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学:以为出了国,结果是同乡会

puppy

是不是满怀期待地飞到英国,以为能天天和外国同学头脑风暴、感受纯正英伦文化,结果一进教室,发现前后左右都是说着普通话的“老乡”?感觉自己仿佛只是出了个国,参加了个大型同乡会?你不是一个人!这种情况在很多热门大学和专业都太常见了。这篇文章就跟你好好聊聊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一下“留学变同乡会”到底是好是坏。更重要的是,我们会给你支几招实用的方法,教你如何在享受同胞带来的便利和温暖的同时,勇敢跳出舒适圈,真正融入当地生活,让你的留学经历不留遗憾!

开篇小提醒:先做个心理小测试
在读这篇文章前,不妨问问自己:你对留学的期待是什么?是想练就一口流利的地道英音,还是仅仅为了那张金光闪闪的毕业证?是渴望结交世界各地的朋友,还是觉得有中国小伙伴一起“刷副本”就足够了?想清楚这个问题,再往下看,你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别担心,这篇文章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帮你找到自己答案的N种可能。

嘿,各位在英国奋斗的小伙伴们!

还记得你第一次踏上英国土地时的心情吗?拖着两个超重的行李箱,在希思罗机场的到达大厅里,深吸一口“自由”的空气,心里是不是已经上演了一万遍和外国同学唇枪舌战、在英式酒吧和本地人谈天说地、周末在美术馆接受艺术熏陶的场景?你以为你的剧本是《傲慢与偏见》mix《王牌特工》,结果,现实却给你来了一出《中国合伙人》海外版。

让我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就叫他Leo吧。Leo在国内也是个小学霸,一路过关斩将,申上了G5大学之一的UCL。开学第一天,他特意提前半小时到了阶梯教室,选了第一排的C位,准备好笔记本和录音笔,心潮澎湃地等待着知识的洗礼。教授是位头发花白的英国老爷爷,语速快得像加了特效的夏洛克。一节课下来,Leo半懂不懂,云里雾里。下课时,他鼓起勇气想问问旁边的金发小姐姐,结果还没开口,后排就传来一阵熟悉的乡音:“同学,同学!加个微信不?拉你进咱们这届的新生群,课件PPT啥的群里都有人发!”

Leo回头一看,好家伙,乌泱泱一片全是亚洲面孔,十个人里有八个在讲普通话。那个瞬间,他恍惚了,自己真的出国了吗?这确定不是从北京海淀区某个大学的课堂,瞬间移动到了伦敦布鲁姆斯伯里?这个“大型同乡会”的既视感,是不是也让你感同身受,心里咯噔一下?

为啥哪哪都是“自己人”?这真不是你的错觉

你可能会纳闷,为啥我们总能“精准”地和同胞们分到一个班?这背后其实有几个非常现实的原因,而且有数据撑腰,真不是你的错觉。

首先,就是咱们中国留学生的体量实在太庞大了。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在2023年发布的数据,2021/22学年,在英国高校就读的中国内地学生总数达到了惊人的151,690人。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中国是英国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国,比排在第二名的印度多了近3万人。在一些热门大学,这个比例更是高到离谱。比如在利物浦大学,官网数据显示国际学生占总学生数的25%以上,而其中来自中国的学生就占了国际学生总数的近一半。所以在校园里,尤其是在图书馆和食堂,听到普通话的概率比听到利物浦口音的英语还高,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其次,就是咱们扎堆选专业的老传统了。很多同学和家长都偏爱那些听起来“高大上”、就业前景“明朗”的专业,比如商科、管理、金融、传媒和计算机科学。这就导致了某些学院和专业,简直成了中国留学生的“专属营地”。举个例子,曼彻斯特大学的商学院(Alliance Manchester Business School)和华威大学的制造工程学院(WMG),都是出了名的中国学生聚集地。一个读MSc Management的朋友曾经开玩笑说,他们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五个组员全是姓“Wang”和姓“Li”的,做presentation的时候,为了区分彼此,只能叫“北京的那个Wang”和“上海的那个Li”。虽然是段子,但反映的现象却无比真实。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国大学的“商业模式”。对英国大学来说,国际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就是行走的“金主爸爸”。国际学生的学费通常是本地学生的三到四倍。比如,一个英国本科生一年的学费是9250英镑,而一个国际本科生可能需要支付25000到38000英镑,商科和医学等专业更是天价。这笔巨大的收入,对于很多公立大学的运营至关重要。因此,大学会非常有策略地在中国进行大规模招生,设立办事处,参加教育展,和国内中介机构深度合作。这种商业驱动,自然而然地让大量中国学生涌入特定的合作院校和专业,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同乡会”景象。

“同乡会”留学,到底是蜜糖还是砒霜?

面对这个现实,很多同学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觉得温暖方便,另一方面又觉得和自己的留学初衷背道而驰。那这种“同乡会”模式,到底是好是坏呢?咱们来掰扯掰扯。

先说说它的“蜜糖”之处,那可是实实在在的温暖港湾。

刚到英国那会儿,谁不是个“小白”?怎么开银行账户?去哪里办电话卡?GP(家庭医生)怎么注册?面对这些在国内看似简单,在异国他乡却无比头疼的问题时,一个同胞学长学姐的指点,一个新生微信群里的求助,就能让你瞬间豁然开朗。这种安全感和归属感,是任何官方的国际学生支持服务都无法替代的。

学术上的帮助也同样重要。英国的教育模式和国内大相径庭,什么critical thinking,什么essay structure,刚开始真的会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时候,能和几个中国同学用母语讨论一下复杂的理论,梳理一下论文思路,绝对是救命稻草。特别是小组作业,和同胞组队,沟通效率高,文化差异小,不用担心因为语言障碍拖后腿,能大大减轻学业压力。

生活上就更不用说了。想吃火锅了,群里一吆喝,马上就能组个局;中秋节到了,大家一起买月饼、做大餐,一解思乡之愁;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找个中国朋友用中文吐槽,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是跟外国朋友说“I'm a little bit down today”完全无法比拟的。这个“同乡会”,在你最脆弱的时候,给了你一个可以依靠的家。

但“蜜糖”吃多了,也可能变成“砒霜”,让你在舒适圈里慢慢“中毒”。

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你的英语可能“原地踏步”。你花了上百万的学费和生活费,不就是为了沉浸在纯正的语言环境里吗?可如果从早到晚,上课跟中国同学坐,下课跟中国同学吃,回家跟中国室友聊,你的英语口语练习机会可能仅限于在Tesco结账时说一句“Can I have a bag, please?”。久而久之,你的听力和口语很难有质的飞跃,甚至可能出现“留学一年,英语回到解放前”的尴尬情况。

随之而来的,是文化上的“隐形隔离”。你可能会错过很多真正体验英国文化的机会。比如,你可能不知道英国人有多痴迷于Pub Quiz(酒吧问答),不知道Bonfire Night(篝火之夜)为什么要烧假人,也不知道如何优雅地和邻居“small talk”天气。你的生活圈子被牢牢地限制在“中餐馆-中国超市-KTV”的三点一线上,对当地社会的理解,可能还不如看几部英剧来得深刻。这样的留学,更像是在英国的土地上,过着一种“平行时空”里的中国生活。

更深层次的影响,是思维方式的固化。留学的核心价值之一,是接触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倾听不同的声音,挑战自己固有的观念。但如果你的社交圈里都是和自己背景相似的人,你们讨论的话题、看待问题的方式可能都大同小异,形成了一个“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效应”。你可能失去了拓宽视野、培养多元化思维的宝贵机会,而这恰恰是未来在全球化职场中最重要的竞争力之一。

如何破圈?给你几招不“尬”的实用骚操作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你和中国朋友“划清界限”。恰恰相反,同胞的友谊非常珍贵。我们要做的,不是逃离这个圈子,而是在守住这个温暖大本营的同时,勇敢地向外探索,画出更多属于你的社交圈。这里有几个亲测有效的“破圈”小技巧,拿走不谢!

第一招:从课堂“微操作”开始。

下次上课,别再下意识地找中国同学旁边的空位了。试着坐到一个看起来很友善的外国同学旁边。这不需要多大的勇气,只是一个座位的改变。课上,当教授提出一个讨论点时,可以小声问问他/她的看法。课后,可以借机请教一个没听懂的知识点:“Excuse me, I didn't quite catch the point about post-structuralism, could you explain it to me?” 大部分外国同学都是很乐意帮忙的。一来二去,脸熟了,下次小组作业,你不就有现成的国际队友了吗?

第二招:玩进“社团”里,而不是“混”在社团里。

每个英国大学都有成百上千个社团(Society),从最常见的足球、篮球,到奇葩的“哈利波特魁地奇社”“奶酪品鉴社”,总有一款适合你。别只参加CSSA(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的活动。根据你的兴趣,选一两个你真正热爱的社团,深度参与进去。比如,你喜欢徒步,就加入Hiking Society,跟着大家一起翻山越岭,在泥泞和汗水中建立起来的友谊,比在课堂上尬聊要牢固得多。在共同的爱好里,语言和文化的隔阂会自然消失。

第三招:找份兼职,体验真实英国社会。

没有什么比一份本地的兼职工作更能让你快速融入了。去咖啡馆、餐厅、零售店或者慈善商店打工,你会被迫和各种各样的本地人打交道。你不仅能赚点零花钱,更重要的是,你能学到最地道的日常用语,听懂各种奇奇怪怪的口音(苏格兰口音绝对是终极挑战!),了解英国人的工作方式和社交礼仪。当你能熟练地和一个顾客聊上五分钟天气,你的自信心和归属感会爆棚。

第四招:用“中国味”主动出击。

别总觉得要被动地融入别人,你也可以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主动邀请你的国际同学来你的公寓,办一场“饺子派对”(Dumpling Party)或者“火锅之夜”(Hot Pot Night)。美食是全世界的通用语言。当你的外国朋友们笨拙地用筷子夹起一个烫嘴的饺子,脸上露出惊喜的表情时,所有的尴尬都会烟消云散。通过分享你自己的文化,你能更自信、更平等地和他们交朋友。

第五招:大胆搬出去,和“国际友人”做室友。

第一年的学生宿舍通常是学校分配的,但从第二年开始,你就有机会自己选择了。这时候,可以有意识地找一个国际化的合租公寓(flat share)。和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住在一起,意味着你的厨房、客厅都会成为天然的英语角和文化交流中心。你们会一起吐槽房东,一起分摊账单,一起庆祝各自国家的节日。这种日常生活的磨合与分享,能让你交到一辈子的朋友。

说到底,留学这场修行,终究是个人的旅程。“同乡会”的存在,是一份幸运,它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起点和坚实的后盾。但你的终点,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这里。它就像游戏里的“新手村”,你在这里补给、升级,但最终的目标,是走出村口,去探索那片更广阔、更精彩的未知地图。

所以,下次当你在课堂上,习惯性地想用中文问旁边的“老乡”:“哎,刚才老师说啥了?”的时候,不妨停顿一秒,深吸一口气,然后微笑着转向另一边的金发小哥或者白人小姐姐,用你也许还不太流利的英语问一句:“Sorry, could you help me with that?”

相信我,这小小的一步,可能就是你整个留学故事,最精彩的转折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8462 Blog

Comments