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玛丽圣心读书,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很好奇,在玛丽圣心(Marymount)这样一所小而精的学校读书,到底是什么神仙体验?说实话,刚来时我也超忐忑,怕自己融不进去。但这里小班教学真的不是说说而已,教授会耐心帮你改论文,同学也超级友善,完全不用担心变成“小透明”。更棒的是,它一边给你家一样的温暖社群,一边又把你推向纽约这个大舞台,让你尽情探索实习和各种机会。这几年的经历,带给我的远不止一张文凭,更是找到了自信和未来的方向。想知道更多细节和我的心路历程吗?快来看看吧!

玛丽圣心(Marymount)速览小编真心话
学校类型:私立文理学院小而精,每个人都能被看见。
地理位置:纽约曼哈顿上东区宇宙中心的黄金地段,出门就是中央公园和博物馆。
学生数量:约 1,800 名本科生你几乎能认识全年级的人,告别社恐。
师生比:约 1:10教授真的会记得你的名字,还会追着你改论文。
强势专业:表演艺术、传媒、商科、心理学资源超多,实习机会直接送到你嘴边。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今天想跟你聊聊我的母校——玛丽圣心曼哈顿学院(Marymount Manhattan College)。

还记得大四那年,我手里攥着好几个 offer,其中一个是某所排名很高的“大U”(综合性大学),另一个就是小巧玲珑的玛丽圣心。我爸妈一个劲儿地劝我:“去大U啊,名气响,回国也好听!” 我自己也纠结得睡不着觉,电脑屏幕上,一边是几万人的大学城,橄榄球赛场人声鼎沸;另一边是坐落在曼哈顿上东区的精致校园,街景照片里全是优雅的褐石建筑。

我害怕,去大U,我这个英语都说不利索的留学生,会不会淹没在人海里,成为课堂上永远不发言的“小透明”?我也害怕,来玛丽圣心这么小的学校,会不会资源太少,限制了我的发展?这种选择,不只是选一所学校,更是选一种未来几年的生活方式,对每个留学生来说,都太重要了。

最终,我深吸一口气,点了玛丽圣心的“Accept”。今天,我想用我这几年的亲身经历告诉你,这个决定,是我做过最正确的选择之一。

你不是“小透明”,你是教授的“重点关注对象”

“小班教学”这个词,几乎每个文理学院都在宣传,但玛丽圣心是把它刻在骨子里的。你以为的小班,可能是三四十人?不,在这里,十几个人是常态。我上过最“大”的一门课,是一门传播学概论,也就25个人。而很多专业研讨课,甚至只有8个人,围着一张大桌子,感觉就像在开圆桌会议。

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你根本没机会开小差,因为教授的目光随时能扫到你。但这并不是压力,而是一种关注。我印象最深的是大二时的一门写作课。我的教授是一位满头银发、说话慢条斯理的老太太,她要求我们每周交一篇短文。第一周,我绞尽脑汁写了一篇自认为还不错的文章交上去,结果拿回来一看,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红色修改痕迹,从语法错误到逻辑漏洞,批注比我原文还长。

我当时脸都红了,觉得特丢人。下课后,教授把我叫住,温和地说:“你的想法很有趣,但表达还不够清晰。下周三 office hour,你带着电脑来,我们一起改。” 你没听错,是一起改!整整一个小时,她逐字逐句地帮我分析,告诉我哪个词用得更地道,哪个句子结构可以更漂亮。那种感觉,完全不是冷冰冰的师生关系,更像一个超有耐心的私人辅导老师。

根据学校官方数据,玛丽圣心的师生比常年维持在 1:10 左右,平均课堂规模是17人。这意味着,教授不仅认识你,还了解你的学术背景、你的强项和弱点。毕业时,你想找教授写推荐信?他写的绝对不是千篇一律的模板,而是充满了具体事例,能真正展现你能力的“走心”推荐。在这种环境下,你想当“小透明”都难。

社群的温暖,让你在纽约有个“家”

纽约很大,大到让人觉得孤独。刚来的时候,我住在离学校稍远的宿舍,每天穿梭在拥挤的地铁里,看着行色匆匆的路人,那种融不进去的感觉特别强烈。但玛-丽圣心这个小社群,像一个温暖的港湾,迅速治愈了我的不安。

因为学校小,人和人之间的连接变得特别紧密。你在食堂排队,前面的人可能就是你下节课的同学;你在图书馆查资料,旁边坐着的可能就是学生会主席。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一来二去就熟了。

我刚入学时,就被学姐拉进了国际学生会(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ociation)。第一次参加活动,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各自国家的零食,吐槽来美国遇到的文化冲击。一个来自巴西的学长,特别热情地教我们怎么用最便宜的方式坐地铁;一个韩国学姐,则分享了她私藏的、上东区最好吃的brunch店。那一刻,我所有的忐忑和陌生感都烟消云散了。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学校有超过40个注册的学生社团,从舞蹈社、戏剧社到模拟联合国、商业俱乐部,总有一个适合你。而且因为人少,你有很多机会去尝试领导角色。我一个朋友,大二就当上了学校报纸的主编,这在几万人的大U里是很难想象的。这种“当家作主”的经历,极大地锻炼了我们的组织和沟通能力。

这种温暖,不仅仅来自同学。学校的辅导员(Advisor)和国际学生办公室的老师,也扮演着“家人”的角色。选课时遇到困难,Advisor会花一个下午帮你规划整个大学四年的课程表;签证出了问题,国际学生办公室的老师会手把手教你填表,帮你联系移民局。他们真的把你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

小小学校的大舞台:纽约就是你的游乐场

很多人对文理学院最大的顾虑就是:“学校这么小,资源会不会不够?” 这也是我最初的担忧。但来到玛丽圣心后我才发现,我们拥有的,是全世界最顶级的资源——整个纽约市。

我们的校园,就是纽约。学校没有传统意义上用围墙圈起来的校园,教学楼就坐落在曼哈顿最安全、最优雅的上东区。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你的课堂作业,可能就是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分析一幅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而The Met离学校只有不到10分钟的步行距离。你的舞蹈课,可能会组织去林肯中心看一场世界顶级的芭蕾舞表演。你的商科教授,可能会直接邀请在华尔街工作的朋友来课堂上做讲座。

实习机会更是多到爆炸。学校的职业发展中心(Career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和纽约各大公司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根据学校近年的统计,超过85%的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完成了一次实习。这不是吹牛,是我身边的真实故事。

我学传媒的室友,大三时就在 NBC 电视台实习,每天和那些著名主持人一起工作。学金融的同学,暑假去了摩根大通做实习生。我自己,也在一家位于中城的公关公司实习了半年,参与了好几个知名品牌的宣传活动。这些经历,是你在任何一个“大学城”里都无法获得的。玛丽圣心做的,就是利用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把我们稳稳地推向这个巨大的实践舞台。

纽约的多元文化也极大地开阔了我的眼界。周末,我可以去百老汇看一场最新的音乐剧,可以去切尔西逛画廊,可以去布鲁克林听一场独立音乐会,也可以去法拉盛吃一顿地道的中餐。这座城市永不眠,永远有新鲜的事物等待你去探索。在玛丽圣心读书,你得到的不仅仅是校园内的教育,更是整个纽约市带给你的文化浸润和人生体验。

不止一张文凭,更是找到自己的“超能力”

四年下来,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当然,GPA和那张毕业证很重要。但更宝贵的,是我在这里找到了自信和未来的方向,或者说,是找到了自己的“超能力”。

刚来美国时,我特别害羞,上课不敢发言,怕自己的口音被嘲笑,怕自己的观点太幼稚。但在玛丽圣心,教授会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你,点名让你分享看法;同学们会在你发言结束后,真诚地给你反馈和掌声。有一次小组讨论,我提出了一个大家都没想到的切入点,我的组员们异口同声地说:“Wow, that's a brilliant idea!” 就是这些微小的瞬间,一点点地击碎了我的不自信。

因为学校强调通识教育(Liberal Arts),我有很多机会去探索不同领域的课程。虽然我的专业是传媒,但我选修了艺术史、社会学,甚至还上了一节基础的编程课。这种跨学科的学习,让我看问题的视角变得更宽广。我发现,原来我可以把社会学理论运用到市场分析中,也可以用编程知识来做数据可视化新闻。我不再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狭窄的专业里,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将不同的技能组合起来,创造自己独特的价值。

从一个在课堂上不敢举手的“小透明”,到一个可以在实习公司的会议上自信地做presentation;从一个对未来充满迷茫的留学生,到一个清楚知道自己热爱什么、擅长什么的毕业生。这个转变,是玛丽圣心带给我的,比任何知识都重要。

所以,如果你问我,在玛丽圣心读书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想说,它可能没有成千上万人的迎新场面,没有热血沸腾的校际体育联赛。但它会给你一种被看见、被珍视的感觉。它一边用温暖的社群呵护你的成长,一边又毫不吝啬地把整个纽约的繁华与机遇铺展在你面前。

选择学校,从来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适不适合。如果你渴望个人化的关注,希望和教授、同学建立深度的连接;如果你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准备好把纽约当成自己的第二课堂;如果你不想成为一个庞大系统里的螺丝钉,而是想找到独一无二的自己——那么,玛丽圣心,或许就是那个能让你闪闪发光的地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9231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