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会计博士时间线:理想 VS 现实 |
|---|
|
第一年:打基础 官方剧本:上课、读文献、定下大概的研究方向,和导师愉快地讨论,年底提交开题报告。 现实剧本:方向换了3次,感觉之前读的文献都白读了。和导师的沟通还在“磨合期”,有时发邮件一个星期没回。开题报告写了5个版本才勉强通过。 |
|
第二年:搞研究 官方剧本:方法论确定,开始收集数据,跑出初步结果,一切顺利。 现实剧本:发现核心数据要花大价钱买,或者根本不公开。申请数据权限等了3个月,清洗数据又花了3个月。模型跑不通,代码全是bug,深夜在崩溃边缘徘徊。 |
|
第三年:写论文 官方剧本:奋笔疾书,完成论文初稿,准备提交,潇洒毕业。 现实剧本:写作拖延症晚期。导师觉得你的某一个章节需要“颠覆性重构”。你好不容易写完,他去休假了。等你改完,他忘了上次让你改啥了。时间就在这来来回回中流逝。 |
|
第四年及以后:加时赛 官方剧本:最多用几个月修改论文,顺利通过Viva答辩。 现实剧本:进入“Writing Up”阶段,学费降低但压力山大。准备Viva几个月,答辩后拿到“Major Revision”(大修)通知,给了12个月修改时间。改完提交,再等几个月审核...第五年能毕业就算赢家。 |
揭秘!英国会计博士的真实毕业时长
哈喽,各位在读和准备读博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学长Leo。
还记得我刚拿到英国某Top商学院会计博士offer的那天,激动地请全宿舍吃了顿火锅。席间,我信誓旦旦地跟朋友们说:“放心,英国博士三年制,最多三年半,哥们儿就回来报效祖国了!”
当时,坐在我对面的师兄,一位正在读博第四年的“老油条”,只是笑而不语,然后默默地帮我涮了一片毛肚。我当时还觉得他笑得有点高深莫测。
五年后,当我终于穿着博士袍,在毕业典礼上和导师合影时,我才真正读懂了师兄那个笑容的含义。那是一种“年轻人,你还是太天真了”的过来人的慈悲。
是的,你没看错,我花了整整五年。而我身边,四年半、五年、甚至六年才毕业的会计博士,一抓一大把。所以,今天这篇文章,不灌鸡汤,也不贩卖焦虑。我只想用最真实的数据和血泪史,帮你把“英国会计博士3年毕业”这个美丽的泡沫,温柔地戳破。让你从一开始,就对这场学术马拉松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官方说的3-4年,只是“幸存者偏差”
几乎所有英国大学的官网上,对于Full-time PhD的描述都是“3-4 years”。这给了我们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三年是常规操作,四年是稍有延迟。但真相是,这个数据可能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数据其实更说明问题。虽然他们的数据涵盖所有学科,但趋势是明确的。一项针对博士生的调查显示,全日制博士生在注册后的四年内完成学业的比例大约只有45%。而七年内的最终完成率,也才勉强爬到75%左右。这意味着有四分之一的人,要么花了超过七年,要么就中途放弃了。
会计学作为社科领域里对数据和模型要求极高的学科,面临的挑战只会更多。我认识的一位在曼彻斯特大学读会计博士的学姐,她的课题是关于审计质量的。她告诉我,她们那一届10个会计博士,只有1个是踩着4年的线提交的论文,最终用了4年3个月毕业,这已经算是“大神”级别了。大部分人,包括她自己,都集中在4.5年到5.5年这个区间。所以,如果你听到有人说“我朋友3年就毕业了”,那他朋友绝对是凤毛麟角,值得膜拜,但千万别拿来当成自己的标准。
第一道坎:选题和导师,磨合期就能耗掉你一年
博士的第一年,理论上是你的“蜜月期”。你充满激情,对未来的研究充满想象。但很快,现实就会给你一记重拳。
最大的问题往往出在选题上。你以为你的想法惊为天人,导师听完后可能会淡淡地说:“这个想法不错,但20年前就有人做过了。”或者“你这个题目太大了,够10个博士生做了。”
我认识的小A同学,他最初想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的ESG报告和融资成本的关系。他花了大半年时间,读了上百篇文献,结果发现,国内相关的ESG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公司披露得像“挤牙膏”,根本无法支撑他想做的实证模型。到了第一年年底的评审会(Annual Review),他被评审老师怼得体无完肤。结果就是,推倒重来。他不得不换到一个全新的、数据更成熟的领域。这一换,就意味着他第一年至少有一半的努力付诸东流。光是重新看文献、理思路,就又花了好几个月。他的博士生涯,等于无形中被延长了半年多。
和导师的“磨合”更是另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你的导师可能是个“放养型”选手,给你充分的自由,但也意味着你几个月都见不到他一面,邮件发过去石沉大海。你也可能遇到一个“微操型”老板,连你论文里的一个标点符号都要亲自修改,让你感觉自己只是个工具人。这两种极端情况都会严重影响你的进度。根据《Nature》杂志的一项全球博士生调查,超过20%的博士生对自己所受的指导不满意,而“与导师关系紧张”是导致博士延期和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找到一个和你气场相合、沟通顺畅的导师,比找到一个“大牛”导师更重要。这个磨合的过程,顺利的话几个月,不顺利的话,一年半载就这么耗过去了。
数据!数据!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说选题和导师是“文戏”,那么搞数据就是一场拼体力的“武戏”。对于会计研究来说,没有数据,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而获取数据的过程,堪比西天取经。
我自己的经历就非常典型。我的论文需要用到一个特定的数据库,里面有关于机构投资者持股的详细数据。我以为学校图书馆的数据库订阅是全能的,结果发现我们学院买的版本里,恰恰不包含我需要的那一小部分。怎么办?跟学院申请。学院说这个模块太贵,需要系里开会讨论。系里开了会,说要等到下一个财年预算下来。一来二去,半年就过去了。这半年里,我干着急没办法,只能先去做别的部分,整个研究计划都被打乱了。
做访谈的同学更惨。学姐Sarah的研究需要访谈上市公司的CFO。她原计划半年内访谈20位。结果,她发出了200多封邮件,大部分都了无音讯。好不容易约到一个,对方临时有事又取消了。为了“堵”一个CFO,她在一个行业峰会门口蹲了两天。最终,她花了一年半才完成了15个访谈。后续的录音转写、编码分析,又是好几个月的工作量。她说:“感觉自己不像在读博士,像在做销售,每天都在被人拒绝。”
拿到数据也只是第一步。数据清洗,这个听起来平平无奇的词,是所有会计博士生的噩梦。你会发现数据里充满了错误、缺失和异常值。你可能会花上几个月的时间,用Stata或Python写几千行代码,就为了把这些“脏数据”变成“能用”的数据。这个过程的耗时,远远超出任何一个新手博士的想象。
Viva大魔王和无尽的修改
当你披荆斩棘,终于写完了十几万字的论文,是不是以为胜利在望了?别急,最终Boss——Viva Voce(博士论文答辩)还在等着你。
英国的Viva是闭门的,只有你、你的内审老师和外审老师。外审老师通常是这个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会把你的论文从头到尾、从里到外扒个底朝天。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
Viva的结果大致有几种:直接通过(Pass without corrections),概率堪比中彩票,据说低于5%;小修(Minor corrections),最理想的结果,给你1-3个月修改一些小问题;大修(Major corrections),比较常见,给你6-12个月进行结构性的大改动;最惨的是直接不通过(Fail)。
根据英国研究生教育委员会(UKCGE)的非官方统计,大约70-80%的学生会拿到小修,而10-15%的学生需要大修。这意味着,几乎所有人都要在答辩后继续花时间修改论文。
我的同学David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他自认为论文做得不错,结果Viva时,外审老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认为他的模型设定有缺陷,要求他补充两组完全不同的稳健性检验。这个工作量,不亚于重写一个章节。David拿到了“12个月大修”的通知。他花了整整8个月,重新跑数据、补充分析、重写了三分之一的论文,才最终提交。从他第一次提交论文到最后拿到毕业证,中间隔了将近一年半。
所以,别以为交了论文就解放了。从提交到答辩,要等2-3个月。从答辩到完成修改,又是3-12个月。这条路,比你想象的要长得多。
所以,我们该怎么办?
说了这么多“恐怖故事”,不是为了劝退你,而是想让你在出发前,就穿上最坚实的铠甲,带上最精确的地图。
把你的博士生涯当成一个创业项目来管理。别总想着“我还有三年”,而是要问自己“我这个月要完成什么”。用Gantt图或者Trello这样的工具,把你的大目标分解成无数个小任务,每周、每月去检查进度。这样你才不会在时间的流逝中迷失方向。
别自己一个人埋头苦干。定期、主动地去“骚扰”你的导师,哪怕只是告诉他你这周遇到了什么困难,没什么进展。让他知道你一直在努力。多和同专业的学长学姐、同学聊天,他们的一个小小建议,可能会让你少走几个月的弯路。记住,你的peer group是你最重要的战友。
放弃“完美主义”。你的博士论文不是诺贝尔奖级别的著作,它只是你学术生涯的入场券。它的目的是证明你具备了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在某个问题上钻牛角尖几个月,不如先完成一个“足够好”的版本,然后再去迭代优化。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最后,请在你的心理预期上,自动为你规划的时间线增加至少6-12个月的“缓冲期”。计划三年半完成,就做好四年底甚至五年毕业的准备。这样当延迟真的发生时,你就不会那么焦虑和自我怀疑。
读博是一场孤独的马拉松,没有喝彩,少有观众,连终点线都需要你自己去画。在这条路上,焦虑、迷茫、自我怀疑是常态。但请相信,当你最终冲过终点,回望来时路,你会感谢那个曾经在无数个深夜里,一边骂着自己“为什么要读博”,一边又默默打开Stata敲下新一行代码的、坚韧不拔的自己。稳住,别慌,我们都能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