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上高中,才知道社团能有多卷

puppy

嗨,准备来日本留学的你,是不是也对高中社团充满了动漫里的美好幻想?以为就是放学后和朋友们一起挥洒青春?来了才知道,现实能有多“卷”!早训、晚练、周末无休都是家常便饭,严苛的前后辈关系、堪比专业队的训练强度,分分钟让你怀疑人生。这里没有轻松的下午茶,只有为“全国大赛”拼尽全力的汗水和泪水。这篇文章就用我的亲身经历,带你看看真实的日本高中社团到底是什么样,以及这段“被虐”的时光,究竟会给你留下怎样意想不到的宝贵财富。

小编真心话
来日本前,以为社团是《灌篮高手》里的热血青春。来了之后,发现更像是军事化管理的“特种部队”。这篇文章没有劝退的意思,只是想帮你把动漫滤镜摘下来。做好心理准备,你将收获的,绝对比想象中多得多。

在日本上高中,才知道社团能有多卷

还记得我刚到日本,拖着行李箱走进高中的那天吗?阳光正好,樱花还没完全谢幕,校园里传来棒球的击打声和剑道社的呐喊声。我的脑子里全是动漫画面:放学后,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在夕阳下的活动室里吃着零食,聊着天,偶尔为了一年一度的文化祭努力一下……简直是青春最美好的样子。

然后,我兴冲冲地递交了篮球社的入部申请。第二天,当我在凌晨五点半被闹钟叫醒,天还没亮就赶去参加“朝练”(早训)时,我才猛然惊醒——哥们儿,这哪是动漫,这分明是“变形计”啊!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每个留学生前辈都会语重心长地说:“在日本,社团(部活)是理解这个社会的一把钥匙,但开这扇门,你可能得先掉层皮。” 这篇文章,就是我用亲身血泪史,为你揭开日本高中社团那层美好滤镜,让你看看它到底有多“卷”,以及你能在这种“卷”里,淘到什么宝贝。

魔鬼训练:你的时间,根本不属于你

你以为的社团活动:每周两三次,每次一两个小时,轻松愉快。

现实中的社团活动:一周六天,甚至七天。早上有“朝练”,下午放学后有“本练”,一练就是三四个小时,直到天黑。周末?别想了,那是“练习试合”(练习赛)或者“远征”(去外地比赛)的黄金时间。

我加入篮球社的第一个月,就被这时间表彻底搞懵了。我们的训练时间是:周一到周五,早上6点到7点半是朝练,主要是体能和基础;下午4点到7点是本练,战术和对抗。周六全天,周日上午半天。算下来,一周的训练时间轻松超过20个小时。这是什么概念?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18年都出台了指导方针,建议高中生运动社团的活动时间,平日不超过2小时,周末不超过3小时,每周至少休息两天。但你懂的,在那些以“全国制霸”为目标的强校里,这方针基本就是“仅供参考”。

有个数据你可能会觉得夸张:一项针对日本高中生的调查显示,参加运动社团的学生中,超过40%的人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为什么?因为训练完回到家已经八九点,洗漱、吃饭、写作业,再预习一下功课,躺上床基本就午夜了。第二天五点多又要起床,日复一日。

暑假寒假就更别提了,那根本不是假期,而是“合宿”(集训)的代名词。我记得高一的夏天,我们去了一个山里的体育馆合宿一周。没有空调,每天就是无休止的折返跑、战术演练和对抗赛。汗水把队服浸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身上都有一层盐霜。晚上累得连澡都不想洗,倒头就睡。当时我真的每天都在怀疑人生,我一个留学生,到底是来学习的还是来当运动员的?

前辈后辈:这里不是请客吃饭,是“军队”

如果说身体上的累还能靠意志力扛过去,那精神上的压力,尤其是来自前后辈关系(上下関係)的,才是真正的大魔王。

这套系统,对我们这些习惯了平等交流的留学生来说,简直是文化冲击。前辈(先輩)的命令是绝对的。后辈(後輩)见了前辈必须大声问好(「お疲れ様です!」),说话必须用敬语,走路要让前辈先走,进门要为前辈开门。

一年级新生,我们当时的“任务”包括:

  • 每天最早到训练馆,把所有的篮球充好气,把地板拖干净。

  • 准备好前辈们训练时喝的水和毛巾。

  • 训练结束后,留下来收拾所有的器材,打扫场地,最后一个离开。

  • 当前辈在练习时,要在场边正坐(正座),大声为他们加油。

  • 前辈训话时,不管对错,你都得大声回应“是!”(「はい!」)。

有一次,我因为刚来日语还不太利索,没能立刻理解一个三年级前辈的战术指示,他当着所有人的面大声斥责我:“你到底有没有在听啊!” 当时我脸涨得通红,委屈得不行,但旁边的日本同学拍拍我,小声说:“没办法,这就是规矩,忍忍就过去了。”

这种严苛的等级制度,其实是日本社会的一个缩影。它强调集体、秩序和尊重。虽然过程很难熬,但它确实能快速磨掉你身上的个人主义棱角,让你学会如何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当你从“后辈”熬成“前辈”,需要去指导和管理新人的时候,你又会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份责任感。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社会化过程,在课堂上是绝对学不到的。

“全国制霸”:一个比天还大的梦想

你可能会问,日本人为啥要把高中社团搞得这么苦?答案很简单,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全国大会”。

无论是甲子园的棒球,还是全国高中综合体育大会(Inter-High)的各种项目,打进全国大赛,是无数日本高中生赌上整个青春的梦想。这个梦想的神圣程度,可能超乎你的想象。它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种证明,证明你三年的汗水和泪水没有白流。

我所在的篮球社虽然不是全国顶尖,但我们的目标也是冲出我们所在的“县”,去参加地区大赛。每到赛季,整个学校的气氛都不一样了。走廊里会贴满为我们加油的海报,校长会在晨会上给我们动员,甚至有不认识的同学跑过来说“加油啊!”

那种“为集体而战”的氛围,感染力极强。你会发现,个人的得失变得不再重要。即使你只是个替补队员,你也会在场下声嘶力竭地加油,会为队友的每一次得分而欢呼,为每一次失误而揪心。当我们在县预选赛的决赛中,以一分之差输掉比赛时,整个球队,从主力到经理人,所有人都哭了。那种不甘心和痛苦,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

那一刻我才明白,社团活动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兴趣爱好本身。它是一种仪式,一种教育。它教会你什么是团队,什么是牺牲,什么是为了一个遥远的目标拼尽全力。就像日本著名的一些体育漫画里画的那样,那些为了“全国制霸”而流的泪和汗,是青春最滚烫的印记。

被“虐”之后,我到底得到了什么?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有点吓人?别急,这故事还有另一面。

那段被“虐”得体无完肤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却是我留学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真的,一点不夸张。

首先,我的日语是在社团里突飞猛进的。在课堂上你学的是标准语,但在社团里,你能学到最地道的、同龄人之间交流的日语,包括各种俚语、敬语的实际用法,还有那种不言自明的“读空气”的能力(空気を読む)。因为你必须全神贯注地去听、去理解、去回应,否则就会拖累整个团队。

其次,我收获了一帮可以“穿一条裤子”的兄弟。这种在极限状态下建立起来的友谊,远比普通同学关系要牢固。我们一起被罚跑,一起在集训的晚上偷吃泡面,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一起承担失败的痛苦。这种共同的记忆,是无法替代的。直到现在,我回日本,第一个约出来吃饭的,永远是当年社团里的那帮家伙。

最重要的,是我被锻造出了一颗更强大的心脏。经历过那种高强度的体能和精神压力,你会发现,以后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大部分困难,好像都不算什么事了。你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更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的人合作。这种“根性”(毅力),是日本社会非常看重的一种品质,也是我从社团活动中学到的最核心的东西。

给你的几句大白话

好了,说了这么多,如果你正准备来日本读高中,或者刚来不久,对于要不要加入社团,我有几句掏心窝子的话想跟你说:

1. 先搞清楚自己的目的。你是想轻松交朋友,体验一下日本文化?还是想在一个领域里挑战自己,玩把大的?前者可以选择文化类社团,比如茶道社、摄影社,氛围会轻松很多。后者,那就勇敢地去敲开运动社团的大门吧,但一定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2. 别怕“见学”。日本社团在招新时,一般都有一到两周的“见学”(参观体验)时间。多去看几个,多去体验几次,感受一下每个社团的氛围、训练强度和前后辈关系。选一个你觉得“气场”合的,这点很重要。

3. 进去了,就别轻易放弃。日本人很看重“持续性”。如果你加入一个月就退出,很容易被贴上“没有毅力”的标签。所以选择时要慎重。但如果真的发现完全不适合自己,严重影响了学业和身心健康,那也别硬撑。和顾问老师、前辈好好沟通,有礼貌地退出,也是一种选择。

4. 把自己当成一块海绵。别总想着“这不公平”“这太奇怪了”。把你遇到的所有文化冲击,都当成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主动去问,去学,去融入。当你真正放下戒备,你会发现,你的日本同学和前辈们,其实都非常乐意帮助你这个远道而来的伙伴。

最后想说,日本的社团活动,就像一颗味道很冲的榴莲。讨厌它的人,觉得它又苦又累,毫无人性;而爱它的人,会为它那独一无二的“味道”而着迷。它确实很“卷”,但正是这种“卷”,才把青春打磨得格外闪亮。如果你有机会,不妨去亲身体验一下,这绝对会是你留学故事里,最热血、最难忘的一章。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513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