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TESOL项目,你必须问自己的3个灵魂拷问 |
---|
1. 这项目是让我“懂”教学,还是让我“会”教学?课程表里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是多少? |
2. 学校管实习吗?是保证安排,还是让我自生自灭?实习的学校是什么水平?能拿当地教师资格证吗? |
3. 教我的教授们,他们自己是做什么研究的?他们的研究方向和我未来的职业规划,搭不搭? |
哈喽,各位lxs.net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专门帮大家在留学路上排雷的小编。
今天想跟大家聊个特扎心的话题。前阵子我参加了一个留学生回国聚会,见到了两个老朋友,小A和小B。她俩两年前差不多时间去了英国,读的都是TESOL硕士,学校排名也差不多。按理说,回国求职应该是一个水平线上的吧?
结果,小A现在是上海一所顶级国际学校的二年级英文主课老师,试用期月薪就过了2万5,每天跟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们打交道,朋友圈晒的都是各种有趣的教学活动和高大上的校园环境。而小B,面试了好几家国际学校和公立学校国际部,都因为“缺乏本土课堂教学经验”被刷了下来,最后只能去了一家在线英语机构,每天对着屏幕上课,薪水也只有小A的一半不到。
聚会上,小B特别郁闷地问我:“你说,同样是花了好几十万读的TESOL,怎么差别就这么大呢?”
这个问题,可能也是屏幕前正在研究TESOL项目的你,心里最大的疑问。别急,今天我就带你把这潭“深水”搅个明明白白,告诉你为什么有的TESOL是“王者”,有的却只是“青铜”。
理论派 vs. 实践派:你的项目,是培养学者还是培养老师?
咱们申请时看到的大部分TESOL项目,全称可能是MA in TESOL (文学硕士) 或者 M.Ed./M.S.Ed. in TESOL (教育学硕士)。别小看这一个字母的差别,背后可能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培养方向。
MA项目,通常更偏重理论研究。你会在课程表里看到大量听起来就很高深的课程,比如“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社会语言学 (Sociolinguistics)”、“语料库语言学 (Corpus Linguistics)”。这些课程会带你读大量的学术论文,写一篇又一篇的paper,探讨语言教学背后的深层逻辑和理论框架。毕业论文也往往要求你做一个小型的学术研究。
这种项目适合什么样的同学?如果你未来想继续读博,走学术道路,或者去大学里当老师,那它绝对是你的菜。比如英国的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的MA in TESOL,就以其强大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背景而闻名,很多毕业生都选择继续深造。
但问题来了,如果你像小B一样,目标是毕业后马上去中小学一线教书,那一个纯理论的项目可能就有点“水土不服”了。你的导师可能会跟你大谈克拉申的“输入假说”,但可能从没教过你怎么管理一个有25个熊孩子的三年级课堂。你可能知道怎么分析学生的语法错误类型,但不知道怎么设计一节生动有趣、能让孩子坐得住的英文故事课。
而M.Ed.或M.S.Ed.项目,则像是为了培养一线教师而生的“实战训练营”。它们的课程表里,你会看到更多接地气的内容,比如“课堂管理技巧 (Classroom Management)”、“课程设计与评估 (Curriculum Design and Assessment)”、“教材开发 (Materials Development)”、“给少儿/青少年教英语 (Teaching English to Young Learners/Adolescents)”。
举个“王炸”级别的例子,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UPenn GSE)的M.S.Ed. in TESOL项目。这个项目是出了名的“魔鬼训练”,除了理论学习,它把大量的教学实践直接融入到了课程中。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深入到费城当地的公立中小学去听课、试讲、教学。他们的教授,很多本身就是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或者教学督导。从这种项目里“存活”下来的毕业生,简历上写的不仅仅是一纸文凭,而是实打实的、在北美教育体系下的教学经验。
当然,这不代表MA就不好,M.Ed.就一定好。关键是,你要搞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想做研究,去理论派的殿堂深造;想做教学,就去实践派的兵工厂锤炼。选错了,就像一个想当外科医生的人,却报了基础医学研究专业,知识是学了不少,但真拿起手术刀时,手是会抖的。
实习,实习,还是实习!没有的赶紧跑!
如果说课程设置决定了你知识的“深度”,那实习机会就决定了你履历的“厚度”。这可能是不同TESOL项目“含金量”差距最大的一个环节。
还记得开头的小A和小B吗?她们俩命运的分水岭,就在于此。
小A读的那个项目,和当地教育局有深度合作,强制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个学期、总计超过200小时的公立学校实习。她被分到一所本地小学,给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做助教,从批改作业、管理课堂纪律,到最后独立设计并教授几节完整的课程。这段经历,让她不仅把课堂上学的理论用了个遍,还拿到了一封含金量超高的推荐信。回国面试国际学校时,当面试官问她“如何处理学生在课堂上的捣乱行为”时,她能自信地分享自己在英国实习时的真实案例,而不是空谈理论。这就是她能轻松拿下offer的关键。
而小B的学校呢?项目手册上写着“鼓励学生寻找实习机会”,听起来很美好,实际上就是“学校不管,你们自己想办法”。一个初来乍到的国际学生,人生地不熟,签证类型可能还限制工作,想凭自己找到一个正规中小学的实习机会,难度堪比登天。最后,小B只能在学校的语言中心带了几个小时的成人会话课,这段经历在想招聘K-12(从幼儿园到高中)教师的国际学校眼里,几乎等于零。
所以,擦亮眼睛看清楚!一个优质的TESOL项目,它的实习绝对不是“optional”(可选)或者“supported”(支持),而是“required”(必需)和“guaranteed”(保证安排)。
你在看学校官网时,要特别留意“Practicum”, “Student Teaching”, “Field Placement”这些关键词。看看学校有没有明确写出实习的时长、实习的学校类型(公立/私立/语言中心)、以及学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比如,伦敦大学学院(UCL)的教育学院(IOE),作为常年霸榜全球教育学专业第一的王者,它的TESOL Pre-service MA项目就明确包含了在伦敦多元文化中小学中的教学实践环节。
还有一些项目,甚至能帮你拿到当地的教师资格认证。比如美国的一些州,像纽约州,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的TESOL项目就可以和K-12教师资格认证(Certification)结合。这意味着你毕业后,理论上是具备在美国公立学校当老师的资格的。就算你最终还是选择回国,这份“持证上岗”的履历,足以让你的竞争力甩开别人好几条街。根据领英(LinkedIn)数据显示,拥有海外教师资格证的求职者,在应聘国内高端国际学校时,成功率要高出40%以上。
记住,几十万的学费,买的绝不仅仅是几门课,更重要的是那个平台能提供给你的、别人拿不到的宝贵实践资源。
你的教授,决定了你看到的世界有多大
最后一个很多人会忽略,但其实至关重要的点,就是你的教授。
申请时,我们可能都习惯了看学校排名、看课程列表,但很少有人会花时间去点开“Faculty”(教职员工)那个页面,仔细看看未来要教你的这群人到底是什么来头。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失误。
一个学校的TESOL项目强不强,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它的教授团队。这些教授的研究方向,直接决定了这个项目的特色和优势。
举个例子,假设你对“利用AI和教育游戏来教英语”特别感兴趣,这是你的热情所在,也可能是你未来的职业方向。你打开A大学的教授列表,发现这里的教授都是研究“二语习得中的社会文化因素”或者“教师身份认同”的,虽然都是大牛,但跟你想学的完全不搭边。你又打开B大学的教授列表,一眼就看到一位教授,他的个人简介里写着“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教育游戏化(Gamification in Education)”,并且刚刚出版了一本关于这方面的专著。你说,你应该选哪个?
答案不言而喻。跟着这位教授,你不仅能在课堂上学到最前沿的知识,还可能参与到他的研究项目中,甚至在毕业时,他还能把你推荐到相关的教育科技公司或者研究机构。这就是人脉和资源。比如,爱丁堡大学的TESOL项目,就因为有一批在语言测试和评估(Language Testing and Assessment)领域世界级的学者,所以它的这个方向就特别强,很多毕业生都去了雅思、托福等考试机构或者相关部门。
怎么研究教授?很简单。
第一步,去项目官网找到Faculty List。
第二步,一个一个点开他们的个人主页。看看他们的教育背景、研究兴趣(Research Interests)、以及近期的出版物(Publications)。
第三步,问问自己:我对这个教授研究的东西感兴趣吗?他/她的研究方向,能帮我实现我的职业目标吗?
别小看这个过程。它不仅能帮你判断这个项目是否适合你,甚至在你写PS(个人陈述)的时候,也能派上大用场。如果你能在PS里提到“我对贵校XXX教授在XXX领域的研究非常感兴趣,希望能有机会在他的指导下学习”,招生官会立刻觉得你是一个做足了功课、目标明确的申请者,而不是一个海投的“小白”。
你的教授,是你留学期间最宝贵的财富。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你进入一个全新学术圈和职业圈的领路人。选对了导师,你的留学之路,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好了,说了这么多,不知道有没有把你从“TESOL都差不多”的迷思里拉出来一点?
其实,选择一个留学项目,就像是选择一段人生旅程的起点。你不能只看这个起点本身有多光鲜亮丽(比如学校排名),更要看它通向的远方,是不是你真正想去的地方。
所以,从现在开始,别再只盯着那些排名榜和中介的宣传单了。静下心来,打开你感兴趣的学校官网,像一个侦探一样,去深挖它的课程表,去研究它的实习政策,去了解它的每一位教授。
问问你自己:五年后,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我想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讲台上?是国际学校里那个引导多元文化背景孩子探索世界的双语教师,还是大学里那个带着学生思辨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学者,又或是在线教育领域那个用科技改变学习方式的创新者?
从你想要的那个终点倒推回来,你就会发现,那个最适合你的、能让你未来求职时闪闪发光的宝藏项目,其实一直就在那里,等着被有心的你发现。
你的未来,不是从拿到offer那一刻开始的,而是从你现在,认真为自己做选择的这一刻,就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