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韩国传媒:内卷之王还是镀金天堂?

puppy

打算来韩国读传媒的你,是不是也常常在韩剧里的光鲜PD和现实中“社畜”加班的传说之间摇摆?韩国传媒行业,到底是充满无限机遇的镀金天堂,还是等级森严、压力山大的内卷之王?别只看表面啦!这篇文章就像你的学长学姐,带你深入聊聊最真实的情况:从课堂学习的挑战,到进电视台、娱乐公司的求职真相,再到那传说中的“前后辈文化”。我们把光环和滤镜都拿掉,帮你看看这条路到底值不值得走,适不适合你!

来韩读传媒,先看三句大白话
1. 别把韩剧当纪录片。剧里的天才PD是万里挑一,现实里更多的是通宵剪片、靠咖啡续命的“社畜”打工人。
2. 你的竞争对手不只是韩国人。是那些韩语流利、懂策划、会剪辑、颜值高、家里还有矿的韩国“神仙”同学。
3. 外国人身份是双刃剑。在内容创作核心岗上可能是劣势,但在海外市场、全球宣发岗上,它就是你的王牌。想清楚你的赛道。

哈喽,各位在lxs.net潜水或者刚刚点进来的朋友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编Cici。

还记得我刚来韩国那会儿,是被一部叫《制作人》的韩剧给“骗”来的。剧里金秀贤演的那个菜鸟PD,虽然懵懵懂懂,但每天都能见到IU,跟孔孝真欧尼搞搞暧昧,工作内容就是想点子、拍节目,看起来又酷又有趣。当时我就想,哇,这不就是我的dream job吗?于是,我热血沸腾地报了传媒专业,幻想着自己未来也能在KBS的大楼里指点江山。

结果,开学第一天,我就被一位已经在电视台实习的学长拉去喝咖啡“醒脑”。他顶着俩硕大的黑眼圈,苦笑着告诉我:“学妹,别做梦了。我刚跟组拍完一个外景,连着48小时没闭眼。剧里演的那些,是把一整年的高光时刻浓缩到了一集里。现实?现实就是99%的时间都在开无聊的会、改无尽的稿、还有给前辈端茶倒水。”

那一刻,我心里的粉色泡泡“pia”地一下全碎了。相信很多想来韩国读传媒的你,也跟我一样,在韩剧描绘的光鲜PD和现实中“社畜”加班的传说之间反复横跳。韩国传媒行业,到底是能让你履历镀金、实现梦想的天堂,还是一个等级森严、压力山大、卷到飞起的修罗场?

别急,今天这篇文章,我就像那位给我“醒脑”的学长一样,带你把光环和滤镜全都摘掉,从课堂学习到职场求生,一层一层扒开韩国传媒最真实的样子。咱们不讲官话,只聊干货,帮你看看这条路,到底值不值得走,又到底适不适合你。

一、象牙塔里的“厮杀”:韩国大学传媒课堂,比你想象的更“硬核”

你可能以为,传媒课堂就是大家围坐在一起,聊聊电影,拍拍Vlog,气氛轻松又文艺。嘿,如果你真这么想,那可就太天真了。韩国的传媒教育,尤其是在那些名校里,学术得能让你怀疑人生。

就拿号称传媒界“扛把子”的中央大学、高丽大学、汉阳大学来说吧(根据2023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这几所加上延世和首尔大,基本就是韩国传媒专业的第一梯队),它们的课程表里,你很少看到“视频剪辑入门”这种纯技术课。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呢?是《传媒符号学》《批判传播理论》《受众研究方法论》……光听名字就让人头大。

我认识一个在延世大学读新闻放送的学姐,她曾经跟我吐槽,一学期要硬啃掉好几本像砖头一样厚的英文原著和韩文理论书。教授上课动不动就引用福柯、鲍德里亚的理论,然后让你分析BTS的MV如何体现了后现代消费主义。期末考试不是写论文,就是长达三小时的“论述题”轰炸。她说,每次考完试,都感觉自己的脑细胞死了一大半,这哪是学传媒,这简直是在修哲学。

除了理论轰炸,韩国大学里还有个让所有学生(无论本国还是外国)都闻风丧胆的存在——“Team-ple”,也就是小组作业(Team Project)。这玩意儿在传媒专业尤其多。一个学期同时跟进三四个小组项目是家常便饭。别以为这是培养团队精神,很多时候,它是在考验你的抗压能力和运气。

你总会遇到那么一两个“甩手掌柜”型的组员,开会人不到,讨论不发言,就等最后展示(PPT发表)的时候出来念两句稿。韩国学生把这种人叫做“뻐스 타는 사람”(坐公交的人),意思就是免费搭车。而作为留学生,我们因为语言和文化隔阂,有时候 даже 不敢理直气壮地去催促或者指责他们,最后只能自己默默扛下所有,通宵做PPT、写报告,变成那个“司机”。根据韩国招聘网站Incruit在2022年对大学生的调查,超过78%的学生表示曾因“搭便车”的组员而承受巨大压力。

语言关更是悬在每个留学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算你揣着TOPIK六级证书,也别高兴得太早。课堂上,教授和同学们的语速快到飞起,讨论的话题又充满了各种缩略语和专业词汇。我刚开始上课时,感觉自己就像个局外人,全程只能“嗯嗯啊啊”地点头,生怕被教授点名回答问题。读文献也一样,一篇20页的韩语论文,查词典的时间比看懂内容的时间还长。

所以,如果你对传媒的爱,只是停留在拍点好看的视频、写点文艺的稿子,那韩国大学的“硬核”学术氛围可能会让你大失所望。这里要的,是能坐得住冷板凳、啃得下理论大部头、还能在小组里斗智斗勇的“学术战士”。

二、走出校门,才是真正的“鱿鱼游戏”

好,就算你在大学里披荆斩棘,绩点优异,顺利毕业了。恭喜你,但这只意味着你拿到了“鱿鱼游戏”的入场券,真正的残酷厮杀,现在才开始。

韩国大公司的招聘,尤其偏爱一种叫做“공채”(公开采用)的模式。每年固定一两次,所有想进这家公司的人,无论背景,都在同一个时间段提交申请,然后经过“简历筛选 → 笔试(也被称为‘媒体考试’)→ 一轮面试 → 二轮面试 → N轮面试”等一系列堪比古代科举的流程。电视台、大型娱乐公司都是这种模式的忠实拥护者。

这个竞争有多激烈?这么说吧,像KBS、MBC、SBS这三大电视台的PD岗位,每年招聘的人数可能只有个位数,但收到的简历,动辄就是三四千份。韩国求职平台Job Korea的数据显示,媒体/广告行业的平均求职竞争率常年维持在100:1以上,热门岗位更是高达500:1。这已经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这简直是千军万马走钢丝。

为了在这场战争中胜出,韩国年轻人从大学甚至高中就开始疯狂“卷”一种东西——“스펙”(Spec),也就是你的求职硬性条件。这包括:毕业院校、绩点、英语成绩(托业900分以上是标配)、各种资格证、实习经历、海外交换经历、竞赛获奖经历……甚至连外貌和身材,都成了不成文的“Spec”之一。

那么,作为外国人,我们在这场“军备竞赛”中处于什么位置呢?说实话,有点尴尬。一方面,我们的母语能力和国际化背景是优势。但另一方面,在最核心的、需要对韩国文化有骨髓般理解的岗位上,我们天生处于劣势。

比如你想当一名综艺PD。你需要能写出让韩国人捧腹大笑的梗,能跟地方上的大叔大妈用方言唠嗑,能理解那些只有韩国人才懂的社会情绪和文化符号。这些东西,不是你韩语好就能掌握的,它需要二十几年浸入式的生长环境。我认识一个传媒硕士毕业的中国朋友,名校背景,韩语说得跟本地人没差,但投了所有电视台的PD岗,都在简历关就被刷掉了。HR给的非官方理由很委婉:“我们觉得你的视角很国际化,但可能不太了解我们‘本土’的笑点。”

这并不是说留学生就完全没机会了。关键在于,你要找准自己的“生态位”。近年来,随着K-Content席卷全球,韩国的传媒和娱乐公司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是爆炸式增长的。根据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KOCCA)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内容产业动向分析报告》,韩国内容产业的出口额持续增长,海外市场的重要性前所未有。

这就给留学生创造了新的赛道。你可能很难成为主导节目制作的PD,但你可以进入这些公司的海外事业部、全球营销部、版权交易部。比如,HYBE(BTS的母公司)就需要大量能熟练运用中、英、日、西语等多种语言的人才,来运营海外社交媒体、策划海外宣传活动、对接海外合作伙伴。CJ E&M需要有人把他们的影视剧和综艺节目卖到全世界。在这些岗位上,你的外国人身份,你对本国市场的深刻理解,瞬间就从劣势变成了王牌。

我身边就有成功的例子。一个学姐毕业后进了Kakao Entertainment的海外市场组,专门负责网络漫画在华语地区的推广。她的工作就是利用自己对中国社交媒体生态的了解,策划营销方案,现在做得风生水起。所以,别一门心思只想挤PD、记者那座独木桥。换个思路,你的路可能宽得多。

三、光环背后:传说中的“社畜”生活与前后辈文化

假设你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拿到了一家知名娱乐公司或电视台的Offer。那么,迎接你的,会是韩剧里那种每天穿得漂漂亮亮、喝着冰美式、在落地窗前头脑风暴的精英生活吗?

很遗憾,大概率不会。迎接你的,是无尽的加班和森严的等级制度。

韩国的“加班文化”是出了名的。虽然政府在2018年推行了“每周52小时工作制”,但传媒行业,尤其是节目制作领域,常常是“法外之地”。一个节目的制作周期是固定的,但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嘉宾行程变动、拍摄场地出状况、后期特效要修改——这些都会被压缩到制作团队的休息时间里。通宵剪片、周末开会、凌晨三四点才下班是家常便饭。韩国劳动社会研究所的一项调查发现,广播影视行业的从业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是“过劳”的高危行业。

除了身体上的累,精神上的压力也很大。这种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韩国独特的“前后辈文化”和“集体主义”。在公司里,年龄和职级就是天。前辈(선배)说的话,你基本上不能反驳,只能回答“네, 알겠습니다”(是,我知道了)。即使你觉得前辈的方案有漏洞,也很难直接提出,而是要用非常委婉和尊敬的方式去“建议”。

团队里最年轻的“忙内”(막내),通常要包揽所有杂事:订外卖、买咖啡、复印文件、会议纪要、活跃气氛……这被看作是一种“理所应当”的锻炼。下班后的“会食”(회식),也就是公司聚餐,更是你不能拒绝的“加班”。在饭局上,你要不停地给前辈倒酒、烤肉,听他们讲过去的光辉岁月,还要随时准备表演个人技来助兴。这种强调绝对服从和集体融入的氛围,对于习惯了平等、自由交流的我们来说,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甚至会感到压抑。

再来聊聊钱这个最实际的问题。很多人以为进了光鲜的传媒行业,薪水一定很高。实际上,对于新人来说,只能说是“饿不死”。根据韩国求职网站Saramin发布的2023年薪酬数据,大型媒体/娱乐公司给本科毕业生的起薪大约在每年4000万到5000万韩元之间(约合人民币21-26万元)。这个数字看起来还不错,但别忘了,首尔是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扣掉税、保险,再减去一个月至少70万韩元的房租(这还是在非核心区的one room),剩下的钱,在物价高昂的首尔,真的只够基本生活。想靠第一份工作的工资就实现“财富自由”,基本是天方夜谭。

这份工作,给你带来的更多是履历上的光环、宝贵的行业经验和人脉,但它也会实实在在地消耗你的健康、时间和个人生活。

四、所以,这条路到底值不值得走?

聊了这么多“劝退”的现实,你是不是已经开始打退堂鼓了?

别急,我不是想告诉你“快跑”。我只是想让你在做决定前,先问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对传媒的热爱,是仅仅因为韩流的光环,还是你真的对内容创作、文化传播这件事本身有着近乎偏执的激情?你愿意为了一个完美的镜头等上十几个小时,愿意为了一句精准的文案反复修改一百遍吗?

你的抗压能力到底有多强?你能接受连续一个月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的生活吗?你能在被前辈骂得狗血淋头之后,笑着说“谢谢前辈指教,我马上改”吗?

你的韩语水平,以及对韩国社会的理解,真的足以支撑你在这里进行深度的、创造性的工作吗?你能不能在凌晨三点的会议上,用韩语清晰地、有逻辑地阐述清楚你复杂的策划案?

这条路,从来就不是什么轻松的镀金天堂。它更像一场残酷的生存游戏,需要你赌上热情、才华、毅力,甚至还有一点点运气。它会榨干你,也会成就你。

走在这条路上,你确实能站在全球内容产业的最前沿,亲眼见证一个文化现象如何被制造和引爆。你能接触到行业里最顶尖的人才,学到最先进的制作理念和技术。这份经历,无论你未来是留在韩国还是回到国内,都会是你履历上最闪亮的一笔。

所以,别再问我“值不值得”。这个问题,只有你自己能回答。

我的建议是,在打包行李之前,先想办法“试试水”。申请来韩国交换一学期,亲身体验一下这里的课堂氛围。或者利用假期,找一份线上的实习,远程感受一下行业节奏。多上上lxs.net,或者通过各种渠道,找到真正在这里学习和工作的学长学姐,跟他们打个电话,聊上一个小时。

听完所有的好与坏,光明与黑暗,如果你心里的那团火非但没有熄灭,反而烧得更旺了,那么,别犹豫了。

勇敢地按下这个“开始游戏”的按钮吧。这场冒险或许会让你筋疲力尽,但它也一定会让你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151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