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校探秘:在耶鲁读书是什么体验

puppy

传说中的耶鲁,除了漂亮的哥特式建筑和数不清的大牛校友,真实的学生生活到底什么样?这里的课业压力真的那么“劝退”吗?大神教授真的会跟你一起喝咖啡聊人生?住宿学院制是不是真的像家一样温暖,还是“社恐”地狱?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会带你钻进那些让你泡到不想走的图书馆,体验一把深夜赶due的崩溃与成就感,聊聊耶鲁人津津乐道的“奇葩”传统,更重要的是,作为国际生,如何在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归属感。想知道最接地气的耶鲁生存指南,这里有学长学姐的第一手分享!

新生心态调整小贴士
别怕“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刚到耶鲁,周围都是“神仙打架”,感觉自己是“混”进来的?别慌,99%的新生都这么想过,包括你身边那个看起来超自信的美国小哥。你的录取通知书就是最好的证明。
学会拒绝,也学会求助:耶鲁的资源和机会多到爆炸,但你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别为了FOMO(害怕错过)把自己累垮。同时,无论是学业还是心理,遇到困难一定要开口,writing center、心理咨询中心、你的Dean,他们都在那儿等着帮你。
你的“耶鲁体验”由你定义:不要被电影或传说绑架。你不需要加入兄弟会,也不需要成为某个社团的主席才能拥有完美的耶鲁四年。找到自己舒服的节奏,结交三五好友,上一门让你热血沸腾的课,这就是最棒的体验。

梦校探秘:在耶鲁读书是什么体验

我还记得四年前的那个八月底,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第一次站在纽黑文Old Campus的草坪上。阳光穿过Harkness Tower的尖顶,洒在一张张兴奋又有点迷茫的脸上。我身边,一个来自加州的女孩在和父母拥抱告别,不远处,一个穿着耶鲁卫衣的学长正在热情地指路。那一刻,巨大的不真实感包围了我。这就是耶鲁?那个只在画册和梦里出现过的地方?接下来四年,我真的要在这里生活和学习了吗?兴奋、期待,还有一丝藏不住的恐惧——我,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留学生,能在这里生存下去吗?

这个问题,相信是每一个拿到梦校offer的留学生都会在心里反复问自己的。今天,作为一名已经“毕业”的学姐,我想和你聊聊,褪去光环后,一个真实的耶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课业压力山大?耶鲁的‘学’问其实是门艺术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学习。耶鲁的课业压力大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它不是那种让你死记硬背的“卷”,而是一种推着你不断思考和探索的“压”。

耶鲁最人性化的一点,是开学前两周的“Shopping Period”。这两周里,你可以像逛超市一样,去试听任何你感兴趣的课。历史系的“大战略”课太火爆挤不进去?没关系,去隔壁听听艺术史教授讲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对计算机和音乐的交叉领域好奇?耶鲁真的有这样的课!这个制度给了你最大的自由去探索未知,找到真正让你心动的学术方向。我大一的时候,就在shopping period里“误入”了一节心理学入门课,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最后辅修了心理学。

这里的课堂规模会让你惊喜。耶鲁的师生比是惊人的6:1,超过75%的本科课程人数都少于20人。这意味着什么?你不是坐在几百人的大讲堂里听天书,而是围坐在一个椭圆桌边,和诺贝尔奖得主、普利策奖得主面对面地讨论苏格拉底。我印象最深的一节课,是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seminar(研讨课),全班只有12个人。我们的教授曾是前国务卿的顾问,他会直接把白宫的案例拿出来,让我们模拟决策。那种思维的碰撞和智识上的快感,是看多少书都无法替代的。

当然,这种小班教学的代价就是,你别想划水摸鱼。每周几百页的reading是家常便饭,教授期待你在课堂上能提出有深度的观点。深夜的图书馆是耶鲁的常态。你会看到无数个年轻的头脑,在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哥特式的穹顶下,或者在Beinecke珍本图书馆散发着柔和光芒的半透明大理石墙壁旁,为一篇论文、一个项目而奋战。

说到图书馆,耶鲁的图书馆系统本身就是一座宝库,拥有超过1500万册藏书。Sterling主图里的“书库”(the Stacks)像一个巨大的迷宫,据说新生进去会迷路。在里面找书的感觉,真的像是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探险。而赶due的夜晚,最温暖的地方莫过于Bass Library,它24小时开放,灯火通明。你会发现,凌晨三点,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边埋头苦读的陌生人,桌上堆满的零食和咖啡,还有偶尔抬头时相视一笑的默契,都成了耶t鲁求学记忆里最深刻的画面。

住宿学院:是温暖的家,还是社恐地狱?

如果你看过《哈利波特》,那你对耶鲁的住宿学院制(Residential College System)一定不会陌生。是的,就像格兰芬多和斯莱特林一样,耶鲁的14个住宿学院就是你在耶鲁的“家”。

新生入学时会被随机分配到一个学院,接下来的四年,你都会是这个学院的一员。每个学院都是一个独立的微型社区,有自己的食堂、图书馆、健身房、琴房,甚至还有自己的小剧场和暗房。学院的院长(Head of College)和教务长(Dean)通常都是耶鲁的教授,他们就住在学院里,会定期举办“Master's Tea”,邀请各界名人来和学生喝茶聊天。我所在的学院院长是一位天文学家,他会在天气好的夜晚,把自己的天文望远镜搬到院子里,带着我们一起看星星。

这听起来很美好,但很多“社恐”的同学会担心:这是不是意味着要强制社交?如果我只想安安静静地待着呢?

这恰恰是住宿学院制的精妙之处。它为你提供了一个更小、更亲密的社交圈,让你不至于迷失在几千人的大学校里,但它从不强迫你。你可以积极参加学院的各种活动,比如学院内部的体育比赛(拿个冠军杯可是学院的至高荣誉!)、主题派对、电影之夜;你也可以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吃饭睡觉的地方。食堂是最好的社交场所,你总能碰到熟悉的面孔,坐下来聊几句。对于国际生来说,这尤其重要。当你对一切都感到陌生时,学院里那些朝夕相处的同学、友善的FroCo(First-Year Counselor,由高年级学生担任的新生辅导员),就是你最初的安全感来源。

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比如,Pierson学院以其每年一度的“Pierson Inferno”万圣节派对而闻名;Saybrook学院的学生则会在每次主食堂关门前,伴随着音乐集体跳上餐桌跳舞,这个传统被称为“Saybrook Strip”。这些看似“疯狂”的传统,背后是一种强烈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你会为自己的学院感到骄傲,在一年一度的学院运动会(The Intramural Championships)上,声嘶力竭地为自己的队伍加油。

不搞点‘怪事’,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耶鲁人?

耶鲁的空气里,除了书香,还弥漫着一种古怪又可爱的气息。这里的传统五花八门,有些甚至听起来匪夷所思。

最著名的莫过于每年11月对阵哈佛的“The Game”橄榄球赛。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场持续一周的狂欢。整个校园被蓝白色覆盖,学生们会用各种方式调侃对手(比如在哈佛校园里搞一些无伤大雅的恶作剧)。无论你懂不懂橄榄球,那种全校一心、热血沸腾的氛围都会感染你。

耶鲁的阿卡贝拉(A Cappella)无伴奏合唱文化也极其浓厚。校园里有十几个阿卡贝拉团体,最古老、最富盛名的当属“The Whiffenpoofs”。每周一晚上,你都能在Mory's Club听到他们的演唱。走在校园的拱门下,也常常能听到某个团体在排练,悠扬的和声在古老的建筑间回荡,是耶鲁最动听的背景音乐。

当然,还有那些神秘的“秘密社团”(Secret Societies),比如大名鼎鼎的“骷髅会”(Skull and Bones)。它们通常由一群精英高年级学生组成,有着神秘的入会仪式和不对外开放的会所(被称为“tombs”)。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些社团只是校园传说的一部分,是朋友间八卦的谈资。但它们的存在,也为耶鲁增添了一层独特的神秘色彩。

这些传统,连同新生入学时的“First-Year Scramble”(新生涌入Old Campus疯狂领取免费T恤和各种小礼物的活动)、毕业典礼上挥舞的“class day cane”,共同构成了耶鲁独特的文化肌理。它们让你觉得,你不仅仅是在一所大学读书,更是在参与一段百年历史的延续。

漂洋过海的你,如何找到归属感?

说了这么多,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作为一名国际生,在这里到底能不能找到归属感?

说实话,这并不总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初的几个月,你可能会经历文化冲击,想念家乡的食物,甚至在全是美国人的派对上感到手足无措。根据最新数据,耶鲁本科生中约有12%是国际学生,来自全球超过70个国家。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些挑战。

耶鲁有非常完善的国际生支持系统。OISS(Offic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Scholars)会为你处理所有签证和身份相关的事务,并在开学前举办专门的国际生迎新周(OIS Orientation),帮助你更快地适应。在这里,你会认识第一批和你一样漂洋过海的朋友。

找到归属感的关键,在于主动去寻找你的“部落”。耶鲁有超过500个学生社团,总有一个适合你。我当时加入了耶鲁中华情(Yale CUSA),在除夕夜和几百个中国学生一起包饺子、看春晚,那种感觉就像回家了一样。但这不意味着你要把自己的圈子局限在华人圈里。我最好的朋友之一,是在辩论队认识的肯尼亚小哥,我们经常会为了一些国际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然后又一起去吃纽黑文最有名的披萨。

不要害怕展示你的不同。你的文化背景不是障碍,而是一份独特的礼物。在一节关于中国现代史的课上,我分享了自己外公外婆的亲身经历,那种被全班同学和教授认真倾听的感觉,让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耶鲁是一个极其多元和包容的地方,它鼓励你发出自己的声音。

归属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一次次的课堂发言、一场场的社团活动、一回回的深夜长谈中,慢慢建立起来的。当某一天,你走在Cross Campus的路上,能和迎面走来的三四个朋友挥手打招呼,那一刻,你就知道,你已经属于这里了。

所以,如果你也即将踏上这段旅程,或者正在为这个梦想而努力,请记住:

大胆去敲你敬仰的教授的门,他真的很可能愿意花一个下午的时间,请你喝杯咖啡,聊聊你的困惑。

去尝试那些你从未想过会做的事情,无论是去耶鲁美术馆学版画,还是报名参加帆船队的体验活动。四年很长,但也一晃而过。

当你感到孤独和无助时,记得给家里打个电话,也别忘了向身边的朋友、学院的Dean伸出手。脆弱不是弱点,它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连接的开始。

耶鲁不是神坛,它是一所充满机遇、挑战和无限可能的学校。它会打磨你,塑造你,有时甚至会让你精疲力竭。但最终,它会给你一帮志同道合的挚友,一种敢于质疑一切的勇气,和一段回望时会闪闪发光的记忆。这,或许就是在耶鲁读书最棒的体验。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56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