身份最值钱的“附加品”

很多同学有个误区,觉得找工作是毕业之后的事,读书期间就该门门功课拿A+。绩点固然重要,但在荷兰这个极度务实的国家,一份有含金量的实习经历,比你简历上漂亮的GPA要管用得多。

为什么?因为实习是你进入荷兰职场的“试用通行证”。它告诉HR三件事:第一,你了解荷兰的工作文化;第二,你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第三,有家荷兰公司已经替他们“验过货”了,用人风险更低。

我当时在写毕业论文的阶段,压力山大,但还是咬着牙开始找实习。我的想法很简单:论文总会写完,但毕业时如果简历空空,那才是真正的绝望。我海投了大概30家公司,大部分石沉大海。但有两家给了面试机会,其中一家是飞利浦的学生项目。

面试时,面试官问我:“你的课程这么紧张,怎么保证实习时间?”我当时回答:“我已经做好了详细的时间规划,每周可以投入20个小时。而且,我认为将论文研究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本身就是一种更高效的学习,可以相互促进。” 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让他们觉得我不是来“混日子”的。

最终,我拿到了这个实习offer。这段经历不仅让我的简历有了第一行“荷兰工作经验”,更重要的是,我通过实习,了解了荷兰公司的运作模式,学会了怎么跟不同背景的同事协作,还积累了第一批本地人脉。这为我后来找全职工作铺平了道路。

怎么利用学生身份找实习?

1. 学校的Career Service是你的宝藏库。

别小看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像埃因霍温理工大学(TU/e)的Career Academy,或者代尔夫特理工(TU Delft)的Career Centre,他们不仅提供免费的简历修改、模拟面试服务,还会定期举办公司宣讲会(In-house days)。根据荷兰国际教育交流协会(Nuffic)2022年的一项调查,大约有18%的国际学生是通过学校的渠道找到第一份实习或工作的。我当时就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个招聘会,现场和好几家公司的HR聊了天,虽然没直接拿到offer,但至少混了个脸熟,也了解了他们想要什么样的人。

2. LinkedIn不是摆设,要主动出击。

在荷兰找工作,LinkedIn是你的第二张脸。把你的profile认认真真填好,写清楚你的项目经历和技能。然后,主动去搜索你心仪公司的员工,尤其是校友!找到和你专业相关的学长学姐,发一条真诚的私信,比如:“Hi [对方名字], 我是您在[大学]的学弟/学妹,正在学习[专业]。看到您在[公司]工作,非常向往。不知道您是否方便有15分钟的时间,和我简单喝杯咖啡(线上也行),分享一下您的经验?非常感谢!” 大部分人都很愿意帮助校友的。我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3次宝贵的内推机会。

3. 关注专门的学生招聘平台。

除了LinkedIn和Indeed.nl,荷兰还有一些专门针对学生和毕业生的平台,比如Magnet.me和Integrand。这些平台上的职位匹配度更高,竞争压力相对小一些。特别是Magnet.me,它的界面很友好,你可以直接和公司建立联系,他们也会主动给你发消息。根据他们官网数据,荷兰超过75%的学生在使用这个平台。

记住,实习的重点不在于薪水(荷兰实习薪资通常在每月300-700欧元之间,主要看公司和行业),而在于“经验”和“链接”。这段经历,是你从校园平稳过渡到职场最关键的一块跳板。

第二关:“Zoekjaar”签证——不是休息年,是冲刺年

顺利毕业,恭喜你!接下来,你将面临一个关键选择:是打包回国,还是申请“zoekjaar”(也叫Orientation Year)签证,为自己在荷兰找工作争取一年的宝贵时间。

这个签证简直是为留学生量身定做的“黄金缓冲期”。它允许你在毕业后,有一整年的时间可以在荷兰合法居住,并且自由地找工作。在这期间,你找工作不需要被公司sponsor,任何公司都可以雇佣你,大大降低了企业招聘你的门槛。一旦找到工作,公司再帮你换成高技术移民(HSM)签证。

听起来很美,对吧?但很多人都用错了它。

我身边就有个朋友小A,毕业后申请了zoekjaar,觉得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他前三个月都在欧洲旅行,第四个月开始慢悠悠地改简历,第五、六个月才开始投几份。结果,时间过半,一个面试都没有。剩下的半年,他越来越慌,投简历也越来越没方向,最后在签证到期前一个月,匆匆忙忙找了个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只是为了“留下来”。

Zoekjaar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1. 无缝衔接,提前规划。

zoekjaar签证可以在你学生居留卡到期前的任何时间申请,也可以在你毕业后三年内申请。但我的建议是:无缝衔接!在你学生签证到期前就递交申请。这样可以避免身份断档的尴尬。荷兰移民局(IND)的官网信息非常清晰,整个申请过程都可以在线上完成,准备好毕业证、护照和资金证明(IND官网会公布最新要求,但通常是一次性证明你有足够的存款,而不是月收入要求)就行了。

2. 把它当成一个为期12个月的项目来管理。

别把zoekjaar当假期。你要把它看作是你人生的第一个全职项目:项目名称是“找到理想工作”,项目周期是12个月,你是唯一的项目经理。你需要给自己设定明确的KPI。比如:

  • 第1-2个月:准备阶段。优化你的简历和LinkedIn,针对不同类型的岗位准备不同版本的Cover Letter。研究目标行业和公司,列出至少50家心仪公司的名单。开始进行信息面试(informational interview),每周约见2-3个行业内人士或校友喝咖啡。

  • 第3-8个月:全力冲刺阶段。这是黄金时期。保持每天投递3-5个高质量职位的频率。积极参加各种招聘会和行业活动。这个阶段你会开始收到面试邀请,认真准备每一次面试,并且在面试后进行复盘。

  • 第9-12个月:压力与备选方案阶段。如果还没找到,别灰心,但要开始有紧迫感了。扩大你的搜索范围,可以考虑一些“曲线救国”的岗位,先进公司再说。同时,也要开始思考Plan B,如果最终没能留下,下一步该怎么走。

数据显示,充分利用zoekjaar的毕业生成功率相当高。根据Nuffic 2021年的追踪研究,毕业后留在荷兰的国际生中,有超过50%的人利用了zoekjaar签证。这说明它确实是一条非常有效的路径。

3. 财务和心理准备。

这一年你可能没有稳定收入,所以一定要准备好足够的生活费。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这些大城市的生活成本不低,房租是大头。提前算好一年的开销,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同时,找工作是一个漫长且消磨意志的过程。你会不断地被拒绝,会自我怀疑。找一两个能一起奋斗的“求职战友”,互相打气,分享信息,会比一个人单打独斗要好得多。

第三关:面试——如何应对荷兰人的“直接”?

经过了海投和漫长的等待,你终于拿到了面试机会。恭喜!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尤其是面对以“直接”闻名世界的荷兰面试官。

他们的直接,不是不礼貌,而是一种追求高效和平等的文化体现。他们不喜欢拐弯抹角,希望听到你最真实的想法。如果你用我们习惯的谦虚、委婉的方式去沟通,很可能会被误解为“不自信”或者“没想法”。

我第一次面试就吃了这个亏。面试官问我:“你的缺点是什么?” 我按照国内的标准答案说:“我有时候过于追求完美,可能会花太多时间在细节上。” 面试官听完,面无表情地追问:“Can you give me a specific example where your perfectionism negatively impacted a project's deadline?” 我当场就懵了,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出来,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后来我才明白,他们真的想知道你的弱点,以及你如何认知和改进它。这能看出你的自我反思能力。

如何“破解”荷兰式面试?

1. 对“直接”问题,给“直接”的答案。

当他们问你敏感问题时,不要回避。准备好诚实而有建设性的答案。

  • 关于薪资期望(What is your salary expectation?):千万不要说“都可以”或者“按公司规定”。这会让你显得很廉价,也很不专业。面试前,去Glassdoor、Payscale这些网站上查一下你申请的职位在荷兰大概的薪资范围。给出一个具体的范围,比如“Based on my research and my skills, I'm expecting a gross annual salary between €45,000 and €50,000.” 这表明你做过功课,也对自己的价值有清晰的认识。

  • 关于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Why us?):不要只说“因为你们是大公司,平台好”。他们想听到的,是你对公司的理解。去读他们的年度报告,了解他们的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s),看看他们最近做了什么项目。把你的个人追求和公司的价值观联系起来。例如:“我注意到贵公司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并且在去年的XX项目中取得了突破。这与我个人对环保科技的热情非常契合,我希望能贡献我的XX技能,参与到这样的事业中。”

  • 关于你的弱点(What are your weaknesses?):选择一个真实的、但对核心工作影响不大的弱点,并重点说明你正在如何改进。比如:“我刚开始工作时,不太习惯在会议上主动打断别人发言,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倾向于会后沟通。但我意识到在荷兰快节奏的团队协作中,这会降低效率。所以我现在会有意识地练习,在合适的时机,用‘Could I add something here?’这样的方式,更直接地表达我的观点。”

2. 用STAR原则,把你的故事讲清楚。

荷兰人非常看重实际证据。你说你“有很强的解决问题能力”,他们一定会追问“Give me an example”。这时候,STAR原则就是你最好的朋友。

  • S (Situation): 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项目背景)

  • T (Task): 你的任务是什么?(你的职责)

  • A (Action): 你采取了什么行动?(具体步骤)

  • R (Result): 最终结果如何?(用数据量化)

把你的每个项目经历都用STAR的框架重新梳理一遍,面试时就能信手拈来。比如,我后来在面试中这样介绍我的实习项目:“当时我们团队(S)需要在一个月内将用户转化率提升5%(T)。我主动负责了A/B测试的环节,设计了三种不同的用户界面方案,并用SQL提取数据进行分析(A)。最终,我们采纳的C方案,在上线第一周就将转化率提升了7%,超出了预期目标(R)。” 这样一说,是不是比“我参与了一个项目,很有趣,学到了很多”要有力得多?

3. 准备好你的问题。

在面试的最后,面试官一定会问:“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for us?” 这不是客套,这是你展示你思考深度和对公司热情的最好机会。千万别说“没有了”。准备3-5个有深度的问题,比如:

  • “您认为这个岗位在未来1-2年内最大的挑战会是什么?”

  • “团队目前的协作模式是怎样的?会经常有brainstorming的会议吗?”

  • “您个人在公司最喜欢的一点是什么?”(这个问题能拉近你和面试官的距离)

从校园到职场,这条路没有捷径。你会经历无数次的自我怀疑,会在深夜里对着一封封拒信发呆,会羡慕朋友圈里那些早早上岸的同学。这都太正常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这样走过。

别怕,也别急。在荷兰的这段经历,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享受过程,并且在每一步中找到自己的节奏。找不到实习,那就利用这段时间去学一门编程语言,或者考一个专业证书;面试失败了,就把它当成一次免费的行业咨询,复盘自己到底哪里不足。

你现在踩的每一个坑,写的每一份Cover Letter,做的每一次面试复盘,都不会白费。它们都在塑造一个更强大、更从容的你。所以,抬起头,深呼吸,去发那封邮件,去约那杯咖啡,去勇敢地展示你自己吧。你的荷兰进阶之路,才刚刚开始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216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