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商科留学生专属,暑期大厂实习超车攻略

puppy

嗨,同为CS和商科背景的留学生小伙伴,你是不是也正为暑期实习头疼,感觉自己的背景有点“四不像”,不知道怎么突出优势?别担心,这篇超车攻略就是你的及时雨!我们不扯虚的,直接告诉你从现在开始如何规划时间线,怎么把简历改出彩,让你的“跨界”背景成为面试官眼里的王牌。还会手把手教你精准networking拿内推,并梳理面试中技术和行为问题的最佳回答姿势。别再单打独斗啦,快上车,我们一起拿下梦中情“厂”!

暑期实习超车时间线

9月 - 10月:黄金申请季
这是战斗打响的时刻!大厂的暑期实习岗位集中在这时放出。你的首要任务是打磨好简历,至少准备2-3个版本,针对不同岗位(如产品经理、数据分析、技术方案工程师等)。然后,开启海投模式,不要手软,看到合适的就冲!

11月 - 12月:深度Networking + 冲刺面试
海投之后,进入networking的攻坚期。通过LinkedIn和校友资源,每周约3-5个informational interview(信息访谈)。同时,第一波面试邀请(OA, Phone Screen)会陆续到来,刷题、准备产品案例、练习行为面试,火力全开。

1月 - 2月:补漏 + 第二波机会
秋招没上岸别灰心,春招是你的翻盘机会。很多公司会在年初补招,或者有新的HC(headcount)放出。复盘秋招的申请和面试,看看是简历问题还是面试问题,针对性地补强。继续投递,继续networking。

3月 - 4月:最后冲刺
这是最后的窗口期。坚持就是胜利。这时候还在招人的公司,流程通常会很快。保持积极心态,不放弃任何一个看起来微小的机会。说不定梦中情“厂”就在这时向你招手!

“同学你好,我看到你的背景是CS+商科,那你到底是想做技术还是做产品啊?”

去年10月,在一次线上的career fair里,Meta的一位招聘官看着我的简历,问出了这个让我心头一紧的问题。我叫Leo,本科在國內讀的金融,現在在美國讀信息系統管理的碩士。當時的我,像個闖入大人世界的孩子,面對這個問題,支支吾吾半天,最後只能尴尬地說:“呃……我對兩個方向都很有興趣。”

結果可想而知,那次交流之後便沒了下文。手裡握著一份自認為“文武雙全”的簡歷,投Software Engineer (SWE) 崗,算法背景比不過純CS科班出身的大神;投Business Analyst (BA) 崗,又覺得浪費了自己辛辛苦苦學來的編程技能。那段時間,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感覺自己就是個“四不像”,兩邊不討好。

相信我,Leo的困境,你一定不陌生。但今天,我想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告诉你,别慌!你这个所谓的“四不像”背景,恰恰是现在大厂最渴求的“王牌”。这篇攻略,就是写给像我们这样,在技术和商业的交叉路口,寻找自己位置的留学生。我们不打鸡血,只聊干货,一步步带你把劣势转为胜势,实现暑期实习的弯道超车。

别慌!你的“四不像”背景,正是大厂抢着要的王牌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打破那个“我不够专精”的魔咒。你不是不专,你是“T-shaped”人才——既有技术深度(T的垂直那部分),又有商业广度(T的水平那部分)。在产品从0到1、从1到100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你这种能“翻译”两种语言的人。

不信?我们来看看大厂里有哪些神仙岗位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1. 产品经理 (Product Manager, PM): 这几乎是为CS+商科背景最匹配的岗位。PM需要深刻理解用户需求(商科思维),定义产品功能,并与工程师团队有效沟通,确保产品能够按时按质上线(CS背景)。Google的APM项目、Meta的RPM项目,每年都会吸引无数跨界背景的申请者。根据Glassdoor 2024年的数据,美国产品经理的平均年薪高达13万美元,实习生的薪水换算下来,月薪超过8000美元是家常便饭。

2. 技术项目经理 (Technical Program Manager, TPM): 如果你既懂技术细节,又擅长项目管理和跨团队协调,TPM就是你的舞台。TPM更像是大型技术项目的大脑和粘合剂,确保复杂的工程项目(比如一个新的云服务上线)能够顺利推进。他们需要和PM、工程师、法务、市场等所有团队打交道。

3. 数据分析师/科学家 (Data Analyst/Scientist - Analytics Track): 商科背景让你天生对数字敏感,知道如何从数据中发现商业洞察。CS背景则让你拥有了实现这一切的武器——SQL、Python、R、Tableau。你不仅能跑出数据,更能讲出一个漂亮的数据故事,告诉老板“我们的用户为什么流失了”以及“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美国劳工统计局(BLS)预测,从2022年到2032年,数据科学家的岗位需求将增长35%,远超平均水平。

4. 解决方案工程师/架构师 (Solutions Engineer/Architect): 这个岗位通常在B2B业务中,比如AWS、Google Cloud、Salesforce。你需要做的,就是向客户(可能是财富500强的CTO)展示你公司的技术产品有多牛,并为他们设计一套定制化的技术解决方案。这份工作完美结合了你的技术理解力和商业沟通能力。我的学长Alex,本科市场营销,研究生补了CS课,最后就拿到了AWS的Solutions Architect实习offer。面试官对他说:“我们不缺技术大神,我们缺的是能把技术用人话讲给客户听,并帮他们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人。”

看到了吗?这些高薪、高需求的岗位,根本不是为纯技术或纯商科背景设计的。它们需要的是一个连接器,一个翻译官,一个既能和工程师聊API,又能和市场部聊ROI(投资回报率)的多面手。而你,就是那个人。

时间线规划:从秋招到春招,步步为营

明确了目标,下一步就是把宏大的理想拆解成可执行的步骤。实习申请是一场信息战和持久战,清晰的时间线规划是你最重要的作战地图。

九月到十月,是“黄金窗口期”。北美的科技公司,尤其是FLAG(现在叫MAANG)这样的大厂,实习招聘启动得非常早。记住,是“非常早”!很多公司的暑期实习岗位在九月初就全面开放了。这个时候,你必须完成两件事:

第一,简历终稿。针对我们上面提到的PM、DA等不同方向,至少打磨出2-3个版本的简历。每个版本的侧重点都不同,关键词也不同。比如申请PM岗,就要突出你的领导力、项目管理和用户洞察能力;申请DA岗,就要把SQL、Python、数据可视化工具往前放。

第二,开始海投。不要犹豫,不要完美主义。看到匹配的岗位,改下简历就投出去。根据美国全国大学与雇主协会(NACE)的报告,超过40%的雇主在秋季完成实习生招聘。你投得越早,坑位越多,竞争也就相对越小。建议你用Excel或Notion建一个求职追踪表,记录下申请的公司、岗位、日期、状态,做到心中有数。

十一月到十二月,是“深度交流期”。海投之后,你会发现很多申请石沉大海。别担心,这是正常的。现在,你需要主动出击。这段时间是进行Networking的绝佳时机。通过LinkedIn找到在你目标公司和目标岗位工作的校友,发一封简短真诚的邀请信,约一个15分钟的线上coffee chat。

我当时的目标是每周完成3次这样的“信息访谈”。在交流中,我从不直接要内推,而是真诚地请教他们的工作日常、团队文化以及他们成功的经验。大多数人都很愿意分享。当交流愉快,并且你感觉对方认可你时,再顺势提出内推的请求,成功率会高很多。同时,第一波的OA(Online Assessment,在线测试)和面试邀请也会在这个阶段到来,所以你的刷题和面试准备工作必须同步进行。

一月到三月,是“拾遗补缺期”。如果你在秋招中没有拿到满意的offer,千万别气馁。春招是你的第二次机会。很多公司在秋招时没有招满,或者因为业务发展有了新的实习需求,都会在年初重新开放申请。我身边就有不少同学是在二月份拿到Meta和Google面试的。

这时候,你需要做一次彻底的复盘。是简历通过率太低?还是面试总是挂在某一轮?如果是简历问题,找career center的老师或者已经上岸的学长学姐帮你看看。如果是面试问题,就针对性地进行模拟面试。比如,产品岗多练习case study,数据岗多刷SQL题。我有个朋友Jessica,秋招颗粒无收,后来发现在行为面试环节总是说不到点子上。她花了一个月时间,把自己做过的所有项目都用STAR法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重新梳理了一遍,准备了十几个故事,后来在春招中成功拿下了Stripe的offer。

简历魔法:让“跨界”背景为你代言

对于我们这种CS+商科背景的人来说,简历最大的挑战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如何把两段看似不相关的经历,拧成一股绳,讲出一个“1+1>2”的故事。

核心原则是:用项目串联一切。你的课程项目、个人项目、实习项目,是你展示综合能力的最佳载体。不要简单地罗列你上过什么课、会用什么软件。要把它们融入到一个具体的项目里,展示你是如何运用这些技能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

量化,量化,再量化!这是简历的黄金法则。不要说“我优化了一个算法”,要说“我通过实现缓存机制,将查询响应时间减少了50%”。不要说“我做了一份市场分析报告”,要说“我通过分析3万条用户数据,识别出两个新的高潜力用户群体,为产品迭代提供了关键依据,预计能提升10%的用户留存率”。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语言。

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修改案例。同学小A的简历初稿里是这么写他一个课程项目的:

- Led a team to develop a movie recommendation website.
- Responsible for front-end and back-end development.
- Used Python, Flask, SQL, HTML/CSS.

这份描述,平淡无奇,完全看不出他的商科背景有什么用。后来,我们帮他改成了这样:

- **Product Lead & Full-Stack Developer, Movie Recommendation Platform**
- Conducted user research with 20+ students to identify pain points in movie discovery, defining key product features like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s and social sharing.
- Developed a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algorithm using Python (NumPy, Pandas) that improved recommendation accuracy by 25% compared to baseline models.
- Built and deployed the full-stack web application using Flask, SQL (PostgreSQL), and React, resulting in a 40% week-over-week user growth in the first month.

看到区别了吗?修改后的版本,通过“Product Lead”这个title,以及第一条bullet point里的“user research”、“defining key product features”,瞬间就把他的商科思维和产品感体现出来了。同时,后面两条用具体的数字和技术栈,证明了他的技术硬实力。这样一份简历,无论投PM还是技术更强的岗位,都会让招聘官眼前一亮。

Networking的正确姿势:从“尬聊”到拿下内推

我知道,对于很多留学生来说,Networking是一件让人头皮发麻的事,感觉就像是在求人办事,特别尴尬。但请你换个心态:Networking不是乞求,而是平等的价值交换和信息获取。

第一步,精准定位。不要在LinkedIn上随便找个人就发消息。用好它的筛选功能。比如,你想去Microsoft做PM,你可以这样筛选:School = [你的大学], Company = [Microsoft], Title = [Product Manager]。这样找到的校友,回复你的概率会高很多。

第二步,写一封温暖的“破冰信”。你的第一条信息,目标不是拿到内推,而是开启一段对话。一个比较好的模板是:

“Hi [对方名字], 我是[你的名字], 是[你的大学]的一名[你的专业]学生。我通过校友网络看到了您的资料,您在[对方公司]负责的[某个具体产品或领域]让我非常感兴趣。我同样对[你和对方的共同点,比如技术、商业结合]充满热情,非常希望能有机会向您请教一下您的职业发展路径和经验。不知道您下周是否方便有15分钟的简短交流?非常感谢!”

这个模板的好处是:1. 表明了你们的关联(校友)。2. แสดงความสนใจอย่างแท้จริง (你做了功课,知道他/她是做什么的)。3. 目标明确且要求不高(15分钟的请教,而不是直接要工作)。

第三步,主导信息访谈。一旦对方同意交流,记住,你是主持人。提前准备好问题,尊重对方的时间。好的问题应该是开放式的,比如:“您在团队里最喜欢的一个项目是什么?为什么?”“对于像我这样CS和商科结合的背景,您觉得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您团队的文化氛围是怎样的?”

在交流的最后,如果感觉气氛很好,你可以自然地过渡到内推的话题:“今天和您聊天收获真的太大了,让我对[公司]的[岗位]更加向往了。我最近也正在申请这个岗位,不知道以您的了解,您觉得我的背景是否匹配?如果方便的话,您是否愿意帮我提交一个内推呢?”

记住,根据求职平台Jobvite的数据,通过内推的候选人被录用的概率是没有内推的候选人的5倍以上。这绝对是你值得投入时间去做的事。

面试通关:技术面+行为面,两手都要硬

恭喜你,通过了简历关和内推,来到了面试环节。对于我们这种混合背景,面试也通常是“混合”的。

在技术面试环节,你不太可能被问到像SWE岗那样非常底层的算法难题。面试官更想考察的是你的技术广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你面的是产品经理岗,准备好回答产品设计题(比如“为视障人士设计一款闹钟”)、估算题(“估算一下纽约市有多少个窗户”)和指标分析题(“你如何衡量YouTube Shorts的成功?”)。

如果你面的是数据分析岗,SQL是重中之重。LeetCode上的数据库题目要刷熟,特别是各种JOIN、窗口函数和子查询。Python的数据处理(Pandas)和一些基础的统计学、概率论知识也需要准备。

如果你面的是解决方案工程师岗,可能会有系统设计(System Design)的简化版问题,比如“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短链接服务?”以及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向面试官(假装成客户)解释一个复杂的技术概念,比如什么是云计算。

而在行为面试(Behavioral Interview)环节,这正是你大放异彩的地方!面试官问的每一个问题,比如“讲一个你领导团队克服困难的经历”,都是在给你机会展示你的综合能力。

请务必、一定、要把你的所有项目经历都用STAR法则(Situation-情境, Task-任务, Action-行动, Result-结果)梳理一遍。当面试官问你:“讲一个你和团队成员发生冲突的经历”,一个好的回答是这样的:

“(S)在我上学期一个开发电商网站的项目中,我和负责前端的同学在首页设计上产生了分歧。(T)他的方案艺术感很强但加载速度慢,我的方案简洁但可能不够吸引人。我们的任务是在两天内确定最终方案。(A)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没有直接反驳他,而是先肯定了他设计的优点。然后,我从商科课程学到的用户体验和转化率知识出发,向他展示了一些数据,说明页面加载速度每慢一秒,用户跳出率会增加多少。同时,我提议我们做一个快速的A/B测试,用数据说话。我们花了一个下午做了两个简单的原型,找了10个同学测试,结果显示我的简洁版方案完成购买流程的时间快了30%。(R)最后,我的组员被数据说服了,我们愉快地采纳了简洁方案,并且在项目展示中,我们‘数据驱动决策’的这个点还得到了教授的表扬。通过这件事,我学会了如何利用数据和同理心来解决团队协作中的分歧。”

这个回答,既展示了你的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又巧妙地融入了你的商科知识(用户转化率、A/B测试),还能体现你的技术动手能力(快速做出原型),简直完美。

这条路可能感觉有点孤单,身边纯CS的大神们在埋头刷题,纯商科的精英们在各种酒会social,而你好像两边都不完全属于。但你千万别忘了,未来的世界,就是由你们这些能“翻译”技术和商业两种语言的人来定义的。从苹果的乔布斯到特斯拉的马斯克,所有伟大的产品背后,都站着一个深刻理解这两者的人。

你的独特,就是你最强的竞争力。

所以,别再犹豫和怀疑了。现在就打开你的简历,按照我们今天聊的,开始修改第一个项目描述吧。这个夏天,大厂的offer,在等你。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21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