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课堂小透明,澳洲留学新生必看

puppy

刚到澳洲,坐在教室里是不是有点懵?看着local同学和tutor聊得飞起,自己想说又不敢说,生怕口音重、说错话,一不小心又当了一节课的“小透明”?别怕,这感觉我们都懂!这篇文章就是你的“课堂生存指南”,手把手教你几招超实用的技巧:从怎么高效预习、肚里有货,到课上如何抓住机会提问发言,甚至怎么利用好Office Hour跟教授混个脸熟。我们不讲大道理,只给干货,帮你轻松打破沉默,告别哑巴英语,真正享受在澳洲的学习生活!

课堂发言破冰三大心法
心法一:课前准备,肚里有粮心不慌。别再裸考式上课了!花30分钟高效预习,在阅读材料里找一个你感兴趣的点,或者一个没看懂的概念,把它记下来。这就是你上课发言的“弹药”。
心法二:课上发言,从“最小可行性产品”开始。别总想着一鸣惊人。你的第一个问题可以很简单,比如:“Could you please explain that concept again?” 或者只是附和一下同学:“I agree with Jessica’s point.” 先开口,把“说话”这个动作完成了,自信就来了。
心法三:课后进攻,把Office Hour当“私教课”。这是你和教授1V1的黄金时间!别等到期末挂科才想起他。带着具体问题去,聊聊作业思路,问问他的研究方向。混个脸熟,不仅能解决学术问题,关键时刻教授捞你一把的可能性都更大。

还记得你第一天走进澳洲大学阶梯教室的场景吗?

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进来,空气里都是青草和咖啡混合的味道。Tutor是个语速快得像说唱歌手的local小哥,旁边的金发同学和前排的印度小哥跟他聊得热火朝天,从俄乌局势聊到昨晚的footy比赛。你坐在中间,手里紧紧攥着笔,脑子里像塞了一团毛线,每个单词你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不知道他们在笑什么、在激烈地辩论什么。

你想举手,问一个关于reading material的问题,但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我的发音会不会很奇怪?”“这个问题是不是太傻了?”“万一说错了怎么办?”…… 于是,90分钟过去了,你除了在笔记本上画了一只小狗,什么也没留下。下课铃响,你默默地收好东西,汇入人流,像一颗水滴汇入大海,悄无声息。那一刻,“课堂小透明”这五个字,简直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别怕,朋友,这种感觉,十个留学生里有九个都经历过。根据澳洲教育部2023年的最新数据,在澳的国际学生已经超过了65万人,其中咱们中国留学生是绝对的主力军。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大家面临的困境惊人地相似。我们跨越重洋,付出了高昂的学费,可不是为了来当“观众”的。这篇文章,就是写给曾经和现在的每一个“小透明”,不讲大道理,只给实打实的干货,手把手教你打破沉默,把课堂变成你的主场!

课前准备:别打无准备之仗,自信都是攒出来的

你以为local同学的松弛感是天生的吗?错了,大部分人的“侃侃而谈”,背后都是你看不到的准备。在澳洲的大学里,课堂表现(Participation)是会计入总成绩的,通常占到10%-20%。这可不是白送的分,而是需要你实实在在的投入。所以,别再“裸考”式上课了,课前的准备,就是你建立自信的第一块基石。

第一招:用“三明治阅读法”吃透Reading

每周的reading list是不是长得让你怀疑人生?一篇篇十几页的学术论文,看着就头大。很多同学的预习就是走马观花,扫一遍,感觉“哦,大概知道了”,但真到课上,tutor一问“What's the author's main argument?”,瞬间傻眼。

别再傻乎乎地从头读到尾了,试试“三明治阅读法”:

1. 先读“顶层面包”:摘要(Abstract)和引言(Introduction)。这里藏着文章的灵魂。作者会告诉你他要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以及核心论点是什么。花5分钟读完这部分,你就抓住了文章80%的框架。

2. 再吃“底层面包”:结论(Conclusion)。直接跳到最后,看作者是如何总结他的发现的,这会帮你反过来验证你对引言的理解是否正确。

3. 最后品尝“夹心”:正文部分。这时候,你带着问题去读。重点看每段的第一句(Topic Sentence),它通常是该段的中心思想。寻找支撑作者论点的证据、案例和数据。看到不懂的专业名词或者有趣的观点,立刻用高光笔标出来,在旁边写下你的疑问。比如:“这个案例真的能证明他的观点吗?”或者“这个理论在现实中有什么应用?”

我认识一个在墨尔本大学读商科的学姐,她刚来的时候也因为reading太多而崩溃。后来她就用这个方法,每篇reading只花30-45分钟,但效果奇好。她会固定在每篇阅读笔记的最后,强迫自己写下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就成了她在tutorial上发言的“弹药”。当tutor问“Any questions?”的时候,别人还在低头沉默,她已经可以从容地举手了。

第二招:玩转你的LMS,做个“情报搜集官”

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也就是你们学校的教学系统,比如Canvas, Moodle, Blackboard,这绝对是座宝藏,可不只是下载PPT的地方。

在每节课开始前24小时,养成习惯去LMS上“巡视”一圈。你要找的“情报”有三个:

Lecture Slides/Notes:大部分老师会提前上传PPT。提前过一遍,你就能知道这节课的重点和结构。看到不懂的概念,马上Google一下,有个初步印象。这样上课时,你就能跟上老师的节奏,而不是手忙脚乱地记笔记。

Discussion Forum/Board: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金矿!很多tutor会在这里发布一些引导性问题,或者其他同学会在这里提问。看看大家都在讨论什么,你可能会发现你不是唯一一个有困惑的人。有时候,一个同学的问题可能会激发你的灵感。悉尼大学的一项内部调查显示,经常访问并参与课程论坛的学生,其课程参与度和最终成绩平均比不参与的学生高出8%。

Supplementary Materials:老师可能会上传一些相关的视频链接、新闻报道或者补充读物。这些不是必读的,但如果你对某个话题特别感兴趣,花10分钟看一个短视频,就能让你在课堂讨论时拥有比别人更多的谈资和独特的视角。

记住,你准备得越充分,心里就越有底。当你知道这节课要讲什么,难点在哪里,甚至已经有了一两个问题在脑子里盘旋时,你的状态就从一个被动的接收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参与者。

课堂之上:抓住每个“高光时刻”,从小处破冰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课前准备做足了,接下来就是最难的一步:开口。我知道,在几十双不同肤色的眼睛注视下发言,心脏会不自觉地加速。但请相信我,打破“第一次”的魔咒,后面就会越来越顺。

第一招:从“微互动”开始,降低发言门槛

别给自己太大压力,非要搞个“一鸣惊人”的发言。咱们的目标是先“发声”,再“发言”。可以从一些技术含量极低的“微互动”开始:

提问式互动:准备一个简单的澄清式问题(Clarification Question)。这是最安全、最不会出错的发言方式。比如,当tutor讲到一个新概念时,你可以说:“Sorry, could you please spell that name?” 或者 “Could you explain what 'hegemony' means in this context again?” 这种问题既能帮你解决困惑,又能让tutor注意到你,一举两得。

附和式互动:当有同学发言时,认真听。如果他/她的观点你很赞同,这就是你的机会!等他说完,你可以举手说:“I really agree with Michael's point about the social impact. And I'd like to add that...” 这样不仅表达了你的看法,还表现出你在认真听讲和团队合作的精神,tutor会非常欣赏。

非语言互动:如果你实在紧张到说不出话,那就从肢体语言开始。当tutor或同学发言时,保持眼神接触,适时地点头表示赞同。这虽然没有声音,但同样传递出“我在听,我在线”的信号,帮你慢慢融入课堂氛围。

心理学上有一个“最小可行性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概念,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你的第一次发言,就是你的MVP。它不需要完美,只需要“完成”。只要你开口了,哪怕只有一个词,你就已经战胜了90%的自己。

第二招:找到你的“嘴替”,结交一个local学伴

在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或tutorial这种小班课上,找一个友善的local同学当学伴,绝对是神助攻。为什么?

澳洲的教育非常强调协作和讨论。很多时候,你的想法很棒,但可能因为语言或者文化差异,不知道怎么地道地表达出来。这时候,你的学伴就能成为你的“嘴替”和“文化翻译”。

我有个朋友在昆士兰大学读传媒,小组作业特别多。她刚开始总是不敢在小组里说话,怕自己的想法太“中式”。后来她主动和一个叫Chloe的澳洲本地女孩搭档。每次讨论前,她会先私下跟Chloe用简单的英语聊聊自己的思路。Chloe会帮她把想法梳理得更有逻辑,并教她一些地道的表达方式。到了正式讨论时,她再说出来就自信多了。有时候,她们甚至会“打配合”,由Chloe先开个头,然后自然地把话题引给她:“Hey Lucy,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is? You had a great idea earlier.”

你看,一个好的学伴不仅能帮你练习口语,还能给你创造发言的机会。怎么找到这样的学伴呢?主动一点!课间休息时,主动跟你旁边的人聊聊天,问问他/她“你觉得这节课怎么样?”或者“下周的作业你有什么想法吗?”大部分澳洲学生都是很开放友好的。根据一项针对澳洲八大高校的调查,超过70%的本地学生表示,他们很乐意与国际学生交流,但常常因为觉得国际学生“抱团”而不敢主动上前。

第三招:拥抱你的口音,你的视角独一无二

很多同学不敢开口,最大的心魔就是“口音”。总觉得自己一口“Chinglish”,会被人笑话。快把这个念头从脑子里扔出去!

你要知道,澳大利亚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国家,校园里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口音。你的tutor听过的口音,可能比你吃过的盐都多。他们更在乎的是你的观点(What you say),而不是你的口音(How you say it)。事实上,很多教授非常珍视国际学生带来的多元文化视角。

你的成长背景、你看问题的角度,是那些土生土长的local同学所不具备的。比如,在讨论全球化议题时,你可以分享中国电商的飞速发展;在讨论媒体策略时,你可以聊聊微博和抖音的运营模式。这些都是他们闻所未闻的、极具价值的“干货”。

我亲身经历过一件事。在一节社会学的tutorial上,大家讨论家庭结构。班里的local同学都在说澳洲的核心家庭模式。这时一个来自印度的女生举手,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分享了她们国家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当时整个教室鸦雀无声,tutor听完后,眼睛发亮地对她说:“Thank you! This is a fantastic perspective that really enriches our discussion.”

所以,别再为你的口音感到自卑。它不是你的弱点,而是你的标签,是你独特身份的一部分。自信地去分享你的故事和观点,你会发现,你的声音比你想象中更有力量。

课后黄金时间:Office Hour 的正确打开方式

如果你觉得在几十人的课堂上发言压力山大,那么Office Hour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VIP私教课”。这是澳洲大学一个超级棒的制度,教授或tutor每周会固定开放一两个小时,专门用来给学生答疑解惑。然而,根据澳洲国立大学(ANU)学生服务中心的一项非正式统计,充分利用Office Hour的国际学生比例不到20%。这简直是暴殄天物!

第一招:带着“具体”问题去,而不是带着“情绪”去

千万别一推门就跟教授说:“老师,我这门课要挂了,怎么办?”或者“这个作业我完全不会写。”这种“伸手党”式的提问,只会让教授觉得你没有付出任何努力。

去Office Hour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把你遇到的问题具体化。比如,同样是作业问题,你可以这样说:

错误示范:“Professor, I don't understand the essay question.”

正确示范:“Professor, I've read the essay question and the marking criteria. I have two possible approaches, A and B. For approach A, I plan to use theory X to analyze case Y. Do you think this direction is on the right track? Or would you suggest I focus more on approach B?”

看到区别了吗?后者清晰地表明:1. 你已经认真研究过题目了;2. 你已经进行了独立思考,并有了初步方案;3. 你需要的是专业的指导和反馈,而不是一个标准答案。没有哪个教授会拒绝一个这样主动且努力的学生。

第二招:不止聊学术,把它当成一次“向上社交”

Office Hour不仅是解决学术难题的地方,更是你和教授建立联系(Rapport)的绝佳机会。一个在你申请研究生时愿意为你写推荐信的教授,一个在你有求职困惑时能给你指点迷津的行业大牛,这种宝贵的资源,都是从一次次的Office Hour里“聊”出来的。

怎么聊?除了你的作业,你还可以:

聊他的研究:去学校官网查一下教授的研究领域和最近发表的论文。在Office Hour快结束时,可以顺口提一句:“Professor, I saw your recent paper on renewable energy policy. I found it really fascinating, especially the part about community engagement. Could you share a bit more about what inspired that research?” 相信我,没有人会不喜欢聊自己最擅长、最引以为傲的领域。

聊行业动态:如果你学的是市场营销,可以问问他对最近某个刷屏的品牌案例怎么看。如果你学的是IT,可以聊聊你对ChatGPT的看法。这表明你是一个对专业领域有热情、有思考的学生,而不仅仅是为了分数而学习。

我认识一个学霸,他就是Office Hour的狂热爱好者。他不仅问学习,还经常和教授聊职业发展。毕业时,一位教授主动把他推荐给了自己在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工作的朋友,帮他拿到了一份非常难得的实习机会。这就是有效利用Office Hour带来的隐形福利。

好了,干货就到这里。

我知道,从一个安静的“小透明”,到一个能在课堂上自如表达的参与者,这条路并不容易。它需要你走出舒适区,需要你一点点的积累和练习。但请你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下周的课,别想太多,就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只做一件事。可以是在LMS论坛上回复一个帖子;可以是在课堂上问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也可以是鼓起勇气,去敲响教授Office Hour的门。

你已经勇敢地跨越了半个地球,来到了这里。难道还会害怕一个小小的课堂吗?

去说,去问,去表达。你的留学故事,才刚刚开始,别让它在沉默中悄悄流逝。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79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