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别来荷兰留学,我怕你不想回家

别来荷兰留学,我怕你不想回家

说真的,来荷兰留学你可得想清楚了。我怕你习惯了每天骑着小单车穿梭在运河和风车之间,爱上这里不跟你画大饼、只带你实实在在做项目的课堂,更享受人手一杯咖啡、随时都能开聊的松弛感。在这里,没人卷你,教授把你当同事,周末还能揣着学生卡,坐个火车就跑遍了半个欧洲。等到毕业那天,你会发现自己早就被这种自由又惬意的生活“惯坏了”,根本不想打包回家。所以,慎点!这篇文章会让你对回家的机票都开始犹豫。

来前必读:荷兰留学“劝退”指南
这篇文章不是种草,是大型“拔草”现场。如果你内心不够强大,习惯了按部就班的生活,对“一眼望到头”的日子情有独钟,请立刻关闭页面。因为荷兰的“糖衣炮弹”实在太多,我怕你一旦尝过,就再也回不去了。
副作用预警:可能会导致你对996产生生理性不适,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失去兴趣,甚至开始质疑“努力”的唯一标准。请在家长指导下“不”阅读。

上周五下午四点,阿姆斯特丹的天空飘着那种标志性的、随时可能下雨的云。我跟同组的德国小哥和意大利妹子在教学楼下的咖啡馆,为我们的期末项目做最后的头脑风暴。说是风暴,其实更像是一场“咖啡闲聊会”。我们人手一杯卡布奇诺,争论着一个数据模型的可行性,说着说着,话题就从模型偏到了周末去哪里野餐,再到吐槽荷兰天气的“六亲不认”。

就在那一刻,我手机响了,是国内一个正在秋招的朋友打来的视频电话。镜头那头,他穿着笔挺的西装,背景是深夜写字楼里亮着的一排排工位,他一脸疲惫地跟我诉苦,说为了一个offer,已经连续通宵半个月了。挂掉电话,我看着窗外骑着自行车、载着一束郁金香悠哉经过的本地人,再看看我们桌上那三杯快见底的咖啡杯,突然一阵恍惚。我才来荷兰一年多,怎么感觉跟国内的生活,已经隔了一个次元?

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学长学姐,毕业时嘴上说着“终于要回家吃火锅了”,结果一个个都默默续签了签证,留在了这片“低地之国”。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必须得写,不是安利,而是“劝退”。别来荷兰留学,我怕你真的不想回家了。

第一重“毒瘾”:每天不骑车,腿都发痒

来荷兰之前,我对自行车的印象还停留在共享单车上——扫码、骑行、还车,一个纯粹的代步工具。来了之后才发现,我错了,错得离谱。在荷兰,自行车不是交通工具,它是你身体的一部分,是融入这个国家血液的DNA。

荷兰有句名言:“上帝创造了世界,但荷兰人创造了荷兰。”我想补充一句:“荷兰人还为自己创造了自行车高速公路。”根据荷兰统计局(CBS)的数据,荷兰全国人口约1780万,但自行车拥有量超过2300万辆,人均拥有1.3辆自行车,全球第一。这还不是最夸张的,他们铺设了超过37,000公里的专用自行车道,比一些国家的公路网还长。这些车道跟机动车道完全分离,有自己的红绿灯、环岛,甚至隧道和桥梁。

我的“中毒”经历是从买下第一辆二手“oma-fiets”(奶奶自行车)开始的。那种老式的、没有手刹、只能脚刹的自行车,一开始让我摔了好几跤。但一旦习惯了,那种自由感简直会上瘾。每天早上,你不用去挤早高峰的地铁,而是骑着车穿过晨雾弥漫的公园,路过波光粼粼的运河,河里的野鸭会跟你“打招呼”。下午下课,阳光好的话,约上三五好友,骑车去郊外的风车村,或者找一片湖边的草地躺下发呆。周末,甚至可以骑车去隔壁城市赶个集市。

我有个同学,刚来的时候天天抱怨骑车累,尤其是逆风的时候,感觉像在蹬一台永无尽头的动感单车。但一个月后,你再问他,他会告诉你:“不开玩笑了,现在让我一天不骑车,我浑身难受。”他甚至花了200欧,给自己配了一套专业的雨衣雨裤,因为在荷兰,下雨根本不是不出门的理由,穿上雨具继续骑,才是本地人的基本操作。

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你会发现自己的身体变好了,不再是那个“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留学生。更重要的是,你的心态变了。你不再焦虑于“路上的时间”,因为骑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和放松。当你习惯了这种用自己的力量去丈量城市、感受四季变化的方式后,再让你回到那个每天被困在钢筋水泥的“盒子”里通勤的日子,那种落差感,真的会让你怀疑人生。

第二重“陷阱”:这里的课堂,不给你画饼,只教你“造饼”

出国前,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国外的教育多么“先进”,但具体怎么先进,其实很模糊。来了荷兰,我才体会到,这里的教育不是“喂”给你知识,而是把你扔进一个问题里,让你自己扑腾着学会游泳。

荷兰高等教育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就是所谓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问题导向学习)。这个模式最早由马斯特里赫特大学(Maastricht University)在上世纪70年代开创,现在已经风靡荷兰各大高校。说白了,就是教授不当“讲师”,当“教练”。他不会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两小时,而是给你一个真实的商业案例、一个社会问题或者一个工程挑战,然后说:“好了,你们小组去研究吧,下周给我方案。”

听起来很“水”?恰恰相反,这比单纯听课要累得多。我记得我第一学期的项目,是为一家虚构的环保公司制定进入亚洲市场的营销策略。我们小组5个人,来自4个不同国家,从市场调研、竞品分析、财务预算到风险评估,每一个环节都要自己动手。期间,我们吵过无数次架,熬了好几个通宵,跟导师开了N次会。导师不会直接告诉我们答案,他只会不断地提问:“你这个数据的来源可靠吗?”“你考虑过文化差异带来的风险吗?”“你的预算模型能覆盖所有可变成本吗?”

这个过程极其折磨,但项目完成的那一刻,那种成就感无与伦比。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做营销,更学会了如何团队协作、如何批判性思考、如何管理时间和压力。这些“软技能”,远比书本上的理论重要得多。根据一项针对PBL毕业生的调查,超过85%的人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且,荷兰大学的师生关系,平等得让你难以置信。在这里,你几乎可以直呼所有教授的名字,课堂上随时可以打断他们提出质疑。教授们非常享受被学生挑战,他们会把你当成一个独立的思考者,一个未来的同事。我的论文导师,一位在行业内德高望重的教授,每次和我开会,都会先给我倒一杯咖啡,然后说:“来,聊聊你最近有什么新想法。”那种被尊重和被激发的感觉,会让你真正爱上学术和研究。

荷兰有13所研究型大学,其中绝大多数都位列全球Top 200(根据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无论是代尔夫特理工的工程、瓦赫宁根大学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还是阿姆斯特丹大学的传媒,都在世界享有盛誉。但比排名更重要的是,它们教给你的是一种“能动手就别吵吵”的务实精神。当你在国内的朋友还在为实习简历上没有“大厂”经历而焦虑时,你已经手握好几个从零到一做出来的项目作品集了。这种“造饼”的能力,会让你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走得更稳,也更有底气。习惯了这种“真刀真枪”的学习,你还愿意回到那个只靠背书和考试的模式里去吗?

第三重“沉沦”:染上“松弛感”的毒,从此告别内卷

如果说骑行和PBL只是改变了你的行为模式,那荷兰社会无处不在的“Gezelligheid”文化,则会从根本上重塑你的价值观。这个词很难被准确翻译,你可以理解为“舒适、惬意、温馨、社交乐趣”的结合体。它是一种荷兰独有的生活哲学,一种追求平衡与幸福感的国民气质。

这种气质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无处不在的咖啡馆和“Borrel”(下班后的小酌)。荷兰是世界上人均咖啡消费量最高的国家之一,平均每人每天要喝掉3杯以上。咖啡不是为了提神醒脑去“卷”,而是一种社交方式,一个暂停的按钮。上午十点半的“Koffietijd”(咖啡时间),下午三点的下午茶,都是雷打不动的。无论是同学之间讨论问题,还是公司里开会,第一件事永远是:“Koffie?”(喝咖啡吗?)

而每周五下午四五点开始的“Vrijdagmiddagborrel”(周五下午的酒会,简称Vrijmibo),更是荷兰职场的“神圣仪式”。时间一到,大家就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公司会提供免费的啤酒、葡萄酒和炸肉丸(Bitterballen),同事们聚在一起聊天,聊家庭、聊爱好、聊度假计划,就是不聊工作。这种文化强调的是工作和生活必须有明确的界限。

在荷兰,你会发现,“准时下班”是天经地义的,加班才是需要特殊理由的。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美好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报告,荷兰常年在“工作与生活平衡”这项指标上名列前茅,只有约0.3%的员工表示自己工作时间很长,远低于10.4%的经合组织平均水平。人们普遍认为,高效完成工作,然后享受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谛。

我曾经问过我的荷兰朋友,他们难道不为未来焦虑吗?他当时正在公园里晒太阳,懒洋洋地回答我:“为什么要焦虑?我努力工作,是为了能更好地享受生活,而不是反过来。”这句话对我冲击很大。在国内,我们习惯了用“忙”来定义价值,用“卷”来寻求安全感。但在这里,你会慢慢学会欣赏“无所事事”的美好,学会把时间“浪费”在与家人朋友的相处上,浪费在自己的爱好上。

当你习惯了这种“松弛感”,习惯了这种不被他人眼光和KPI绑架的生活,你再回头看那些深夜在朋友圈里打鸡血、宣扬“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的文案,可能只会觉得陌生又遥远。这种精神上的“断奶”,才是最“危险”的。

第四重“幻觉”:一张火车票,骗你以为拥有了全欧洲

摊开地图,荷兰小得可怜,面积还没有我们一个重庆市大。但当你身处此地,你会感觉自己拥有了整个欧洲的后花园。它的地理位置实在太优越了——西邻北海,与德国、比利时接壤,是名副其实的“欧洲门户”。

发达的铁路网络,让周末“出个国”变得像去趟隔壁区一样简单。从阿姆斯特丹出发,坐大力士高速列车(Thalys),到比利时布鲁塞尔不到2小时,到法国巴黎也就3个多小时。往东去,到德国科隆2.5小时。而且学生经常能买到各种折扣票,或者办一张铁路折扣卡,非高峰时段出行能省下不少钱。

我的手机相册里,存满了这些“说走就走”的证据。上个学期的某个周五,我和朋友临时起意,买了去布鲁塞尔的往返票。周六早上还在荷兰的宿舍里吃早餐,中午就已经在布鲁塞尔大广场啃着华夫饼了。周日晚上回来,一点不耽误周一上课。还有一次复活节假期,我们几个同学租了辆车,一路从荷兰开到德国黑森林,再到瑞士雪山脚下,最后绕道法国的童话小镇科尔马回来。那种自由驰骋、随时可以停下来看风景的感觉,是在国内很难体验到的。

除了火车,廉价航空也是留学生的福音。从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机场或者埃因霍温机场出发,几十欧元就能飞到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你会发现,曾经在地理课本上遥不可及的罗马斗兽场、巴塞罗那的圣家堂、布拉格的查理大桥,都成了你可以用一个周末去触碰的现实。

这种经历带给你的,不仅仅是护照上多出的几个戳,更是一种眼界和格局的开阔。你会亲眼看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品尝不同地域的美食,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聊天。你会发现世界如此多元,人生的活法有千万种。当你的世界观被一次次旅行撑大之后,你可能就很难再满足于“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了。

最后一击:毕业了,他们还想方设法把你留下来

好了,就算你扛住了以上所有的“诱惑”,想着“我就是来读个书,毕业马上就回家”。对不起,荷兰政府连你这条后路都想好了“埋伏”。

荷兰有一个非常人性化的签证政策,叫做“Orientation Year”,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求职年”或“ zoekjaar”签证。只要你是从荷兰的大学(或世界排名前200的大学)毕业的本科、硕士或博士生,毕业后三年内,你都可以申请这个为期一年的签证。在这一年里,你可以在荷兰合法居住,自由地找工作,甚至可以开办自己的公司,而不需要任何担保人或者工作合同。

这简直就是给所有想尝试在海外发展的毕业生发的一张“万能体验卡”。给你整整一年的时间,不带任何压力地去探索这个国家的就业市场,去尝试融入。很多国际大公司,比如飞利浦、联合利华、壳牌、ASML、ING银行等,总部或者欧洲总部都在荷兰,为国际人才提供了大量岗位。尤其是在科技、工程、创意和物流领域,英语是主要工作语言,对国际学生非常友好。

更“过分”的是,为了吸引高技能人才,荷兰还有一个著名的“30% ruling”税收优惠政策。简单来说,如果你作为“高技能移民”被一家荷兰公司雇佣,那么你工资的30%可以免缴个人所得税,最长可达5年。这笔钱,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能极大地提高你的生活质量。

我身边就有活生生的例子。一个学计算机的学长,毕业后利用“ zoekjaar”签证,一边做着自由职业者的项目,一边面试。半年后,他成功拿到了阿姆斯特丹一家顶尖科技公司的offer,薪水和福利都非常可观。现在,他住在运河边的公寓里,每天骑着自行车去上班,周末划着皮划艇在运河里穿梭,他跟我说:“我本来真的只想读个书就回去,谁知道……就这么‘沦陷’了。”

当一个国家用如此开放的姿态、如此实际的政策来欢迎你留下时,那张回家的机票,真的会变得越来越重。

所以你看,我真的不是在开玩笑。来荷兰留学,你得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准备好告别你熟悉的舒适区,准备好被一种全新的、更自由、更平衡的生活方式“洗脑”。

当然,如果你就是那种喜欢挑战,享受探索未知,并且不害怕被“惯坏”的人,那么,就把我今天说的这些“劝退”理由,当成一份最真诚的邀请函吧。

只是别忘了,当你某天站在阿姆斯特丹的运河桥上,看着夕阳染红天际,突然不想回家的时候,别说我没提醒过你。


留学生新鲜事

留学生新鲜事

337603 Blog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