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 vs. 留日,纠结的点在哪? |
---|
职业发展:国内机会多、发展快,但“内卷”严重,996是常态?日本节奏慢、天花板低,但工作稳定,能找到work-life balance? |
生活成本:日元汇率走低,在日生活性价比变高?国内一线城市房价、生活开销压力山大? |
个人生活:想念国内的美食、家人和朋友?还是更喜欢日本干净的环境、安定的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
政策福利:日本政府大力吸引人才,签证、永住政策放宽?国内各大城市也有诱人的“抢人大战”福利? |
上周五晚上,研究室的送别会,主角是即将毕业回国的师兄阿哲。大家在新宿一家熟悉的居酒屋里,喝着生啤,聊着未来。阿哲拿到了国内一家互联网大厂的offer,薪水很可观,但他脸上却没什么喜色,反而一直在问已经就职的小林:“你真的决定留在日本了?不后悔吗?”
小林是一家中等规模IT公司的程序员,他笑着说:“暂时不回。我感觉现在留下来,机会比以前好多了。”
这番对话,像一根针,瞬间戳中了在场所有毕业生的心事。是啊,毕业季又到了,这个“回国还是留下”的终极问题,又摆在了每个人的面前。以前,我们总觉得,在日本发展空间有限,薪资涨幅慢,最终还是要回国的。但现在,风向似乎真的变了。国内求职的“卷”,大家有目共睹;而日本这边,从政府到企业,都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向我们这些留学生张开怀抱。
如果你也正站在这个十字路口,一边是家人的期盼和熟悉的故土,一边是悄然变化的异国机会,不妨坐下来,听我聊聊现在日本的真实情况。或许,这道选择题,会有一些新的解法。
日本政府这次是真急了,变着法儿想把你留下来
“以前申请永住,得老老实实待满10年,现在最快1年就行?”
没错,你没听错。这几年,日本应对“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已经把吸引和留住外国高级人才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签证政策的“大放水”。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J-Skip”和“J-Find”这两个新制度?
“J-Skip”(特別高度人材制度)在2023年4月正式推出,简直就是为高学历、高收入的精英们准备的快速通道。只要你的学历、工作经历、年收入等指标加起来达到一个标准(比如硕士学历+年收入2000万日元以上),就能直接申请。拿到这个签证,不仅可以享受各种优待,最夸张的是,最快在日本待满1年,就有资格申请永住(日本的“绿卡”)。
我身边就有一个东大博士毕业的学长,进了一家外资咨询公司,年薪轻松达标。去年刚拿到“J-Skip”签证,今年已经在准备申请永住了。他开玩笑说:“感觉像开了个VIP,以前想都不敢想。”
如果你刚毕业,还没那么高的年薪怎么办?别急,还有“J-Find”(未来創造人材制度)。这个政策是专门为世界顶尖大学的毕业生们准备的。只要你毕业于全球百强大学(包括国内的清北复交浙等),毕业5年内,就可以申请这个签证。它能给你最长2年的时间,合法地留在日本找工作。这简直就是超长待机的“求职缓冲期”。
日本出入国在留管理厅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在日外国人总数达到了创纪录的341万人。其中,持有“高度专门职”签证的人数也在逐年攀升,从2018年的约1.5万人增长到了2023年的近5万人。这背后,就是日本政府清晰的信号:我们需要你,我们希望你留下来。
这些政策不仅仅是一纸文书,它实实在在地降低了我们留下的门槛,给了我们更多的时间和安全感去规划未来。面对这样的“官方邀请”,你还会觉得日本不欢迎你吗?
“岗位稀缺”?那是老黄历了,现在是“企业追着你要人”
聊完政策,我们再来看看最实际的——工作。很多人对日本的印象还停留在“终身雇佣”“论资排辈”,觉得一个萝卜一个坑,没什么好机会。但如果你现在去参加一场合同说明会,或者刷一刷求职网站,你会发现,情况完全不同了。
尤其是在IT和制造业领域,日本正面临着极其严重的“人手不足”。
先说IT行业。日本经济产业省在2019年就发布过一个惊人的预测:到2030年,日本的IT人才缺口将达到79万人。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就是说未来几年,这个行业会持续处于“需大于供”的状态。现在,很多日本IT企业为了招人,已经把条件放宽到了“不问专业、不问国籍”,只要你对编程有兴趣,逻辑思维清晰,他们愿意从零开始培养你。
我认识一个学社会学的学妹,去年毕业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一家系统集成公司(SIer)的面试。公司看中了她的沟通能力和学习意愿,直接给了内定,并提供了长达半年的带薪技术培训。她现在已经是个能独立负责项目的工程师了,起薪比很多文科专业的同学高出一大截。她说:“感觉自己撞上了风口,国内跨专业想进IT,简历关都过不了。”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数据,信息通信业的有效求人倍率(招聘岗位数/求职人数)常年维持在2倍以上,这意味着平均每个求职者面前,都有2个以上的岗位等着他。而且薪资也很有竞争力,IT工程师的平均年薪远高于日本全行业的平均水平,一个应届毕业生拿到400万到500万日元的年薪是很正常的。
制造业也是一样。作为传统强项,日本的汽车、机械、材料等领域依然在全球领先,但同样面临着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的窘境。很多大型制造商,比如丰田、索尼、三菱电机,每年都会大量招聘留学生,特别是理工科背景的。他们看重的是留学生的专业知识、语言能力和国际化视野。
所以,别再用老眼光看日本的就业市场了。这里或许没有国内那种一夜暴富的创业神话,但对于想踏踏实实做技术、找一份稳定且有成长空间工作的同学来说,现在的日本,遍地是机会。
日元汇率:一把让你“反向内卷”的双刃剑
聊到钱,就不能不提最近的日元汇率。很多人看到日元兑人民币汇率跌破“5”,甚至逼近“4.5”,第一反应是:“完了,在日本辛辛苦苦挣的钱,换回国就不值钱了。”
这个想法没错,如果你是打算在日本赚钱寄回家的,那现在的汇率确实不划算。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把视角放在“在日本生活”这件事上,结论就完全不一样了。
对于我们这些在日生活、拿日元薪水的人来说,日元贬值,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成本,在某种程度上“被动降低”了。怎么理解?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的父母每个月给你2000元人民币作为生活费补贴。在汇率是6的时候,你只能换到约3.3万日元。现在汇率是4.8,你就能换到超过4.1万日元。这多出来的8000日元,够你吃好几顿大餐,或者买几件新衣服了。
对于已经工作的人来说,这个优势更明显。假设你在东京每个月工资到手30万日元,房租8万,水电煤气1万,手机费5千,吃饭交通5万,一个月固定开销大概15万日元左右。剩下的15万日元,是你可以自由支配的。在国内一线城市,比如上海,一个月薪1万人民币的白领,除去房租(合租单间可能就要3000-4000元)、通勤、吃饭,每个月能攒下的钱,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根据全球数据库网站Numbeo的最新数据,东京的消费物价指数(不含房租)比上海高约20%,但东京的本地购买力指数却比上海高出近30%。简单来说,虽然东京的东西可能更贵一点,但你的工资在日本能买到的东西和服务,比同等水平的工资在上海能买到的要多。
日元贬值,还让日本的资产变得“便宜”。以前觉得遥不可及的房子,现在折合成人民币,似乎也没那么夸张了。这对于有长远打算,考虑在日本安家的人来说,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利好。
所以,别只盯着汇率的数字唉声叹气。它确实让“把钱带回国”的吸引力下降了,但同时也让“留在日本生活”的性价比,在无形中提高了。这笔账,值得我们每个人重新算一算。
家人的期待和内心的声音,到底该听谁的?
说了这么多日本的好,但我们心里都清楚,这道选择题最难的部分,往往不在于机会和金钱,而在于情感。
“爸妈年纪大了,希望我能回去陪在身边。”
“国内的朋友圈子都在,回去才有归属感。”
“独生子女,不回去感觉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
这些声音,真实而沉重,是每个留学生深夜里都会反复咀嚼的思绪。回国,意味着回到熟悉的文化环境,能随时吃到地道的家乡菜,能陪在父母身边,能和发小闺蜜随时约饭。这种情感上的满足感,是任何异国他乡都无法替代的。
但我们也要问问自己,我们所向往的“回国”,和现实中的“回国”,是一回事吗?
我们怀念的,可能是无忧无虑的大学时光,是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但现实是,一旦回国工作,我们就要立刻投身于国内激烈的职场竞争中。传说中的“996”“大小周”,同事间的“人情世故”,35岁的“职业危机”……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压力。
一位已经回国两年的朋友告诉我,他最不适应的,是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下班后、周末,微信工作群的消息依然响个不停,领导随时可能一个电话打过来。他说:“在日本,下班就是下班,大家分的很清楚。现在感觉自己24小时都在待命,很累。”
这并不是说国内就一定不好,日本就一定完美。每个地方都有它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国内发展速度快,充满活力和机遇,只要你够拼,就能获得飞速的成长和回报。日本社会成熟稳定,规则清晰,尊重个人空间,能让你在工作之余,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这两种生活方式,没有绝对的优劣,只有适不适合你。
在做决定之前,别光听别人怎么说,也别被一时的情绪左右。找个安静的时间,拿出一张纸,左边写下留在日本的利弊,右边写下回国的利弊。把那些你真正在乎的东西,比如事业发展、个人时间、家庭关系、生活环境,都列出来,一项一项地去思考和对比。
更重要的是,要和家人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告诉他们你看到的日本现在的机会,你对国内职场环境的担忧,以及你对自己未来的规划。父母的期待,更多是源于对我们未来的关心和爱。当我们能用成熟、理性的思考,向他们证明我们有能力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时,他们往往会比我们想象中更支持我们的决定。
毕业,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但它不是终点。无论你选择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记住,这都不是一道定生死的选择题。在日本工作几年,积累了经验和资本,再选择回国,或许会是一个更高的起点。同样,回国尝试后发现不适应,再利用自己的日语能力和海外经验,重新寻找来日本的机会,也并非不可能。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最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别让别人的期待,绑架了你的人生。深呼吸,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勇敢地迈出下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