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中国留学生扎堆的英国大学

puppy

这篇文章就为你揭秘那些中国留学生扎堆的热门大学,从伦敦的UCL、KCL,到北方的曼大、谢菲,我们不光会列出名单,更会深入分析它们为什么这么有吸引力——是因为王牌商学院,还是因为城市生活超便利?当然,我们也会聊聊大家最纠结的问题:“扎堆”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是能快速融入圈子、解决乡愁,还是会限制你体验纯正的留学生活?看完这篇,帮你理清思路,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文章速览:你将看到什么?
一份热乎乎的“中国留学生扎堆”英国大学名单
深入分析这些大学为什么这么“香”,让人无法抗拒
“扎堆”留学到底是蜜糖还是砒霜?咱们来场大辩论
给你一些不一样的择校思路,帮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

盘点那些中国留学生扎堆的英国大学

还记得我刚到伦敦希思罗机场的那个下午吗?一个人拖着两个巨型行李箱,看着指示牌上陌生的英文,手机信号时有时无,心里那叫一个慌。就在我手足无措,差点想蹲在地上哭的时候,身后传来一句带着东北口音的:“同学,你也是去UCL报道的吗?要不要一起拼个车?”

那一瞬间,感觉整个世界都亮了。乡音,仿佛是茫茫人海里最温暖的救生圈。

这个小插曲,其实就是无数留学生涯的缩影。我们渴望体验异国文化,但又本能地寻找熟悉感和安全感。于是,“中国留学生扎堆”这个话题,就成了每年申请季大家绕不开的纠结点。今天,作为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我就带大家好好盘一盘,英国到底哪些大学是咱们同胞的“大本营”,以及,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第一梯队:伦敦双雄与北方霸主

提到中国学生最多的英国大学,有几所学校的名字几乎是脱口而出的。它们就像留学圈里的“网红打卡地”,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国学子。

1. 伦敦大学学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 - G5光环下的宇宙中心

UCL在中国学生心中的地位,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作为G5超级精英大学的一员,它的学术声誉自然是金字招牌。但更重要的是,UCL的包容性。它开设的专业极其广泛,从传统的理工科、人文社科,到巴特莱特建筑学院这种世界顶尖的王牌,总有一款适合你。

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近几年的数据,UCL的中国大陆学生人数常年位居全英榜首,轻松破万。走在Bloomsbury校区,你听到中文的概率,可能比听到伦敦腔英语的概率还高。我一个在UCL读教育学的朋友小M就吐槽:“我们那个专业简直像个中文班,小组讨论直接用中文,效率高到飞起,但有时也怀疑自己到底出没出国。”

为什么这么火?

除了G5光环和专业齐全,地处伦敦市中心是巨大优势。吃喝玩乐、实习机会、交通便利度,都是顶级的。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把孩子送到世界级大都市,也更放心。加上UCL相对宽松(相比牛剑、LSE)的申请门槛,让它成了很多优秀学生“冲G5”的首选。

2. 曼彻斯特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 北境之王,不止有足球

如果说UCL是南方的“扛把子”,那曼大绝对是北方的“人气王”。曼大的中国学生数量同样惊人,常年和UCL争夺第一的宝座。尤其是它的商学院(Alliance Manchester Business School)和计算机、工程等专业,在国内的认可度极高。

我的学弟Leo就在曼大读金融,他的感受是:“学校里中国学生多到什么程度?中秋节学校食堂会卖月饼,春节中国学联会办春晚,规模堪比地方台。学校附近的中国超市、餐厅、KTV一应俱全,生活上几乎是无缝衔接。” 根据2021/22学年的数据,曼大的非欧盟国际学生中,中国学生占比超过了30%,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为什么这么火?

曼彻斯特这座城市本身的魅力功不可没。它既有大城市的繁华,生活成本又比伦敦低不少,性价比超高。作为英国的“第二大城市”(虽然伯明翰表示不服),这里的文化生活、音乐场景都非常活跃,对年轻人吸引力巨大。同时,曼大作为老牌红砖大学,学术实力雄厚,其研究影响力在英国乃至世界都名列前茅,这对于看重排名和硬实力的中国学生和家长来说,是无法拒绝的理由。

3. 格拉斯哥大学 & 谢菲尔德大学 & 利物浦大学 - 中坚力量,各有绝活

除了上面两位“巨头”,格拉斯哥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和利物浦大学也是中国学生非常青睐的选择。格大的亚当·斯密商学院是很多商科学子的梦想;谢菲的管理学院和新闻系在国内名声响亮;而利物浦大学,则因为与西交利物浦大学(XJTLU)的“2+2”合作项目,每年稳定地输送大量中国学生,形成了庞大的中国学生社区。

在谢菲读传媒的学妹分享说:“我们这届传媒专业,班里80%都是中国人。好处是找房子、买二手、做项目都特别方便,坏处就是,想练口语真的得靠自觉,不然一整天下来都说不了几句英文。”

第二梯队:专注精英路线的“小而美”

有些学校虽然中国学生总数不如上面几所那么多,但在特定专业领域,中国学生的比例也非常高,堪称“精英扎堆地”。

1.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SE) & 华威大学 (Warwick) - 商科圈的“清北”

如果你想读金融、经济、商科,那LSE和华威的名字你肯定听出茧子了。这两所学校是投行、咨询公司等金融机构的Target School,是无数金融学子的“白月光”。虽然它们的学生总数不大,但中国学生在商科相关硕士项目中的比例非常高。

一个在LSE读金融硕士的朋友开玩笑说:“我们一个微信大群里500人,感觉认识了国内半个金融圈的未来。大家背景都很好,讨论的都是CFA、实习、回国进哪家券商,氛围很‘卷’,但也确实能学到很多。” 这种精英圈子的吸引力,对于目标明确、职业导向强的学生来说,是致命的诱惑。

2. 艺术类院校:伦敦艺术大学 (UAL)

在艺术设计领域,UAL就是神殿。中央圣马丁、伦敦时装学院……这些名字自带光环。UAL的中国学生数量在艺术类院校中遥遥领先。在这里,你能遇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意天才,大家一起看展、做项目、聊灵感,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社群。这种专业领域的“扎堆”,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碰撞和资源共享。

灵魂拷问:“扎堆”到底是蜜糖还是砒霜?

好了,盘点了这么多学校,现在我们来聊聊最核心的问题:选择一所中国学生多的学校,到底好不好?这事儿得分两面看。

蜜糖的一面:安全感、归属感和信息网

想象一下,你刚落地,对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安。这时候,一个学长学姐群就能解决你从办银行卡、警察局注册到哪里买菜的所有问题。这份温暖和便利,是无法替代的。

生病了,有人能告诉你怎么用NHS,甚至陪你去诊所。过年过节,大家可以一起包饺子、吃火锅,缓解乡愁。这种情感上的支持,对于很多第一次出远门的同学来说,是平稳度过留学初期的重要保障。

更现实的是,庞大的中国学生群体意味着一个强大的信息网络。无论是课程学习上的“抱团取暖”,分享笔记和考试经验,还是未来求职时校友内推的资源,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你的人脉,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就开始积累了。

砒霜的一面:语言停滞、文化隔阂和舒适圈陷阱

这也是“扎堆”最被诟病的一点。很多人花了上百万留学,最大的目标之一就是提升语言能力、体验地道文化。但如果你每天的生活就是和中国同学说中文、吃中餐、玩中国APP,那和在国内上个中外合办大学有什么区别?

我的朋友Chris就曾在KCL经历了这样的挣扎。他发现自己所在的商科专业,中国学生占了大多数,大家很自然地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刚开始他觉得很舒服,但一个学期后,他发现自己的口语没什么进步,对伦敦的了解也仅限于中国城的几家餐厅和网红打卡点。他从未去过本地人爱去的pub,也没交到一个真正的外国朋友。

这种“文化休克”的反向版,会让你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只是在英国短暂地生活,而没有真正地“融入”。长此以往,不仅语言能力提升缓慢,更可能错失了留学最宝贵的跨文化交流机会,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那么,到底该怎么选?

看到这里,你可能更纠结了。别急,其实这根本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选择题。关键在于你自己想要什么,以及你打算如何度过你的留学生活。

1. 别把“中国人多”当成唯一的评判标准。

选校,最重要的还是看专业排名、课程设置、导师资源和城市发展机会。这些才是决定你未来学术和职业发展的硬核因素。“中国人多不多”只是一个参考维度,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2. 清楚自己的性格和需求。

如果你性格比较内向,需要一个强大的社交支持系统来帮你过渡,那么选择一所中国学生多的学校,作为你的“软着陆”点,完全没问题。但你要提醒自己,这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3. “出淤泥而不染”的能力,才是关键。

记住,环境是外因,你自己的选择才是内因。就算你在UCL、曼大这样的“中国城大学”,只要你愿意,依然可以主动去创造语言环境和跨文化交流的机会。
- 课堂上,主动和不同国家的同学坐在一起,参与讨论。
- 多参加学校的社团(Society),这是结交外国朋友最好的途径,无论是登山社、辩论社还是戏剧社。
- 尝试找一份兼职,在咖啡馆、商店里工作,能让你最直接地接触当地社会和文化。
- 住宿上,可以选择和国际学生混住的学生公寓,而不是和中国朋友一起租房。

说到底,留学是你自己的路,怎么走,风景才最美,只有你自己知道。选择一所“扎堆”的学校,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温暖的港湾,在你需要时提供支持;但别忘了,你来英国是为了扬帆远航,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别让这份温暖,变成了绑住你船锚的绳索。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理清思路。无论你最终选择了哪里,都祝你有一段独一无二、闪闪发光的留学旅程!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56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