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申请背景速览 |
|---|
| 申请项目:墨尔本大学 建筑学硕士 (Master of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
| 本科背景:国内211院校,建筑学 |
| 在校均分:83/100 (一个平平无奇,甚至有点危险的数字) |
| 语言成绩:雅思 7.0 (R:7.5, L:8.0, S:6.5, W:6.5) |
| 作品集:5个项目,反复修改了大概...数不清多少版 |
| 核心优势:靠作品集的叙事逻辑和个性化的PS扳回一局 |
“We are delighted to inform you...”
电脑屏幕上这行小小的黑字,我来来回回读了不下十遍。窗外是北京冬天特有的灰蒙蒙的天,屋里暖气开得有点足,我却感觉后背一阵发凉,然后一股热流猛地冲上头顶。我掐了一下自己的大腿,疼。是真的!我真的拿到了墨尔本大学建筑硕士的offer!
那一刻,过去大半年里通宵画图的夜晚,对着空白PS文档抓耳挠腮的下午,还有一遍遍刷着官网等待结果的焦虑,全都像电影快放一样在脑子里闪过。说真的,我的申请之路走得磕磕绊绊,均分83这个数字,在众多90+的大神中间,渺小得像尘埃。我一度以为自己就是个“陪跑”的。但最终,是那本被我翻来覆去修改了无数遍的作品集,和那封掏心掏肺的PS,把我从淘汰的边缘给拽了回来。
在lxs.net潜水这么久,看了无数前辈的经验帖,今天终于轮到我来分享了。这篇复盘,没有那么多高大上的理论,就是想跟你聊聊,一个像我这样背景普通的建筑学学生,是怎么在申请季这场硬仗里,找到自己的武器,最终“逆风翻盘”的。如果你也正为申请头秃,希望我这份热气腾腾的血泪史,能给你一点点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作品集:不只是“好看”,而是讲一个“好故事”
申请季一开始,我最大的误区就是觉得作品集=课程设计作业打包合集。我兴冲冲地把我本科期间所有得A的项目都翻了出来,用最酷炫的排版、最高清的渲染图塞进一个文件里,结果拿给我的专业课老师一看,老师的评价是:“东西不错,但很无聊,像个漂亮的空壳子。”
这句话简直是晴天霹雳,但也点醒了我。招生官每天要看成百上千份作品集,凭什么你的能让他眼前一亮?靠的绝不仅仅是渲染图有多逼真,模型有多精致。他们想看的,是一个设计师的思考过程、设计逻辑和独一无二的潜力。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扒”墨大建筑设计学院(MSD)的“底裤”。我把MSD官网的学生作品展、教授的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翻了个底朝天。我发现他们特别强调几点:研究驱动型设计(Research-led design)、对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回应、以及跨学科的实验性。根据墨大官网的申请要求,作品集需要展示“a range of your design and creative skills”,这个“range”就是关键词,它意味着多样性和深度。
搞清楚了“敌情”,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项目。我放弃了“堆砌”的思路,而是选择了5个能串成一条“成长线”的项目,来讲述“我”这个设计师的故事。
第一个项目,我放了一个大一的小型住宅设计。这个项目技术上很稚嫩,但我保留了大量当时的手绘草图和手工模型照片,甚至包括一个做失败后被我掰断的模型。我想展示的不是结果,而是我设计思维的起点——那种对空间最原始、最质朴的探索。
第二个和第三个项目,是我的“重头戏”。一个是在地性很强的乡村社区图书馆,另一个是关注城市更新的旧厂房改造。这两个项目我花了巨大篇幅去展示前期调研。比如图书馆项目,我放了我去实地测绘的照片、和当地村民的访谈记录摘要、分析当地气候和光照的图表。我甚至做了一个小册子,分析了当地传统民居的建造方式,并说明我是如何将这些元素转译到我的设计中的。这比任何一张华丽的效果图,都更能体现我的思考深度。
第四个项目,我选择了一个参数化设计的实验性作品。这个项目可能在实际建造上并不成熟,但它展示了我在数字技术和新材料应用上的探索欲。我放了很多Grasshopper的电池图截图和推敲过程中的各种形态迭代模型,证明我不是只会按一下按钮,而是真正理解了背后的生成逻辑。
最后一个项目,我“夹带私货”,放了一组我旅行时拍的建筑摄影。这组照片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是捕捉了一些城市角落里有趣的光影和结构细节。这是为了展示我的审美情趣和观察力,让我的形象更丰满,告诉招生官,我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
这条线索很清晰:从基础的空间感知,到关注社会现实,再到探索前沿技术,最后回归到个人的艺术感知。这5个项目组合在一起,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主角就是不断成长、不断思考的我。
排版的“小心机”:让你的作品集自己会说话
内容确定后,排版就是给这个故事配上“镜头语言”。好的排版能引导招生官的视线,让他毫不费力地get到你的重点。这里有几个我踩坑后总结出的小技巧:
留白,留白,还是留白! 初期我的排版恨不得把每一寸空间都填满,生怕浪费。但结果就是页面拥挤不堪,重点不突出。后来我才明白,留白是“奢侈品”,它能让你的作品呼吸。我参考了很多北欧的设计杂志,学习它们如何用大面积的白来衬托图片和文字,整个作品集的格调瞬间就上去了。
建立清晰的视觉层级。 你最想让招生官第一眼看到什么?是那张炸裂的效果图,还是那个逻辑清晰的分析图?用尺寸和位置来回答这个问题。我给每个项目都设置了一张“封面图”,通常是整个项目最精华、最吸引人的那张图,占满整个页面或者三分之二。然后是逻辑图、过程图、细节图,尺寸依次减小。这样一来,招生官翻开每一页,都能在1秒内抓住核心。
图表的力量远超文字。 建筑师的语言是图像。能用一张图说清楚的,绝不用一百个字。我把我之前项目报告里大段的文字说明,全部改成了分析图。比如,用轴测分解图来展示空间结构,用流线图来表现功能分区,用日照分析图来解释立面设计。这些图表不仅直观,还显得你特别专业。墨大的教授们都是行家,他们一眼就能看懂你的设计意图。
字体和色彩是你的“签名”。 整个作品集我只用了两种字体:Helvetica Neue 作为正文,清晰易读;Garamond 作为标题,带一点经典的人文气息。色彩上,我提取了每个项目主色调,作为那一章节的辅助色,比如乡村图书馆项目我用了温暖的大地色系,参数化设计项目用了冷静的蓝灰色系。这样既保持了整体的统一性,又让每个项目有自己的个性。
PS:把你的经历串成一串独一无二的项链
如果说作品集是我的“硬实力”,那PS就是我的“软实力”和灵魂。我一开始写的版本,现在回看简直是“灾难现场”。“我出生在一个美丽的城市,从小就喜欢画画。在大学里,我努力学习,绩点名列前茅,参加了XX设计竞赛并获奖……” 这不是个人陈述,这是个人简历的扩写版,无聊到招生官可能看三行就想关掉。
我的转折点,是跟一位已经毕业的学姐聊天。她告诉我:“PS的核心不是告诉他们你有多牛,而是告诉他们你是‘谁’,你为什么非学建筑不可,以及为什么你非来‘我们学校’不可。”
我关掉电脑,花了一整个下午,没写一个字,只是在纸上回答这几个问题:
我生命中,有没有一个与建筑相关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瞬间?
我做过的所有项目中,哪一个最让我有成就感?为什么?
我为什么想去澳大利亚?为什么是墨尔本大学?
我想到了我的外婆家,一个上海老弄堂里的石库门房子。小时候,整个夏天我都在那个小小的天井里玩,听着邻居们的吴侬软语,闻着各家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后来,那里拆迁了,盖起了崭新的高层公寓,明亮、干净,但那种亲密的邻里关系和烟火气也一起消失了。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它成了我PS的开篇故事。
我从这个非常个人化的故事切入,引出了我对“建筑与记忆、社区与身份认同”这个话题的思考。这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我真实的情感和经历。接着,我把这个“主线”贯穿到我的项目描述中。在提到那个乡村图书馆项目时,我写道:“我不仅仅是在设计一栋房子,我更希望它能成为一个凝聚村民情感的‘客厅’,一个能让孩子们找到归属感的地方,就像我记忆中的那个天井一样。”
最后,就是要把我的热情和墨大精准地“链接”起来。我又去扒官网了。我发现MSD的Abp(Melbourne School of Design)有一个叫InfUr-(Informal Urbanism Research Hub)的研究中心,专门研究非正式城市主义和社区营造。这简直和我的兴趣点完美契合!我还查到了中心负责人Kim Dovey教授的论文,读了好几篇。在PS的结尾,我明确提到了这个研究中心和这位教授,并说明我希望能在墨大学习期间,深入参与到相关的研究课题中,将我对于社区营造的思考,从感性的回忆,转变为严谨的学术研究和设计实践。
这一段,直接向招生官表明:我不是海投,我认真研究过你们学校,我清楚地知道我来这里要学什么,我能为你们的学术社区带来什么。这种“私人订制”的诚意,杀伤力巨大。
经过这样一番脱胎换骨的修改,我的PS从一份平庸的流水账,变成了一个有温度、有思考、有明确目标的故事。它和我的作品集相互印证,共同塑造了一个立体的、独一无二的申请者形象。
回想起来,申请季就像是在黑暗的隧道里独自前行,你不知道前面是光,还是又一个弯道。我的均分不高,这是我无法改变的硬伤,也曾是我最大的心魔。但正是因为这个“劣势”,才逼着我把作品集和PS打磨到极致,去挖掘那些成绩单上看不到的闪光点。
所以,如果你的硬件条件也不是那么完美,别慌,更别放弃。申请从来不是一场只看分数的数学竞赛,它更像是一场展示你综合能力的面试。你的每一个项目,你写的每一句话,都是在向招生官介绍你自己。别害怕暴露你的“不完美”,有时候,恰恰是那些独特的经历和思考,才让你在成千上万的申请者中,变得无可替代。
现在,轮到你了。找到那个让你心跳加速的故事,然后,用你的设计,把它讲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