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美术馆天花板,留学党必打卡

puppy

嘿,留学的小伙伴们!在英国逛美术馆和博物馆,你是不是也只顾着低头看展品啦?悄悄告诉你一个秘密玩法:下次记得抬头看!英国各大美术馆的天花板,那才是隐藏的艺术品。从大英博物馆的玻璃穹顶,到格林威治老皇家海军学院的“小西斯廷”,每一处都美到让人失语。这篇文章就是你的“抬头指南”,带你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却超级出片的宝藏角落。别再只盯着墙上的画啦,真正的“天花板”级别的美景,就在你头顶上等着呢!

小编温馨提示
本文是“抬头指南”,观赏时请注意脚下安全,以及保管好个人财物哦!另外,长时间抬头可能会让脖子酸痛,颈椎不好的同学,记得提前热身,或者找个地方坐下来慢慢欣赏!

嘿,各位在英国奋斗的留学党们!

还记得我刚来伦敦那会儿,第一次冲进大名鼎鼎的大英博物馆,整个人都处于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式的激动和懵圈里。我的目标很明确:跟着攻略,打卡所有“镇馆之宝”。从罗塞塔石碑到帕特农神庙雕塑,我像个执行任务的特种兵,举着手机一路狂拍,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不出半小时,我就被巨大的信息量和拥挤的人潮搞得筋疲力尽。

我泄气地在大中庭(Great Court)找了个台阶坐下,准备刷刷手机回回血。也许是脖子太累了,我不自觉地把头向后仰去……就在那一瞬间,我整个人都定住了。头顶上,那片由无数三角形玻璃拼接而成的巨大穹顶,像一张温柔的网,笼罩着整个空间。阳光透过玻璃,洒下斑驳的光影,随着云朵的飘动而变幻。那一刻,展品的喧嚣、人群的嘈杂,仿佛都消失了。我的世界里,只剩下这片宁静而壮丽的“天空”。

就是从那天起,我养成了一个新的逛展习惯:多抬头。我发现,英国这些历史悠久的博物馆和美术馆,真正的“内行门道”和“隐藏菜单”,往往就藏在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头顶上。它们不仅是建筑的一部分,本身就是一件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今天,我就以一个“抬头专业户”的身份,给你们整理一份《英国美术馆天花板打卡指南》,带你解锁看展的全新姿势!

大英博物馆 (British Museum): 科技与古典的完美合奏

既然我的“抬头之旅”是从这里开始的,那必须第一个就讲它!大英博物馆的伊丽莎白二世大中庭(Queen Elizabeth II Great Court)绝对是伦敦最让人惊艳的室内空间之一,而它的灵魂,就是那个巨大的玻璃穹顶。

这个穹顶由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设计,在2000年千禧年之际开放。你敢相信吗?这片看起来轻盈无比的屋顶,覆盖了将近6000平方米的面积,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它由3312块独特的三角形玻璃面板组成,据说,这三千多块玻璃里,没有任意两块是完全相同的!这种设计不仅解决了老建筑采光的难题,还创造出一种未来感与古典气息交融的奇妙氛围。

下次去大英,别光顾着冲向埃及馆。花十分钟,在大中庭中央的圆形阅览室前席地而坐,或者在咖啡馆点一杯咖啡,然后,抬头。你会看到钢结构勾勒出的几何线条,与玻璃的通透感完美结合。天气好的时候,蓝天白云成为穹顶最美的背景板,光影在地面上移动,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这里拍照也超级出片,无论是用广角镜头拍摄全景,还是捕捉光影的局部特写,都能轻松get到高级感满满的大片。

格林威治老皇家海军学院 (Old Royal Naval College): 英国的“西斯廷”天花板

如果说大英博物馆的穹顶是现代建筑的奇迹,那么格林威治老皇家海军学院的彩绘大厅(Painted Hall),就是巴洛克艺术的巅峰之作。这里被誉为“英国的西斯廷教堂”,去过的人都会觉得,这个称号一点都不夸张。

整个大厅的天花板和墙壁上,覆盖着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的宏伟壁画,是由英国艺术家詹姆斯·桑希尔爵士(Sir James Thornhill)花费了整整19年(从1707年到1726年)才完成的。他为此只收到了每平方米3英镑的报酬,简直是为爱发电的典范!画中描绘了超过200位人物,包括英国的君主、神话故事和航海历史,场面之宏大,细节之精美,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为了让游客能更好地欣赏这件巨作,大厅里贴心地准备了很多舒适的躺椅。你什么都不用做,直接往上一躺,就可以360度无死角地沉浸在这片艺术的海洋里。最近几年,彩绘大厅刚刚完成了一项耗资850万英镑、历时两年的大型修复工程,经过6万小时的精心清理和修复,壁画的色彩和细节恢复到了前所未有的鲜活状态。所以现在去,绝对是最佳观赏时机!躺在椅子上,听着语音导览的讲解,看着头顶上栩栩如生的人物,感觉自己就像穿越回了三百年前的辉煌帝国,那种震撼感无与伦比。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V&A Museum): 藏在全世界最美咖啡厅里

V&A博物馆本身就是个宝藏,但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咖啡厅,才是“宝藏中的宝藏”。这里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家博物馆咖啡厅,而且它的室内设计,尤其是天花板,华丽到不像话!

V&A咖啡厅由三个房间组成:Gamble Room, Poynter Room, 和 Morris Room。其中最令人惊艳的,当属中间的甘博厅(Gamble Room)。你一走进去,就会被满眼的华丽细节闪到。屋顶是巨大的拱形结构,上面覆盖着精美的珐琅彩绘和金色的装饰线条。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几盏巨大的球形玻璃吊灯(最初是煤气灯,后来改装为电灯),它们从天花板上垂下,像一颗颗巨大的蒲公英,散发着温暖的光芒。

这个房间的设计充满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奢华风格,设计师詹姆斯·甘博的理念就是“艺术应当融入生活”。你可以在这里点一份下午茶,坐在华丽的瓷砖墙和巨大的镜子前,一边品尝司康饼,一边抬头欣赏那些繁复的装饰。天花板上甚至还有用瓷砖拼出的“MINTON”字样,那是当时著名的瓷器制造商。在这种环境下喝下午茶,感觉自己瞬间就成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贵族,体验感直接拉满。

自然历史博物馆 (Natural History Museum): 刻在天花板上的植物百科

走进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所有人的目光都会立刻被悬挂在主厅(Hintze Hall)中央的巨大蓝鲸骨架“Hope”所吸引。但你看完鲸鱼之后,请一定记得,把视线再往上移。

主厅的拱形屋顶本身就是一座宏伟的建筑杰作,由建筑师阿尔弗雷德·沃特豪斯(Alfred Waterhouse)设计,充满了罗马式大教堂的神圣感。但真正的彩蛋,藏在天花板的每一块彩绘面板上。这些面板上绘制了总共162种不同的植物,它们可不是随便画画的。这些植物代表了当时大英帝国从世界各地发现和引进的珍贵物种,比如棉花、茶叶、烟草、咖啡等等,它们不仅具有科学价值,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探索精神和帝国历史。

整个天花板就像一部手绘的、立体的《植物大英百科全书》。你可以试着去辨认那些你认识的植物,比如向日葵和石榴。这种将自然科学与建筑艺术完美融合的设计,让人不得不佩服维多利亚时代设计师的巧思。当阳光从两侧高大的窗户照进来,整个大厅被点亮,抬头仰望,鲸鱼的骨架在空中“游弋”,而它的上方,则是一片永不凋零的“植物天堂”。这种生命与知识交织的画面,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和感动。

华莱士典藏馆 (Wallace Collection) & 约翰·索恩爵士博物馆 (Sir John Soane’s Museum): 小众但惊艳的宝藏

除了上面这些“重量级选手”,伦敦还有一些小而美的博物馆,它们的天花板同样值得你为之驻足。

一个是华莱士典藏馆(Wallace Collection)。它的大展厅(Great Gallery)拥有一个巨大的玻璃天窗。这个设计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来欣赏伦勃朗、鲁本斯等大师的画作。在2014年翻新后,这个天窗配备了先进的光线调节系统,既能保护珍贵的艺术品免受紫外线伤害,又能确保在任何天气下,展厅内都有最理想的观赏光线。站在展厅中央抬头看,你会感觉整个天空都被框进了这间屋子里,光线柔和地洒在四周的古典名画上,氛围感绝了。

另一个是建筑迷绝对不能错过的约翰·索恩爵士博物馆(Sir John Soane's Museum)。这里曾是新古典主义建筑大师约翰·索恩的私人住宅和工作室。整个房子就是一个充满了奇思妙想的迷宫。他家的早餐室(Breakfast Parlour)天花板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浅穹顶,上面镶嵌着许多小小的凸面镜。当光线照进来时,会在镜子里被反射、折射,形成无数个微缩的、变形的房间影像,充满了趣味和魔幻感。这简直就是19世纪的“万花筒”,展现了建筑师那天马行空的创造力。

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已经脖子微酸,但内心开始蠢蠢欲动了?

其实,逛博物馆和美术馆,就像我们的留学生活一样。有时候,我们太专注于眼前的“任务”——赶论文、做pre、打卡景点,却常常忽略了那些不经意间的美好。

下次当你感到“博物馆疲劳”,或者觉得生活有点枯燥时,不妨试试这个简单的动作:停下来,找个地方,抬头看看。也许你会发现,最美的风景,并不在拥挤的人群里,也不在遥远的目标中,它一直就在你的头顶,安静地等待着与你相遇。

所以,别犹豫啦!带上你的相机,或者就带上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探索这些“天花板”级别的艺术吧。你会发现,换个角度看世界,真的会酷很多!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232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