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录取信,不只看成绩单

puppy

别再只盯着成绩单发愁啦!其实呀,剑桥的录取信真不是只看分数的。那些学霸们人手一份的A*固然重要,但招生官更想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你!你的个人陈述要怎么写才能脱颖而出?面试时教授到底想考察你的什么能力?这篇文章就会告诉你,他们真正想找的,是对所选学科充满好奇心和真正热情、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小伙伴。想知道如何展现那个成绩单以外、闪闪发光的自己吗?这里有满满的干货和过来人的真心话,快来看看吧!

小编悄悄话:申请前必看!

关于成绩:A*是敲门砖,但不是“万能钥匙”。招生官默认你能考高分,他们想看的是分数之外的东西。

关于个人陈述(PS):别写成流水账!讲一个你和学科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你独一无二的思考和探索过程。

关于面试:这不是知识竞赛,而是“学术茶话会”。教授想看的是你的思维火花,而不是你背了多少定义。

核心关键词:热情(Passion)+ 好奇心(Curiosity)+ 独立思考(Independent Thought)。这才是剑桥真正寻找的宝藏特质。


剑桥录取信,不只看成绩单

去年申请季,我认识一个叫Leo的学弟。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物理、化学、高数、进阶数学,四门A-Level预估全是A*。按理说,这样的成绩单递出去,应该能横扫一大片了吧?可他每天都愁眉苦脸,刷着各种论坛,一遍遍地问我:“姐,你说我的PS是不是写得太平了?万一面试官问个我不会的问题怎么办?”

他的焦虑我特别懂。在我们留学生的圈子里,好像有一种默认的“公式”:顶尖成绩 + 竞赛大奖 = 名校offer。当公式里的第一项已经拉满,我们就会不可避免地对后面的未知项感到恐惧。

与此同时,Leo的同班同学Anna,预估成绩是A*A*A,比Leo少了一颗星。但Anna看起来淡定多了。她没参加什么国际奥赛,但她花了一整个暑假,用Python写了个小程序来模拟星体运动,就因为她觉得课本上的某个模型解释得不够直观。她把这个项目的代码和心得都放在一个简单的博客上,PS里也着重写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结果你猜怎么着?最后,Leo收到了拒信,而Anna拿到了物理系的面试,并最终顺利上岸。Leo百思不得其解,他的成绩单明明更“亮眼”。

这个故事,我想分享给所有正在或即将在申请路上“卷”成绩的你。别再只盯着那几张A4纸上的字母和星星啦!剑桥的录取信,真的不只是看成绩单那么简单。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张薄薄的纸背后,招生官到底想看到一个怎样的你。

成绩是入场券,但坐哪个位置得看别的

咱们得先明确一点,说成绩不重要,那绝对是骗人的。剑桥大学官网明明白白地写着,大部分理工科专业的A-Level要求是A*A*A,文科和社会科学专业也普遍要求A*AA。成绩是你证明自己具备基本学术能力的“硬通货”,是那张能让你走进这场“终极面试”的入场券。

但问题是,能拿到这张入场券的人,实在太多了!

我们来看一组扎心的数据。根据剑桥大学公布的2022年入学申请数据,当年共有22,470名学生申请,最终发放了4,238份录取。这还只是总数。我们再细看,申请者中拥有3个或以上A*成绩的比例逐年攀升。根据UCAS的数据分析,在某些热门专业,比如计算机科学,几乎所有申请者都手握顶配的预估成绩。2021年的数据显示,申请剑桥计算机科学的96%的学生预估成绩都达到了A*A*A或更高。

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当你和其他几百个同样拥有全A*成绩的学霸站在一起时,你的成绩单瞬间就“泯然众人矣”。它不再是你的优势,仅仅是你参与竞争的资格。招生官面对一堆几乎一模一样的成绩单,他们要如何做出选择?

答案就在成绩单之外。他们想找的,不是一个考试机器,而是一个未来能在这个学科领域里闪闪发光、充满潜力的年轻人。

你的个人陈述(PS):一部你主演的“学术探索”电影

如果说成绩单是你的“硬件参数”,那个人陈述(PS)就是你的“灵魂简介”。很多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PS写成了一份“成就清单”:我读了XX本书,我参加了XX竞赛,我获得了XX奖项……

停!招生官看这些已经快看吐了。他们想看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想了什么”以及“怎么想的”。

你的PS应该像一部微电影。主角是你,主题是你对所申请学科的热爱与探索。它需要有情节、有思考、有转折。

举个例子。申请经济学的同学,不要只说“我对经济学充满热情,读了《国富论》”。你可以这样讲:

“起初,我像很多同龄人一样,通过关注股市的涨跌来理解经济。但去年家乡的一家老字号手工作坊因电商冲击而倒闭,这件事让我开始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效率至上的市场原则,是否总能带来社会福祉的最大化?为了寻找答案,我阅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理解了‘看不见的手’的精妙。但我没有停止,我又找到了阿马蒂亚·森关于‘可行能力アプローチ’(Capability Approach)的论述,它让我意识到,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或许不应是冰冷的GDP数字,而是提升每一个个体的自由和选择权。这个思辨过程,让我决心系统地学习经济学,去探索一个更公平、更具人文关怀的经济模型。”

看到了吗?同样是读书,后者的写法展现了你的思考路径:从一个具体的生活观察出发,引出一个学术问题,通过阅读经典著作进行探索,甚至对权威理论进行了批判性思考,最后落脚到你为什么想学这个专业。这整个过程,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展现了你的好奇心、分析能力和独立见解。这,才是招生官眼中最性感的“学术潜力”。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前招生官就曾公开表示:“我们想通过PS看到申请者‘超越课程大纲’(super-curricular)的证据。这不意味着你要去非洲做志愿者,而是指你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领域进行了多深入的、自发的探索。”

这种探索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比如,申请历史系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如何在国家档案馆网站上找到一份尘封的一手资料,而这份资料如何颠覆了教科书上的某个观点。申请工程系的同学,可以讲讲自己为了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小麻烦(比如自动浇花),如何自学编程和电路,并动手搭建了一个原型机,哪怕它很简陋。

记住,PS不是让你证明你现在有多牛,而是让你展示你未来有多大可能变得很牛。

面试:一场暴露你“思维裸体”的学术对话

如果说PS是你的“电影预告片”,那么面试就是“正片”上映了。关于剑桥面试,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恐怖传说”,比如问你“香蕉为什么是弯的?”或者“这间屋子里有多少个乒乓球?”

这些问题听起来无厘头,但它们考察的从来不是标准答案。教授想看的,是你面对一个未知、开放性问题时的反应和思考过程。他是在模拟一个真实的剑桥“导师制”(Supervision)场景,看看你是不是一个值得他花三年时间去启发、去雕琢的学生。

一位剑桥工程系的教授曾分享过一个真实的面试案例。他给申请者一张图,上面是一个奇形怪状的机械装置,然后问:“你觉得这是干什么用的?”

一个学生可能会说:“我不知道,我没见过。”——面试可能就到此为止了。

而另一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嗯……我没见过这个装置,但我可以尝试分析一下。首先,我看到这里有一个齿轮结构,说明它可能涉及到动力的传递。那个杠杆一样的部件,看起来是用来施加或放大力量的。根据它的整体尺寸和这些金属部件的材质,我推测它可能不是一个精密的仪器,而是一个用于某种工业生产或者农业劳作的工具……”

即便他最后猜错了这个装置的用途,也毫无关系。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展现了几个关键的能力:

  1. 分解问题的能力:他没有被整体的未知吓倒,而是从局部(齿轮、杠杆)入手。

  2. 逻辑推理的能力:他基于观察到的细节,做出了合理的推断。

  3. 知识迁移的能力:他将课堂上学到的物理和机械原理,应用到了一个全新的情境中。

  4. 乐于思考的姿态:他没有轻易放弃,而是享受这个智力挑战的过程。

这就是面试的本质——“Thinking out loud”(大声地思考)。教授不在乎你最终能不能“破案”,而在乎你是不是一个好的“侦探”。他想看到你的思维是如何一步步往前走的,遇到障碍时又是如何调整方向的。这甚至是一场合作,当你说“我卡在这里了,因为我不确定这个材料的特性”,教授很可能会给你一个提示,然后看你如何利用这个新信息继续前进。

根据近年来的学生反馈,纯粹的知识性问题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需要现场分析和推理的题目。比如,法学院的面试可能会给你一个虚构的、匪夷所思的法律案例,让你当场分析;自然科学的面试官可能会现场画一个你从未见过的分子结构,让你推测它的性质。

所以,准备面试,千万别去死记硬背知识点。更好的方法是找个同学或者老师,练习对你专业相关的任何话题进行深入的、有逻辑的讨论。练习“如何思考”,远比练习“知道什么”更重要。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该做什么?

聊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觉得有点虚。别急,咱们来点实在的。

忘掉“我要为申请做些什么”的功利心态,换个问法:“我对什么东西真正好奇到愿意为它花上大把时间?”

如果你爱物理,那就别只刷题。去读一读《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的网站,看看最新的研究进展。当你读到一篇关于“时间晶体”的文章,觉得脑洞大开,那就顺着这个线索去搜几篇入门级的论文读一读。读不懂没关系,把你的疑问和思考记下来,这就是你PS里最宝贵的素材。

如果你爱计算机,那就别只为了考证去学语言。找一个你觉得有意思的小项目,比如做一个能帮你抢选修课的脚本,或者一个能分析你听歌记录并生成年度报告的小工具。在这个过程中,你一定会遇到无数的bug,你查阅资料、在Stack Overflow上提问、最终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就是你展现学习能力和热情最好的证明。

如果你爱文学,那就别只列书单。找一个你最喜欢的作家,把他所有的作品都读一遍,再去找找评论家们是如何评价他的,甚至可以尝试用他的风格写一篇短小的仿作。这种沉浸式的、有研究性质的阅读,远比泛泛地读50本书更有深度。

这些事情,剑桥称之为“学术探索”(Academic Exploration)。它们不会直接给你加分,但它们会把你塑造成一个招生官无法拒绝的人——一个眼睛里有光、对知识充满渴望、并且已经主动迈出探索第一步的未来学者。

别再让申请的焦虑把你变成一个只会刷分和堆砌简历的“空心人”。去找那个能让你废寝忘食、心跳加速的领域吧。当你真正投入进去,你会发现,你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那封录取信,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更有趣、更深邃的自己。而那封来自剑桥的信,不过是你这段旅程中,一份不期而遇的、最美的纪念品。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133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