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课程大变天,毕业更难了?

puppy

在哈佛读书的你,最近有没有被“课程大改版”的消息刷屏?听说新增了“伦理与公民”和“数据与量化推理”作为必修,很多人都在哀嚎,感觉毕业更难了,学分压力山大!先别慌,我们帮你仔细扒了扒这次改革的来龙去脉。这背后到底是为了什么?对我们国际生有什么特别的影响?已经定好的修课计划要不要推倒重来?这篇文章不仅会告诉你到底改了什么,更会帮你分析如何调整选课策略,见招拆招。赶紧点进来看看,提前做好规划,轻松拿捏新学期!

新版课程规划避坑指南
1. 提前确认身份: 这次改革主要针对2023年秋季入学及之后的新生(Class of 2027起)。如果你是高年级同学,基本还是按老规矩来,但新规里的某些课程也可能对你开放并满足旧要求,值得关注。
2. “一石二鸟”是王道: 选课时,优先寻找那些既能满足新通识教育要求(比如“伦理与公民”),又能同时计入你专业要求的课程。这是节省学分、减轻负担的最高效方法。
3. 别怕“数据”课: 新增的“数据与量化推理”必修课,不是让你去当数学家。很多课程是为文科生设计的,教的是如何用数据讲故事、识别信息陷阱,是实用技能,不是劝退大魔王。
4. 主动出击问到饱: 你的Academic Advisor、专业系的Director of Undergraduate Studies (DUS)、高年级学长学姐,都是你的宝贵信息来源。别一个人对着选课系统发愁,一杯咖啡的时间,可能就帮你理清了未来一年的规划。

“完了完了,我的四年修课计划,是不是要全部推倒重来?”

上周,在剑桥知名的Tatte面包店里,我旁边桌坐着两个大一新生。其中一个女孩,正指着手机屏幕上的《哈佛深红报》(The Harvard Crimson)文章,一脸愁容地对同伴说。她俩的对话,几乎是最近每个哈佛学生,尤其是国际生心头的真实写照。手机里刷屏的,正是哈佛本科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program)“大变天”的消息。

消息的核心很简单粗暴:哈佛的毕业要求改了。新增了两个听起来就“硬核”的必修领域——“伦理与公民”(Ethics & Civics)和“数据与量化推理”(Data and Quantitative Reasoning)。一时间,各种哀嚎声四起:“文科生也要被逼着学数据了?”“Ethics课全是西方哲学经典,我们国际生读得懂、说得过美国同学吗?”“本来学分就紧张,现在毕业是不是更难了?”

先别慌!作为在lxs.net混迹多年的小编,我最懂这种“计划赶不上变化”的留学生式焦虑。所以,我花了不少时间,帮你把这次改革的里里外外都扒了个遍。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课程调整,更像是哈佛在告诉我们:未来世界需要的人才,标准变了。这篇文章,咱们就用大白话聊聊,这风到底往哪儿吹,我们又该怎么顺风而行。

到底改了啥?新版“毕业套餐”长这样

咱们先来看看菜单到底换了什么菜。以前,哈佛的通识教育要求学生从八个领域里选课,像什么“审美与阐释理解”、“社会科学”、“科学与技术”等等,选择相对自由。但从2023年入学的Class of 2027开始,所有人都必须遵循新的“四四方方”框架。

这个新框架,官方称之为四大“视角”(Perspectives),要求学生在每个视角下至少修一门课:

  • 审美与文化 (Aesthetics & Culture)
  • 历史、社会与个人 (Histories, Societies, Individuals)
  • 科学与技术在社会 (Science & Technology in Society)
  • 伦理与公民 (Ethics & Civics)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嗨,不就是换了个名字嘛?别急,重头戏在后面。除了这四个视角,学校还强制规定,所有学生,无论你是什么专业,都必须完成三项“通用要求”(Common Requirements):

1. 写作课 (Expository Writing): 这个是老传统了,每个大一新生都要上的“写作大魔咒”Expos 20,没变。

2. 语言课 (Language): 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外语能力,也没变。

3. 数据与量化推理 (Quantitative Reasoning with Data): 这就是第一个“新人”。要求所有学生必须修一门被认证为“QR with Data”的课程。

所以,真正的“大地震”,就是所有人都必须和“伦理与公民”以及“数据与量化推理”这两个新朋友打交道。根据哈佛大学文理学院(FAS)的数据,为了匹配新规,超过500门现有课程被重新评估和分类,同时还在不断设计全新的课程来填充这些要求。这意味着,你熟悉的选课列表,正在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洗牌”。

举个真实的例子,之前一个学社会学的朋友,他的修课路径可以完美避开所有高等数学。但现在,他的学弟学妹们,即便主修的是19世纪欧洲文学,也必须找一门带“数据”标签的课,并且通过它。对于一个看到Excel表格就头疼的文科生来说,这种冲击力,不亚于告诉一个CS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必须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来写。

哈佛为啥突然“搞事情”?背后是整个世界的焦虑

很多人不理解,好好的课程体系,为什么要大动干戈?其实,这不是哈佛的心血来潮,而是对我们所处时代的回应。这次改革的委员会主席,哲学系教授Sean D. Kelly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我们旨在为学生应对一个深刻而加速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

你看,这句话背后藏着两个关键词:伦理和数据。

先说“伦理与公民”。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共识撕裂、观点极化的世界。从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战,到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全球大辩论,再到气候变化下的国际责任……哪一个不是复杂的伦理和公民问题?哈佛认为,未来的领袖,不能只是一个专业技术过硬的“工具人”,更必须是一个有能力在复杂道德困境中做出明智判断、并能有效参与公共生活的“公民”。

比如,一个计算机系的学生,他设计的算法可能会影响数百万人的信息获取,甚至影响一场选举的结果。如果他脑子里没有一根“伦理”的弦,后果不堪设想。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的报告,与AI相关的伦理专家和治理专家的需求,在未来五年预计将增长超过30%。哈佛此举,正是在为这个未来提前布局。

再说“数据与量化推理”。“数据是新的石油”这句话你可能都听腻了,但这确实是现实。现在,无论你是研究古罗马历史,还是做市场营销,或是从事医疗行业,你都离不开数据。历史学家需要用数据分析古代文献的词频,市场经理需要看用户数据来制定策略,医生需要解读临床试验的统计结果。

斯坦福大学早在2021年就启动了类似的课程改革,新增了名为“COLLEGE”的一年级必修课,重点关注“公民、伦理和有效思维”。耶鲁大学的通识教育也一直强调“量化推理”能力。这说明,顶尖大学们有一个共识:过去那种“文科生不懂数据,理科生不谈人文”的时代,已经彻底翻篇了。哈佛不希望它的毕业生,在未来十年因为缺乏基本的数据素养而被淘汰。

我认识一位去年毕业、现在在纽约一家咨询公司工作的学姐,她就跟我感慨:“我真希望本科时有人逼我学一门R语言或Python。现在工作中,周围同事,无论什么背景,都能随手拉个数据图表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我一个学政治的,硬是靠着YouTube教程,花了三个月才补上这一课,太痛苦了。”她的经历,就是哈佛这次改革最想避免的未来。

对咱们国际生,影响到底有多大?

好了,道理都懂,但具体到我们这些母语非英语、文化背景也不同的国际生身上,挑战可能就更具体了。

挑战一:“伦理与公民”课的文化壁垒和语言压力

这类课程通常涉及大量的阅读、写作和课堂讨论,内容多半围绕美国或西方世界的政治哲学、法律案例和社会历史。比如,课堂上可能会讨论约翰·洛克的《政府论》、美国宪法修正案,或是“罗诉韦德案”的争议。对于一个美国学生来说,这些可能是他们高中历史课就接触过的内容。但对于我们,可能每一个名词都需要去查维基百科。

更关键的是课堂讨论。教授常常会抛出一个开放性问题,比如“你认为言论自由的边界在哪里?”然后期待学生们唇枪舌战。在这种环境下,我们不仅要克服语言障碍,快速组织观点,还要理解对话背后的文化语境。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听得懂,但插不上话”的尴尬境地,而课堂参与度往往还占总成绩的15%-20%。

一位来自韩国的大二学妹就曾向我吐槽,她上学期选了一门名为“民主的困境”的课,班里同学引用美国最高法院判例信手拈来,而她连那些大法官的名字都认不全,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整个学期都非常压抑。

挑战二:“数据与量化推理”课的“数学恐惧”

很多选择人文学科的国际生,可能当初就是为了远离数学。现在,一门关于“数据”和“量化”的必修课从天而降,简直是噩梦。大家会本能地担心:这是不是要学微积分和线性代数?我的数学基础那么差,会不会挂科?

这种担心很普遍。根据哈佛校内的一项调查,约有32%的非STEM专业学生表示对量化课程感到“高度焦虑”。对国际生来说,还要加上适应英文教学、理解专业术语的难度,焦虑感可能会加倍。

挑战三:打乱的全盘规划

对于那些目标明确的学生,比如想四年修完一个双学位,或者要完成繁重的Pre-med(医学预科)课程,再挤出两个学分给这些“计划外”的必修课,意味着他们的选课自由度被大大压缩。可能原本可以用来自我探索、选一些“有趣但无用”的课的elective slot(任选学分),现在必须“奉献”给通识教育。这意味着,你的学习路径会变得更加功利和紧张,试错的空间也变小了。

别慌!超实用的选课攻略来了

说了这么多挑战,不是为了贩卖焦虑。恰恰相反,看清了问题,我们才能“见招拆招”。下面这些策略,都是学长学姐们用血泪和经验换来的,赶紧拿小本本记下。

第一招:学会“一石二鸟”,让一门课干两份活

这是整个选课策略的精髓!哈佛的课程体系是允许“交叉认证”(cross-listing)的。也就是说,一门课可以同时满足多个要求。你的首要任务,就是在选课系统(my.harvard)里,找到那些既能满足新的通识教育要求,又能满足你专业(Concentration)要求的“神仙课程”。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一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你发现有一门叫“数据时代的经济正义”(Economic Justice in the Age of Data)的课。这门课在课程标签上,可能同时被标记为“伦理与公民”和“经济学选修课”。选它!这样你就用一个课程名额,同时搞定了两个毕业要求,简直血赚!

如何寻找?在my.harvard的课程搜索里,你可以使用高级筛选功能。一边勾选你的专业,另一边勾选你想满足的通识教育类别,比如“Data and Quantitative Reasoning”。系统会帮你列出所有符合条件的“跨界”课程。多花点时间在筛选上,绝对比你多修一门课要划算。

第二招:把“必修”变成你的“加分项”

不要把这些必修课看作是负担,而要把它们当作武装自己的机会。选课的时候,带着你的专业兴趣和职业规划去选。

对于“数据与量化推理”:如果你是历史系学生,可以找一门叫“数字人文入门”(Introduct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的课,学习如何用数据分析工具来研究历史文本,这会让你在申请研究生或找工作时,成为一个非常独特的候选人。如果你是学新闻的,那“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课程简直是为你量身定做。

哈佛提供了很多“温柔”的QR课程,比如广受欢迎的CS50(计算机科学导论),它以其趣味性和实用性著称,很多文科生都把它当成“扫盲课”来上。还有像“The Art of Numbers”这样的课,专注于教你如何批判性地看待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而不是推导复杂的公式。记住,学校的目标是提升你的数据素养,不是把你变成一个程序员。

对于“伦理与公民”:把它当成一个深入了解美国社会和西方思维方式的窗口。这对于未来想在美国工作或生活的你来说,是无价的。此外,这类课程极大地锻炼批判性思维和公开演讲能力。一开始可能会不适应,但一个学期下来,你会发现自己用英语辩论的能力,以及逻辑的严谨性,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第三招:把你能问的人都问一遍

千万不要一个人埋头研究!信息战,打的就是资源差。你的资源库包括:

  • Academic Advisor: 每个新生都会被分配一个学术导师。开学前、选课季,一定要约他们聊。告诉他们你的专业兴趣、你的担忧,他们会给你最官方、最靠谱的建议。
  • 专业顾问 (DUS/Adviser): 当你确定了专业方向后,系里的本科生教学主任(Director of Undergraduate Studies)或专业顾问是你最好的朋友。他们最清楚哪些课可以“一石二鸟”,哪些教授对国际生更友好。
  • 学长学姐: 这是最真实、最接地气的信息来源。他们会告诉你哪门课的教授口音清晰、给分如何,哪门课的阅读量对非母语者来说可以承受。多参加社团活动,多在饭堂里和人聊天,这些非正式的交流,往往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选课灵感。

记住一句话:在哈佛,脸皮厚一点,你能获得的回报是巨大的。主动发邮件、预约Office Hour,没有人会拒绝一个渴望学习的学生。

所以,哈佛的课程改革,真的让毕业更难了吗?从学分要求上来说,没有增加。但从能力要求上来说,是的,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一次,当你在拉蒙特图书馆(Lamont Library)为如何排满你的study card而头疼时,不妨换个角度想想。这不仅仅是打勾完成一项项毕业要求,这更像是哈佛在逼着你,为你走出校门后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多备几件盔甲。那门让你头疼的数据课,也许某天能帮你识破一份充满误导性数据的商业报告;那门让你在课堂上不敢发言的伦理课,也许未来会帮助你在职业生涯的关键路口,做出一个对得起良心的选择。

这不就是我们漂洋过海,来到这里所追求的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8902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