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国立读发展经济是什么体验?

puppy

我来跟你唠唠嗑!这里不只是啃理论,更是实打实的技能训练。从硬核的计量经济学,到手把手教你跑STATA数据分析,课程设计得特别接地气。最棒的是,那些教科书上的大牛教授,下课后真的可以和你面对面讨论问题,亲切得不像话。而且身在首都堪培拉,我们有机会接触到澳洲政府、世界银行等机构的一手资源和讲座,视野一下子就打开了。当然,学习压力也不小,但和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学霸朋友们一起小组讨论、互相打气,感觉超棒。想知道具体的课程设置、毕业后大家都在做什么、以及我踩过的那些坑吗?这篇文章给你最真实的第一手分享!

小编悄悄话
嘿,朋友!这篇文章有点长,全是我的心里话和实打实的干货,建议你泡杯咖啡或者茶,慢慢看。里面提到的课程代码、教授名字可能会随着时间变化,所以在你做最终决定前,一定要去澳国立(ANU)官网核实最新的信息哦!祝你阅读愉快!

在澳国立读发展经济是什么体验?

还记得那个周二的深夜,我对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STATA代码,感觉整个世界都在旋转。那是一份关于“印度尼西亚农村小额信贷对女性赋权影响”的实证分析报告,我的回归模型跑了十几遍,结果还是不显著。窗外,堪培拉的风呼呼地刮着,图书馆的灯火通明,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为什么要来这里自讨苦吃?”

这个问题,我想每个留学生在深夜赶due的时候都问过自己。但神奇的是,第二天,当我在课堂上把我的困境和教授、同学一说,来自哥伦比亚的同学分享了他们国家类似的案例,教授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模型里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并建议我试试工具变量法。那一瞬间,思路“唰”地一下就打开了。我突然明白了,来ANU读发展经济学,从来不只是为了拿一个学位,而是为了获得这种“啊哈!”的时刻,为了在一群志同道合的聪明人中,找到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钥匙。这篇文章,就是想跟你唠唠,在这里“自讨苦吃”的体验,到底有多值。

不只是“学经济”,更像是在“练兵”

如果你以为发展经济学就是天天抱着书本啃理论,那就大错特错了。ANU,特别是它背后的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Crawford School of Public Policy),简直就是一个技能训练营。这一点,从它的课程设置上就看得清清楚楚。

克劳福德学院在发展研究领域的名气不是吹的。根据2023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ANU的发展研究(Development Studies)排在全球第11位,全澳洲第一。这个排名背后,是硬核的课程体系支撑。

我们的核心课程,几乎绕不开两座大山:高级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及计量经济学。尤其是计量,简直是灵魂所在。课程代号为IDEC8088的《应用计量经济学》是很多人的噩梦,也是收获最大的地方。这门课不会长篇大论地跟你讲理论推导,而是直接把你扔进“战场”。教授会给你一个真实的数据库,比如世界银行某个国家的生活水平调查数据,然后告诉你:“去,分析一下教育回报率。”

你得自己清理数据、定义变量、选择合适的模型(OLS?Logit?还是固定效应模型?),然后用STATA或者R语言去实现它。每周的Lab课,就是手把手教你敲代码。我记得有一次的作业是分析一个非洲国家的扶贫项目效果,数据量巨大且“脏”得不行,充满了缺失值和异常值。我们小组三个人,熬了两个通宵,光是数据清洗就花了十几个小时。但当你最终跑出一个稳健且有意义的结果,并在报告里写下“我们的研究发现,该项目使项目地家庭的年收入显著提高了5.3%”时,那种成就感,比考一百分还爽。这已经不是在做作业了,这是在模拟一个真正的经济分析师或者政策评估专家的工作。

这种“干中学”的模式贯穿始终。在《成本效益分析》这门课上,我们不是背公式,而是被要求为一个虚拟的“在堪培拉修建轻轨延长线”项目做一份完整的成本效益分析报告,要考虑到环境影响、社会公平、长期效益等各种因素,最后还要给出一个明确的“是否建议投资”的结论。这种训练,让你毕业后进入任何机构,都能立刻上手。

教科书里的大牛,就是你身边的“答疑机”

来ANU之前,我也在网上查过教授们的资料,一看简历,个个都是“大神”级别的。比如,教我们贸易与发展课程的教授,之前就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顾问;研究贫困问题的教授,常年为亚洲开发银行(ADB)做项目评估。我当时心里直打鼓,这些大牛会不会高高在上,很难接近?

事实证明,我完全想多了。这里的教授,亲切得不像话。他们严格遵守每周的Office Hour,只要你预约,他们会花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耐心地解答你任何“小白”级别的问题。我前面提到的那个计量模型跑不出来的夜晚,第二天我就抱着电脑冲进了教授的办公室。他没有丝毫的不耐烦,反而饶有兴致地和我一起看代码,帮我一行一行地debug,还给我推荐了两篇最新的相关研究论文。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非常乐于分享自己在“象牙塔”之外的真实经历。我记得Raghbendra Jha教授在讲粮食安全问题时,讲到他在印度农村做田野调查的亲身经历,比如当地农民如何利用一个很小的技术创新来对抗干旱。这些故事,远比教科书上的模型和理论来得生动,也让我们深刻理解到,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他们的生活。

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你不再害怕提问,甚至敢于在课堂上挑战教授的观点。有一次,我们讨论关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东道国技术外溢的效应,一位来自越南的同学就根据他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对文献中的主流观点提出了质疑。教授不但没有反驳,反而鼓励大家一起讨论,最后整个课堂变成了一场关于全球化利弊的精彩辩论。这种开放、平等的学术氛围,真的非常宝贵。

身在“澳村”首都,坐拥独一无二的资源

很多人一听堪培拉,第一反应是“村”。没错,和悉尼、墨尔本比,它确实不大,夜生活也基本等于没有。但对于学公共政策和发展经济的人来说,堪培拉简直就是一座金矿。

作为澳大利亚的首都,这里是联邦政府的心脏。澳洲财政部(The Treasury)、外交贸易部(DFAT)、总理内阁部(PMC)以及澳大利亚储备银行(RBA)的核心部门都在这里。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有得天独厚的“近水楼台”。

学院会频繁地邀请这些机构的官员来开讲座或担任客座讲师。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澳洲财政部负责国际宏观经济分析的首席顾问来给我们做分享,主题是“全球经济前景与澳大利亚的应对”。他分享的内容,很多都是尚未公开发布的内部预测和政策考量。听完讲座,你再去看新闻,会对澳洲的经济政策有完全不同维度的理解。这种一手信息和深度洞察,是在任何书本上都学不到的。

除了政府机构,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也在堪培拉设有办公室。ANU和它们有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我们经常能收到这些机构举办的公开研讨会邀请。我有同学就通过参加一个世界银行的活动,认识了里面的项目官员,后来成功申请到了他们的实习机会。这种地理位置带来的网络效应,是其他城市的大学无法比拟的。

ANU自身也像一个政策智库。学校里有各种研究中心,比如澳大利亚-日本研究中心、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等,常年举办高质量的学术会议。在这里,你可能前一天还在和同学们讨论发展援助的效率问题,第二天就能在会场上亲耳听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或者某国前央行行长就同一个问题发表主题演讲。视野,就是这样一点点被打开的。

和“神仙”同学组队,压力与动力齐飞

说实话,在ANU读书,压力真的不小。课程节奏快,阅读量巨大,每周都有各种presentation和essay。但你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的同学,是压力来源,更是你最大的动力。

克劳福德学院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一个班里可能有来自二十多个不同国家的学生。我的同学背景五花八门:有印尼财政部的公务员,有在联合国做过志愿者的德国小哥,有哥伦比亚的银行家,还有来自太平洋岛国图瓦卢、专门来学习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政府官员。

和这群“神仙”同学一起做小组作业,是一种奇妙的体验。比如,我们讨论一个关于“资源诅咒”的案例,来自尼日利亚的同学会马上分享他们国家石油产业的真实困境;讨论普惠金融,来自孟加拉国的同学就能讲出格莱珉银行的第一手故事。每个人都从自己国家的经验出发,理论和现实在这里激烈碰撞。你会发现,原来一个经济模型在不同的制度和文化背景下,会有截然不同的适用性。这种学习方式,让你对发展问题的理解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刻。

大家虽然是学霸,但氛围非常友好和协作。我们有一个自发形成的学习小组,每周固定时间一起讨论作业,分享笔记。谁的STATA代码卡住了,往群里一发,马上就有人出来帮忙。考试周,大家会一起在图书馆刷夜,互相加油打气,分享找到的复习资料。这种“战友情”,让高强度的学习生活变得温暖而有趣。

毕业后,我们都去了哪里?

这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了。读完这个项目,出路到底怎么样?

总的来说,出路相当多元化。很大一部分国际学生,特别是那些本身就是政府派遣的公务员,毕业后会回到自己国家的政府部门,比如财政部、中央银行、发展规划部等,运用学到的技能去制定和评估政策。我的一个印尼朋友,回去后就在他们国家的国家发展规划署工作,直接参与到了首都搬迁计划的经济评估中。

另一大去向是国际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洲开发银行(ADB)以及各国的开发署(如DFAT, USAID)都是热门选择。ANU的学历和在这里建立的人脉,是申请这些机构非常有力的敲门砖。我认识的一个学姐,毕业后通过层层选拔,进入了世界银行的青年专家项目(Young Professionals Program),现在在华盛顿总部工作。

当然,也有不少人选择进入私营部门,特别是咨询公司的国际发展或政府事务部门,比如普华永道、德勤等。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政府或大型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服务。还有一小部分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的同学,会选择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ANU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读博平台,很多教授都乐于招收自己优秀的学生。

我踩过的坑,希望你能避开

说了这么多好的,也得聊聊我走过的弯路,给后来的你提个醒。

第一,千万别低估了数学和统计的基础。虽然课程叫“发展经济学”,但骨子里还是“经济学”,对数理能力的要求不低。我当时就是仗着本科经济学学得还行,没怎么复习就来了,结果第一节计量课就有点懵。所以,如果你决定要来,请一定在开学前,把你的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捡起来,最好再预习一下STATA的基本操作。这样能让你平稳地度过最开始的适应期。

第二,脸皮要厚,主动去“麻烦”教授。我刚开始总觉得自己的问题太简单,不好意思去问教授,总想自己解决。结果经常是自己钻牛角尖好几天,教授可能一句话就点醒了。后来我才明白,Office Hour就是给你用的,教授们也很欢迎学生去交流。主动沟通,不仅能解决学业问题,还能让教授认识你,未来写推荐信什么的也大有帮助。

第三,别只埋头读书,多去参加活动和社交。堪培拉虽然“村”,但各种高质量的讲座、研讨会和社交活动非常多。这些是拓展视野、建立人脉的绝佳机会。不要因为一篇essay没写完就放弃一个和澳洲央行行长面对面的机会。学业固然重要,但在这里建立的connection,可能会让你受益终身。

堪培拉的冬天很冷,图书馆的灯也总是亮到半夜。但当你用自己跑出来的数据,去验证一个能让某个村庄的孩子多上一年学的政策时,你会觉得这一切都值了。那种感觉,就像你在漆黑的夜里,亲手点亮了一盏小小的灯。如果你也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也想用自己的知识做点什么,想让那些冰冷的数字变得有温度,那ANU的这个项目,可能就是你很棒的一个起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311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