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西兰本科“反内卷”核心提示 |
|---|
| 心态转变:从“我必须考第一”到“我学到了什么,我能创造什么”。 |
| 学习方式:告别死记硬背,拥抱小组讨论、演讲和实践项目。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 |
| 评分体系:成绩是等级制(A/B/C),而非精确到小数点的GPA。关注个人进步,而非零点几分的差距。 |
| 生活平衡:学习不是全部。探索自然、参与社团、打工体验,都是留学的一部分。Work Hard, Play Hard! |
哈喽,各位在lxs.net潜水和冲浪的兄弟姐妹们!
还记得大一那年,我有个学期末,为了刷高一门专业课的绩点,连续一个星期没在凌晨三点前回过宿舍。每天顶着两个巨大的黑眼圈,在图书馆里和一堆同样眼神空洞的“战友”们埋头苦读,空气里都弥漫着咖啡因和焦虑的味道。有天半夜我实在学不动了,习惯性地刷了下朋友圈,看到一个在奥克兰大学读书的发小,po了一张在雪山顶上喝热巧克力的照片,配文是:“周末滑雪充电,下周回去肝Due!”
那一瞬间,我心态有点崩。我们都在留学,为什么画风差这么多?我这边是为零点几分的GPA内耗到怀疑人生,她那边却是学业和浪两不误。后来跟她深聊了一次,我才发现,原来在新西兰读本科,真的可以告别那种让人窒息的内卷模式。这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被整个教育体系和生活文化所支持的现实。今天,我就想和大家好好聊聊,这股来自南半球的“反内卷”清流到底是怎么回事。
成绩单上的“秘密”:为什么没人为0.1分焦虑?
咱们先来说说最让我们焦虑的根源——分数。在国内,或者在北美的一些大学,GPA就是命根子。4.0的绩点制下,90分和91分之间,可能就隔着一个“优秀”和“顶尖”的鸿沟。为了这1分,我们愿意熬无数个夜。
但在新西兰,这套玩法完全不同。这里的大学普遍采用的是等级评分系统(Grading Scale)。拿新西兰排名第一的奥克兰大学(University of Auckland)来举个例子,他们的评分标准是这样的:
A+ (90-100%)
A (85-89%)
A- (80-84%)
B+ (75-79%)
... 以此类推,直到C- (50-54%) 为及格线。
你看懂这个体系的奥妙了吗?这意味着,你考了85分,和你旁边考了89分的同学,在成绩单上最终体现出来的都是一个漂亮的“A”。你考了90分,和你那个考了100分的学霸,都是顶级的“A+”。这个体系,一下子就抽掉了我们为那“0.1分”而内卷的梯子。它鼓励的不是你去做那个无限趋近于满分的“刷分机器”,而是确保你真正掌握了这门课的核心知识,达到了“优秀”的水平。
我一个在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读设计的朋友告诉我,他们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说:“我不在乎你们最终是81分还是84分,都是A-。我更想看到的是,你们每个人都交出一个有自己独特想法和风格的作品。”这种导向,让学生们的心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大家不再偷偷比较谁的练习册多做了两页,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思考、创意和自我表达上,学习的幸福感直线上升。
小组作业“重灾区”?不,是神队友训练营
提到国外的学习,很多人都对小组作业(Group Project)闻之色变,生怕遇到“猪队友”。但在新西兰的本科教育里,小组作业和各种形式的Presentation,不仅占比极高,而且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它们不是“附加题”,而是“主线任务”。
这里的课程评估方式非常多元化,很少有一门课是“一考定终身”的。一门典型的商科课程,最终成绩可能是这样构成的:
● 期末考试(Final Exam):40%
● 小组项目报告与展示(Group Project & Presentation):30%
● 个人论文(Individual Essay):20%
● 课堂参与及小测(Tutorial Participation & Quizzes):10%
看到了吗?非考试类的分数占据了半壁江山,甚至更多。我一个在坎特伯雷大学(University of Canterbury)读工程的朋友,他们有一个贯穿整个学期的项目,是4个人一组设计并制作一个小型的太阳能供电系统。这期间,他们要自己查资料、画图纸、买零件、动手组装、调试,最后还要写一份详尽的技术报告,并向全班和教授做成果展示。整个过程下来,不仅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用了个遍,还把沟通、分工、项目管理、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统统锻炼了一遍。
这种模式下,你想单打独斗成为“孤胆英雄”是行不通的。你必须学会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的同学协作。一开始可能会有摩擦,比如有人拖延,有人想法太多。但这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学习如何有效沟通,如何设定团队目标和底线,如何激发每个人的长处。这比你一个人在图书馆背下所有知识点,要宝贵得多。很多新西兰的教授认为,未来的工作场景中,几乎没有哪个重要项目是可以独立完成的,团队协作能力是比高分更重要的“硬通货”。
教授不叫“老师”,叫TA的名字就行
在国内,我们习惯了和老师之间保持一种尊敬但有距离感的关系。但在新西兰的大学里,这种氛围要轻松得多。这里没有“辅导员”这个概念,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开放和平等的师生互动。
首先,你可以直呼教授的名字。不管是叫David还是叫Emily,都非常自然。其次,Office Hour(教授答疑时间)一定要好好利用。这绝不是一个让你去“求情”或者问“考试重点”的地方。你可以带着对某个理论的质疑去和教授辩论,可以和他聊聊你对这个行业未来发展的看法,甚至可以咨询你的职业规划。他们非常乐意看到学生展现出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我认识的一个学计算机的学长,他在大二时对一个算法产生了新的想法,就在Office Hour和教授聊了。教授觉得非常有意思,不仅鼓励他深入研究,还帮他链接了业内的资源。那个学期结束后,学长不仅拿到了A+,还基于这个想法做了一个个人项目,写进了自己的简历,后来成功拿到了本地一家知名科技公司的实习Offer。
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压力感。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身后有一群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向导”,随时准备为你指点迷津,而不是高高在上地评判你。
“Work Hard, Play Hard”不是口号,是日常
新西兰这个国家,最不缺的就是壮丽的自然风光。雪山、冰川、湖泊、森林、大海……这些景色不是只在明信片里,而是留学生触手可及的周末“后花园”。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也塑造了新西兰人(Kiwis)深入骨髓的“Work Hard, Play Hard”的生活哲学。
这里的大学生活,绝对不是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学校里有五花八门的社团,从徒步、潜水、滑雪,到烘焙、摄影、辩论,总有一款适合你。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在周末或者假期,约上三五好友,租一辆车,来一场说走就走的Road Trip。去皇后镇玩蹦极,去罗托鲁瓦看地热奇观,或者仅仅是去奥克兰周边的海滩发发呆、冲冲浪。
你可能会问,哪有那么多时间和钱去玩?这就要提到新西兰留学政策中非常人性化的一点了。根据新西兰移民局的规定,持有学生签证的国际学生,在上学期间每周可以合法工作最多20小时,假期则可以全职工作。截至2024年4月1日,新西兰的法定最低时薪是23.15纽币(约合人民币102元)。这意味着,你每周只需在咖啡馆、餐厅或者零售店工作两天,就能赚到超过460纽币,足够覆盖你的生活开销,甚至还能攒下旅行基金。
打工不仅是为了赚钱,它更是融入当地社会、锻炼英语、结交朋友的绝佳机会。你会发现,当你能够熟练地为客人点单,和同事开着玩笑,用自己赚的钱去探索这个美丽的国家时,那种成就感和独立性,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给予的。
这种平衡的生活方式,让你明白学习很重要,但生活本身更广阔。它教会你如何管理时间,如何在专注学业的同时,也不错过青春和风景。这才是留学最完整的意义。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你,如果你厌倦了那种时刻紧绷、在无尽比较中消耗自己的状态,那么新西兰的本科体验,或许会为你打开一扇全新的窗。
当然,这不代表在这里学习就很轻松。论文的due date会逼得你焦头烂额,小组讨论会让你抓狂,期末考试周也需要你通宵复习。但这里的“努力”,指向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个人潜能和享受学习过程,而不是为了在排名表上前进一个位置。
所以,如果你准备来新西兰,请打包好你的好奇心和勇气,但可以把那颗过度焦虑的“内卷之心”留在家里。来到这里,请你:
● 大胆地在课堂上举手,说出你那个不成熟但闪着光的想法。
● 积极地拥抱每一个小组作业,去学习如何与人协作,而不是抱怨队友。
● 把你的教授当成可以聊天和求助的朋友,而不是只在期末邮件里出现的名字。
● 规划好你的每一个周末和假期,用脚步去丈量中土世界的每一寸土地。
留学,真的不只是换个地方继续内卷,它是给你一个机会,去探索一种更舒展、更自洽的活法。在这里,你也许不用成为别人眼中的第一名,但你一定要成为更快乐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