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科毕业生,现在都去哪儿了

puppy

嗨,同为商科生的你,是不是也常常焦虑毕业后到底能去哪儿?感觉以前学长学姐那套“不是投行就是咨询”的老路子,在今年的就业市场下好像有点走不通了。这篇文章就来跟你好好聊聊,在科技大厂裁员、金融圈风向转变的当下,美国商科毕业生们真实的求职选择。我们不聊虚的,直接告诉你大家都在往哪些“新风口”行业挤,哪些曾经的热门岗位正在降温,还有哪些闷声发大财的宝藏赛道对咱们留学生更友好。别再一个人迷茫啦,快来看看最新的行情,早点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找到新方向!

小编悄悄话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绝对是干货满满。我们扒了最新的行业报告,也问了不少已经上岸的学长学姐。建议你泡杯咖啡,找个安静的地方,花点时间慢慢看。别只收藏不看,里面的信息可能就帮你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哦!

美国商科毕业生,现在都去哪儿了?

嗨,我是 lxs.net 的小编,一个同样在商学院里熬过无数个 due、刷过无数个 case 的“过来人”。

还记得去年秋招季,我那个在南加大(USC)读金融的朋友 Leo 吗?GPA 3.9,投资社团主席,简历闪闪发光,目标明确——华尔街投行。他一路过关斩将,拿下了好几个顶级投行的终面,感觉offer已经是囊中之物。结果呢?一封封感谢信接踵而至,最常看到的一句话是:“Due to the current market conditions, we have decided to reduce our hiring targets.”

Leo 当时整个人都懵了。他想不通,为什么以前学长学姐走得通的路,到他这里突然就变成了死胡同?他把自己关在公寓里焦虑了好几周,每天疯狂地刷着 LinkedIn,看着科技大厂裁员的新闻和金融圈缩招的帖子,感觉整个世界都在收缩。

这个场景,你是不是也觉得似曾相识?或者,这正是你当下正在经历的迷茫和焦虑。感觉以前那套“不是投行就是咨询”的毕业路径,在今年的就业市场下好像有点走不通了。那么,现实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这些商科留学生,现在到底该把目光投向哪里?

这篇文章,就是来跟你好好聊聊这个现实问题的。我们不聊虚的,直接告诉你,在科技大厂裁员、金融圈风向转变的当下,美国商科毕业生们真实的求职选择。大家都在往哪些“新风口”行业挤,哪些曾经的热门岗位正在降温,还有哪些闷声发大财的宝藏赛道对咱们留学生更友好。别再一个人迷茫啦,快来看看最新的行情,早点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找到新方向!

“老牌”赛道风光不再?金融圈的“新宠”与“失宠”

先来说说咱们商科生最心心念念的金融圈。华尔街,这个词自带光环,但今年的光环似乎有点黯淡。

曾经最火热的投资银行部门(IBD),现在感受到了阵阵寒意。为什么?说白了,投行主要靠企业并购(M&A)和上市(IPO)赚钱。可是在全球加息、经济不确定的背景下,企业做大交易、急着上市的意愿都大大降低了。根据 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 的数据,全球 M&A 交易额在2023年经历了大幅下滑,虽然2024年有所回暖,但远未回到2021年的巅峰时期。结果就是,高盛、摩根士丹利这些大行从2022年底就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裁员,校招名额也一缩再缩。我认识的一个在 NYU Stern 的学姐,手握两个暑期投行实习,但在秋招时依然屡屡碰壁,最后不得不接受了一家精品投行(Boutique Bank)的 offer。她的感受是:“现在不是你挑银行,是银行在挑你,而且是从一堆最顶尖的候选人里挑几个而已。”

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圈就没机会了。恰恰相反,当一扇门关上时,另一扇窗正在打开。钱,只是换了个地方流动。

那现在哪里是“新风口”?答案之一是:私人信贷(Private Credit)

这是个听起来有点陌生的词,但它现在是华尔街最炙手可热的领域。简单理解,以前公司需要贷款,主要找摩根大通这样的商业银行。现在,它们可以直接向 Blackstone、Apollo、KKR 这样的私募巨头的信贷基金借钱。这些基金手握重金,动作又快,越来越受企业欢迎。根据数据提供商 Preqin 的预测,全球私人信贷市场的资产规模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惊人的2.8万亿美元,几乎是现在的两倍。这对我们商科生意味着什么?大量的就业机会!这些基金需要招聘无数的信贷分析师(Credit Analyst)、投资组合经理(Portfolio Manager)来评估风险、管理资金。而且,这些岗位的薪酬和职业发展完全不输传统投行,甚至工作强度可能还更人性化一点。

另一个依旧坚挺的赛道是财富管理(Wealth Management)私人银行(Private Banking)

无论经济好坏,有钱人总是需要人来帮他们打理资产的。这个行业的核心是建立和维护客户关系,对沟通能力、情商和责任心的要求很高,而这恰恰是很多商科生擅长的。像 J.P. Morgan Private Bank、Morgan Stanley Wealth Management 这样的顶级机构,每年都会稳定地招聘客户分析师或理财顾问助理。虽然入门薪水可能不如投行那么惊人,但它的优势在于稳定性高、职业寿命长,而且对于有志于积累人脉、未来自己创业的同学来说,是一个绝佳的平台。

告别“大厂”滤镜,科技圈的务实转向

聊完金融,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商科生的心头好——科技行业。曾几何时,能进入 FAANG(现在叫 MANGA)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目标。但从2022年底开始的裁员潮,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所有人。

我们先看一组残酷的数据。根据追踪网站 Layoffs.fyi 的统计,仅2023年一年,全球科技行业就有超过1100家公司裁员,影响了超过26万名员工。Google、Meta、Amazon、Microsoft 无一幸免。这波裁员潮冲击的不仅仅是工程师,也包括了大量商科生青睐的岗位,比如商业分析师(Business Analyst)、数据分析师(Data Analyst)、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和项目经理(Program Manager)。以前那种“海量招聘、快速扩张”的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的大厂在招聘时变得异常谨慎,追求的是“有效增长”,每一个 HC(Headcount)都卡得死死的。

所以,是不是就不要考虑科技行业了?当然不是。科技的浪潮从未停止,只是流向变了。我们需要做的,是摘掉“大厂滤镜”,看看那些真正代表未来的地方。

首当其冲的,毫无疑问是 AI 领域

现在,如果你简历上没有一点和 AI 相关的东西,你可能都过不了 HR 的第一轮筛选。但这不意味着你必须得会写代码、会训练模型。AI 行业的爆发,催生了大量非技术类的商业岗位。一个再牛的 AI 模型,如果不能商业化、卖不出去,那它就一文不值。因此,能够连接技术和市场的“市场推广”(Go-to-Market, GTM)角色变得异常抢手。

比如,产品营销经理(Product Marketing Manager),负责把复杂的技术概念包装成客户能听懂的价值主张;解决方案工程师(Solutions Engineer),负责在售前向客户演示产品、设计解决方案;业务拓展(Business Development),负责寻找和建立生态合作伙伴关系。像 OpenAI、Anthropic 这样的明星公司虽然门槛极高,但围绕它们生态的成千上万家应用层创业公司,比如各类 AI SaaS 工具,正在大量招聘商业人才。一位从伯克利哈斯商学院毕业的学长,去年就加入了一家做 AI 法律文档分析的初创公司,担任 GTM Strategy 经理,他说:“这里虽然没有大厂的免费午餐,但每天都在接触最前沿的东西,成长速度是过去的好几倍。”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务实方向是垂直领域的 SaaS(Vertical SaaS)

这是什么意思呢?像 Salesforce、Slack 这种是“水平SaaS”,给所有行业的公司用。而“垂直SaaS”则是专注于服务某一个特定行业,比如给建筑行业用的项目管理软件 Procore,给生命科学行业用的合规软件 Veeva Systems。这类公司的好处在于,它们深深扎根于一个行业,客户粘性极高,业务模式非常稳定,受经济周期的影响也小。它们需要的是既懂商业、又愿意深入了解某个特定行业的毕业生。对于商科生来说,这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你可以在这里成为一个懂技术的行业专家,而不是一颗大机器里的螺丝钉。

闷声发大财?这些“宝藏”赛道别错过

除了金融和科技这两个聚光灯下的行业,还有一些领域,它们可能不总是在新闻头条上,但增长稳定,机会众多,而且对我们留学生非常友好。这些,就是我们说的“闷声发大财”的宝藏赛道。

第一个要提的,就是能源转型与气候科技(Energy Transition & Climate Tech)

这绝对是未来十年美国最有前景的行业之一,没有之一。背后最大的推动力,是美国政府的《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该法案计划投入数千亿美元用于补贴清洁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这笔钱正在催生一个巨大的市场。从太阳能、风能发电,到电池储能技术,再到电动汽车充电桩网络,整个产业链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

这个行业里充满了商科生的机会。比如,每一个新的太阳能电站或风力发电场,都需要项目融资(Project Finance)专家来构建复杂的财务模型,确保项目能赚钱;能源公司需要企业战略(Corporate Strategy)企业发展(Corporate Development)团队来分析市场、收购新的技术公司。像 NextEra Energy、Constellation Energy 这样的能源巨头,以及无数的创业公司,都在积极招人。这些公司往往是重资产、长周期运营,业务稳定,也非常愿意为优秀的国际人才提供签证支持。

第二个宝藏赛道,是医疗健康产业(Healthcare Industry)的非临床岗位。

美国的医疗健康支出占其 GDP 的近 18%,这是一个庞大且不受经济衰退影响的“刚需”行业。除了医生和护士,这个庞大的体系需要大量的商业人才来维持运转。你可以考虑的方向有很多:

  • 医院管理和运营:像 Mayo Clinic、Cleveland Clinic 这样顶级的医疗系统,其内部有专门的战略规划、财务分析和运营改进团队,工作性质类似于内部咨询。

  • 制药和生物科技公司:辉瑞(Pfizer)、默克(Merck)、强生(Johnson & Johnson)这些大药厂,除了研发,还有庞大的市场、销售、战略和财务部门。它们的管培生项目是很多商学院毕业生的理想去处。

  • 医疗科技(MedTech):美敦力(Medtronic)、雅培(Abbott)这些公司,生产从心脏起搏器到血糖监测仪的各种设备。它们需要产品经理来定义下一代产品,需要市场分析师来研究竞争格局。

这个行业门槛相对较高,因为它需要你对复杂的医疗体系和法规有所了解。但一旦你进入了这个领域,职业道路会非常稳定和清晰,而且你所做的工作有着实实在在的社会影响力。

最后一个推荐的,是看似传统但历久弥新的消费品(CPG)行业

宝洁(P&G)、联合利华(Unilever)、欧莱雅(L'Oréal)、百事(PepsiCo)……这些名字你一定不陌生。CPG 行业是商学院市场营销方向毕业生的传统“圣地”。经典的品牌管理(Brand Management)职业路径,让你像一个 CEO 一样,全面负责一个品牌的损益、战略、营销和产品创新。这个行业能提供非常系统化的商业培训,而且这些跨国公司全球化程度高,对国际背景的人才需求一直都在。虽然它可能没有科技公司那样的高速增长故事,但它能教会你最扎实的商业基本功。

好了,聊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觉得信息量有点大。其实,我想说的核心就一件事:别再用老地图去找新大陆了。

以前那套非黑即白的求职思路——“去不了高盛就等于失败”——已经完全过时了。现在的就业市场,更像是一个多元化的生态系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机会和可能性。

所以,别再只盯着那些闪闪发光的公司名字了。花点时间,问问自己真正对什么感兴趣。是喜欢和数据打交道,还是喜欢和人打交道?是渴望改变世界的宏大叙事,还是享受在一个细分领域里深耕的乐趣?

找到那个让你兴奋的方向,然后一头扎进去。去参加那个行业的线上研讨会,去 LinkedIn 上找那个领域的校友聊天,去把那个行业的专业术语都搞懂。当你能用内行人的口吻,去讲述你为什么热爱这个行业,为什么你能为这个行业创造价值时,你离 offer 也就不远了。

还记得我们开头提到的 Leo 吗?他最后接了德州奥斯汀一家做供应链管理 SaaS 公司的 offer,岗位是战略与业务运营。他说,刚开始他也觉得不甘心,毕竟这和他的华尔街之梦相去甚远。但入职半年后,他发现自己比那些在投行里天天做 PPT 到凌晨的同学过得开心多了。他能直接参与公司核心的战略决策,亲眼看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被执行,那种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

路不止一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放宽视野,你会发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加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081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